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备考专项练(12份)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备考专项练古代诗歌阅读_咏物言志诗歌
展开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备考专项练古代诗歌阅读_咏物言志诗歌,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红楼梦》中写到,湘云先笑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从字数看,这首作品属于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因不落俗套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
B.上片“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为下片抒写柳絮的心愿做了铺垫。
C.词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D.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
3.《红楼梦》中写到,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赞同史湘云的看法,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芙蓉①
韩愈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
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晚,搴木②古祠空。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注]①贞元十九年,韩愈任监察卿史,因上书指斥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连州阳山令。二十一年春,韩愈获赦,结果被调往江陵任法曹参军。本诗即在江陵所作。木芙蓉;又称木莲,落叶灌木,生于旱地。②搴木,屈原(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了木芙蓉的生长环境,由“寒露”一词可以推知,它于秋季开放。
B.诗人在刻画木芙蓉时运用对比和反问手法,突出木芙蓉色彩红艳的特点。
C.木芙蓉与芙蓉同名纯属偶然,并非刻意要与芙蓉争名,足见其谦逊淡泊。
D.颈联由木芙蓉引发联想并运用典故,是为抒发对屈原的怀念与景仰之情。
5.诗的尾联说希望可以有人勤来观赏,不要让木芙蓉很快随风飘零,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雪
黄 庚①
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远岸未春飞柳絮,前村破晓压梅花。
羔羊金帐②应粗俗,自掬冰泉煮石茶。
【注】①黄庚:宋末元初诗人,早年习举子业,宋亡后抛弃科考,放浪形骸于山水。②金帐:指精美的床帐或帷帐。特指古代一些游牧民族可汗所居之帐房。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直接点题,意为雪花随风变化舞姿,有时整齐有序,有时凌乱歪斜。
B.雪花飘落到诗人两鬓,仿佛提醒他年华老去,将嗟老之情写得自然含蓄。
C.颔联景中含情,江山苍茫,因白雪而不夜;天地无私,将雪花洒遍万家。
D.颈联描写初春时节,远眺江岸,有柳絮纷飞;雪落树枝,胜过梅花绽放。
7.诗歌的尾联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红楼梦》中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菊梦①
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②。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③恼虱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注】①本诗是林黛玉在第二次诗社活动中创作的一首咏菊诗。②陶令盟:与陶渊明结交友好。③故故:屡屡。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托物言志,以拟人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的情思和志趣,有所寄托。
B.首联写篱畔菊花做梦飞上高天,和云彩月亮混在一起,“不分明”写出了梦境迷离不清晰。
C.颔联表达菊花入梦既是为了追慕庄周梦蝶的感觉,也是为了回忆陶渊明爱菊、赏菊的风雅。
D.颈联写菊花睡去,梦魂蹁跹,心思随着南归的大雁远去,美梦却被蟋蟀的鸣叫声每每惊醒。
9.请鉴赏诗歌末句“衰草寒烟无限情”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宋代]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首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继而重在咏怀,突出“香”字。
B.“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生动描绘了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肯定了她是“花中第一流”。
C.“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这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表达对桂花的赞美。
D.词中的“骚人”指屈原。“可煞无情思”,作者抱怨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
11.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3.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燕【1】
杜甫
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2】稀。
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
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
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燕子
刘子翚
燕子营巢得所依,衔泥辛苦傍人飞。
秋风一夜惊桐叶,不恋雕梁万里归。
注释:【1】此诗作于杜甫带妻儿避乱、辗转到秦州时。【2】俦侣:朋友。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一二句写燕子归去不只为躲避霜雪,也因为朋友越来越少了。
B.杜诗三四句写假如四季不失时序,燕子在八月秋凉时节自知南归。
C.杜诗五六句写尽管春色未浓,雏燕也会觉察细微的迹象按时飞回。
