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1——2022学年初中物理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m/sD,【答案】B,【答案】A,【答案】C,【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下列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A. 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 B. 人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
C. 成年人的步行速度约为 D. 教室高度大约2m 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强是运动的 B. 岸边的树木是运动的
C. 皮筏中小强的同伴是运动的 D. 两岸的青山是静止的 成语“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歌唱时声音洪亮,它描述的是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音频 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
B. 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
C. 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D. 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B. 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 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虚像
D. 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下列与光现象有关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夜晚看到湖水中的一轮明月,这是月亮的实像
B. 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C. 通过汽车后视镜观察到后面的景物,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D. 建筑物上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格外“刺眼”,这是光的漫反射现象 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A. A处应是紫光
B. 只有AB之间有光
C. 将温度计放到AB范围A处的外侧,会看到温度上升
D. 将照相底片放到AB范围B处的外侧,底片不会感光
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 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 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 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小明拿着放大镜,伸直手臂,通过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景物,看到的是景物的( )A. 正立放大的像 B. 倒立放大的像 C. 倒立缩小的像 D. 正立缩小的像艾力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他把蜡烛移到距离透镜34 cm的地方时,在光屏上观察到如图所示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10 cm B. 20 cm C. 30 cm D. 40 cm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 甲物质的密度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
B. 甲物质的密度小于乙物质的密度
C. 甲、乙物质的密度之比是1:8
D. 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8:1某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关于a、b、c、d四点的成像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 正常使用放大镜与蜡烛放在d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同
C. 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蜡烛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同
D. 街道上或商店中的摄像头成像情况与蜡烛放在b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同
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其中一个装水,另一个装酒精,已知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若甲杯中液体的质量比乙杯中液体的质量大,则可以判断甲杯中是水
B. 若甲杯中液体的质量比乙杯中液体的质量大,且两杯液体的体积相同,则可以判断甲杯中是水
C. 若甲杯中液体的质量比乙杯中液体的质量小,体积也比乙小,则根据这些不能确定杯中是哪种液体
D. 若甲杯液体的质量比乙杯液体小,体积比乙中大,则可以判断甲杯中是酒精图甲圆柱体直径为______cm;图乙是游码在天平标尺上的位置,其表示的质量是______g;图丙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
如图所示,在上海世博会江西馆里,演奏员正用瓷乐器演奏乐曲。瓷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瓷编钟______而产生的。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人类______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㛦㛦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通常在室内的地面上洒些水,就觉着凉快些,这是因为______.将一铁丝钳断后,剩余部分的密度______;在探究真空是否传声的试验中,瓶中的气体抽出一半后,剩余气体的密度______;液态蜡凝固后,中间会凹陷下去,则蜡由液态变为固态时,它的密度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某小区楼道装有多功能电子门铃,可以通过其内置摄像镜头来识别来访者,其摄像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该摄像镜头所成的是______填“正立”、“倒立”或“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______cm。某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 cm。
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实验中,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光屏上的像逐渐向______上/下移动,实验中若把凸透镜遮住一半,则光屏上的像是______少了一半/完整的。
当蜡烛距凸透镜的距离为17cm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______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实验结束后,同组的小薇同学把自己的眼镜放在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她只适当地向左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这说明小薇同学配戴的是______近视/远视眼镜,该眼睛的镜片对光有______作用。在分组“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
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小石块的密度,步骤如下:
调平时,小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应该把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才能使天平平衡;
测质量时,小明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__,直到天平再次平衡,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所处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小石块质量为______ g;
在图乙所示的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水面所对应的示数;
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此时水面所对应的示数,则小石块的体积。
小石块没入水中时一部分水溅在量筒内壁,同组同学观察到了小明测量的全过程,提示小明,这样测得的小石块密度要比真实值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正确的操作是用细线悬挂小石块缓慢浸没在水中,既能防止水溅出,又可以避免损坏量筒。
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后,小明用正确方法重新测得了小石块的体积为,则小石块的密度______。
小明同学将一个小瓶装满水后用天平称量,总质量为78g,他又向小瓶内装入了20g沙石后把小瓶放在天平上称量,总质量为90g。求:
装入沙石后,小瓶中流出的水的质量;
加入小瓶内的沙石的体积;
沙石的密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
A、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一分钟脉搏跳约75次,所以人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故B不符合实际;
C、成年人的步行速度约为左右,故C符合实际;
D、教室高度大约3m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答案】B 【解析】解:
A、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小强与皮筏之间没有位置变化,小强是静止的,故A错误;
B、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岸边的树木与皮筏之间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B正确;
C、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皮筏中小强的同伴与皮筏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C错误;
D、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两岸的青山与皮筏之间有位置变化,两岸的青山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3.【答案】B 【解析】解:成语“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歌唱时声音洪亮,它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
故选:B。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点,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本题需要学会学生如何利用物理知识,来解释成语中提到的现象。重点考查对响度特点的理解能力。
4.【答案】B 【解析】解:
A、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是此选项错误;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冰晶。此选项正确;
C、通常采用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此选项错误;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此选项错误。
故选:B。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二: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物态变化条件、特点、种类的掌握和应用,是热现象考查的重点,要熟练掌握基本规律。
5.【答案】A 【解析】解:A、小孔成像是由光的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B、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蜡烛在墙上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因为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则木板与小孔距离越小,像也越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小孔成像实验中,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成像的形状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和小孔的形状没有关系,并且所成的像为倒立的实像,成像的大小与像到小孔的距离、物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这就是小孔成像;
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经小孔成的像的形状由物体决定,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
6.【答案】B 【解析】解:A、夜晚看到湖水中的一轮明月,这是月亮的虚像,故A错误.
