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学年第一学期环大罗山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 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内环境中成分的是( )
A. 溶菌酶 B. 血浆蛋白 C. 胰液 D. 生长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内环境中含有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内环境成分,A不符合题意;
B、血浆蛋白位于血浆内,属于内环境成分,B不符合题意;
C、胰液属于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符合题意;
D、生长激素属于调节类物质,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因此属于内环境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组织液可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液,而淋巴液不能直接转化为组织液。其原因是( )
A. 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成分相差较大
B. 毛细淋巴管的内皮细胞形成瓣膜
C. 毛细淋巴管以膨大的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
D. 组织液大部分回流至毛细血管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A、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两者成分相差不大,A错误;
B、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覆瓦状排列,管内有瓣膜,就像阀门,从组织液可以向淋巴液方向通过,反向则导致这个覆瓦状的阀门关闭,因此组织液可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液,而淋巴液不能直接转化为组织液,B正确;
C、毛细淋巴管以膨大的盲端起于组织间隙,遍及全身各处,但不是淋巴液不能直接转化为组织液的原因,C错误;
D、组织液大部分回流至毛细血管,不是巴液不能直接转化为组织液的原因,D错误。
故选B。
3. 下列化学本质不是酪氨酸衍生物的激素是( )
A. 糖皮质激素 B. 肾上腺素
C. 甲状腺素 D.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氨基酸衍生物是由氨基酸通过一系列反应化合而成的物质,前身是氨基酸。
【详解】A、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本质是固醇类物质,不是酪氨酸衍生物,A符合题意;
B、肾上腺素是酪氨酸的衍生物,其衍生途径为:酪氨酸→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B不符合题意;
CD、甲状腺激素在本质上说属于酪氨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是一组具有激素活性的碘甲腺原氨酸的总称,包括T4、T3、反T3和T2,其中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T4(甲状腺素)最为重要,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某同学为探究血浆对pH值变化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
1号烧杯
2号烧杯
3号烧杯
4号烧杯
5号烧杯
6号烧杯
①
等量清水
等量缓冲溶液
甲液
等量清水
等量缓冲溶液
乙液
②
检测各烧杯中溶液的pH
③
每隔一段时间滴加5滴0.1mol/LHCl
每隔一段时间滴加5滴0.1mol/LNaOH
④
检测各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的提取一般需要血液样本中加抗凝剂,离心或静置后获取
B.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步骤③滴加试剂的种类和滴数
C. 预测2、3号与5、6号烧杯内pH变化完全相同
D. 实验设计缺少对照实验
【答案】A
【解析】
【分析】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详解】A、抽取血液后要加入到放有抗凝剂的试管中,否则得到的将是血清,故血浆的提取一般需要血液样本中加抗凝剂,离心或静置后获取,A正确;
B、步骤③滴加试剂的种类和滴数属于实验的自变量,除此之外自变量还有溶液的种类,B错误;
C、3号烧杯和6号烧杯内的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但不能说与2、3号烧杯内pH变化趋势完全相同,C错误;
D、本实验通过空白对照(1号与4号)和标准对照可说明血浆中pH稳态通过缓冲物质进行调节,D错误。
故选A。
5. 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健康人到高海拔地区旅游时,容易出现血浆中乳酸浓度升高、肺水肿、脑水肿等症状,补救措施是针对性输液、吸氧和强心治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乳酸主要与缓冲物质中的Na2CO3反应
B. 出现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
C. 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减轻脑水肿的原因是葡萄糖提供的能量增加
D. 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因此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乳酸可与NaHCO3反应产生CO2,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从而使血浆pH值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
B、若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周围吸收的水分增多就可能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从而引发组织水肿,故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B正确;
C、补充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进而从组织液中吸收水分,以减轻脑水肿症状,C错误;
D、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但是人体的自我调节是有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人体稳态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D错误。
故选B。
6.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B. 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出神经又称植物性神经
C. 中枢神经系统即为神经中枢
D. 神经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A错误;
B、控制内脏的传出神经又称植物性神经,B错误;
C、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神经中枢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范围小,作用精确,C错误;
D、神经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的结构,D正确。
故选D。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6月21日是世界渐冻人日。一度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让这种疾病走进了大众视线。“渐冻症”一般指肌萎缩侧索硬化,或称“运动神经元疾病(MND)”,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五大绝症之一。如图是人体神经系统常见的三种神经元。
