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高考】地理考点全复习——09《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09 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2013·天津·高考真题)下面为“太平洋部分区域及周边海岸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据图中珊瑚礁(岛)分布状况判断,珊瑚适宜生长在 ( )A.岛屿周围的浅海 B.有暖流经过的浅海C.温暖清澈的浅海 D.有河水注入的浅海2.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这些沙滩形成于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答案】1.C 2.D【解析】1.珊瑚礁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据图中珊瑚礁(岛)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架和岛屿附近海域,则可判断珊瑚适宜生长在温暖清澈的浅海,C正确。高纬度地区岛屿附近海域、高纬度地区暖流流经海区以及高纬度地区河流注入海区附近缺少珊瑚礁的分布。故选C。2.珊瑚礁体受海浪侵蚀搬运,最终在海岸附近堆积,形成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沙滩属于堆积地貌,受沉积作用影响形成,D正确,排除ABC。故选D。3.(2022·浙江·高考真题)以下地貌景观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①是角峰,刃脊,是冰川侵蚀地貌;②是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③是风蚀蘑菇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④是岩石裂隙,风化作用形成的。因此②④正确,①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21·海南·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大洲局部区域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4.导致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海浪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力作用5.造成乙地所在区域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降水稀少 B.海拔较高 C.纬度较高 D.冰川广布【答案】4.C 5.A【解析】4.读图可知,图中甲地位于南美洲西南部,那里曾经是南半球冰川发育的地方。冰期冰川从安第斯山脉下来,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不断摩擦海岸,形成冰川槽谷,而冰期结束,冰川退缩,这些被摩擦切割的海岸就会因为地势相对低洼被海水淹没,出现破碎地形,C正确。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与海浪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无关,ABD错误。故选C。5.由图可知,乙处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荒漠广布,是造成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A正确。读图可知,图中乙处位于东海岸,海拔较低,B错误。由图可知,乙处位于中纬度,属于温带气候,不是造成人口稀少的原因,C错误。乙处位于中纬度,海拔较低,没有冰川分布,D错误。故选A。(2022·浙江·高考真题)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完成下面小题。6.下列四幅照片,属于此次拍摄的是( )A. B.C. D.7.在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可以( )A.利用GPS模拟冰川移动 B.利用RS监测冰川面积变化C.运用GIS测定冰面温度 D.运用VR获取冰川厚度信息【答案】6.B 7.B【解析】6.据材料,图中拍摄的是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观察4幅图片可知,①是新月形沙丘地貌,②是宽广的谷地,谷中可见大小不一的石块,可推断为冰川槽谷, ③是石林地貌 ④是雅丹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7.模拟冰川移动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GPS不具备这个功能,A错误; RS可通过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和识别,因此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冰川监测可分析出冰川面积变化 ,B正确;冰面温度受大气成分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可通过红外线测定,GIS不能实现对冰面温度的测定,C错误;VR即虚拟现实技术,是运用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不能获取冰川厚度信息,D错误。故选B。(2022·全国·高考真题)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9.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8.C 9.A【解析】8.据图和材料可知,图示为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海岸线,由1890年到2010年逐渐向陆地退缩,说明受海水侵蚀作用强烈。其中1950到1970年间,海岸线退缩范围最广,变化最快,海水侵蚀作用最强。地震属内力作用,通常会引起地表形态起伏更大,对海岸线退缩的直接影响较小,A错误;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坏性海浪,会产生海水侵蚀,但其形成的频率较低,不是该海域海岸线退缩的主要原因,B错误;结合经纬度,该地位于北大西洋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每年会发生多次飓风,飓风除导致狂风、暴雨的危害以外,还会形成风暴潮,对海岸线产生强烈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因其频率较高,使海岸线退缩范围广,变化快,C正确;汹涌的洪水会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到海岸,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与图示不符,D错误。