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8题,本诗作者______,下列选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解释下列加点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8题。
    2.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写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3.答题时请不要使用铅笔、红笔及涂改工具。
    第一部分 文言文阅读(25分)
    一、默写(10分,每题2分)
    1.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_。 (《江南春》)
    2.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 (《浪淘沙》(其一))
    4.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5.草长莺飞之际,你离开喧嚣的都市,来到山清水秀的小村庄。清晨推开庭院的门,碧山巍巍直入眼帘,近处溪水淙淙,稻田青青,让你不禁联想到《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那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6-7题(7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6.本诗作者______(人名),是______(朝代)文学家。这首诗里的“湖”指的是_______。(4分)
    7.下列选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的第一、二句抓住云翻、雨泻,写出了暴雨来势迅猛的特点。
    B.本诗的第三、四句抓住风卷、天晴,描绘了雨过天晴的美景。
    C.整首诗写雨不在雨,全为一个“醉”字,人因酒而醉,诗因醉而作。
    D.整首诗色彩对比强烈,动静结合,展现了作者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8分)
    王蓝田①性躁。尝取食鸡子②,未得,怒之。遂以著③___之,又不得,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④下地以屐齿⑤碾之,终不得。瞋⑥甚,复于地取纳口中,啮破即___之。
    注释:①王蓝田,本名王述,宇怀祖,袭爵蓝田侯。②鸡子:鸡蛋。③箸(zhù):筷子。④仍:接着。⑤屐(jī)齿:带齿的鞋子,类似木屐。⑥瞋(chēn):同“嗔”,愤怒。
    8. 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尝食鸡子( )
    (2)复于地取内口中( )
    9. ①结合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入___中。(2分)
    (1)遂以箸___之
    A.刺 B.夹
    (2)啮破即___之
    A.吞 B.吐
    ②这两个动词可以生动地体现出王蓝田的性格特征“_________”。(2分)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7分)
    ①在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中,红外测温枪与口罩一样,成为几乎所有场合必不可少的“标配”。枪口无论是指向额头还是手腕,只需一扣“扳机”,“打”出来的就是一个人的即时体温,从而把发热者迅速筛查出来。红外测温枪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它测的到底准不准?被红外测温枪打多了会不会对身体有害呢?
    ②为什么测温枪无需接触人体就能测温?我们知道,任何物体,无论是火炉还是冰块,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约﹣273℃),就会不停地向周围空间发出红外辐射能量。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的大小及其按波长的分布与它的表面温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发出的红外辐射能量越强。
    ③人体这个“生命火炉”,无时无刻不在发出波长10微米左右的红外辐射。红外测温枪则利用光学系统,把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聚焦到红外探测器上,探测器将采集的红外辐射转换成为电信号,再经过数据处理及校正,最后准确推算出被测人体温度,并以数字方式显示输出。红外测温枪与一般的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不同,不是通过热量传导的方式测温的,所以无需与身体任何部位进行接触。这种测温方式不仅迅捷,而且能避免交叉感染。
    ④为什么测温枪枪口多指向额头或手腕?因手持式使用方式而得名的红外测温枪,也叫额温枪,也就是说,使用时一般要对准前额。额头是颞(niè)动脉流经的地方,而且恰好皮肤很薄,面积不小,又暴露在外,所以这个部位是人体内部温度的最佳非接触式观测点。除此之外,手腕、脖子等血管隐藏不深的部位也能作为体温捕捉点。
    ⑤为什么测温枪真的会射出光线?我们看到,有些红外测温枪是真的有光线射出的。这束能被我们看见的光线当然不是红外线,它其实是用来帮助测量人员“瞄准”的。因为红外测温枪需要尽可能地与目标测量区保持垂直,从而确保收集的红外辐射能量是从目标测量区域散发出的。
    ⑥为什么测温枪测出的体温数值经常偏低?我们在用测温枪测温时,经常发现显示出来的温度低于人体实际温度。这是因为,额头暴露在室外寒冷的环境下,会造成体表热量损失,导致读数偏低。所以,在冬季的室外,测量有衣物遮挡的手腕会比测量额头更准确一些。测温枪读数偏高的情况也有,比如酒后或是运动出汗后测量。此外,测温枪离目标测量区太远或是在温差过大的条件下,读数也不太准,比不上传统的水银体温计或电子体温计。
    ⑦红外测温枪最大的作用不在于准确测出人体温度,而是凭借相对可靠的准确度,快速地从大规模人群中筛查出体温超过正常值的那些人。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场上,红外测温枪无疑是人们最拿手的“武器”之一。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0.概括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红外测温枪的?依次填在横线上。(6分)
    红外测温枪的________→红外测温枪的________→红外测温枪测出数值偏差的原因→红外测温仪的________。