D.杜诗借景抒情,力求言简而意丰;刘诗托物言志,辞句浅白见深意。
15.下列诗句中“惊”字,与“秋风一夜惊桐叶”中“惊”字所包含的意蕴,最接近的一项是
A.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B.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C.古路初惊秋叶堕,荒郊已放候虫鸣。(陆游《郊行》)
D.长缣大楮纵挥扫,高堂六月惊秋声。(王冕《柯博士画竹》)
16.分别概括这两首写“燕子”的诗结尾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看叶
罗与之②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①东坡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作者则视其为知己。②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多感官结合,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缥缈、迷蒙的境界。
B.《海棠》后两句写作者担心海棠花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这样写主要是想表达爱花惜花之情。
C.《看叶》开头一句写鲜花凋谢,芳草不香,作者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写看“叶”做铺垫。
D.《看叶》一诗撷取自然界的普通事物,写出了诗人特殊的生活感受,情趣盎然,含蓄而富有哲理。
18.苏轼夜点高烛赏海棠花,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合诗歌《看叶》予以简析。
1.中调 2.D 3.赞同。
理由:①“卷得均匀”,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风吹柳絮的情形;②“均匀”既表现了春风的徐缓,又表现了柳絮的舞姿柔美,缓急有度;③风吹柳絮的情形如轻盈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
词按照篇幅划分,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小令是58字以内,中调是59到90字,长调是91字。这首词共60个字,所以从字数看,这首作品属于中调。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错误,这与薛宝钗的形象不合。从词中来看,柳絮“随聚随分”的形象是薛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的展现,所以说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展现出的应是“聪慧世故”。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明确态度,一般是赞同。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分析诗句的手法和效果。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意思是“白玉华堂前面,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缓急有度”,这里实际是写风吹柳絮,结果词人却以“舞”形容其飘飞的姿态,又以“卷得均匀”形容其飘飞姿态的柔美,“均匀”既是指春风徐徐,又是指柳絮舞姿柔美,缓急有度,“风”也罢,“柳絮”也罢,本是物体,此处却有了人的情态动作,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薛宝钗笔下的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所以说史湘云“出人之上”的评价是有道理的。
4.D 5.表达了对木芙蓉的喜爱与怜惜,以及对其即将凋落的担忧与不舍;借物喻人,以木芙蓉自比,希望早日得到朝廷的眷顾与重用。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是为抒发对屈原的怀念与景仰之情”错误。颈联“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意思是此时到江上采芙蓉才是找错了地方,请到树上采木芙蓉吧。由木芙蓉引发联想并运用典故,并非“是为抒发对屈原的怀念与景仰之情”,而是将木芙蓉与芙蓉进行对照,表现其生长环境与芙蓉不同。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的尾联“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是说将采摘的花带回,很快就要枯萎,要使赏花欲望不断得到满足,只能常来实地观赏。但愿老天照应,不要刮风,不要让木芙蓉过早地随风飘落。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中“得”字表示客观允许,因而拉进了客观的主宰者“令”的主动者——天,表达爱花惜花的感情;
“勤来看”表达了对芙蓉的喜爱和怜惜;“无令”写出了对木芙蓉将凋落的担忧与不舍;
而咏物诗,作者往往要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因触怒权贵被贬,好容易遇赦,却又被调往江陵任法曹参军,因而看这木芙蓉就有些同病相怜之意:正在盛放的木芙蓉就好似年轻的自己,而如果朝廷不重用自己,就将要在这闲职上蹉跎一生。因此在这里作者借物喻人,以木芙蓉自比,希望早日得到朝廷的眷顾与重用;
由此得出尾联表达了作者对木芙蓉的喜爱与怜惜,以及对其即将凋落的担忧与不舍;借物喻人,以木芙蓉自比,希望早日得到朝廷的眷顾与重用。
6.D 7.①对元人的鄙弃。诗人认为元人的生活习惯粗俗。②对高洁品格的追求。诗人掬冰泉煮香茶,可见人格追求。③不愿仕元的坚贞气节。诗人选择隐居山林,以此明志。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初春时节”错误,应是“冬季”。“有柳絮纷飞”“胜过梅花绽放”错误。颈联继续写景,分别用和雪相近的“柳絮”“梅花”来写雪之美。“远岸未春飞柳絮,前村破晓压梅花”,言飞雪漫漫,如春日柳絮;雪落梅枝,如白梅初放。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羔羊金帐应粗俗”中“金帐”指精美的床帐或帷帐,特指古代一些游牧民族可汗所居之帐房。“应粗俗”写出了作者认为元代这些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粗俗。所以表达了诗人对元人的鄙弃。
“自掬冰泉煮石茶”意思是自己掬起冰泉水来煮石茶。“冰泉”“石茶”都是高洁的象征,所以这里面体现出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最后一联上句体现出作者对元人的鄙弃,下句写出作者掬来山泉水煮茶,从而可见自己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喜爱,所以尾联体现出作者不愿仕元的坚贞气节,并以此明志。
