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统编版6.2 *五石之瓠评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6.2 *五石之瓠评课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作品介绍,相关人物介绍,解说大意,不龟手之药,五石之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名周,战国时宋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和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现存33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道家经典之一
惠子,又名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人,做过魏国的相国,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主要倡导者,魏齐楚对抗秦国。 根据《庄子》一书,惠子与庄子是有趣的辩友,他们的观点是对立的,他们的论题有“大而无用”“人故无情”和“鱼之乐”等。
惠子(约前369一前286)
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送葬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è石灰)慢①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zhuó之。匠石运斤成风②,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③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①漫:涂。②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③质:对,对象。庄子以石匠的故事描述了知音难求以及多老友怀念的心情;慨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
【译文】庄子送葬的时候,路过惠子的坟墓,回过头对跟随的人说:“郢国有一个人,他在自己的鼻尖上涂抹了像苍蝇翅膀那样大小的白灰泥,让匠石用斧子砍掉白灰泥。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嗖的一声,鼻尖上的白灰泥就被完全除去,而鼻子却毫无损伤,郢国的那个人也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宋元君听到了这件事,就召见匠石说:‘你在我身上也这么试一试。’匠石说:‘我曾经确实砍掉鼻尖上的小灰泥。但是,那个敢让我砍的人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人世以后,我就没有对手了!我再没有可以论辩的人了!”
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那场对话现场,读一读他们的一番争辩,说说你眼中的庄子和惠子。
『学习任务一』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五石(shí)之瓠(hù)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我大瓠之种(zhǒng),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chéng)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pōu)之以为瓢,则瓠(huò)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然大也,吾为(wèi)其无用而掊(pǒu)之。”【解题】“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yuè)吴王。越有难(nàn),吴王使之将(jiàng)。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fú)!”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赠送)我大瓠(葫芦)之种,我树(种植)之成而实五石(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实:盛放,容纳)。以盛水浆(以(之)盛水浆。用大葫芦盛水浆。),其坚(形作名,硬度)不能自举(拿起)也。剖之以为(以之为;把……做成)瓢,则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无所容(容得下它的东西)。非不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大也,吾为(因为)其无用而掊(击破)之。”
【解释词语 疏通词句】
庄子曰:“夫子固(实在,确实)拙于用大(形作名,大的东西)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同“皲”皮肤冻裂)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漂洗)絖 (同“纩”,丝绵絮)为事(职业)。客闻之,请买其方(方:药方。制成药涂在手上,冬天可防冻疮。)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鬻技:出售制药的秘方。鬻:卖,出售)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同“悦”,取悦;以之悦)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带兵)。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割地/化地)而封(封赏)之。能不龟手一(相同,一样)也,或(有人)以(以:凭借,以(之)封 )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用绳结缀)以为大樽(大瓠形似大酒樽,拴在身上可使人漂浮渡水。俗称腰舟。)而浮乎(于,在)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蓬,一种草,弯曲不直)也夫!”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养大,结出果实能容下五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瓢却大得无处可容。(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打破了它。”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种药物,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就去取悦吴王。
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带领军队。在冬天,和越人水战(因为用了这药,兵士可免于冻裂之患),结果大败越军,(吴王)就割地封赏他。能让手不冻裂,药方是同样的,有人借此得到了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不同的缘故啊。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系着把它当作腰舟浮游在江湖之上,反却担忧它太大而无处可用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学习任务二』理解内涵 读懂寓意《五石之瓠》的寓言体现了庄子怎样的观点?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庄子为什么要讲《五石之瓠》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问题1:文章是怎样通过“大瓠”和“不龟手之药”之用的对话阐述“无用” 和“有用” 的观点的?惠子对庄子发起了“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不认同,于是就讲了“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回应: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 ,则所用之异也。
转换看待事物的角度,才能充分认识和发挥事物的价值。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庄子和惠子对大葫芦之用的分歧在哪里?2.“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有哪些相通的地方?
