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考点8 诗词赏析(原卷+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考点8 诗词赏析(原卷+解析),文件包含考点8诗词赏析-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解析版docx、考点8诗词赏析-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复习高频考点专题训练
考点8 诗词赏析
【课内诗词】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战,歌以咏志。
(1)诗中“星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大海全景以及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的样子。
B.“树木丛生”与“百草丰茂 ”不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
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襟。
D.“幸甚至哉”感叹北征乌桓能得胜而归是很幸运的。
【答案】
(1)银河 (2)C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句意:银河灿烂也仿佛是从大海升起。“星汉” 指银河。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A.有误,“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错误。“山岛竦峙”指山岛巍然耸立,不是对峙;B.有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C.正确;D.有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句意:真是无比的幸运啊,让我可以用诗歌来歌咏我的志向和心情。不是“感叹北征乌桓能得胜而归是很幸运的”。
(2021·新疆塔城市一中期中)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 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 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
(1)C
(2)运用夸张和互文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解析】
(1)C.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一丝凋衰感伤的情调。故选C。
(2)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作者运用夸张、互文修辞,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2021·广东广州海珠区期中)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的“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
(1)杨花:飘零之感;子规:离别之痛
(2)示例1: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把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抒发了诗人对老朋友的担忧与思念之情。
示例2: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3: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要求从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
拟人的角度:句子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行为,希望它陪伴好友,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想象的角度: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奇特的想象,托月寄情,把明月想象成知心人,让它作为自己的替身或知己,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情景交融的角度:明月本是自然界的景物,诗人在诗句中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赋予明月,让明月化身为自己的知己,伴随友人到被贬之地。将明月随人移动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巧妙地交融在一起。
(2021·河南南阳内乡县期中)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
【答案】
(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点时令。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景物,“杨花”“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杨花”即柳絮,给人一种飘零之感;“子规”即杜鹃鸟,其啼声哀婉凄切,给人一种悲痛之感。作者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声凄惨的子规,渲染了悲凉感伤的氛围,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您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您到夜郎西,属于拟人的修辞。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和牵挂关心之情。
(2021·山东德州陵城区期中)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左迁”是降职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降职叫“左迁”。
B. 题目中的“龙标”指地名。诗句中的“龙标”用地名来称呼王昌龄,指人。
C. 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表达时友人的关切与同情。
D. 诗歌想象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3)春天的景物很多,诗人为什么单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七言绝句 (2)D
(3)“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暮春时节的这两种景物,渲染了哀伤的氛围,寓情于景。(意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本诗共四句,可判断是绝句;每句有七个字,可判断是七言。由此可知,本诗体裁是七言绝句。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写成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从而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和不舍,这样的想象很奇特,表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现实主义风格”表述错误,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的把握。杨花即柳絮,是漂泊无定的,给人飘零之感;子规即杜鹃鸟,是叫着“不如归去”的,啼声哀婉凄切,有离别、悲痛之意。所以“杨花”“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把对朋友的担忧之情蕴含在写景之中。
(2021·湖北十堰房县期中)6.阅读《次北固山下》,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 颔联写所见景色。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
C. 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 尾联紧承上联,遥应首联故乡遥遥,书信难达,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
(2)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之说,请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C
(2)作者由江上观日出起兴,引发出无限感慨。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突出江南春来早的特征,使海日江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的描写了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时光荏苒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见美景而思乡的感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含了自然理趣: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解析】
(1)C.“红日西沉,春色渐浓”错误,颈联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描写的是旭日(红日)初生的早春之景。故选C。
(2)考查诗句的赏析。可从意象、炼字、修辞、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了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时光荏苒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也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言简义丰,令人回味无穷。
(2021·宁夏银川三中期中)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 颔联写所见景色。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