7. 有关神经元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轴突支配骨骼肌纤维
B. ②是中间神经元,分布在脑部和脊髓
C. a处(箭头所指)神经末梢可能位于肌梭内
D. ①是感觉神经元,接受刺激并将信息传递给脑或脊髓
8. “冰桶挑战赛”是一项慈善活动,当一桶冰水从头顶浇下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反应。此时,正常机体不会出现的反应是( )
A. 通过体液调节,引起汗液分泌减少
B. 通过神经调节,引起骨骼肌产热增加
C. 体表温度明显下降,体内酶活性基本不变
D.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答案】7. D 8. 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7题详解】
A、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它发出的轴突支配骨骼肌纤维,A正确;
B、②是中间神经元,分布在脑部和脊髓,B正确;
C、a为感受器,其神经末梢可能位于肌梭内,C正确;
D、③是感觉神经元,①是运动神经元,D错误。
故选D。
【8题详解】
A、寒冷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从而减少散热量,A正确;
B、寒冷条件下,通过神经调节使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B错误;
C、浇完冰水后体表温度明显下降,但体内温度仍然保持稳定,故体内酶活性基本不变,C错误;
D、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A。
9. 如图是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示意图,①和②表示离子,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A. 升高膜外离子①的浓度,将会降低a点电位的绝对值
B. 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峰值不变
C. a点状态只与钾离子外流有关,与Na+—K+泵无关
D. 此时图中b、c两点相关离子转运方向相反,进出细胞的方式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图表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示意图,b点左侧在发生超极化,说明兴奋从左往右传,因此b点对应的①为K+外流,c点对应的②为Na+内流。
【详解】A、a点电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造成,静息时外正内负,①为K+,若升高膜外K+的浓度,K+外流减少,将会降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A正确;
B、动作电位传导有不衰减性,在传导过程中峰值不变,B正确;
C、图中a点已经恢复到静息电位,钠钾泵是在静息电位的恢复,也就是由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时起作用,故a点与Na+—K+泵有关,C错误;
D、此时图中b为K+外流,c为Na+内流,两点相关离子的转运方向相反,进出细胞的方式相同,均为易化扩散,D正确。
故选C。
10. 生物科学发现史上有很多以狗为实验材料的经典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巴浦洛夫发现每次食给狗喂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一现象属于条件反射
B. 斯他林将狗的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制成提取液注射到另一只狗的血液中,结果引起了胰液的分泌,命名提取液中的化学物质为促胰液素,进而发现体液调节
C. 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液管结扎至胰脏萎缩后制成滤液,将滤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结果狗不出现糖尿病症状,发现了胰岛素通过胰管分泌释放
D. 科学家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会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证明甲状腺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使小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是:每次喂狗以前先摇一次铃,如此重复多次,过一段时间,只要一摇铃,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这样就建立了“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A正确;
B、为验证“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细胞分泌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 经血液循环运到胰腺,能够促进胰液的分泌”这一假说,斯他林做了如下实 验,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制成提取液注射到另一只狗的血液中,结果引起了胰液的分泌,命名提取液中的化学物质为促胰液素,此过程没有神经系统的参与,进而发现体液调节,B正确;
C、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液管结扎至胰脏萎缩后制成滤液,将滤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结果狗不出现糖尿病症状,发现了胰岛素通过胰岛分泌释放,C错误;
D、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科学家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会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说明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正确。
故选C。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多巴胺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能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可卡因能影响多巴胺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如图甲所示。蝎毒属于神经毒素,能破坏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图乙是不同因素影响下递质回收率统计图。
11. 下列有关递质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巴胺的释放方式是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被分解或者被上一神经元重吸收
C. 多巴胺与受体蛋白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D.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12. 据图分析不正确是( )
A. 可卡因被吸食后递质回收率可以用图乙中z曲线表示
B. 蝎毒作用机理和效果与可卡因相同
C. 图甲中图③受可卡因影响,受体蛋白数量减少,突触变得不敏感
D. 毒品分子阻断重吸收过程可能导致递质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
【答案】11. D 12. B
【解析】
【分析】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11题详解】
