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全能练(含解析)(全国通用)
展开考向2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1.(2020·全国卷Ⅲ,6改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答案】A
【解析】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A错误;光合作用是指生产者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大气CO2库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中的碳返回大气中,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2.(2021·广东高考真题)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漳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___________。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___________。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___和增加__________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答案】(1)碳平衡 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作用 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3)碳释放 碳存储
【分析】
1、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存储碳的过程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
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详解】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
(2)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获取碳元素,从而碳元素将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和低营养级的消费者来获取碳元素,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的遗体残骸和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来获取碳元素。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来减少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的去路,主要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扩大森林面积、保护森林等,增加碳存储和减少碳释放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点睛】
本题借助时事政治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碳循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及相关的环境问题,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箭头分析法”分析常见物质循环模型
(1)“三看法”快速判断
(2)模式图常见形式分析
①图1中,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CO2库,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②图2中,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CO2库,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E为分解者。
③图3中,E为生产者,A为大气中CO2库,B、D、F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
(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含义:
a.生产者;b.消费者;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e.呼吸作用
(2)碳的存在形式及循环途径
(3)温室效应
3.生物富集
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1.(2022·湖北·荆州中学三模)“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或个人等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不是每个自然生态系统都可依靠自身实现“碳中和”
B.碳循环指CO2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C.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利于“碳中和”提前实现
D.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详解】
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中和”是全球性的,不是单独的生态系统依靠自身能实现,A正确;
B、碳循环是指C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B错误:
C、实现“碳中和”,可以增加生产者的数量,提高生产者对二氧化碳的消耗,C正确;
D、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的产生导致海平面的上升,D正确。
故选B。
2.(2022·华师一附中调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使用粪便作为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循环利用
B.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答案】A
【解析】使用粪便作为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循环,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A错误。
3.(2021·江苏宿迁模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B.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也可以促进能量循环利用
D.生态农业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C
【解析】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A正确;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B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生态农业中利用人的调控作用,可以加快物质循环,D正确。
4.(2022·浙江联盟联考)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请分析回答:
(1)图1中D指向A的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主要是以________形式流动的。
(2)在图2的食物链中③属于________(填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符号表示)。
(3)图2所在的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部分和流向分解者的部分之外,其他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所在生态系统在引入鹰之后,兔的数量在变化后,最终达到平衡,这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_能力,该种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机制。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决定该种能力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有机物 (2)草 (②-⑤)/(①-③)×100%
(3)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和传到下一营养级 (4)(一定的)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食物网复杂程度)
【解析】 (1)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D指向A的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主要是以有机物形式流动的。(2)在图2的食物链中,①表示兔的摄入量,②表示狼的摄入量,③表示兔粪便中的能量,应属于上一营养级草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②-⑤)/(①-③)×100%。(3)图2所在的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部分和流向分解者的部分之外,其他的流向是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和流向下一营养级。(4)图2所在生态系统在引入鹰之后,兔的数量在变化后,最终达到平衡,这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机制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3.(2018·海南卷,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答案】D
【解析】小鸟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是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镜子中的“小鸟”的物理信息,D错误。
4.(2019·海南卷,25)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
B.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
C.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
D.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猎物的气味信息属于化学信息,可以为狼追捕猎物提供依据,A正确;由于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大于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B错误;由于岛上狼的数量长期稳定在m+n+若干只,说明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C正确;从岛上狼的数量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若环境条件变化较大,则狼的数量会出现较大变化,D正确。
