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8965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三年级上册语文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68965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
展开(一)知识与技能
1.会写“亭、庭”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词;并默写。
3.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在读和思的基础上回顾运用学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的内容,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并感受古诗的美。
教学过程:
回忆学习古诗词方法:读诗句——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一)读诗句
1.听课文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青螺”。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4.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号庐山人,汉族,河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主要作品:《乌衣巷》《秋词》《陋室铭》。
2.了解写作背景。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三)解诗题
从《望洞庭》这个题目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在“洞庭湖”这个地方的所见所感,洞庭:湖名,在湖南省。望:遥望、远望。题目意思是远看洞庭湖。
(四)明诗意
1.小组合作,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2.交流字词含义。
湖光:湖面的光芒。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相:相互。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3.结合注释,说说每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的湖面没有风,看上去好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的君山苍翠无比,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4.把整首诗连起来解释,全班读一读。
(五)悟诗情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前两句,想想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镜未磨”是比喻的说法,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湖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2.后两句诗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述了怎样的景象?(比喻,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光、山色相称。)
3.小结: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自由读、分组读、展示读……
(六)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2.师小结: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美,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比喻的妙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交流第一句,交流第二句,品读第四句,平湖秋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授新,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揭题释题,精读会意,细细品味洞庭湖的和谐之美,总结学法,运用学法,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