A、多巴胺是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这个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被分解或者被上一神经元重吸收,B正确;
C、多巴胺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蛋白结合后会引发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引起突触后面上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C正确;
D、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从而传递兴奋,D错误。
故选D。
【12题详解】
A、可卡因被吸食后,会阻断重吸收过程,如图中z曲线所示,A正确;
B、可卡因被吸食后,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则多巴胺会不断的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蝎毒能破坏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使突触后膜不能兴奋,故蝎毒作用机理和效果与可卡因不同,B错误;
C、长期刺激后,还会使突触后膜上受体的数量减少,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这是吸毒上瘾的原因之一,C正确;
D、可卡因被吸食后,会阻断重吸收过程,可导致递质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D正确。
故选B。
13. 下列关于脑结构与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
A. 脑干中有调节呼吸、循环等活动的基本生命中枢
B. 韦尼克区受损伤的患者可以理解语言,不能说完整的句子
C. 小脑位控制躯体的协调与平衡
D. 视觉中枢主要集中在大脑皮层枕叶后部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2、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某一语言中枢受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当大脑皮层的韦尼克区受到损伤时会导致韦尼克失语症,其造成了患者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双重困难。这个疾病的典型症状就是患者说的话听起来很流利但实际上却没有任何意思。
【详解】A、脑干灰质中,有调节人体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生命的中枢,A正确;
B、当大脑皮层的韦尼克区受到损伤时会导致韦尼克失语症,其造成了患者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双重困难,B错误;
C、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C正确;
D、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枕叶,视觉中枢是大脑皮质中与形成视觉有关的神经细胞群,D正确。
故选B。
14. 下图是血糖调节部分过程简要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胰岛素的分泌过程属于下丘脑—腺垂体—胰岛调控轴的分级调节
B. 长期高糖饮食导致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可能诱发糖尿病,患者的尿量会增加
C. 可研发增加肾小管管壁细胞膜上重吸收葡萄糖的转运蛋白的新药,降低患者血糖浓度
D. 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B
【解析】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详解】A、下丘脑调节胰岛素的分泌过程是通过神经完成的,不属于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A错误;
B、长期高糖饮食导致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可能诱发糖尿症,患者在排糖的同时带走大量的水,尿量会增加,B正确;
C、从重吸收的角度开发一种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的新药物,则该药物要能利于血糖的排出,如减少肾小管管壁细胞膜上重吸收葡萄糖的转运蛋白数量,可使血糖浓度降低,C错误;
D、在血糖调节中,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错误。
故选B。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某同学脚被钉子扎到,受损伤的部位出现了局部炎症反应,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等现象。图甲为医院血液检测化验单部分信息;图乙为脚被钉子扎到的疼痛逃避反射示意图。
15. 下列有关炎症反应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可以识别和吞噬伤口处很多病原体
B. 感染后形成的脓液包含死亡的白细胞及一些坏死组织细胞、死细菌和活的白细胞
C. 受伤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属于主动免疫
D. 受损伤部位由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皮肤变红
16. 据图乙分析,错误的是( )
A. 脚踩钉子后,肌梭内的感觉神经元末梢将刺激转化为电信号进行传播
B. 在该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C. ①②③④四个突触中只有④处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 脚被钉子扎到,先是腿部立即缩回,然后是脑感觉到脚部被钉子扎了
【答案】15. C 16. C
【解析】
【分析】1、免疫系统:①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等。②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2、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3、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神经节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以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
【15题详解】
A、中性粒细胞是免疫细胞,图甲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可以识别和吞噬伤口处很多病原体,防止病原体感染,A正确;
B、血液中的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白细胞吞噬病菌后自己也会死亡,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从伤口流出,形成脓液,所以脓液包含死亡的白细胞及一些坏死组织细胞、死细菌和活的白细胞,B正确;
C、受伤后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是抗体,属于被动免疫,C错误;
D、受损伤部位皮肤变红的原因是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导致血流增加,D正确。
故选C。
【16题详解】
A、脚踩钉子后,肌梭内的感觉神经元末梢将刺激转化为电信号进行传播,A正确;
B、脚踩钉子后,由感受器将该刺激转化为电信号进行传播。由于反射弧中突触结构的存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图乙中②控制的伸肌舒张,所以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④控制的屈肌舒张,所以④处释放的也是抑制性递质,C错误;
D、脚被钉子扎到,控制腿部肌肉的反射弧中的神经元比传到大脑的神经元少,所以先是腿部立即缩回,然后是脑感觉到脚部被钉子扎了,D正确。
故选C。