1.巧判生态系统信息的类型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场、温度、湿度等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知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于行为信息。
(4)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在嘈杂的环境中(如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范围、过程及特点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举例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注意】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比较
5.(2022·湖北部分示范高中教学质量测评)在繁殖季节,美洲一种雄性招潮蟹以其特大的螯肢做出一系列有规律的动作来求偶,同种雌蟹能识别这种信息而前来交配,异种蟹却对此无动于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雄蟹的求偶动作向同种雌蟹传递了行为信息
B.雌蟹能准确识别求偶信息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C.地理隔离是异种蟹对此信息无动于衷的原因
D.干扰雄蟹的求偶行为会降低该蟹种群出生率
【答案】C
【解析】在繁殖季节,雄蟹以其特大的螯肢做出一系列有规律的动作来求偶,向同种雌蟹传递了行为信息,A正确;雄蟹传递的求偶信息能被同种雌蟹准确识别,这是该蟹种群长期进化的结果,B正确;不同物种间存在着生殖隔离,异种蟹对招潮蟹的求偶信息无动于衷,属于生殖隔离的具体体现,没有地理隔离,C错误;若干扰雄蟹的求偶行为,会减少雌雄蟹个体交配的机会,从而降低该蟹种群的出生率,D正确。
6.(2022·山东潍坊统考)蚜虫的粪便中有含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的天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B.蚂蚁吃“蜜露”的过程中,蚜虫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
C.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D.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答案】B
【解析】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对于蚜虫来说是物理信息,A正确;蜜露是蚜虫的粪便的一部分,而粪便不属于蚜虫同化的能量,B错误;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C正确;分析题干信息“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的天敌”可知,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D正确。
5.(2021·1月八省联考辽宁卷,12)为预防某水库蓝细菌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管理人员每年在休渔期投放适量的喜食蓝细菌的滤食性鱼苗,而在捕鱼期适量捕捞所投放的鱼类成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改为投放肉食性鱼类,能获得更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B.控制投放量和捕捞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人为投放和捕捞鱼类调整了水库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D.投放滤食性鱼类控制蓝细菌数量属于利用种间关系进行的生物防治
【答案】A
【解析】若改为投放肉食性鱼类,会导致滤食性鱼类减少无法预防水华,不能获得更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A错误;控制投放量和捕捞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人为投放和捕捞鱼类调整了水库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C正确;投放滤食性鱼类控制蓝细菌数量属于生物防治,利用了生物与生物的种间关系,D正确。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1.生态平衡 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1)概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2)特征
①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
②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
③收支平衡:如在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3)形成原因
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种类型
(1)概念
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
②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注意】 特例:冻原、沙漠等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都比较低。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应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太阳光能够透过,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1)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生态缸内生物种类及数量的变化、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7.(2022·武汉市调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基础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由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可知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B正确;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其间接价值,C错误;抵抗力稳定性的含义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D正确。
8.(2022·河北邯郸模拟)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A正确;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B正确;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即c点右移,C正确;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错误。
【易错点1】 误认为在生物群落中碳都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点拨: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其含义是指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以及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但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则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易错点2】 误认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点拨:物质循环流动,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所以不能说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易错点3】 误认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点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
【易错点4】 误认为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只来源于环境
点拨:物理信息既可以来源于环境,如光、电、波等;也可以来源于生物,如花的颜色、鸟的鸣叫。
【易错点5】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判断
点拨: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过后草原的恢复等。
1.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下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参与过程①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O2含量
C.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D.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①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③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
【详解】
A、据图可知,大气中 CO2 的来源有:①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③化石燃料的燃烧,A错误;
B、降低大气中 CO2 的含量主要是通过②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来实现的,故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 CO2 含量,B正确;
C、③是引起大气中 CO2 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C正确;
D、海洋中具有大量的浮游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对调节大气圈中的含碳量起着重要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2.微生物用肉眼往往难以看到,但在生产生活、科研环保等领域具有重要贡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蓝藻具有叶绿体能产生氧气,可利用其大量繁殖净化水质
B.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养料,可提高豆科植物的产量
C.硝化细菌将土壤中的氨转变为硝酸,有利于生物圈氮循环
D.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兼性厌氧型真菌,常用于发面、酿酒