故选C。9.百年来海岸线不断退缩,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与外海并未直接连通,而是受海岸线与海岸沙漠隔离,使其几乎没有受到海浪的侵蚀,①正确。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线弯曲,进一步说明甲水域长期受海岸和海岸沙漠的隔离,与外海分隔开来,形成陆地上的一个湖泊,②正确。据所学可知,海湾是三面环陆一面连接海域的海洋,湖泊是地表相对封闭的天然洼池(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故甲水域有无河流注入、水域形态与其是湖泊还是海湾关系不大,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2012·福建·高考真题)下图示意中国东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表4 1991年和2009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据表4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答案】(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2)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3)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少。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4)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解析】(1)此问关键是对“地形”的理解,区域地形的特点包括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和海岸线特点。根据图中等高线密集程度和数值大小,可以判断该区域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2)R河为长江,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河流携带泥沙、地势、流速和海水顶托作用等方面来分析,注意抓住“自然”关键词。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含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利于泥沙沉积,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3)根据表4中1991年和2009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变化,可以总结出R河三角洲经济区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少;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的这种变化,说明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方面。(4)R河三角洲经济区是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市场、交通、科技、人才、政策等方面来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11.(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答案】(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解析】(1)由图可知,冲积扇以沙砾为主,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故在此沉积的砾石分选较好,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对水中的砾石有磨蚀作用,故沉积在此的砾石有一定的磨圆度。由图可知,山坡以角砾为主,表层有沙、粉沙,该处位于较陡的山坡,砾石主要由重力作用在此堆积,故砾石分选较差,未经流水的磨蚀,故磨圆度较差。(2)由图可知,除山坡外,粉沙还分布在冲积平原和冲积扇,沙、粉沙粒径小,流速减慢时在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沉积。冲积平原草原茂盛,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该地区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3)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势较低,来自山坡和冲积扇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均在此汇集,地下水容易出露,为冲积平原提供水源;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表主要由粉沙、黏土组成,颗粒较细,利于保水;该区域冬季寒冷,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土壤水分不易被蒸发,利于蓄水。乡城县位于横断山北端的沙鲁里山脉,境内分布有大量的串珠状湖群,其中“香巴拉七湖”的一至七湖像巨人的脚印在延伸,考察发现少数湖泊除最冷月湖面一半结冰,大部分时间波光粼粼。下图为七湖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从成因看,香巴拉七湖属于( )A.构造湖 B.冰川湖 C.堰塞湖 D.潟湖2.香巴拉七湖( )A.植被少湖水含沙量大 B.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C.夏季时水流量会增大 D.主要分布在山脊地带3.推测香巴拉七湖少数湖泊冬季不结冰的主要原因是( )A.湖泊位置海拔较低 B.背风坡有焚风影响C.有地下泉水的补给 D.水流迅速不易冻结【答案】1.B 2.C 3.C【解析】1.