    11.第③段划线句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2.第⑦段中加点词“之一”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选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说明文的分类,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开头运用设问的手法,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红外测温枪最大的作用不在于准确测出人体温度,而是凭借相对可靠的准确度,快速地从大规模人群中筛查出体温超过正常值的那些人。
    C.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的大小及其按波长的分布与它的表面温度联系密切:物体的温度越高,发出的红外辐射能量越强。
    D.额头是颞动脉流经的地方,而且恰好皮肤很薄,面积不小,又暴露在外,所以以额头为测温点,所得的数据都是最准确的。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8分)
    槐花飘香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zhàn lán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③槐花香,香在☐☐。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④槐花香,香在☐☐。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背靠着吃饭的那棵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⑧槐花香,香在☐☐。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伯父一身白褂,一如那芬芳的槐花,在田间守着日子,清净、笃定,仿佛农人的田间,就是槐花的田间。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⑨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心生动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根据文中第②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zhàn lán_________(2分)
    15.根据上下文内容,以槐花“香在何处”的角度思考,依次在第③、④、⑧段的方框中填入恰当的词语(一空一字)。(6分)
    ③槐花香,香在☐☐
    ④槐花香,香在☐☐
    ⑧槐花香,香在☐☐
    16.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7.文章结尾,槐花香令作者“心生动容”,说说这里包含作者哪些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写作(40分)
    18.题目:爱,伴我前行
    要求:1、记叙为主,叙事完整。
    2、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3、字数500字左右。
    4、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文言文阅读(25分)
    一、默写(10分,每题2分,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1.多少楼台烟雨中 2.稻花香里说丰年 3.浪淘风簸自天涯 4.野旷天低树 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6-7题(7分)
    6.苏轼 宋朝 西湖(4分,1+1+2分)
    7.C(3分。作者因酒而醉,更因西湖美景而醉,故“因醉而作”有些片面)
    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8分)
    8.(1)曾经 (2)又,再 (4分,各2分)
    9. ①(1)A (2)B(2分,各1分。如果学生只填文字不填字母,只要字写对就给分。但在讲评试卷时要提醒学生注意。)
    ②躁(2分)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7分)
    10.测温原理 使用方法 最大作用(6分,各2分)
    11.作比较 强调突出地说明了红外测温枪的测温方式不仅迅捷,而且能避免交叉感染。(3分,1+2分)
    12.不能。“之一“意思是其中一个,从范围上进行限制,表明红外测温枪只是抗击疫情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分)(不能1’,词解1’,分析2’,说明文语言特点1’)
    13.D(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8分)
    14.湛蓝(2分)
    15.枝头 嘴里 田间(6分,各2分。未必要一模一样的措辞,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即可。但用词要契合文风。)
    16.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落下时的多、美,表现出小伙伴们收获槐花时的快乐和对槐花的喜爱。(4分,比喻1’,生动形象1’,槐花特点1’, 情感1分)
    17.对槐花绽放的美丽的喜爱,对槐花香(美味)的喜爱;对温馨亲情的感动;对农人(父辈)的勤劳赞美;对过去诗意(慢节奏)生活的怀念;对现在仍能嗅到槐花香的感动与知足。(6分,2分一点,写出三点给全分)
    第三部分 写作(40分)
    18.根据中考评分要求

    相关试卷

    上海市黄浦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上海市黄浦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黄浦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黄浦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共6页。

    上海市黄浦区(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上海市黄浦区(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上海市黄浦区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上海市黄浦区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