B、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正确;
C、通过汽车后视镜观察到后面的景物,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错误;
D、建筑物上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格外“刺眼”,这是光的镜面反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比如透镜成像、水变浅了、水中的筷子折断了等;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出去的现象,比如平面镜成像;
光线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会发生镜面反射,镜面反射时光线集中射向一定的方向.
此题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特点,镜面反射,光的色散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光学综合题.
7.【答案】C 【解析】解:AB、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发生色散,图中位置从A到B依次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因此A处为红光,AB之间为可见光,AB的外侧是不可见光,故AB错误;
C、A的外侧是红外线,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它位于红色光的外面,所以温度计放应放在A处的外侧示数会上升,故C正确;
D、B处的外侧是紫外线,由于紫外线会使底片感光,而紫光外侧为紫外线,因此将底片放在紫光外侧.则底片会感光,故D错误.
故选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称为光的色散;
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在紫光之外是紫外线;
红色光之外称为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太阳光向地球辐射热,主要依靠红外线.
光线分为可见光其中色光和不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两类;
生活中高温杀菌,红外线夜视仪,监控设备,手机的红外口,宾馆的房门卡,汽车、电视机的遥控器、洗手池的红外感应,饭店门前的感应门都是红外线的应用;
紫外线的作用: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消毒,促使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人体过度照射紫外线是有害的.
8.【答案】D 【解析】解:
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与铅笔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故像不动,故B错误;
C、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故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不变,故C错误;
D、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分析此题。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此类题目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属于热点题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9.【答案】C 【解析】解: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通过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景物,景物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小明看到的是远处景物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C。
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用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会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光线继续沿直线传播,进入人的眼睛,我们会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没有光屏承接,从侧面我们看不到像,但是一定存在,会聚成实像的光线继续沿直线传播,进入人的眼睛。
10.【答案】A 【解析】【分析】
从图中知,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物距应满足,建立不等式后求解。
本题利用了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的物距条件求得凸透镜的焦距范围。
【解答】
由题意知,成倒立缩小的像,应有,解得:,选项中只有A满足。
故选:A。 11.【答案】D 【解析】解:A、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因此甲物质的密度不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故A错误;
BC、由图可知,当甲的体积为时,甲的质量为,则甲的密度为:;
当乙的体积为时,乙的质量为,则乙的密度为:;
由上述分析可见,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甲、乙的密度之比为:,故B、C错误;
D、当甲、乙体积相同时,由可知甲、乙的质量之比为:::::1,故D正确。
故选:D。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其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或体积无关;
由图可知甲、乙的体积和对应的质量,利用可求出甲、乙的密度,二者进行比较并求出比值即可;
当甲、乙体积相同时,已知甲、乙的密度之比,由的变形式可求出甲、乙的质量之比。
本题考查了对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和对密度特性的理解,从图像中读取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2.【答案】ABC 【解析】解:A、烛焰位于a点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故A正确;
B、烛焰位于d点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于放大镜,故B正确;
C、烛焰位于a点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与人眼看物体情况相同,故C正确;
D、烛焰位于b点时,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而摄像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ABC。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来分析,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凸透镜成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此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一定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能灵活运用分析实际问题。
13.【答案】BCD 【解析】解:A、由可知,仅知道甲杯中液体质量大于乙杯中液体质量,但不确定甲杯中液体和乙杯中液体的体积大小关系,便不能确定甲杯中液体的密度和乙杯中液体的密度的大小关系,因此不能确定甲杯中是水,故A错误;
B、已知两杯中液体的体积相同,若甲杯中液体的质量比乙杯中液体的质量大,由可知甲杯中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杯中的液体,因此甲杯中液体是水,故B正确;
C、若甲杯中液体的质量比乙杯中液体的质量小,由可知,其中,则不能确定和的关系,即不能确定杯中是哪种液体,故C正确;
D、若甲杯液体的质量比乙杯液体小,由可知,其中,则,可以判断甲杯中是酒精,故D正确。
故选:BCD。
由可知,仅知道质量大小关系,不能确定密度大小关系;
由可知体积相同的两种物质,质量越大的物质密度越大,据此分析;
可知质量大的物质且体积小,即,,则密度有两种情况:和;
由可知质量越大,体积越小,则密度越大,据此分析。
本题考查了对密度公式的应用,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中至少要知道两个量的大关系,才能确定另一个量的大小。
14.【答案】 【解析】解:由图知:①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圆柱体左侧与对齐,右侧与对齐,所以圆柱体的直径为;
②在天平的标尺上,1g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的质量是,即天平的分度值为;被测物体的质量为;
③温度计上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此时的温度为
故答案为:;;
①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首先要明确标尺的分度值,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对刻度之和.