结合材料分析,香巴拉七湖位于横断山区北端,海拔高,地质时期冰川活动频繁,冰川侵蚀形成起伏不平的冰川谷,后冰川融化积水形成串珠状湖泊,B正确;构造湖由地壳断裂陷落积水而形成,往往较深,也不会呈串珠状,A错误;堰塞湖是由滑坡体阻断河流后积水而形成的湖泊,不会呈串珠状,C错误;潟湖是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分布在沿海地区,不会呈串珠状,D错误。故选B。2.结合材料分析,香巴拉七湖位于横断山区北端,海拔高,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含沙量小,夏季时水流量会增大,AB错误,C正确;能积水成湖,可知主要分布在山谷地带,D错误。故选C。3.香巴拉七湖少数湖泊冬季不结冰的原因最可能是有地下泉水的补给,地下水水温季节差异小,冬季水温较高,不易结冰,C正确;七湖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对水温的影响小,A错误;焚风效应对七湖泊的影响是一样的,B错误;七湖泊相对独立,水流缓慢,D错误。故选C。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是我国北方重点防沙区域,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该地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下图示意近年来阿拉善高原风蚀气候因子指数空间分布,该指数变化是风速、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数值越大,气候对风蚀的影响越大,风蚀越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下列地区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减小最大的是( )A.额济纳旗 B.拐子湖 C.阿拉善左旗 D.阿拉善右旗5.近年来,导致该地风蚀程度整体减弱的关键气候因子是( )A.风速 B.降水 C.气温 D.相对湿度6.拐子湖于20世纪90年代干涸,目前生态修复困难,主要是该地( )A.土地盐碱化 B.地形起伏大 C.经济落后 D.交通不便【答案】4.D 5.A 6.A【解析】4.结合两幅图可知,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对比,额济纳旗风蚀指数变化较小,A错误;拐子湖风蚀指数是增大较多,B错误;阿拉善左旗减小较少,C错误;四地中阿拉善右旗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减小程度最大,D正确。故正确选项为D。5.近年来,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是我国北方重点防沙区域,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该地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风力减弱,风蚀减弱,A正确;该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整体偏少,降水略微增加对风蚀作用影响有限,B错误;该地区温差变化大,不会导致风蚀减弱,C错误;该地空气水汽含量少,即使相对湿度增加,与风蚀减弱关系也不大,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6.拐子湖地处我国西北,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应是内陆咸水湖。随着气候变暖,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降低,湖床逐渐裸露,盐碱地逐渐风蚀,甚至出现盐风暴。20世纪90年代干涸,湖泊四周生态恶化,生态修复困难,因此该地生态恢复困难主要是因为土地盐碱化,A正确。该地区地处高原,地形较为平坦,B错误;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对生态修复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C、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新西兰西北部的怀托摩小城,分布着大量钟乳石溶洞,溶洞里聚居数量巨大的洞穴萤火虫,如下图所示。萤火虫借“荧光陷阱”捕食,但是遇到强光和噪音,萤火虫就会“关灯”,回归黑暗寂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推测萤火虫溶洞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温和多雨 B.寒冷湿润 C.炎热干燥 D.寒冷干燥8.关于萤火虫溶洞及景观形成过程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形成石灰岩 ②许多穴居昆虫在洞内生长繁殖③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溶洞钟乳石 ④内力作用使岩层上升出露海面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④③②9.为维持洞内原貌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A.游览小船使用绳索拉动 B.允许游客用闪光灯摄影C.增加游览项目吸引客源 D.播放音乐营造艺术氛围【答案】7.A 8.D 9.A【解析】7.新西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温和多雨,萤火虫溶洞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多雨,故选A。8.萤火虫溶洞分布着大量钟乳石,岩石是石灰岩,是海洋生物死亡后遗体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后在地壳抬升作用下,岩层上升出露海面;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溶洞钟乳石,最后,许多穴居昆虫在洞内生长繁殖,形成今天的萤火虫溶洞景观,因此,景观形成过程的先后排序①④③②,故选D。9.为维持洞内原貌,尽量保护性开发,游览小船使用绳索拉动,对溶洞的不利影响较小,A正确;由材料可知,萤火虫害怕遇到强光和噪音,游客用闪光灯摄影会发出强光,播放音乐会破坏洞内的安静氛围,BD错误;增加游览项目吸引客源,人员大量进入会干扰萤火虫的正常生长,对洞内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C错误。故选A。2021年汛前黄河调水调沙于7月8日正式结束。此次调水调沙历时20天,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6374万吨。随着黄河调水调沙的结束,河南省境内的黄河水位下降,河床大面积裸露。