17.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①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切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狗的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对比说明胰液的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①与③对比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
C.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的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的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实验:
1、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
2、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A、①与②实验中的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狗的上段小肠肠腔起作用的,而不是直接起作用的,A正确;
B、①与③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切除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为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B正确;
CD、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且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但不能说明胰液的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要探究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调节,还应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C正确、D错误。
故选D。
【点睛】
18. 下列有关“包括”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
B.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干扰素、淋巴因子、抗体等
C. 血浆溶质的绝大部分是蛋白质,还包括无机盐、单糖、氨基酸、激素和代谢产物等
D. 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包括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髓质激素、催产素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1、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2、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激素和各种代谢废物等。
3、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等。
【详解】A、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如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乙酰胆碱、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甘氨酸、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A正确;
B、溶菌酶、干扰素、淋巴因子和抗体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
C、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蛋白质(7%~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单糖、尿素、肌酐)、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C正确;
D、催产素的产生部位是下丘脑,D错误。
故选D。
19. 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而收缩的过程又会刺激到牵张感受器,再次传导兴奋到脊髓。下列反馈调节方式与排尿反射不同的是( )
A. 临近排卵时,雌激素浓度升高,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
B. 神经纤维膜上达到阈电位时,更多Na+通道开放
C. 内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稳态的调节
D. 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结合后,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而凝血酶的产生又能加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的结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意分析可知,排尿反射的反馈调节方式为正反馈调节。
【详解】A、临近排卵时,雌激素浓度升高,促进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使雌激素浓度进一步升高,属于正反馈调节,A正确;
B、神经纤维膜上达到阈电位时,更多Na+通道开放,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
C、内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稳态的调节为负反馈调节,C错误;
D、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结合后,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而凝血酶的产生又能加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的结合,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20. 抑制素(INH)是--种主要由卵巢分泌的蛋白类激素,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科研人员制备了INH的抗体并在大鼠发情期注射给大鼠,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检测指标
组别
促性腺激素(mIU/mL)
性激素(ng/mL)
卵泡质量
(g)
成熟卵泡个数
(个)
促卵泡激素
促黄体素
孕酮
对照组
8.53
15.18
8.86
0.63
28.67
实验组
25.36
15.19
11.78
0.91
35
A. INH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B. 由实验数据推测INH可作用于垂体,进而促进卵泡发育
C. 注射INH抗体后,促卵泡激素及孕酮含量均上升
D. 注射的INH抗体可在机体内与抑制素结合,解除其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表可知,注射INH抗体后,促卵泡激素含量上升,孕酮激素含量上升,卵泡质量和成熟卵泡个数上升,可见该抗体与INH特异性结合后,使INH无法发挥作用。INH的作用是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详解】A、INH是卵泡卵巢分泌的一种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A正确;
B、由实验数据推测,INH可作用于垂体,作用是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合成的分泌,进而抑制卵泡发育,B错误;
C、据表分析可知,注射INH抗体后,促卵泡激素及孕酮含量均上升,C正确;
D、注射的INH抗体可在机体内与抑制素特异性结合,使使INH无法发挥作用,解除其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睛】