【答案】A
【解析】
【分析】
蓝藻、根瘤菌和硝化细菌均为原核生物,酵母菌为真核生物。
【详解】
A、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A错误;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可以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养料,可提高豆科植物的产量,B正确;
C、硝化细菌自养过程会将土壤中的氨转变为硝酸,硝酸根离子可以被植物根部细胞吸收,使氮元素进入食物链,有利于生物圈氮循环,C正确;
D、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是一种单细胞的兼性厌氧型真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常用于发面、酿酒,D正确。
故选A。
3.生物浮床技术是按照自然规律,运用无土栽培技术,综合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在富营养化水域的水面上种植某些植物,可以抑制藻类大量繁殖,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等,除去水体中富集的N、P等元素,最终使水体得到净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浮床植物和藻类植物同化的能量是流经富营养水体的总能量
B.生物浮床技术的应用可能使水域群落的垂直和水平方向复杂化
C.通过定期更新或收割植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富集的N、P等
D.浮床植物与藻类竞争阳光以及N、P等,因而能抑制藻类大量繁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浮床中的植物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能吸收污染水体中的无机盐,与水体藻类竞争无机盐,阳光等,用于治理环境污染。
【详解】
A、浮床植物和藻类植物同化的能量、富营养化水域中有机物中的能量是该水体的总能量,A错误;
B、浮床技术的应用会改变池塘生物的空间结构,使池塘生物的空间结构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复杂化,B正确;
C、浮床中的植物可以吸收水中含N、P的无机盐,通过定期更新或收割植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富集的N、P等,C正确;
D、浮床植物与藻类竞争阳光以及N、P等,因而能抑制藻类大量繁殖 ,D正确。
故选A。
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可划分为三大类,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生产者都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B.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C.冰墩墩的原型大熊猫属于消费者,消费者不仅仅是动物
D.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可通过次级消费者的粪便流向分解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详解】
A、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而化能自养型生物不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A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内信息的传递往往是双向的,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信息传递,B不符合题意;
C、大熊猫属于消费者,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均属于消费者,C不符合题意;
D、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在鸟类巢寄生行为中,寄生生物和寄主之间在协同进化,寄生生物通过一定的识别信息将卵产于寄生巢中,寄主通过增强对寄生卵的颜色和斑纹的识别能力来降低被寄生的可能性。模型卵常被广泛用于验证和测试寄主对外来寄生卵的识别能力。鸟类研究者尝试利用模型卵来测试鸟类的卵识别能力,研究杜鹃(寄生生物)和其寄主的行为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寄主通过物理信息识别杜鹃卵来防御巢寄生
B.制作模型卵应考虑大小、形状、颜色和斑纹等因素
C.杜鹃和其寄主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D.用模型卵可以防止对真卵的破坏,从而保护鸟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信息传递的作用: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寄主通过增强对杜鹃卵的颜色和斑纹的识别能力来降低被寄生的可能性,卵的颜色和斑纹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制作模型卵应考虑大小、形状、颜色和斑纹等因素,使模型卵和真卵高度相似,B正确;
C、杜鹃根据一定信息才将卵产于寄生鸟巢中,而寄主通过对寄生卵颜色、大小的识别来降低被寄生的可能性,可见二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错误;
D、模型卵和真卵高度相似,用模型卵可以防止对真卵的破坏,从而保护鸟类,D正确。
故选C。
6.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生理过程①
B.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a、b
C.农田生态系统的人为管理起主要作用,所以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D.能量流动过程中,化学能转为热能的这一步主要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杂食性动物,d表示植食性动物,e表示无机环境。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④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
A、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生理过程①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
B、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a生产者和b分解者,B正确;
C、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再加上人为管理起主要作用,因此农田生态系统 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强,但抵抗力稳定性较弱,C错误;
D、能量流动过程中,呼吸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为热能,D正确。
故选C。
7.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20年前,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食草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表现为捕食关系
D.过度放牧将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形:食草动物与植物属于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先增加者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进行判断:二者的食物链之间的关系为:植物→食草动物。
2、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
A、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增长,A正确;
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量应小于a,B错误;
C、食草动物是以植物为食物的,因此食草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表现为捕食关系, C正确;
D、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致使草原退化,D正确。
故选B。
8.下列对古诗词或成语中生物学意义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出了草与苗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除虫如除草,一定要趁早”揭示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的重要性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和意义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和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由于营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联系。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
【详解】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与苗在竞争中杂草占优势的情形,A正确;
B、“除虫如除草,一定要趁早”揭示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的重要性,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B正确;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错误;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循环利用,D正确。
故选C。
9.下列关于设计制作生态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缸的生物必须成分齐全,比例适宜
B.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以保证能量的供应
C.生态缸内的多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D.应定时向生态缸内通气,以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瓶制作要求:1、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2、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3、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
【详解】
A、生态缸内生态系统必须成分齐全、比例恰当,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正确;
B、生态缸的材料是透明的,为生产者光合作用提供光能,B正确;
