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深入探究,结构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杜甫一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姚鼐,走近别样的泰山风光,一起学习《登泰山记》。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 ,因三位代表人物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法”为核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的文章理论,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方苞、刘大奎、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方苞是桐城派奠基人,刘大櫆是桐城派先驱,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之称。
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内容上多宣传儒家思想,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方苞的理论,因三人都是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他们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①碑记: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②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传说泰山为盘古开天辟地后,其头颅幻化而成。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其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有“五岳独尊” 、“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 的美誉。 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之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是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自古有“泰山安,四海皆安” 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至清代,先后有13位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姚鼐:nài 汶水:wèn 济水:jǐ (jì)子颍:yǐng 砌石:qì(qiè) 为磴:dèng 徂徕:cú lái 戊申:wù 樗蒲:chū pú 绛皓:jiàng hà 少圜:yuán(huán) 石罅:xià 若偻:lǚ(lóu) 须臾:xūyú 人膝xī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进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
山北水南为阴,泰山北面
(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chéng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省“之”,指中谷)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少于,形容词作为动词。不到一半
相当于“而”,就,表承接,连词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1)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2)简述作者在第二段中的行程。(3)作者到达目的地后看到的景色。
讨论: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描写了几幅图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④“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运用的手法:动静结合、拟人、比喻
①“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②“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③“居雾”以动写静,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上 下
远 近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省略“于”,在)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chū)(pú)数十立者,山也。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像“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
(古:渐渐。今:稍微,略微)
(骰子tóu zǐ )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望:阴历每月十五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五鼓:古代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或纪日。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判断句)。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1)第三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2)运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
“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写色彩;“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冬雪的时令特点;“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
古迹: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作用: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正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古:平整方正。今:数学名词。
第五段写了哪些自然景观?有什么作用?
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少圜、少杂树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日观数里无树
作用: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写作特点|合作探究|总结概括
本文很少对景物直接描写,而是抓住景物特征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如:写泰山高峻,主要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来进行烘托。作者在严寒中登山,全文无一“寒”字,但“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都足以使人想出寒冷的程度。
2、动静结合,气象万千
泰山冬季本是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照蓝天的一片静景,但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变静为动,一洗寒冬游山的孤寂之感:“苍山负雪,明烛南天。”
山间云雾时聚时散,飘浮不定,实为动景,而作者将其描绘成一幅静态山水画,使人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宁静气息:“半山居雾若带然。”
3、叙事简练,语言形象
全文仅六百多字,却充分表现了雪后泰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用“山多石,少土……雪与人膝齐”寥寥数语便将泰山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绘出来了。写登山情景,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
学习本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图片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示范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登泰山记,教学目标,作者简介,桐城派,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登山经过,全文的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课文配套课件ppt,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