21. “应急”和“应激"是机体在受到伤害刺激的状态下,出现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该过程中,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起着重要调节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不受腺垂体调控
C. 肾上腺素的分泌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神经支配
D. 两种激素都有升血糖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肾上腺素的作用: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又被称为“情绪激素”。糖皮质激素也能升高血糖浓度。
【详解】A、肾上腺素的本质为氨基酸衍生物,A错误;
B、糖皮质激素属于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属于分级调节,因此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受腺垂体调控,B错误;
C、肾上腺素的分泌是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的传出神经(交感神经)支配的结果,因此肾上腺素的分泌受交感神经的调控,C错误;
D、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都能升高血糖,D正确。
故选D。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病毒(SARS-CoV-2)、人乳头瘤状病毒(HPV1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猴痘病毒均会引起人类疾病。SARS-CoV-2变异毒株德尔塔、奥密克戎致死率下降、传染性增强,中和抗体能抢先与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使病毒无法感染细胞,继而被免疫系统清除;HPV是双链环状DNA病毒,多种可导致宫颈癌或其他恶性肿瘤,九价HPV疫苗不含有病毒,仅含有9种病毒样颗粒,每一种病毒颗粒都是由一种病毒蛋白成分自发组装形成,一般三针接种时间是0-2-6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将人体免疫系统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猴痘病毒是一种包膜的DNA病毒,且通过黏膜或破损皮肤入侵人体,会出现高热、淋巴结肿大、呼吸窘迫、皮疹等症状,接种天花疫苗可有效预防猴痘病毒的感染。
22. 关于SARS-CoV-2的免疫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和淋巴因子信号刺激进入细胞周期
B. 吞噬细胞吞噬病毒无需进行识别
C. 中和抗体能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预防原理与传统疫苗相同
D. 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后,最终被效应T细胞吞噬、消化、分解
23. 关于HPV及九价HPV疫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HPV疫苗能诱发机体产生效应细胞直接清除病毒
B. HPV和HIV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相同
C. HPV属于减毒疫苗,具有感染人体的能力
D. 接种三针的目的是通过多次免疫产生更多抗体和记忆细胞
24. 关于HIV侵染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空气传播
B. HIV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时,需先识别细胞表面的受体
C.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能摧毁大多数病毒
D. HIV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内逆转录时,需依赖于逆转录酶且发生在细胞溶胶内
25. 关于免疫系统清除猴痘病毒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的感应阶段和效应阶段主要发生在淋巴结中
B. 感应阶段,吞噬细胞识别并处理该病毒,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C. 增殖分化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
D. 效应阶段,细胞凋亡能直接作用被感染细胞内的病毒
【答案】22. A 23. D 24. A 25. A
【解析】
【分析】 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兔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兔疫和细胞兔疫。
3、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22题详解】
A、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和淋巴因子信号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即进入细胞周期,A正确;
B、吞噬细胞吞噬病毒也需要进行识别,B错误;
C、中和抗体能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原理是抗体直接清除抗原,传统疫苗是通过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自身的抗体清除抗原,所以机理不同,C错误;
D、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分解,D错误。
故选A。
【23题详解】
A、HPV可导致宫颈癌或其他恶性肿瘤,所以HPV疫苗能诱发机体产生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识别变异的肿瘤细胞,A错误;
B、HPV是DNA病毒、HIV是RNA病毒,这两种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不相同,B错误;
C、九价HPV疫苗不含有病毒,仅含有9种病毒样颗粒,所以HPV不属于减毒疫苗,没有感染人体的能力,C错误;
D、多次注射疫苗可以通过二次免疫过程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有利于预防疾病,D正确。
故选D。
【24题详解】
A、HIV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A错误;
B、HIV感染细胞具有特异性,HIV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时,需先识别细胞表面的受体,B正确;
C、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正常,免疫系统可以发生免疫反应摧毁大多数病毒,C正确;
D、HIV是逆转录病毒,只能寄生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内,所以HIV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细胞溶胶内进行逆转录,需逆转录酶的催化,D正确。
故选A。
【25题详解】
A、免疫的感应阶段在体液中进行,效应阶段主要发生在淋巴结中,A错误;
B、在免疫感应阶段,吞噬细胞识别并处理该病毒,形成抗原-MHC复合体,B正确;
C、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在此阶段,细胞进行增殖分化,C正确;
D、效应阶段,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通过细胞凋亡进行清除,所以细胞凋亡能直接作用被感染细胞内的病毒,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6. 如图是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2)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起调节作用的缓冲对是______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②处的CO2浓度_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③处。