从空中俯瞰,河床上的巨幅“浮雕版画”蔚为壮观(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小浪底进行定期调沙的主要目的是( )①防止水库淤积 ②保障下游农业生产③减缓河口三角洲的退缩速度 ④扩大下游流域范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形成“浮雕版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沉积 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风化剥蚀C.风化剥蚀 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 流水沉积【答案】10.B 11.A【解析】10.根据材料“此次调水调沙历时20天,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6374万吨”,结合所学,黄河含沙量大,小浪底水库进行定期调沙,是为了排沙,防止水库内淤积严重,破坏坝体,①正确。小浪底水库定期调沙与下游农业生产关系不大,②错误。水库内流速慢,具有拦蓄泥沙的作用,会减少向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输送的泥沙量,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发育,定期调沙,库区排出泥沙后,会在库区下游沉积,能够减缓黄河河口三角洲的退缩速度,③正确。流域是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小浪底定期调沙可以增大主槽的行洪能力,但对下游地区的流域范围没有影响,④错误。综上所述,排除ACD,B正确。故选B。11.结合材料可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浮雕版画”与小浪底的定期调沙有关。小浪底水库实施调沙时河水下泄量增加,河水携大量泥沙至水库下游,该地区河水水位上涨,淹没河流两岸滩涂,水流速度变缓,泥沙大量沉积。调沙结束后,河流水位快速下降,河流流速快,滩涂上沉积的泥沙遭受侵蚀,形成大量侵蚀沟谷。因此形成“浮雕版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和流水侵蚀,A正确,排除BCD。故选A。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塔卡波托环礁地处热带南太平洋,由若干原始珊瑚岛碎屑合并而成。下图示意塔卡波托环礁东南部某地沉积物年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原始珊瑚岛碎屑合并期间( )A.海平面较低 B.珊瑚发育快 C.风暴潮较多 D.潟湖面积大13.环礁朝外海一侧和朝潟湖一侧组成物质年龄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A.水深 B.坡度 C.温度 D.风浪【答案】12.A 13.D【解析】12.多个原始珊瑚岛碎屑能够合并,反映出海平面下降,礁坪出露面积增大,更易接受海水运动带来的珊瑚碎屑的沉积,A正确。珊瑚碎屑主要不是来自当时发育的珊瑚,主要来自历史上积累的珊瑚,B错误。风暴潮多,但如果海平面较高,礁坪未出露,也难以堆积,C错误。海平面较低时期潟湖面积缩小,D错误。故选A。13.据图可知,环礁朝外海一侧年龄等值线稀疏,说明发育更快,这是因为朝向外海一侧风浪更大,风浪将珊瑚碎屑搬运到礁坪上堆积的过程更快,水深、坡度、温度对物质的沉积影响较小。故选D。【点睛】大尺度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贵州紫云—罗甸县丛里地下河系统内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层巨厚。地表里串珠状展布着岩溶洼地、落水洞、溶蚀竖井、天窗等。打高地下河(打王坡至丛里)为丛里地下河系统主流,沿断裂带延伸(图中方位角是指以正北为基准,按顺时针方向至目标方位线之间的夹角)。下图为打高地下河纵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打高地下河流向变化取决于( )A.地表起伏 B.地质构造 C.地势高低 D.岩性差异15.据图推测,打高地下河的走向为( )A.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南部为近东西走向 B.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南部为近南北走向C.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南部为近东西走向 D.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南部为近南北走向16.打高地下河中部岩溶地貌发育深度大,可能是因为( )A.岩层厚度大 B.平均海拔高 C.地下水埋藏浅 D.岩石性质坚硬【答案】14.B 15.C 16.A【解析】14.由材料可知,打高地下河沿断裂带延伸,受断层构造的影响,打高地下河流向发生明显变化,B正确;地表起伏、地势高低、岩性差异对地下河的流向影响较大,对流向变化的影响较小,ACD错误。所以选B。15.由材料可知,图中方位角是指以正北为基准,按顺时针方向至目标方位线之间的夹角。结合图示可知,打高地下河北部河段的方位角为140°,则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南部河段的方位角为87°,则南部为近东西走向,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16.图示中部岩溶地貌发育深度大,是因为中部岩层厚度大,A正确;中部地区岩溶地貌发育深度与平均海拔无关,B错误;冗望至丛里段地势低,地下水埋藏浅,但岩溶地貌发育深度小,C错误;图示地区的岩石均为碳酸盐岩,岩性差异很小,D错误。所以选A。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风搬运颗粒的运动方式(图左)有蠕移、跃移和悬移。颗粒保持蠕移和跃移最多,一般集中在距离地面0.5~1.5m高度内。砾石地面颗粒的跃起高度大于沙质地面。风携带沙粒撞击岩石表面,雕琢成形态各异的岩石,塑造了蘑菇石(图右)等典型的风蚀地貌。描述蘑菇石地貌的形成过程。指出与蘑菇石地貌景观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一种风力搬运方式,并说明理由。从下列因素中任选其一,解释其对磨蚀效果的影响。①风的特性 ②被搬运的沉积物特性 ③被磨蚀的岩石的岩性【答案】(1)在风沙强劲的地方,近地面沙尘密度大,颗粒较粗,磨蚀作用强;裸露地表的岩石下部岩性较软,易被侵蚀,形成顶部大下部小的蘑菇状地貌。(2)跃移;跃移搬运方式含沙量最高,磨蚀作用强;跃移搬运物质粒径较大,跃起高度较高,对岩石下部磨蚀强。(3)①风的特性:风力强,大风日数多、持续时间长,磨蚀效果明显。②被搬运的沉积物特性:被搬运沙粒岩性坚硬,颗粒较大,棱角分明,磨蚀效果明显。