8.C 9.①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歌清冷的意境,韵味无穷。②承接上句“幽怨同谁诉”的设问,含蓄委婉的表达了诗人孤寂清冷,顾影自怜的心境。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颔联表达菊花入梦既是为了追慕庄周梦蝶的感觉”分析错误,原句为“登仙非慕庄生蝶”,可知菊花入梦不是为了追慕庄周梦蝶的感觉。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衰草寒烟无限情”描绘出一幅草木衰败,寒烟笼罩的画面,给人清冷萧索的感受。而且该句位于诗歌的最后,所以此处是以景结情。作者营造这种清冷萧索的意境,给读者以无穷韵味。
其次,这一句是承接了上句“醒时幽怨同谁诉?”的设问,是对这一设问的委婉回答,含蓄委婉的表达了诗人孤寂清冷,顾影自怜的心境,从中也可看出林黛玉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10.B 11.诗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①“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答案叹桂花。②“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③“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生动描绘”错,原词“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没有“生动描绘”,只是“议论”而已。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诗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
第一层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肯定了她是“花中第一流”。第二层议论:“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以“梅”“菊”来侧面赞美桂花。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第三层议论:“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
12.C 13.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14.D 15.C 16.杜诗结尾两句写旧巢如果没有被毁,燕子一定会伴在主人身旁,借归燕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抒发了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刘诗结尾两句写一夜秋风,梧桐叶落,燕子不贪恋雕梁画栋从万里归来,借归燕表达了诗人不贪恋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操。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杜诗借景抒情”错,本诗并没有写景,主要是夹叙夹议。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语意蕴(炼字)的能力。
“秋风一夜惊桐叶”中“惊”字意思是使秋叶落尽。
A.意思是“渔阳叛乱的战鼓声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惊”,使动用法,使……受惊动、震耳欲聋,强调影响大具有震慑力。
B.意思是“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忽的坐了起来”,“惊”,形容词作状语,“震惊”。
C.“古路初惊秋叶堕”中的“惊”,与例句相同。
D.“高堂六月惊秋声”中的“惊”含被动,被惊动。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杜诗结尾“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写假如燕子的旧日巢穴没有被毁掉,那么一定会回归旧屋依傍着主人而飞。表达了燕子对主人的感激,对故土的留恋不舍之情,结构上与上文“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相照应。
刘诗尾联“秋风一夜惊桐叶,不恋雕梁万里归”写一夜的秋风吹落了一树的叶子,燕子也按照季节放弃旧日舒适而漂亮的巢穴毫不留恋地回归万里远的南方温暖之地。诗人托物言志,借归燕舍弃华丽的巢穴远飞喻指自身的气节和操守,“雕梁”象征功名利禄等浮华生活,借归燕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的高尚节操和人格魅力。
17.B 18.不反常。①春天已经逝去,惋惜无济于事;绿叶繁密错落,另有一番情趣。②罗与之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意赏花,而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心境。③借景说理,写出了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的哲理。(答到以下哲理中的一个亦可:人不能只是留恋于人生的繁华,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平淡而长久的人生;人不应该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主要是想表达爱花惜花之情”理解错误。“爱花惜花”不是作者“主要”之意,作者借物抒怀,借爱花惜花,主要表达良辰易逝、盛时不再之感。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如“不反常”,这一步是必要的。
接着答题过程就要解释“不反常”的原因。
从《看叶》本诗的景物特点看,“红紫飘零草不芳”,作者写本诗时,姹紫嫣红的百花已经零落,再无先前的娇美姿态和容颜,可见此时正是暮春时节,花已飘落,而叶“绿影扶疏”,正展现一派生机,另有一番情趣,故作者认为此时赏叶比赏花要好。
从知人论世角度看,注释中“曾应进士举不第”启发我们想到作者写诗时的心态和情感,罗与之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奈归隐,此时作者无意关注花的美好;叶看起来平凡,没有花的热烈,却更有生命力,更低调,赏叶更契合作者的心境。
从本诗蕴含的哲理看,本文花是绚丽事物的象征,但它美好却短暂;叶虽看起来平凡,但绚烂的花期过后,却是叶长时间的繁茂时期,它生命力更强,生命更长久,因而作者并不因为花落而伤感,更喜欢赏叶。这也是这首小诗中包含的作者的哲理思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咏物言志类,共14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物言志类(含解析),共30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