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十堰普通高中--高二上学期联合体期中联考生物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展开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联合体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生物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
1.B(略) 2.A(略) 3.B(略) 4.A(略)
5.C【分析】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和效应器。膝反射的反射弧是只有一个感觉神经元和一个运动神经元组成的二元反射弧,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股四头肌。
【详解】A、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脊神经节中,A错误;
B、在膝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末梢可支配股四头肌,B错误;
C、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可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两者之间可以形成突触,C正确;
D、膝反射弧是二元反射弧,没有中间神经元,它的神经中枢在脊髓,D错误。
故选C。
6.C
【分析】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详解】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故其直接生活的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C正确。
故选C。
7.C
【分析】当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疾病、死亡等情况时,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抑郁。抑郁通常是短期的,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身边人的支持以及心理咨询好转。当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解时,就可能形成抑郁症。一般抑郁不超过两周,如果持续两周以上,则应咨询精神心理科医生以确定是否患有抑郁症。抑郁症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严重时甚至使患者产生自残或自杀等消极行为,因此患者必须到医院去接受专业治疗。
【详解】调节情绪波动的方法:积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适量运动和调节压力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当情绪波动超出自己能够调节的程度时,应向专业人士咨询,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快地恢复情绪平稳,享受美好的、充满意义的生活,所以AB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C
【分析】艾滋病是英文AIDS的译名。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一词的英文缩写。这是一种新发现的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它是由感染HIV所引起的。
【详解】A、艾滋病是由感染HIV所引起的,是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A错误;
B、HIV是一种RNA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B错误;
C、由于HIV的破坏作用,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严重衰退,C正确;
D、HIV的传播途径有三种: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不会经过握手传播,D错误。
故选C。
9.A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必须完整才可以完成反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低级神经中枢),脑分为大脑(维持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和脑干(呼吸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节控制,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
【详解】A、肺牵张反射是非条件反射,脊髓损伤(如高位截瘫)的病人呼吸正常,因此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而不位于脊髓,A错误;
B、从题干信息中分析可知,吸气与呼气能维持稳态,具有负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
C、大脑皮层可参与闭气过程,说明大脑皮层对该反射有一定的调控作用,C正确;
D、肺牵张反射能调节呼气和吸气可以防止剧烈运动时肺过度扩张,有利于肺的保护,D正确;
故选A。
10.B
【分析】1、基因工程的运用:
(1)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2)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3)利用基因工程生产药物: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等。
2、新冠病毒是RNA病毒。
3、疫苗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二次免疫,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
【详解】A、该疫苗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亚单位,由基因控制合成,所以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疫苗,A正确;
B、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酸(RNA),B错误;
C、疫苗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亚单位,不会在细胞内增殖,C正确;
D、疫苗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理解疫苗的作用。
11.C
【分析】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
【详解】A、激素只能与特定的靶细胞相结合,具有特异性作用,A正确;
B、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B正确;
C、激素无催化作用,具有催化作用的是酶,C错误;
D、激素为信息分子,具有信息传递作用,D正确。
故选C。
12.D
【分析】器官移植是将一个个体的某一器官整体或部分转移到另一个个体(或本体另一位置)的过程;器官移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免疫排斥反应,器官移植易引起接受者自身的细胞免疫攻击移植器官,通常采用免疫抑制剂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详解】A、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配型相合,A选项正确;
B、器官移植易引起接受者自身的细胞免疫攻击移植器官,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选项正确;
C、免疫抑制剂会降低人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使淋巴细胞减少,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C选项正确;
D、免疫抑制剂主要作用于淋巴细胞以减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D选项错误;
故选D。
13.C
【分析】水盐调节过程: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生渴觉。
【详解】A、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 A错误;
B、渴觉在大脑皮层产生,不在下丘脑,B错误;
C、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即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C正确;
D、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增多, D错误。
故选C。
14.A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血浆中的电解质和组织液基本相同,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要高,A错误;
B、细胞内液外渗和血浆蛋白外渗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加而引起肺部组织水肿,B正确;
C、正常情况下,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到损害时,这些酶就会从肝细胞里释放出来,进入血液里,使血液里的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C正确;
D、血氧饱和度正常可以保证细胞有机物正常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A。
15.B
【解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详解】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学生听到老师叫他的名字后立刻站起来,是通过大脑皮层的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形成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B正确。
故选B。
16.B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详解】A、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没有经过大脑皮层,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
C、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故其反射弧不同,C正确;
D、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突触),D正确。
故选B。
17.B
【分析】夏季,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运动后,要喝淡盐水维持水和无机盐代谢平衡;在患急性肠胃炎时要及时补充生理盐水维持水代谢平衡;不慎受外伤后,要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是细胞的等渗溶液并有清洁作用。
【详解】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在失去水分的同时也失去了较多的无机盐,所以要喝淡盐水,以维持体内无机盐代谢的平衡,对应③;
急性肠胃炎病人肠道吸收功能下降,不及时补充水分会造成脱水,所以给肠炎病人注射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维持水分代谢平衡,对应②;