③被磨蚀的岩石的岩性:垂直节理发育,下部岩性较软,磨蚀效果明显。【解析】(1)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风沙运动较为显著的地区,蠕移、跃移其含沙量明显较大;蠕移、跃移的位置比较靠近近地面,同时其沙粒的粒径相对较大;风携带较大粒径撞击岩石表面,其磨蚀作用更强,对岩石的破坏程度更大。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其岩石下部岩性较软,在强烈的沙粒撞击下,其表面易被侵蚀,岩石下部表面受损严重,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崩落,形成顶部大下部小的蘑菇状地貌。(2)从图表中可以看到蠕移虽岩石粒径较大,但其移动速度较慢,且含沙量较小,对岩石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跃移其沙粒的含沙量最大,占比70%-80%,从图中可以看到跃移其沙粒跃起的相对高度较大,其下落速度较快,对岩石的磨蚀作用更强。悬移其岩石的粒径较小,且沙粒在空气中含沙量较少,移动速度相对较慢,其磨蚀作用较弱。而蘑菇石上大下小的风蚀地貌,其下部受磨蚀作用较为显著,应与风力搬运中的跃移关系更大。(3)①风的特性:风是沙粒移动的动力因素。其风力越强,移动速度越快,所产生的打击力越明显。其次大风日数越多,风力侵蚀效果越显著。大风持续时间长所能造成的持续磨蚀作用会更为明显。②被搬运的沉积物特性:从图表中可以看到被搬运沙粒岩性较软的、颗粒较小的,磨蚀作用较弱;岩性坚硬的,其磨蚀效果会更为显著。相较于表面圆滑的岩石,棱角分明的岩石,其磨蚀效果更明显。从图表中还可以看到其粒径相对较大的,跃起高度较高,对岩石下部磨蚀强。③被磨蚀的岩石的岩性:此类岩石四周均无其他岩石,多孤石分布,垂直节理发育明显。且此类岩石下部岩性相对较软,易被沙粒磨蚀,使得更易形成上大下小的结构。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毛腿沙鸡羽毛为沙褐色、布满黑色斑点,双脚长有浓密的羽毛。通常贴地面低空飞行,一般飞行数百米即降落,不迁徙,但游荡。柴达木盆地是其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以盆地盐沼附近生长的小灌木为食,数量稀少,吸引了一些观鸟爱好者的注意。下图为柴达木盆地位置示意图。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柴达木盆地对毛腿沙鸡形态特征的影响。分析柴达木盆地毛腿沙鸡不迁徙的原因。柴达木盆地曾是古海洋的一部分,据此说明该地盐沼的形成过程。简述观鸟爱好者拍摄毛腿沙鸡的注意事项。【答案】(1)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四面环山,海洋暖湿气流难以抵达,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毛腿沙鸡双脚的浓密羽毛可以隔热保暖;植被稀少,荒漠遍布,进化出的沙褐色、布满黑色斑点的羽毛能够与环境融为一体,保护自身安全。(2)北侧山脉阻挡寒冷气流,冬季气温相对温和;适宜生长小灌木的盐沼面积大,食物较丰富;长期生存在沙漠、戈壁地区,适应性强;长距离飞行能力较弱。(3)板块的碰撞挤压抬升,青藏高原隆起;岩层断裂陷落形成柴达木盆地,留存海水形成高原大湖;地形封闭导致气候变干,蒸发旺盛,盐湖逐步退化成盐沼。(4)携带好防暑、保暖、防晒等设备;选择水草丰美的地点蹲守;带足食物和饮用水。【解析】(1)从整体性方面分析柴达木盆地地理环境对毛腿沙鸡形态特征的影响,注意挖掘出根本的因素为地形,然后依托地形分析其对气候、植被的影响,以及气候、植被对形态特征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周围为高大山地,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难以到达,降水较少,以晴朗天气为主,昼夜温差较大,毛腿沙鸡双脚长满羽毛可以提高良好的隔热保暖作用;该地气候干旱,植被稀疏,荒漠广布,毛腿沙鸡以沙褐色、布满黑色斑点的羽毛为主,能够与环境融为一体,能够防御天敌,起良好的保护作用。(2)柴达木盆地毛腿沙鸡迁徙的原因,主要结合材料信息,从当地的环境、毛腿沙鸡的适应能力、飞行能力等方面作答。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柴达木盆地北侧有高大山系阻挡,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寒流空气难以到达,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柴达木盆地,盐沼面积较大,能够为毛腿沙鸡提供充足的食物;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毛腿沙鸡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适应沙漠、戈壁的能力较强;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毛腿沙鸡的飞行能力较差,难以远距离飞行迁徙。(3)结合所学知识,柴达木盆地盐沼位于青藏高原内,青藏高原是由于地壳抬升,出露海洋而形成,岩层受到碰撞挤压后,断裂陷落形成柴达木盆地,内部留存海水形成盐湖,由于地形封闭导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气候变干,蒸发旺盛,湖水盐分不断析出,盐湖退化成为盐沼。(4)观鸟爱好者拍摄毛腿沙鸡的注意事项,主要结合当地的环境特征和毛腿沙鸡的生活习性,从保护自身安全以及拍摄点选择等方面作答。该地日照强烈,应携带好防晒、防紫外线的设备;该地昼夜温差较大,应携带好防寒保暖的设备;选择在水草肥美、食物充足、毛腿沙鸡出没较多的点位蹲守;带足食物和饮用水等生活物资等。区域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备战2023高考】地理考点全复习——27《城乡景观与城镇化》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地理考点全复习——27《城乡景观与城镇化》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
【备战2023高考】地理考点全复习——19《土壤》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地理考点全复习——19《土壤》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
【备战2023高考】地理考点全复习——18《植被》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地理考点全复习——18《植被》精选题(含解析)(新教材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