C. 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 尾联紧承上联,遥应首联。故乡遥遥,书信难达,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
(2)颈联中的“生”和“入”用得精妙,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案】
(1)C
(2)“生”和“入”都采用了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阐述了新旧事物交替的自然理趣,景中含情,景中寓理,给人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
【解析】
(1)C.颈联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描写的是红日初生的早春之景。选项中“红日西沉,春色渐浓”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了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时光荏苒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也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言简义丰,令人回味无穷。
(2021·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期中)8.阅读诗歌,完成诗歌后的两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描写了_______更替和_______交接时光荏苒的场景,写景中蕴含着自然理趣(哲理)。
(2)请从“正”和“悬”字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
【答案】
(1)昼夜 (2) 新旧
(2)“正”是指风顺而不猛,“悬”是端端直直着高挂着的样子。“风正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诗句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既是描写美景,也是揭示哲理。描写了昼夜更替和新旧交接时光荏苒的场景,写景中蕴含着自然哲理。
(1)根据“海日”和“残夜”,结合“更替”提示,可知填“昼夜”;
(2)根据“江春”和“旧年”,结合“交接时光荏苒”提示和“入”字的意思,可知填“新旧”。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风正一帆悬”中,一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这一句写小景相当传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2021·广西百色期中)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2)诗歌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你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
(1)A
(2)诗句透露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出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诗句运用拟人的用法,把“生”、“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更富有情趣。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述错误,“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并非“游览”的意思。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可以从修辞手法、思想情感、表达哲理等角度作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从修辞运用来看,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从表达的哲理来看,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从思想情感来看,表现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021·河南许昌长葛市期中)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答案】
(1)阔”:传神地 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2)“客路”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洛阳。让大雁稍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1)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阔”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恢弘阔大的境界。
(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021·河南新乡卫辉市期中)11.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展开合理想象,描绘“古道西风瘦马”所描写的景致。
(2)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首小令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示例:萧瑟凛冽的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地走在古道上。
(2)这首小令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语”表达游子思乡的孤寂(凄苦、愁楚)的“情语”。
【解析】
(1)“古道西风瘦马”中“古道”指古驿道,残破的荒路,说出了苍凉寂寥的意境。“西风”是萧瑟悲凉的一种气氛。意思是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示例:一条偏僻的古老道路上,一位出行在外的人,骑着一匹羸弱的老马,慢悠悠地走在这遍地落叶的路上,凄冷的秋风吹起,打在他的脸上,一股寒意席卷他的全身,直透心里。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凡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表明作品运用借景抒情(情景文融、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可知,这首小令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语”表达游子孤寂(凄苦、愁楚)的“情语”。
(2021·湖南永州道县期中)12.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 这首曲前三句,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C.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引发“断肠人”心碎肠断之情。
D.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与首句的“昏”字相呼应。
(2)简要概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C
(2)抒发了思乡之情。(或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等。合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和分析。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C.“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一悲凉的气氛,照应上文的”昏“字,与末句一起,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所以该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一悲凉的气氛,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一词是全曲之“眼”,直抒胸臆,可见其乡愁何等浓重,抒发了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2021·河南偃师实验中学期中)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王国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2)游子(天涯沦落人) 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1)理解诗歌的内容。(2)抓住诗句中景物的特点。(3)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
示例:历经沧桑的道路上,萧瑟的秋风迎面吹来,带着丝丝冷意,一匹疲惫、瘦削的老马缓慢的前行着,上面骑着的人满面沧桑,他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在这暮色中和一匹瘦马相依而行,那思乡之情是如此的浓重。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这首小令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的第一、第三句用六个景物描绘了萧瑟、苍凉的景色,第二句描绘了温馨、恬静的画面,使人感到幽雅闲致,以乐景写哀请,对比之中突出了游子的孤独、思乡之情。“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据此作答。
(2021·广西南宁横县期中)14.古诗词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________图,抒发了游子的___________情怀。
(2)“枯藤老树昏鸦”一句,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请依据这些景物的特点推测作者的心情。
【答案】
(1)夕照秋景 羁旅之苦和深切的思乡