C、生态缸中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且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C正确;
D、该生态缸必需密封,防止外来生物和非生物的干扰,另外生产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D错误。
故选D。
10.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是生态系统固定的碳总量,作为碳循环研究其组成部分,有着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碳最终主要是通过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来的,碳能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并且在生物群落内部进传递。这里碳的循环和传递的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 (填 “二氧化碳”有机物”或“碳元素”),碳排放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因为碳循环有___________的特点。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碳通过食物链传不能全部传递到消费者中,其中一部分会流向___________,还有一部分会通过___________作用散失。
(3)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除了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以外,还可用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就就得分)
【答案】(1)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有机物 全球性
(2) 分解者 呼吸
(3)植树造林,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解析】
【分析】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的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再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中的过程。
(1)
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碳最终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固定来下来,此后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进行传递,生物群落内的含碳有机物最终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二氧化碳返回到无机环境中,可见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方式是二氧化碳,而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碳排放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因为碳循环有全球性、循环性的特点。
(2)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碳通过食物链不能全部传递到消费者中,这是因为生产者同化的能量首先会通过呼吸消耗一部分,另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这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中其中一部分会流向分解者,另外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剩下的才是流向消费者的能量。
(3)
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即设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除了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以外,还可通过植树造林,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B.丁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将导致臭氧层破坏
C.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但仍是一个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比较一致的组合体。一个群落中不同种群不是杂乱无章地散布,而是有序协调的生活在一起。
【详解】
A、由题图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一个生物群落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错误;
B、臭氧层被破坏是由氟氯烃的大量排放所致,B错误;
C、有些真核生物也是分解者,如蚯蚓,因此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C正确;
D、一般来说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大,D错误。
故选C。
2.生态农业运用了生态学原理,使得废物资源化,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桑基鱼塘”生态农业中,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桑、蚕、鱼三者间的能量进行了循环
B.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C.实行该生产方式,流向人类的能量增多了
D.材料中“形成良性循环”是指桑、蚕、鱼三者间完成了物质循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无废弃物农业”可以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
A、能量不能循环,A错误;
B、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高于自然生态系统,B错误;
C、生态农业运用了生态学原理,使得废物资源化,实行该生产方式,流向人类的能量增多了,C正确;
D、材料中“形成良性循环”不仅是指桑、蚕、鱼三者间完成了物质循环,还包括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资源化等,D错误。
故选C。
3.图甲、图乙是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同样的玉米产量,图甲的营养结构能养活更多人口
B.两个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一定在10%-20%范围内
C.研究能量金字塔能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若土壤中的污染物难以降解,则进入图乙中人体的污染物更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一般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并且能量传递率不会改变。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会随着营养级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升高而呈现富集作用。
【详解】
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故同样的玉米产量,甲食物链更短,甲营养结构能养活更多的人口,A正确;
B、两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在两种相邻的生物间的传递效率不一定在10%-20%之间,原因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每个营养级可能含有多个种群,而图示两个生态系统是特定结构,不一定符合该关系,B错误;
C、研究能量金字塔可以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正确;
D、生物有富集现象,若土壤中的污染物难以降解,由于乙的食物链更长,则进入乙结构中人体的含量更高,D正确。
故选B。
4.下表为“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外理。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步骤
第1组
第2组
60℃恒温箱处理土壤1h
+
-
将落叶埋入土壤
+
+
“+”表示进行处理,“-”表示不进行处理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落叶腐烂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
B.该实验的对照组是第1组,实验组是第2组
C.落叶数量、大小和填埋深度应尽可能一致
D.预期结果是第1组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第2组的落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是否发生腐烂,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分两组,一组实验组应去除土壤中微生物,即对实验组进行灭菌处理,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详解】
A、本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目的是探究落叶腐烂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A正确;
B、本实验自变量为土壤中是否含有微生物(是否灭菌处理),实验组应去除土壤中微生物,即对实验组进行灭菌处理,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对照组不进行灭菌处理,故对照组是第2组,实验组是第1组,B错误;
C、该实验的无关变量包括土壤的同一区域、落叶数量、大小和填埋深度都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C正确;
D、实验组土壤做灭菌处理,无土壤微生物,落叶分解速率小,对照组土壤微生物加快落叶分解,故预期结果是第1组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第2组的落叶,D正确。
故选B。
5.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以利于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海龟的这种活动传递了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
C.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
D.该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食物链:小虫→猎物→海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A、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包括: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并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