(3)人体中②的渗透压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决定。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其结果将会引起________________。
(4)若代表肝脏组织细胞,进食5小时后A处血糖浓度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处。
(5)一般情况②中________________等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③,③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③ (2) ①. NaHCO3和H2CO ##Na2HPO4和NaH2PO4 ②. 小于
(3) ①. 无机盐##无机盐和蛋白质 ②. 组织水肿##组织液增多
(4)小于 (5) ①. 红细胞和血浆蛋白 ②. 细胞内液和血浆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组织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⑤是红细胞,A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
【小问1详解】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②血浆和③组织液。
【小问2详解】
血浆中的化学组成中有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它们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意义,使正常人血浆内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正常情况下血浆处的CO2浓度小于组织液。
【小问3详解】
人体中②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若人体严重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更多地流向组织液,则会引起组织水肿。
【小问4详解】
若为肝脏细胞,饭后5小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A处的血糖浓度小于B处.
【小问5详解】
一般情况②血浆中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等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③组织液,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的间隙中,组织液是血浆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管壁而生成的,故组织液的来源有细胞内液和血浆。
27.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元,能够分泌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Cl-内流、K+外流,从而造成突触后膜膜电位的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受到抑制。图1是与膝跳反射有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⑧表示细胞或结构)。发生膝跳反射时,伸肌②收缩,屈肌⑦舒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属于传出神经纤维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该反射弧中_____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递。
(2)图2表示膜电位变化曲线。在膝跳反射过程中,A点的膜电位变化曲线为甲曲线,其中EF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电刺激⑦,图中M点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_____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
(3)图1中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是中间神经元。在膝跳反射过程中,⑤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_____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⑥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_____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
(4)若要检测图1中M点在膝跳反射中膜电位的变化,理论上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单选)。
A. 将电表两极连接于膜外M点两侧,刺激N点
B. 将电表两极连接于膜外M点两侧,刺激感受器
C. 将电表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刺激N点
D. 将电表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刺激感受器
【答案】(1) ①. ④和⑧ ②. 单向
(2) ①. (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 ②. 丙
(3) ①. ⑤ ②. 甲 ③. 乙 (4)D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3、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小问1详解】
题图分析:根据A上有神经节,确定③是传入神经,因此图1中①感受器,④和⑧传出神经,②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肌肉⑦组成效应器。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该反射弧中单向传递。
【小问2详解】
图2表示膜电位变化曲线。在膝跳反射过程中,A 点的膜电位发生由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再到静息电位的变化,如图2中的甲曲线,其中EF段表示动作电位的形成,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的;由于兴奋在细胞间传递具有单向性,如果电刺激⑦,图中M点不会发生膜电位变化,因此图中M点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丙。
【小问3详解】
图1中⑤是神经中枢内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膝跳反射过程中,由于③为传入神经,将兴奋传递到⑤后,引起⑤位置产生动作电位,其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甲,由于⑤产生的神经递质为抑制性递质,导致⑥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 2 中的乙,即静息电位的绝对值更大,此时表现为屈肌⑦舒张。
【小问4详解】
M点兴奋会发生膜电位的变化,若要检测图1中M点在膝跳反射过程中的膜电位变化,应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由于完成膝跳反射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故需要刺激感受器,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故选D。