(2)这些景物共同的特点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解析】
(1)本题考查作者画面描绘及作者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写作者羁旅天涯之所见,秋日里万物缺少生机,夕阳西下之时,枯败的藤,一只乌鸦在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落日秋景图;“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游子骑着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游子远离家乡,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看到炊烟袅袅,侧面展现了游子羁旅天涯之苦,漂泊无依时的思乡之切。
(2)本题考查景物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意思是: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飒飒的西风在吹着老树走向风烛残年;乌鸦发出凄厉的哀鸣;景物衰败,缺乏生命的活力,荒凉萧瑟,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面对此情此景不禁悲从中来,展现了远离家乡的愁苦,内心凄切。
15.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画,说说哪幅图画更符合本首诗歌所展现出内容,并说明理由。
(2)“秋风”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意象,常用来表现秋意清冷,衬托凄凉心境。下列诗句中并非借“秋风”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 )
A.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D.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答案】
(1)图二 理由:图二描绘了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衰老的树。黄昏时一群乌鸦正好回巢,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附近坐落着几处人家。一匹瘦马上驮着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景象。与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的情感是一致。图一中马肥,树茂,这些与原诗句意不符,而且第一幅中的人显得不如第二幅中的人看上去有劳顿之苦。
(2)B
【解析】
(1)第一幅图中树木茂盛,可知应是春天或夏天,与这首曲中的时令不同,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人物也有意气风发之感,与这首曲的“游子之悲”不一致。马儿肥壮,正低头觅食,与这首曲中的“瘦马”不一致。
第二幅图中一株干枯的树,树身上缠绕着藤蔓,与“枯藤老树”一致。一个孤独的旅人骑在一匹瘦马上,给人强烈的凄凉愁苦之感。与“断肠人在天涯”一致。
所以第二幅图更符合。
(2)A.借秋风表达了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出思乡之情;
B.借秋风来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博大胸怀;
C.借秋风表达天涯游子的羁旅之苦与思乡之愁;
D.代秋风表达作者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故选B。
1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点出了诗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B. 诗中连续使用了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
C.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对未来的不安自然地流露在诗中。
D. 诗歌采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山、月、江水等景致的整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
(2)“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君”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指“友人”;想友人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C.“对未来的不安”有误。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思念。一、二句写景,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第三句中人物活动更加鲜明: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怀揣鸿鹄之志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写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所以,诗中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憧憬、喜悦以及对故乡依恋的复杂情感,并没有“对未来的不安”。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作答此题,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中关键词语分析阐释。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中抒写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一、二句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意思是: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写思念友人之情。君,指友人。
(2021·湖南邵阳武冈期中)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李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B. “影入平羌江水流”写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D. 这首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所做,描绘了峨眉山白天的美丽景色。
(2)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考查对文学常识和诗文内容的理解。
A.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不是“现实主义诗人”;
C.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不是“律诗”;
D.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可知是夜晚行船,所以“描绘了峨眉山白天美丽景色”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B。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的意思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所作,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结合诗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可知,作者借月夜行船,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021·江苏句容市期中)1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首句中“强”是____的意思,“登高”“送酒”照应了题目中的“____”。
(2)诗中的“故园菊”寄托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1)勉强、尽力 九日
(2)对菊花的怜惜之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强欲登高去”的意思是“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由此可知,“强”的意思是“勉强、尽力”。“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的风俗,所以“登高”“送酒”照应了题目中的“九日”。
(2)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故园菊”的意思是“长安故园中的菊花”,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作者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更见思乡之切。作者想象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021·广东广州十六中期中)1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的边塞月夜图。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直接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这句意思是“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描写了一幅边塞月色如秋霜的独特景色。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这两句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课外古诗词】
(2021·浙江宁波北仑区期中)1.古诗阅读。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注]柳花:这里指柳絮。