B、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这是一种行为,因此属于行为信息,其中红色突起需要通过光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
C、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称为行为信息,C正确;
D、食物链的起点应为生产者,D错误。
故选D。
6.稻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相同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的有差异;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
【详解】
A、害虫与天敌之间存在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防治稻田害虫,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精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慢且始终为稻田;弃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较快,且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错误;
D、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D正确。
故选D。
7.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生物学原理。下列对古诗词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草盛豆苗稀”体现了具有种间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的抑制作用
B.“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说明了环境因子可能影响了生物性状的表达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恢复力稳定性:(1)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2)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
【详解】
A、“草盛豆苗稀”所描述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两者相互抑制,A正确;
B、花青素苷是液泡色素的一种,颜色变化受pH影响,“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说明了低温下液泡中的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B正确;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受到破坏后恢复原状,因此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功能,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D。
8.虽然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不时受到外来干扰,但只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限度,生态系统就能保持生态平衡。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B.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C.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均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
D.生态平衡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该机制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生态平衡不是绝对的,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有可能通过自身调节,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
A、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单指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处于相对稳定,A错误;
B、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B正确;
C、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均衡,达到收支平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C正确;
D、生态平衡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该机制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故选A。
9.高原鼠兔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上的一种小型啮齿动物,其挖洞造丘、啃食牧草可能引起草地退化。科研人员拟通过植被调控来进行生态防控。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高原鼠兔属于_______________。
(2)披碱草是退化草地改良中常用的草种。科研人员在高原鼠兔分布密集草地建立围栏样地,设置鼠害草地,补播草地(即鼠害草地部分区域替换成披碱草)和人工披碱草草地三种样地,研究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
①通过测定有效洞口数来表示鼠兔的种群密度。图1结果表明,种植披碱草能_______________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
②高原鼠兔的食物组成为紫花针茅等植物。据此推测,补播草地和披碱草草地中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变化的原因是披碱草与原有植物形成_______________关系,导致高原鼠兔可利用的食物资源减少。
(3)调查发现,鼠类的啃食、掘洞等活动加速了草场的退化,但高原鼠兔的数量较少时,不会对草原造成明显危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
(4)上述研究表明,披碱草群落对高原鼠兔具有一定的生态防控效果。大量种植披碱草也可能给草原生态系统带来不利影响,会使草原生态系统物种_______________下降,致使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稳定性降低。
【答案】(1)消费者
(2) 降低 竞争
(3)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 丰富度 抵抗力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由图1可知,从洞口数判断,补播草地和披碱草草地可降低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
3、由图2可知,随着披碱草高度增加,洞口数减少,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降低。
(1)生态系统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高原鼠兔以牧草为食,故属于消费者。
(2)①通过洞口数判断,补播草地和披碱草草地中洞口数减少,说明种植披碱草能可降低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②可能由于技碱草与原有植物形成竞争关系,导致高原鼠兔可利用的食物资源减少,从而导致高原鼠兔种群密度降低。
(3)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高原鼠兔的数量较少时,不会对草原造成明显危害。
(4)大量种植披碱草会导致其他物种在竞争过程中被淘汰,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营养结构变简单,使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10.广阔众多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科研人员对某湿地生态系统每年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3kJ)。
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同化量
465
X
Y
呼吸消耗量
96
22.8
3.8
未被利用
290
33.5
2.6
分解者分解
14
2.2
微量
(1)该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_。
(2)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
(3)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野生鲻鱼蛋白质含量丰富且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野生鲻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人工养殖鲻鱼时以植物青饲料为饲料,欲在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某区域进行人工养殖,还需每年投放植物青饲料35000kJ,此时,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_。
(4)该湿地生态系统经过多年科学有序的综合治理,已成为该地区湿地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河面水鸟嬉戏交颈,使人联想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诗中“关关”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答案】(1) 不能 食物网中的生物不包含分解者
(2)10%
(3) 标记重捕法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的饲料的化学能
(4) 物理 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解析】
【分析】
能量传递效率=(这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样方法:适用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标记重捕法:适用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1)所有的生物组成群落,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因为食物网中的生物不包含分解者。
(2)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3.8+2.6)×103/(22.8+33.5+2.2+3.8+2.6)×103]×100%≈10%。