受外伤后,为防止病菌感染,所以要用0.9%的盐水清洗伤口,保持细胞形态,并清洁伤口,对应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8.C
【分析】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材料,其中血浆为实验组,清水和缓冲液为对照组,因变量为材料pH值的变化。血浆pH的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缓冲物质指能调节溶液的pH值,使溶液的pH值在加入一定量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时保持恒定或小范围变化的一种物质。弱酸和与其对应的弱酸盐(或弱碱和与其相对应的弱碱盐)可以形成一对缓冲对,当溶液中加入少量酸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碱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当溶液中加入少量碱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酸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
【详解】A、实验中所用HCl、NaOH的浓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A正确;
B、本实验的因变量为清水和血浆pH的变化,B正确;
C、由图1可知,随着滴加HCl量的增加,清水组的pH逐渐减小,C错误;
D、对比图1和图2可知,一定范围内血浆对pH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D正确。
故选C。
19.C
【分析】1、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为,饮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当机体受寒冷刺激时,机体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相关神经传入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同时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进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立毛肌收缩减少散热。
【详解】A、女排运动完成扣球这一复杂动作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心跳加速与肾上腺素分泌有关,故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A正确;
B、途中运动员大量出汗属于散热,是为了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下丘脑参与的调节活动,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内环境的恒定,B正确;
C、体温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说明此时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C错误;
D、感到疲劳但坚持比赛,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C。
20.D
【分析】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详解】A、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A错误;
B、血浆内CO2浓度升高会刺激脑干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深,促进CO2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稳定,B错误;
C、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引起的,血浆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使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加大,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以增强肾脏对水的重吸收,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解答题
21.(1)35% 65% (2)27.5% 57.5% 35% 65% (3)纯合体逐代增多,杂合体逐代减少(符合题意即可) 没有变化
22.(1) 组织液 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淋巴和组织液含有的蛋白质相对较少
(2)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和组织液
(3)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4) 氧气和养料 二氧化碳等废物
【分析】1、分析题图1:图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其中A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B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C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1是毛细血管壁,2是毛细淋巴管壁,3是组织细胞。
2、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是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分析题图2可知,图中:①为消化吸收,②为气体交换,③为泌尿与汗液分泌,④为养料和氧气, ⑤为CO2等废物。
(1)根据分析可知,图1中A、B、C表示的液体依次为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其中A血浆与B淋巴和C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淋巴和组织液含有的蛋白质相对较少。
(2)图中1代表的细胞是毛细血管壁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细胞2为淋巴管壁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3)图2中①为消化吸收,代表的系统是消化系统;②为气体交换,代表的系统为呼吸系统。
(4)养料和氧气可以通过内环境进入细胞,细胞可以将CO2等废物排到内环境,故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⑤为CO2等废物。
【点睛】本题结合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和各数字代表的含义,再对各小题作出准确的解答,难度不大。
23. 电信号 突触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激活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特异性)受体 建立了更多的新突触
【分析】由图可知,突触前膜里面的突触小泡,内含b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BDNF基因的表达,向突触间隙释放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
【详解】(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如图所示结构有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为突触结构,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3)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4)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AMPA结合,AMPA是一种受体。水迷宫训练后大鼠长期记忆能力提高,可能原因可能是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增强或建立了更多的新突触。
【点睛】答题关键在于掌握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突触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24. 胰岛B 高 增加 甲组大鼠胰岛素缺乏,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 获得了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的动物,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分析】1、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糖尿病的病人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少,血糖进入细胞及在细胞内氧化分解发生障碍,而非糖物质转化成糖仍在进行,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部分糖随尿液排出,而原尿中的葡萄糖又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因此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多。
【详解】(1)由于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后,血糖浓度升高,可推知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由题干信息可知,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会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高,因此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
(3)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后,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体重下降。
(4)由以上分析可知,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大鼠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点睛】本题结合药物W的实验,主要考查了糖尿病的病因以及“三多一少”症状出现的原因等相关基础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
湖北省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2023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图片版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考试题生物试卷docx、高一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十堰市普通高中高二上学期联合体期中联考生物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十堰市普通高中高二上学期联合体期中联考生物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高二生物答案docx、湖北省十堰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联合体期中联考生物试卷附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