(1)这首诗紧扣初夏的景物______、______,描写生活风情,诗趣盎然。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捉”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梅子 芭蕉、柳花(任选两个即可)
(2)“捉”字不仅写出了柳花漫天飞舞的初夏景象,而且写出了孩童活泼可爱,轻灵自然,别有生活情趣。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答题时从诗歌中筛选出作者描写的景物,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出合适的景物即可。“梅子留酸软齿牙”一句中写了梅子;“芭蕉分绿与窗纱”一句中写了芭蕉;“闲看儿童捉柳花”一句中写了柳花。
(2)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捉”的意思是使人或动物落入自己的手中,这里写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跑着追逐捕捉柳花,让人体会到孩子的天真可爱,活泼灵动。“柳花”让孩童追逐捕捉,也可以看出柳花在漫天飞舞。这种场景深深吸引了诗人,给闲散的诗人增添了乐趣。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021浙江丽水缙云县期中)(一)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子夜吴歌冬歌
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诗中一个“”字极为传神,不仅切合了“冬歌”的主题,还将思妇冬夜赶冬衣的辛劳尽显无余,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关爱之情,也表现出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2)本文语言得力于民歌通俗易懂,但情感的表达却委婉深厚,请你结合诗文内容和你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分析思妇的矛盾心理。
【答案】
(1)冷
(2)从“明朝驿使发”中,似乎可以亲见思妇紧张、急切的制衣情景,但因为天气寒冷,双手不灵活了,制衣的时间不充足,便有了对驿使太早出发的埋怨之情。思妇从自己的冷必然联想起边塞的冷更胜一筹,因此又希望驿使早发、快发。
【解析】
(1)考查从炼字角度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阅读诗歌内容,由“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的内容可知,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即承接了“一夜絮征袍”的内容,又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关爱之情,不管天气如何寒冷也要连夜赶制,同时也表现出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故该空应该填写“冷”字。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我们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歌第二句中“初惊”二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后两句生动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案】
(1) ①“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和惋惜之情;②“惊”字写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2)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更显出作者的感慨、欣喜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二月初惊见草芽”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初”表现了作者对春迟来的惋惜与慨叹,“惊”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时的惊喜。
(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白雪盼春,富有情趣,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2021·江苏扬州江都区八校期中)4.阅读杨基的《天平山中》,回答问题.
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案】
(1)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枇杷。
(2)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回答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本题在描述时抓住“细雨”“南风”“楝花”“枇杷”这四种意象,这两句诗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比如: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诗歌最后一句中,“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2021·甘肃酒泉金塔县期中)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1) 诗中直接描写了_____和______两种声音。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通过描写暴雨初霁后美丽的量色启示我们:风雨过后,人生会遇见更绚丽的景色。
B. 诗歌用了“驱”“压”“殷”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风疾、雨骤、雷鸣的气势之大。
C. 诗中用“股”字突出了“雷声”之大,用“万”字极言“蛙声”之密,只是为了展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D. 诗歌通过由暗转明的色彩的变化,让人联想到雨过天晴、碧空如洗、草色碧绿、蛙声如鼓的初夏的魅力。
【答案】
(1)雷声 蛙鸣声
(2)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云压轻雷殷地声”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一池草色万蛙鸣”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诗人匠心独运,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仍写蛙鸣声,而两种声音,收到的是一闹一静的不同效果;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云是“压”的,雷是“殷”的,又说明黑云、雷电的迅疾;并非突出了“雷声”之大;故选C。
(2021·江苏扬州宝应东北片期中)6.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示例: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之花
(2)思念家乡。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鉴赏诗歌,描绘画面应善于联想、想象。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2)关键要对诗句进行分析。如“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本篇则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
(2021·江苏盐都区第一共同体期中)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①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注释:①迥:远,距离远。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的画面。
(2)赏析“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答案】
(1)满树的梅花盛开,花朵就像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样美丽的梅花却有意远离村路,在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
(2)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梅花比作是未消的白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的洁白与美丽,也暗示了自己品格的高洁。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意思是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第一句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用自己的语言,最好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一、二句的画面描述下来即可。
(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梅花近水早发的惊喜之情。因为“不知”才“疑”,因为梅花洁白如玉才“疑是经冬”“未销”的“雪”,这样写来,就使人读起来觉得更为传神,更能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化尽的冬雪压在枝头。
这两句不仅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同时也更好地显示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唤起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暗示了作者自己也具有早梅般高洁的品格和性情。
(2021·湖南长沙长郡教育集团期中)8.古诗文阅读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②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③,风尘④何处期?