(3)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野生鲻鱼的种群密度,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需要采用标记重捕法。因为每年投放植物青饲料,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的饲料的化学能。
(4)关关雎鸠是鸟在鸣叫的意思,因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河面水鸟嬉戏交颈,因此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1.(2022·山东·高考真题)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鸭模式,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鸭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若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秸秆均还田且其他影响因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
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
C.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完全相同
D.该稻田比普通稻田的能量的利用率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与普通稻田相比,稻田养鸭可以更好地利用耕地空间,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鸭取食害虫和杂草等,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
【详解】
A、该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水稻产量还显著高于普通稻田,而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因此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A正确;
B、鸭取食害虫和杂草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B错误;
C、该稻田增加了鸭子使得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因此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完全相同,C错误;
D、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的能量利用率高,D错误。
故选A。
2.(2022·湖南·高考真题)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详解】
A、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
C、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关系不属于捕食,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B。
3.(2021北京11)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B. 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C. 用作培养基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D. 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
【详解】A、此类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更多的土壤,故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
B、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C、草本植物含有蛋白质和纤维素,可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C正确;
D、草本植物可栽培食用菌,而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故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D正确。故选B。
4.(2021湖北8)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下列在生理或自然现象中,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
A. 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
B. 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甲捕食草食性鱼类乙形成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C. 下丘脑产生的TRH刺激垂体分泌TSH,TSH的增加抑制TRH的释放
D. 动物有氧呼吸过程中ATP合成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有氧呼吸减缓
【答案】A
【解析】
【分析】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
【详解】A、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是植物对于环境的一种适应,不属于反馈调节,A符合题意;
B、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甲捕食草食性鱼类乙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乙数量的减少会导致甲的数量随之减少,两种鱼形成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属于反馈调节,B不符合题意;
C、下丘脑产生的TRH刺激垂体分泌TSH,TSH的增加抑制TRH的释放,该过程中存在TSH对TRH的负反馈调节,C不符合题意;
D、动物有氧呼吸过程中ATP合成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有氧呼吸减缓,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2021·河北高考真题)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答案】D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随着湿地退化,退化程度越严重,积水越少,并且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鸟类丰富度都下降。
【详解】
A、严重退化的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而且鸟类丰富度也最低,故食物网结构最简单,A错误;
B、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不会导致物种数目减少,B错误;
C、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
D、湿地具有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因此湿地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
故选D。
6.(2021辽宁11) 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示气腔
A. 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 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D. 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1、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扺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A、丙与丁的分布是由地形的起伏导致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四种植物生活在水体——河岸带,都有发达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
C、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
D、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正确。
故选A。
7.(2020·全国Ⅰ卷·T6)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A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及其相关实验、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通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项错误;丰富度是衡量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少的指标,因此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项正确;土壤小动物多为分解者,其代谢活动能分解有机物,产生无机盐,可以供植物吸收利用,C项正确;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且在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D项正确。
8.(2020·全国Ⅲ卷·T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可以将物质从生物群落释放到无机环境,A项错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可以将无机环境中的碳固定到生物群落中,B项正确;土壤中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C项正确;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CO2形式循环,D项正确。
9.(不定项)(2021·湖南高考真题)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
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答案】AD
【分析】
1、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
【详解】
A、植物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植物可以形成更复杂多样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A正确;
B、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动物栖息地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而不是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错误;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D正确。