28. 如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长跑时,由于______神经兴奋使心跳加速,同时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______,该物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______,从而降低血压。
(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______,激活位于______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______(填①的名称),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调节。
(3)该同学因运动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运动后,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可直接释放到______血管的血液中,调节腺垂体的分泌,②减少,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______,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名称是______。
【答案】(1) ①. 交感 ②. 神经递质 ③. 特异性受体##受体
(2) ①. 升高 ②. 下丘脑 ③. 抗利尿激素 ④. 神经-体液(或负反馈)
(3) ① 垂体门脉 ②. 下降 ③.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解析】
【分析】1、渗透压调节的机理: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水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液的量减少;另一方面,渗透压感受器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2、体温调节的机理: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战栗))增加产热。同时通过激素调节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新陈代谢活动加强,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在炎热环境汗腺分泌活动加强,反射弧为: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分泌活动加强,散热增多。
【小问1详解】
据题图所示可知,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速,同时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从而降低血压。
【小问2详解】
如果大量出汗,水分失去较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作用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该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该调节过程维持了机体的水盐平衡,属于负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
如果体温升高,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运动后,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直接释放到垂体门脉血管的血液中,调节腺垂体的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导致③TSH和④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细胞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的速率减慢,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点睛】本题主要考人体血压、渗透压及体温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9. 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出现屈反射。下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_____神经。某药物能抑制B处的兴奋传递,从而抑制屈反射的产生,推测该药物可能抑制突触前膜_____,也可能抑制突触后膜_____。
(2)降低灌注液中的K+浓度,在刺激强度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屈反射将_____(填“增强”或“减弱”),原因是_____。
(3)为了验证屈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实验思路是_____。
(4)将该蛙左后肢坐骨神经及腓肠肌剥离制成标本,结构如下图所示。该标本是由许多兴奋性不同神经纤维和肌细胞组成。每根传出神经纤维控制一个肌细胞,参与收缩的肌细胞越多,肌肉张力越大。以该标本为材料,电刺激神经,探究刺激强度与肌肉张力的关系,预测实验结果(建立坐标系,以曲线图形式表示)。_____
【答案】(1) ①. 传入 ②. 释放神经递质 ③. 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
(2) ①. 减弱 ②. 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3)破坏该蛙的脊髓,刺激左后肢趾端,观察是否出现屈反射
(4)
【解析】
【分析】A是传入神经,B是突触,C是传出神经。突触前膜可以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受体在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细胞的变化。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小问1详解】
A是传入神经,B是突触,C是传出神经。突触前膜可以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受体在突触后膜上,因此某药物能抑制B处的兴奋传递,从而抑制屈反射的产生,推测该药物可能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也可能抑制突触后膜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
【小问2详解】
降低灌注液中的K+浓度,静息电位时,K+外流增强,使得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因此在刺激强度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屈反射将减弱;
【小问3详解】
屈反射的反射中枢在脊髓,所以验证屈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实验思路是破坏该蛙的脊髓,刺激左后肢趾端,观察是否出现屈反射;
【小问4详解】
蛙左后肢坐骨神经中含有许多不同的神经纤维,每根传出神经纤维控制一个肌细胞,参与收缩的肌细胞越多,肌肉张力越大。但是肌肉张力的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大小无关。只是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可以达到使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的所需的阈值时,产生动作电位,进而使得肌肉产生张力,当刺激强度大于阈值后,动作电位大小不变,所以低于阈值,没有张力,当达到阈值时产生张力,但由于蛙左后肢坐骨神经中含有许多不同的神经纤维,每根传出神经纤维控制一个肌细胞,所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肌肉张力随之增强,但超过阈值后将不变。实验结果(建立坐标系,以曲线图形式表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温州环大罗山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