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2* 致大海教课课件ppt
展开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大海的美给了诗人无尽的温柔与幻想,面对大海的赞叹是人类永恒主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面对大海,诗人总是满怀深情放声高歌,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大海的古诗词,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3.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4.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作家,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民族诗人”,高尔基称之为“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1811年进入皇村学校。求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并形成了强烈的自由思想。 1814年7月,诗歌《致诗友》发表在《欧洲通报》上。1817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7月,完成诗歌《自由颂》,造成一定影响。1819年7月,写出诗歌《乡村》。1820年3月,完成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坛关注。 1820年因《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中的反抗倾向激怒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以政府信使的名义流放到俄国南部。1821年,完成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4年又被禁闭在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尼古拉一世因普希金的文学声誉将他赦免并召回莫斯科,这一年,完成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828年,完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0年,参加《文学报》的编辑工作。1833年10月,完成长诗《青铜骑士》;12月30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宫中低级侍从。1836年,创办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杂志《现代人》,同年10月,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 1837年普希金在与法国贵族丹特斯的决斗中被杀害。普希金对俄国文学有着极重要的影响。普希金的每一个创作时期,都成为俄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的里程碑。他将创作扎根于民族生活,使俄国文学逐渐摆脱了从18世纪以来对西方文学的模仿,开创了属于本民族的自由发展的文学道路。他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致大海》写于1824年。 早在1820年时,年仅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思考: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诗人面对着大海,产生了哪些情绪?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在你的岸上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我还不能离开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而今哪里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使自由在悲泣中”……
把握一首诗的情感基调,可以首先从直抒胸臆的词句入手。通过诵读,我们可以筛选出很多直接表现诗人心绪的词句:
情感基调低沉。情绪:沉郁、烦闷、愤懑、迷茫、悲伤……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诗人面对着大海,产生了哪些情绪?
联系背景:诗人即将再次被迫踏上流放之旅,现实的黑暗让诗人感到厌烦、痛苦。他渴望挣脱这强权的束缚,但前路茫茫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因此他“迷惘地徘徊”“徒然想要挣脱开”,心绪沉郁、烦闷、愤懑、迷茫、悲伤。
第一部分:1-2小节 诗人与大海告别。(海之恋)第二部分:3-13小节 诗人面对大海引发的联想。(海之思) 第三部分:14-15小节 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海之念)
本诗分为三个部分,请为本诗划分层次:
——难舍,因共有自由奔放的精神而情感相联
——惋惜,壮志未酬;崇敬,精神伟大
——牢记大海的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诗人是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诗歌材料的。
《致大海》这首诗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它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从那时起,但凡在海岸上彷徨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洋洋洒洒……”——[智利]聂鲁达 “大海是一个象征,普希金是一个象征,他高举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王立中
从文中找出作者直接描写大海的词语,思考:诗人眼中的大海有哪些特点?诗人笔下的大海象征什么?诗人表达了对大海怎样的感情?
“自由”“骄傲”“忧郁”“沉郁” “幽静” “阴沉” “任性”“反复无常”“无法控制” “深沉”“阴郁”
作者对大海强烈的依恋、热爱、赞美和向往就是诗人追求自由精神的强烈愿望。
除了表达对大海的赞美和追求,诗人面对大海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作者为什么会想起拿破仑和拜伦呢?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
“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同时反映诗人因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拿破仑·波拿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后远征意大利,打败奥地利并侵入埃及。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就任第一执政。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制定《拿破仑法典》。
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为支持纺织工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杰作。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炭党的组织,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期创作长篇叙事诗《唐璜》。1823年烧炭党运动失败,他前去参加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期间不幸染病去世。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批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但表现的个人主义和悲观厌世的消极成分比较严重。
全诗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是全诗抒情最集中、最强烈的地方,都是向大海告别,再读读这两部分,想一想, 诗人在两部分表达的感情是否一样呢?
第一部分: 忧郁、悲哀、恋恋不舍 第三部分 :执着、坚定、顽强不屈
1.象征手法 如诗歌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2.拟人手法 这首诗将大海人格化,诗人多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如将“波光”写成“容光”等等。3.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相结合。如第三节“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直抒胸臆。又借助“石岸”“峭壁”等景物来抒发情感。4.诗风浪漫 诗情奔放,风格豪迈,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民主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思考本诗的艺术手法与特色
5.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本诗四行或五行一节,结构工整。全诗从告别“大海”写起,又结束于告别,结构上完整而严谨。同时,两次告别的情感又有所不同。诗歌的开头,诗人的内心是苦闷而迷茫的。而当诗人注视着辽阔自由、深沉有力、骄傲倔强的大海,想起了具有大海的精神的两位英雄人物为自由而献身的伟绩,不禁振作了精神,重新获得了力量。结尾处的告别,不再有彷徨和哀伤,而是充满了继续斗争的激情。首尾呼应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同时又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结构美。
明确:诗歌中“风暴”象征革命浪潮;“少女”象征革命者。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气概的赞扬之情。
《风暴》普希金你可看过岩石上的少女穿着白衣裙,立于波涛上,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丽。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普希金的《风暴》,想一想诗歌中的“风暴”“少女”象征了什么呢?
《致大海》 舒婷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日夜地呢喃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秘密地埋葬有过咒骂,有过悲伤有过赞美,有过荣光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
读一读舒婷的《致大海》,她笔下的大海有何含义呢?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呵,大海就算你的波涛能把记忆涤平还有些贝壳撒在山坡上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呵,生活固然你已断送无数纯洁的梦也还有些勇敢的人如暴风雨中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从海岸到山岩多么寂寞我的影从黄昏到夜阑多么骄傲我的心“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任你是虚伪的平静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一切的过去——这个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她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她笔下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寂静,就像在感受自己。 舒婷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为对象书写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致大海》中的诗句含义丰富,欣赏品味下面两个片段,分析诗歌的意蕴。(1)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这里的“他”指拜伦。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致大海》中的诗句含义丰富,欣赏品味下面两个片段,分析诗歌的意蕴。(2)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海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我“心里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诗人把这种理想以及山岩、海湾、光和影、浪花,带到“寂静的荒原”—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的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1.下面一段文字是围绕“古桥”而展开的,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称变换:第一句用“那座古桥”开头,自“德高望重的老桥”以后,改用第二人称,采用“呼告”的形式,以便于抒情。这一点与《致大海》中拟人与呼告的手法相似,但是在诗歌体式上不同于《致大海》的四行五行式,请仿照《致大海》前三诗节的写法,重新改写这首诗。 原诗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改诗举例:德高望重的老桥,……负重坚持的老桥,……你有不变的姿态 你有坚韧的灵魂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燕歌行并序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燕歌行并序教课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边塞诗,作者简介,大器晚成,人生逆袭,疏通课文理清层次,事人景,塞外秋景,探讨诗歌的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锦瑟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锦瑟教课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吟诵诗文体悟感情,探究文本学习技巧,思华年,这种写法,托物起兴,拓展延伸随堂巩固,拓展延伸,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李凭箜篌引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李凭箜篌引教课ppt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吟诵诗文体悟感情,音乐情绪变化,探究文本学习技巧,拓展延伸随堂巩固,听颖师弹琴,拓展链接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