③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读取不同测量工具的示数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要先明确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零刻度线的位置,视线与刻度线垂直.
15.【答案】振动 能 【解析】解: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瓷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瓷编钟振动而产生的;
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其频率是300Hz,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人类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
故答案为:振动;能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原因及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16.【答案】凝华 凝固 水蒸发吸热降温 【解析】解:
冷冻室侧壁上出现的霜是由于冷冻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是凝华现象;
湿抹布擦拭冷冻室侧壁时,抹布粘在侧壁上,是由于抹布上的水变成了冰,是凝固现象;
夏天在室内洒一些水会觉得凉快些,这是因为水会发生蒸发,蒸发过程中吸热,导致气温降低,故而感觉凉快.
故答案为:凝华;凝固;水蒸发吸热降温.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华,例如霜、雪都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是凝固,水结成冰就是典型的凝固现象;
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
本题以冰箱作为切入点,考查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了生活中的现象,有意义!
17.【答案】不变;变小;变大 【解析】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将一铁丝钳断后,物质种类不变,剩余部分的密度不变;
瓶中的气体抽出一半后,瓶内空气质量减小了一半,但体积不变,由公式知,密度变小;
液态蜡凝固后,中间会凹陷下去,说明体积减小,但质量不变,由公式知,密度变大。
故答案为:不变;变小;变大。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一定体积的气体,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在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时,质量不变,物质密度与体积成反比。
此题考查了质量和密度的特点和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质量、密度的影响因素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18.【答案】倒立、缩小 20 【解析】解: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摄像头是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来工作的。
镜头的焦距是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镜头的二倍焦距20cm。
故答案为:倒立、缩小;20。
凸透镜成像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19.【答案】同一高度 上 完整的 投影仪 远视 会聚 【解析】解:由图可知,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处,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实验中,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将向上移动;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的光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完整的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当蜡烛距凸透镜17cm时,,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小明拿来一只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只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物距不变,像距减小了,也就是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这种眼镜是远视眼睛,该眼睛的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
故答案为:; 同一高度; 上;完整的; 投影仪; 远视;会聚。
焦距是指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根据图读出便可;
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相反;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当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当远视眼镜靠近凸透镜时,会聚能力增强,使像呈在光屏的前方;远视眼睛对光有会聚作用。
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考查了焦距的测量及实验器材的调节,掌握成像特点及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及应用,同时自己做一些总结,更有利于对成像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本题涉及到的凸透镜的会聚作用、远视眼的原因和矫正等,综合性很强,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20.【答案】右 取下最小的砝码,再向右调节游码 偏大 【解析】解:测量前调平时,小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测质量时,小明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放上的最小砝码偏重,接下来应取下最小的砝码,再向右调节游码,使指针指在分度标尺中央,直到横梁平衡;
标尺的分度值是,所以游码的示数是,则被测物体的质量;
石块沉入水中时一部分水溅在量筒内壁,测得石块和水的总体积偏小,则测得石块的体积偏小,质量的测量是准确的,根据可知,测得的密度偏大;
小石块的密度:。
故答案为:右;取下最小的砝码,再向右调节游码;;偏大;。
天平的正确使用: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上,调节横梁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此时指针恰好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度相等;调节横梁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时,遵循“左偏右调”的原则;
测质量时,小明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放上的最小砝码偏重,接下来应取下最小的砝码,再向右调节游码,使指针指在分度标尺中央,直到横梁平衡;天平在读数时,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石块沉入水中时一部分水溅在量筒内壁,使工艺品的体积偏小,据此分析对密度测量结果的影响;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小石块的密度。
此题是典型的测量固体密度实验,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天平的使用、量筒的读数以及密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误差的分析是本题的难点。
21.【答案】解:
根据题意可得,再装入20g沙石后流出水的质量:
,
由得,流出水的体积:
,
因沙石会浸没在水中,则加入小瓶内的沙石的体积:
;
沙石的密度:
。
答:流出水的质量是8g;
加入小瓶内的沙石的体积为;
沙石的密度为。 【解析】小瓶内装满水后总质量加上沙石的质量减去水流出后的总质量即为流出水的质量;
因沙石会浸没在水中,则沙石的体积与流出水的体积相等,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加入小瓶内的沙石的体积;
知道沙石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沙石的密度。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根据题意得出流出水的质量,知道沙石的体积与流出水的体积相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联考试题含答案,共12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一名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获得冠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