【注释】①故关:故乡。②少孤:从小就成了孤儿。③相向:相对。④风尘:纷乱的世境,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1)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自然地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
B. 颔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色调和谐,与首联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暮春送别图。
C. “多难识君迟”,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D. 本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基调悲凉。
(2)从全诗看,尾联的“掩泪空相向”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
(1)B
(2)①对友人的不舍。②对坎坷人生的悲叹:自幼失父、远役他乡等。③缺少知音的孤寂。④现世纷争(社会动乱),后会无期的凄凉。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颔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色调和谐,与首联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而不是暮春送别图;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此类题目需要在分析整首诗的内容上把握情感,然后分类概括。“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营造了离别时悲凉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别后“掩泪空相向”,抒发了送别友人后的悲伤;“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感叹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掩泪空相向,风尘何所期”,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现在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何时才能相会呢?“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社会动乱之悲。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021·江苏盐城滨海县期中)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醉著①
(唐)韩偓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②一村烟。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①韩偓(wò):唐代诗人,生活在晚唐和五代初期,那正是沧海桑田,朝野混乱之际,一个形势瞬息万变的时代。②桑柘:指桑木与柘木。
(1)诗人善于以画入诗,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诗歌前两句的画面。
(2)“暗示”是诗文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不明说,而用含蓄的话或动作使人领会”。试分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所暗示的内容。
【答案】
(1)示例:乘船行驶在万里的清江之上,天空辽阔。清江两岸的村落一个接着一个,炊烟袅袅升起。(意对即可)
(2)(意近即可)示例:上午清江万里,风光明丽,而中午却降下大雪,风云变幻,出人意外。这不单单是指自然风云,也暗示当时的朝野混乱、变幻莫测。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画面。描绘画面,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解答本题要用形象的语言。
示例:乘船行驶在绵长广阔的清江之上,天空广阔无边。清江两岸的村落密密的一个接着一个,村里的上空可以看到炊烟袅袅升起。
(2)本题考查暗示的表现手法。从最末一句“过午”二字看来,这首诗在时间上只写了半天,上午还是清江万里,风光明丽,而中午却降下纷纷扬扬的大雪来,风云变幻如此之快,真有些出人意外。这不单单是指自然风云。联系作者生活的晚唐和五代初期的情况看,那正是沧海桑田,朝野混乱之际,形势瞬息万变。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新晴
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根据哪些景物可以看出?
(2)“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有何妙处?
【答案】
(1)夏季,从诗中“青苔”、“绿树”、“南风”
(2)“偷”字采用拟人手法,将南风人格化、形象化,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表现了诗人雨后初晴的愉悦和闲适的心境。
【解析】
(1)考查根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意象的能力。可从“青苔满地初晴后”提取“青苔”;从“绿树无人昼梦”提取“绿树”;从“唯有南风旧相识”提取“南风”。窗外满眼的绿树和青苔,南风好似多年旧友般,吹开房门,又掀起桌上的书页。这些都是夏季特征的体现。
(2)考查对诗人炼字功夫的理解能力。“偷开门户又翻书”意思是忽然一阵南风把房门吹开,又掀起桌上的书页。在这句诗中“偷”字,诗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无人”来访之时,“南风”的造访便产生了一种情切之感,它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偷”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南风的顽皮可爱,把“南风”写得趣味盎然,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写出了春风悄然而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闲适宁静的心境。
【比较赏析】
(2021·湖北黄冈麻城市期中)1.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各题。
(甲)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①时。螣蛇②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③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④之期,不但在天;养怡⑤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①竟:终结,这里指死去。②螣蛇:传说中一种能腾云驾雾的蛇。③骥:鞍马。④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⑤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 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意境。
D. 甲诗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下面的诗句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试结合诗句分析(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1)C
(2)“若”指“好似”“好像”,作者运用联想(虚实结合)手法,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3)《观沧海》抒发了诗人期望一统天下的宏图,表出诗了宽广博大胸怀。《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解析】
(1)C.“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意境”有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曹操站在大海边看到的景象,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故选C。
(2)本题考查炼字。炼字题要先解释本字,再联系句子解释句意,如有手法要赏析手法,没有手法则扣住作者情感分析。“若”的本意是“好似”“好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若”字表明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体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3)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观沧海》描写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句,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2021·河南商丘拓城县期中)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唐•李白 明•李攀龙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有何用意?
