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展开这是一份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文件包含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docx、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年上期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
历 史 试 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对于商代内外服的关系描述道:“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
诸侯归之。”这说明( ) |
|
A.商代后期宗法分封制衰落 | B.商的强弱是维持外服臣属关系的关键 |
C. 频繁迁都导致商实力下降 | D.商纣王的暴行削弱了王室的权威 |
2、商朝历史成为“信史”得益于( )
A.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 | B.甲骨卜辞与姜寨遗址的印证 |
C.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 D. 《史记》记载与神话传说的印证 |
3、《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
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4、史书中记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
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中的“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
A.异姓诸侯日益壮大 | 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
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 | 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 |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 “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
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
6、汉武帝时,由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白金币。白金币有三种,用银、锡合铸而成,作
价奇高,其中圆形龙纹币,重八两,值三千钱;方形马纹币,重六两,值五百钱;椭圆形龟纹币,重四
两,值三百钱。朝廷这种做法( )
A.稳定了金融秩序 | B.将铸币权收归了中央 |
C.削弱了地方实力 | D.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
7、“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
史大夫以贰于相。”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8、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 喜。”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
这一变化表明()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9、 唐朝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的“租”“调”收税模式,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政府征
发徭役也以“和雇”(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为主。材料表明两税法( )
A.不再征收人丁税 | B.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c. 抑制了土地兼并 |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10、 下表是唐前中期国家控制的户数、口数、纳税人口数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在于( )
唐历 | 公历 | 户数 | 口数 | 纳税人口数 |
玄宗天宝十四年 | 755年 | 8914709 | 52919309 | 8208321 |
肃宗乾元三年 | 760年 | 1933174 | 16990386 | 2370799 |
A.土地制度被破坏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经济结构的巨变 D.征税标准的变化
11、 下图为唐诗中科技内容分学科数量分析对比。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科学技术丰富了文学内容 | B.统治阶层重视科技 |
C.科技趋向体系化和理论化 | D.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
12、“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 ·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 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
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
14、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 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 |
C.西晋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 | D.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 |
15、 对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胡人汉服图
汉人胡食图
A.北方统一 B.民族交融 c. 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16、 文物是活的历史。下列是关于唐三彩的一组文物图片,作为历史材料,它们( )
①展示了唐代高度发达的制瓷技术
②有助于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
③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④是唐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见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 材料题
17、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人们已认识到水与土是农业的基础, “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宋国的农 业灌溉条件也比较优越,宋境内有睢水、获水、扳水等水流,当时人们在睢水筑起堤防,旱
时便可决水灌田。这些水流不仅利于宋境的农田灌溉,也使水上交通得以便利。
——摘编自新民《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经济》
材料二 “西门豹引漳水灌邺,以富魏之河内”“(水工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渠就 用注填瘀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
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说明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主要意义。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 ·不二》篇宣 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弄则乱。 一则安,异别危。”思想大一统 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举者与 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 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 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期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议,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 统。 ……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汉书 ·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2.根据上述材料,自战国到西汉,统治阶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 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牧马图(魏晋墓壁砖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 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 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 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 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
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
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 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 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
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 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 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 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 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儒学特别注重德化,讲求调适人伦,纯 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 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
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篇,不如一经。”
——摘编自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 材料二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曰渐失效。据《汉书》 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
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
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 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 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 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 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
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玄学兴起 的意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论述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论述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选调考试(二)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表1所示为部分唐诗的节选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