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公开课课件ppt
展开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同学们,时间看不见也摸不着,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钟表、日历等来掌握时间,你还从哪里看到过时间的流逝?
时间还把脚印留在了许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还有无数的宝藏……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写法,可适当的积累或仿写。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陶世龙(1929—),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熟知文章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掸( ) 山麓( ) 沟壑( )踪迹: 装置:粗糙: 腐蚀( ):沙砾( ):龟( )裂:帷( )幕:海枯石烂:
裂开许多缝子;呈现出许多裂纹。
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幕。
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2.找出全文中的独句段有几段?分别是哪些段落?
9段(1、5、7、11、13、18、22、24、27)
3.这些独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思考这些句段的具体作用是怎样的?
1.速读课文,标记段号。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
承上启下,引出说明对象,即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引出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
承上启下:总结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内容,引起下文对岩石保存更多历史痕迹的说明。
总结上文:岩石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
承上,凸显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 指出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1.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题,有何作用?
标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说明了时间在世间留下了踪迹。题目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
2.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小诗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3.第四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
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4.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提示一:读第7-18段。
(碎石,沙砾,泥土)—
重压和胶结形成新的岩石
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5.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提示一:读第19-21段。
提示二: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去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大约3000—10000年)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6.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一:读第22-26段。
提示二: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7.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提示一:读第27-29段。
提示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高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8.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提示:读第30-31段。
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
9.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中的“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具有确定性。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数据有多精确,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于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在具体的文中会表现为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善于穿插趣闻,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由于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指出下列段落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第27、28自然段: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具体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抽象的名词形象化,陌生的形象熟悉化,熟悉的形象趣味化 。 从修辞上,就是巧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例如, “时间的脚印”这个标题就用拟人将时间形象化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 运用设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岩石是记录员似的。这是抽象的名词形象化。 再如,说冰河对岩石的破坏,“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冰河移动是形象的,但是陌生,喻体则很熟悉,一联想,就产生实实在在的感觉了。这是陌生的形象熟悉化。 又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类拟人句颇有趣味。
2.常用人称代词“你”“我们”,话语亲切。 例如, “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仿佛作者把读者领到现场讲解一样。文中说的“我们”,把作者与读者合为一体。“再仔细瞧瞧”, 显然省略了主语“你”,话语也很亲切。
本文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以及认识这一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也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探索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
完成本课课后练习。课外阅读科普著作《时间的脚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图片ppt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间的脚印,玉米糁,行动所留的痕迹,裂开许多缝子,海枯石烂,钟表和日历,铜壶滴漏,被破坏,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课文配套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间的脚印,树木年轮,四季轮回,琥珀松脂化石,恐龙化石,沉积岩,学习目标,文中指仪器,不精细不光滑,沙和碎石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示范课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走近作者,背景资料,字词梳理,第1部分14,第2部分529,整体感知,精读细研,钟表和日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