(2)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与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①点明时令——暮春时节;②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人以画面感;③杨花象征飘零,子规象征哀伤,渲染诗歌凄凉的氛围;④奠定全诗飘零悲伤的感情基调;⑤借两个景物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切、同情之情,希望朋友早日归来。(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2)①手法上,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明月”,李攀龙笔下的“白云”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②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从李白诗标题中的“左迁”和李攀龙诗中的“逐客”可以看出。(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
“杨花落尽子规啼”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杨花即柳絮,象征着飘零之感,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象征着悲伤,这两个意象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点明了时令是晚春时节;为全诗奠定凄凉悲伤的感情基调;结合下一句“闻道龙标过五溪”可知,诗人借“杨花”“子规”表达了对友人被贬遭遇的同情与关心之情,期待朋友早日归来。
(2)本题考查诗句的写作方法和情感的把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为: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可以看出诗人运用拟人修辞,寄情于景,寄愁心于明月,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心、思念之情。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意思为: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可以看出诗人运用拟人修辞,寄情于景,李攀龙寄情感于白云,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留恋之情。
(2021·山东潍坊潍城区期中)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①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②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①白朴《天净沙》共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季,这是第三首,作者于宋亡后寓居金陵(今南京)时所作。②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1)《天净沙·秋思》中表现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天净沙·秋》中“____________”一句使全曲静中有动。
(2)两首小令,都通过组合______描绘了秋景,但情感又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断肠人在天涯 一点飞鸿影下
(2)景物(或意象) 《天净沙·秋思》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凄凉愁苦的感情;《天净沙·秋》表达了诗人由冷寂惆怅到充满希望的情怀。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关键句子的理解。《天净沙·秋思》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
《天净沙·秋》中“一点飞鸿影下”意思是: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据此选择诗句即可。
(2)考查对诗歌意象和作者情感的分析理解。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即游子)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白朴的《天净沙·秋》,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前三句着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凉之景。黄昏时: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夕阳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枝头,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在人边晚霞影里远远的飞翔,而后两句,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写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这些明丽的色彩,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据此作答即可。
(2021·湖北黄冈市期中)4.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李益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岑参
回乐烽前沙如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甲】诗“________”词和【乙】诗“________”词突出了两首诗歌的军旅内容。【甲】诗“________”句和【乙】诗“________”句蕴含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总会借助一些事物抒发内心情感。请你从以上两首诗歌中任选一首,简要说明诗人借助哪一事物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答案】
(1)行军或战场 征人 遥怜故园菊 一夜征人尽望乡
(2)答题示例:故园菊:九九重阳,又称登高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赏菊、饮酒。而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时候却在行军途中,远离家乡,借对故乡菊花的孤独绽放,无人赏析的怜惜,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两首诗都是写的军旅生活,通过甲诗中的“行军”和乙诗中的“征人”即可看出来。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在两首诗的主旨句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体现了出来。
(2)此题考查是对诗歌的鉴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将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情综合起来分析理解即可。示例:乙诗的开头两句,“回乐烽前沙如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事物,同时这也是环境描写,在描写之中表现出人物的感受。因为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期末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考点10古诗词赏析(原卷版+解析),共53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考点5 语段综合(原卷+解析),文件包含考点5语段综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解析版docx、考点5语段综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考点6 诗文默写(原卷+解析),文件包含考点6诗文默写-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解析版docx、考点6诗文默写-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