对于大葫芦之用,庄子和惠子的分歧在哪里?惠子:从功利角度理解,强调事物在外在使用价值上的“有用”。庄子: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出发,认为“无用” 很可能有大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十一章》老子认为世间的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而言的:事物中“无”的部分,能让“有”发挥作用,要重视“无”的作用。庄子的看法和老子一样,他认为从功利的角度看大葫芦是“无用”的,但这种“无用”也是一种“用”,这是“无用之用”。
“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有哪些相通的地方?惠子和宋人或认为大葫芦大而无用,或只会洴澼絖,都受到自己眼光的限制,不能充分认识事物的价值:只看到世俗的小利,却看不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庄子和客相同点: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不同点:二者境界有高下之分。客眼光在高,也不过是用它带兵打仗,获得裂地封赏,没有摆脱对事物功利价值的依赖。庄子浮于江湖追求精神的自由,超越了功利价值的认识。
“五石之瓠”的启示1.转化视角才能充分认识、利用事物的价值。
2.庄子“浮乎江湖”的想象,超越功利价值的认识,显然和吴王之客是有境界高下之分的。
3.庄子运用寓言式的类比说理,通过如何处置“五石之瓠”,阐释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哲学思想。
问题2:庄子为什么要讲《五石之瓠》这样一个寓言故事?1.惠子为什么会认为这个葫芦大而无用?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庄子《逍遥游》【译文】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十分惊恐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
肩吾认为接舆的话大而无当。惠子谈论大葫芦大而无用,弦外之音是批评讥讽庄子的思想缺乏实用价值,也是大而无用的。
2.庄子是怎么回应惠子的讥讽?“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引向秀注“蓬者短不畅,曲士之谓。”(“曲士”就是指见识狭隘的人)庄子认为惠子认识狭隘,偏执于一己之见,只能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大葫芦的价值。庄子强调的是事物的价值在某一个角度显示不出来,并不代表它没有价值,“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庄子对待五石之瓠,做到“顺随物性,因物而用”,从而获得精神逍遥的自由。庄子“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江湖”的做法超越了大葫芦的功利价值,悠然潇洒体现了自由、自适的精神追求。
3.如何理解庄子的“无用之用”?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lì)社树。其大蔽牛,絜(xié)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 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瞒,以为柱则蠹(d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匠石:木匠名石。见栎社树:栎,树名。杜树,被拜为土地神的树。絜之白围:絜,试题周长的方式。围,一尺。旁:旁枝。槨:“椁”字的异体,指棺外的套棺。液:脂液流出如树。蠹:虫子蛀蚀。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山上的树木皆因其自身的用处而招致砍伐,油脂因其可燃而被烧掉。桂树因其皮可用于食用,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有个姓石的木匠到齐国曲辕,看见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那棵树非常高大,树荫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测量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高达至山顶,几丈高后才长树枝,可以用来造船的树枝都有几十枝。参观它的人如同在赶集。这位匠人不去看它,却不停向前走,他的徒弟在那看够了跑着赶上木匠说:“自从我拿着斧子跟随您做木工,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却向前走个不停,这是为何呢?”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了!那木头是无用之物,做成船它会沉没,做成棺材它会很快地腐朽,做器具它很快会毁坏,做门户它会像树一样流出污浆,做成柱子,它会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成材的树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才有这么长的寿命。”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ū,一种木质低劣的乔木)。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通 “陌”)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死,指被砍伐)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逍遥游》
庄子认为“无用”是大用,因为大树虽然对社会无用,但是“不天斤斧,物无害者”,这种“无用”对自己“保身“全生”“养亲”“尽年”是大用。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 …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走近庄子的时代,探究其思想成因
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战国策·刘向书录》
庄子所处的时代,社会剧烈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庄子认为“无用”是自我保全的途径,“无用之用”的思想对保全自身、保持精神世界独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导图引路,总结全文《五石之瓠》借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展开说理,突显了小大之辩、“无用”之大用。请结合课文内容补写下面的结构导图。
『学习任务三』比较鉴赏结合两篇课文,思考老子和庄子阐述“道”有何不同? 试分析《老子》和《庄子》不同的论说风格和语言韵味。思想上,庄子大体继承了老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他们都能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崇尚自然、无为。庄子并非仅仅对老子的思想进行发挥,本文中的“无用之用”,不仅发展了老子对“有”和“无”的辩证思考,还体现出庄子不为功利所束缚,自由、自适的精神追求。
论说风格《老子》说理冷静,善于汲取俗世经验,具有辩证色彩。《庄子》汪洋恣肆,善以寓言故事形象说理,把哲学思想寄托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对话中,留给读者去体悟,将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哲理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庄子创造了一种优美飘逸的说理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鲁迅: (庄子)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语言韵味《老子》语言简约、表意深刻、表达严谨,具有独特的魅力。直接论说道理,简洁有力,观点一目了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说理层层推进,气势如虹,寓意鲜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文中庄子批评惠子“拙于用大”“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其中“拙”“蓬之心”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突显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庄子擅长转换视角,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庄子批判了惠子固执于事物功利价值的认识。庄子的“无用之用”传承了老子的思想,他运用寓言进行说理呈现出和老子不同的说理风格。诸子百家关注政治秩序重建,将眼光落在短暂而有限的现实社会中。庄子则企图为人类寻找一个摆脱生命困境的途径,庄子蔑视世俗功利、追求自由人格和逍遥自适的生命境界的精神,恰好和儒家的群体意识、积极入世形成一种互补。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学习任务四』经典之用莫言曾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这句话包含的哲理耐人寻味,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理解和看法,并和同学交流分享。
示例1:所谓“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有用”。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学,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观”,科学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论”,其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显然“世界观”更具有根本性、决定性,这是否意味着文学比之科学更为“有用”?有了高于现实的信仰,就如康德所言的“仰望星空”一样,它给生命以方向、以希望。就像苏轼,远谪黄州,政治失意,人生遇到低谷。但当他让生命融入天地自然,认识到“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就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东坡。苏轼在所谓的“无用”之中成就了人生的“大用”。舍弃无用,也许就舍弃了生活本身。
示例2:“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就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即便是人类史上重大的科学发明,在刚开始时,也曾经被视为“无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初始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而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之后,他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为了大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有用VS无用”,五石之瓠,本文讲述了几个故事,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背景图ppt课件,共26页。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说课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庄子》,初读文本,字词识读,文本解析,大瓠无用,不龟手之药,实用主义,审美主义,理解内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