故选AD。
10.(2021北京17 )北大西洋沿岸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和以藻类为食的一种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柏桉藻在上世纪末被引入,目前已在该水域广泛分布,数量巨大,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探究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柏桉藻属于_________。
(2)用三组水箱模拟该水域的环境。水箱中均放入柏桉藻和甲、乙、丙3种本地藻各0.5克,用纱网分区(见图1);三组水箱中分别放入0、4、8只水虱/箱。10天后对海藻称重,结果如图2,同时记录水虱的分布。
①图2结果说明水虱对本地藻有更强的取食作用,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_________。
②水虱分布情况记录结果显示,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__________。
(3)为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在盛有等量海水的水箱中分别放入相应的实验材料,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如图3(甲、乙、丙为上述本地藻)。
该实验的对照组放入的有_________。
(4)研究发现,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请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阐明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________。
【答案】(1)生产者 (2) ①. 柏桉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则相反 ②. 选择性/偏好性
(3)隆头鱼和水虱 (4)因柏桉藻含有令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水虱种群扩大。水虱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柏桉藻能够成功入侵。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柏桉藻属于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其为生产者。
【小问2详解】
①由图2可知,与没有水虱相比,有水虱的本地藻甲、乙重量增加值比柏桉藻重量增加值要低,甚至本地藻丙重量增加值为负值,说明本地藻丙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故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柏桉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则相反。
②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更喜爱柏桉藻,体现了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偏好性。
【小问3详解】
本实验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海藻的种类,因变量为水虱的生存率,故实验的对照组应不放海藻,直接放入隆头鱼和水虱,观察统计水虱的生存率。【小问4详解】
物种成功入侵的原因可大致归为食物、空间资源充足,天敌少,物种之间竞争弱。由于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则隆头鱼对附着在柏桉藻上的水虱捕食少,导致水虱数量增多。又因为水虱更喜欢取食本地藻,导致本地藻的数量减少,从而为柏桉藻获得了竞争优势,最终柏桉藻入侵成功。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种间关系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2021海南24)海南坡鹿是海南特有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曾濒临灭绝。经过多年的严格保护,海南坡鹿的种群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恢复。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坡鹿是植食性动物,在食物链中处于第____________营养级,坡鹿同化的能量主要通过____________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雄鹿常通过吼叫、嗅闻等方式获得繁殖机会,其中嗅闻利用的信息种类属于____________。
(3)为严格保护海南坡鹿,有效增加种群数量,保护区将300公顷土地加上围栏作为坡鹿驯化区。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426只坡鹿,则最好将围栏内坡鹿数量维持在____________只左右,超出该数量的坡鹿可进行易地保护。将围栏内的坡鹿维持在该数量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4)海南坡鹿的主要食物包括林下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保护区人员通过选择性砍伐林中的一些高大植株可增加坡鹿的食物资源,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
【答案】(1) 二 呼吸作用
(2)化学信息
(3) 213 该数量下有利于海南坡鹿数量的快速增加
(4)提高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对光照的利用率,为海南坡鹿提供食物资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
2、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1)
海南坡鹿是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故海南坡鹿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坡鹿同化的能量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
嗅闻的对象是能产生气味的物质,故该信息种类属于化学信息。
(3)
结合题意可知,海南坡鹿是海南特有、曾濒临灭绝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故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应是能让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426只坡鹿(K值),则最好将围栏内坡鹿数量维持在213只左右;因213只的数量时该环境的K/2值,在该数量下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海南坡鹿数量的快速增加。
(4)
影响植物分布和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由于高大植株在光照资源的竞争中占优势,导致林下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获得阳光较少,长势差,海南坡鹿的主要食物来源减少,故保护区人员通过选择性砍伐林中的一些高大植株可增加坡鹿的食物资源。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能熟记相关知识并能运用术语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
12.(2021·河北高考真题)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__型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__。
(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 次生
(2)“S” 环境容纳量
(3)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
(4)含碳有机物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分析】
1、分析柱形图,实验组温度比对照组温度高4℃,实验组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均低于对照组。
2、碳循环: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3)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4)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
【详解】
(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保留,所以该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增长。当该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3)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
(4)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具有全球性。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群落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特征,理解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6《发酵工程》全能练(含解析)(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6《发酵工程》全能练(含解析)(全国通用),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6《发酵工程》全能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6《发酵工程》全能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5《人与环境》全能练(含解析)(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5《人与环境》全能练(含解析)(全国通用),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5《人与环境》全能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5《人与环境》全能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19《免疫调节》全能练(含解析)(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19《免疫调节》全能练(含解析)(全国通用),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19《免疫调节》全能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19《免疫调节》全能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