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6.2 *五石之瓠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展开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学习任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五石(shí)之瓠(hù)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我大瓠之种(zhǒng),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chéng)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pōu)之以为瓢,则瓠(huò)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然大也,吾为(wèi)其无用而掊(pǒu)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yuè)吴王。越有难(nàn),吴王使之将(jiàng)。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fú)!”
【探究章旨】《五石之瓠》与《逍遥游》“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学习任务』《五石之瓠》中,宋人、客人及惠子有什么共同特点?与《逍遥游》有何联系?自以为无所依赖,十分自由。“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有的运用比喻、排比,简洁有力,寓意鲜明。在冬天,和越人水战(因为用了这药,兵士可免于冻裂之患),结果大败越军,(吴王)就割地封赏他。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这的确是精要恰当的概括。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fú)!天地与心灵融合,精神逍遥自由“无用”“大用” 之辩,强调注重内在生命价值,抛开一切外物条件,不为世用才能“逍遥”,“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示例1:所谓“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在野时或处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洒脱自在,淡泊名利,独善其身。(1)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惠子:即惠施,宋国人,曾做梁惠王的相。
以盛水浆:以(之)盛水浆。用大葫芦盛水浆。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
鬻技:出售制药的秘方。鬻:卖,出售。
方:药方。制成药涂在手上,冬天可防冻疮。
大:形作名,大的东西。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将:动词,带领(军队)。
或:有的人。以:凭借。以封:以(之)封。
大樽:大瓠形似大酒樽,拴在身上可使人漂浮渡水。俗称腰舟。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养大,结出果实能容下五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瓢却大得无处可容。(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打破了它。”
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种药物,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就去取悦吴王。
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带领军队。在冬天,和越人水战(因为用了这药,兵士可免于冻裂之患),结果大败越军,(吴王)就割地封赏他。能让手不冻裂,药方是同样的,有人借此得到了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不同的缘故啊。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系着把它当作腰舟浮游在江湖之上,反却担忧它太大而无处可用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惠子讲故事:说明大葫芦大而“无用”,讥讽庄子学说。庄子讲故事: (1)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2)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 ,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3)讥讽惠子做法本质与宋人做法一样,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与无用,看不到 无用之“大用” 。
『学习任务』请你说说惠子与庄子所讲故事的用意。
(1)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2)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学习任务』《五石之瓠》有什么寓意?
(3)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是否庄子本意?
『学习任务』通读《逍遥游》后,你发现《五石之瓠》与《逍遥游》有什么内在联系?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
大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学习任务』从“大瓠之用”与“大树之用”看,庄子所说大用是怎样的大用?从中看到怎样的形象与追求?
庄子“无用之大用”—— 天地与心灵融合,精神逍遥自由
“大瓠之用”与“大树之用”展现:突破现实束缚、无所依傍、游心于无穷的逍遥游形象;超尘脱俗、悠游自在、物我合一的心灵世界;庄子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境界;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无用”“大用” 之辩,强调注重内在生命价值,抛开一切外物条件,不为世用才能“逍遥”,“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庄子不仅批评世俗的狭隘功利性,也自然点出《逍遥游》追求绝对自由的生命题旨。
『学习任务』庄子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逍遥游》中还写到类似的情况,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见识不通达,不能通晓领悟。
蜩与学鸠:因为自身飞不高、行不远,所以认识有局限,无法理解大鹏;自以为无所依赖,十分自由。 ——见识不通达说明:认识上存在“小知”与“大知” 。
『学习任务』蜩与学鸠为什么嘲笑大鹏?故事有什么用意?
蜩、学鸠:限于“小知”,没有“大知”庄子批评惠子:“大”对“小”的反讥“无用”“有用” 之辩,“小大之辩”:都表明“小知”不及“大知”。
『练习一』难句翻译(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3)其坚不能自举也(4)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练习二』熟读课文《五石之瓠》。
宋人:以百金售卖药方 客人:取悦吴王获封赏惠子:用葫芦做瓢盛水“知效一官”四种人:执着功名
『学习任务』《五石之瓠》中,宋人、客人及惠子有什么共同特点?与《逍遥游》有何联系?
功利之心,皆有所“待”
《逍遥游》:万物处于各种限制中,皆有所“待”自然界:大鹏、蜩、学鸠等人类社会:“知效一官”等、宋荣子、列子
皆有所凭借,达不到逍遥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摆脱一切主客观束缚,精神上达到无己、无功、 无名的绝对自由状态。 陆树芝《庄子雪》:“此则与造化者游,而为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
“游”字点明要义 ——“游心”
以“游”表达精神的自由活动。“游”字在《庄子》中出现106次。“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乘物以游心。” (《人间世》)“游心于无穷。” (《则阳》)“游心于物之初。” (《田子方》)“游乎天地之一气。” (《大宗师》 )
“游心”,是把人从人为及自为的重重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自由的活动,是将“自然”内化到人的精神世界,与个体生命相融合,从而达到一种和谐、恬淡、美好的自然境界。 《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1)反映着人对思想自由和精神自由的追求。(2)呈现出以艺术的、审美的心境感知天地万物的美感。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知北游》)“《吕氏春秋·不二》说‘老耽贵柔,孔子贵仁’,那么比较起来,庄子就是贵游。如果用两个字分别概括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则老子为‘无为’,庄子为‘游心’。”
整体而不碎片;联系而不割裂;全面而不片面 走入经典源头,领悟真知灼见
首先,强调人应注重生命的内在价值,与庄子身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学习任务』站在历史和今天的角度,我们该如何看待“有用”“无用”的观点?
“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 (《孟子·梁惠王下》)“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庄子·在宥》) 在政治黑暗、动荡混乱社会,该以何种方式生存?
其次,庄子告诉人们:避开纷乱现实,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让精神的自由去解放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顺应本性,游于无穷,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游”境界,才是“无用之大用”。
第三,如何在乱世中进行自救和解脱,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与人格独立,表现出庄子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以及独立超拔的精神。第四,追求生命内在价值之“大用”,对后世影响巨大。陶渊明、李白、苏轼等都打上庄子印记。
第五,追求“绝对自由”,是缺乏现实基础的理想人生境界,在当时社会不可能实现。第六,庄子“有用”“无用”的思辨认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在困境中实现自我超越的人生智慧,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庄子说理:《五石之瓠》以问答对话、寓言故事形象说理,富有想象,含蓄婉曲,令人回味。《逍遥游》对比中借助寓言故事,层层相接,形象生动,引人联想。(大鹏与小雀,大知与小知,大用与无用等)鲁迅:“(庄子)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学习任务』庄子与老子阐述看法的言说方式有什么不同?各有何妙处?
老子说理:言简意赅,精要准确,理性冷静。有的于生活现象中蕴含道理,平易有说服力,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的直接论说道理,观点一目了然。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有的运用比喻、排比,简洁有力,寓意鲜明。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学习任务』莫言曾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这句话包含的哲理耐人寻味,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理解和看法,并和同学交流分享。
示例1:所谓“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有用”。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学,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观”,科学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论”,其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显然“世界观”更具有根本性、决定性,这是否意味着文学比之科学更为“有用”?有了高于现实的信仰,就如康德所言的“仰望星空”一样,它给生命以方向、以希望。就像苏轼,远谪黄州,政治失意,人生遇到低谷。但当他让生命融入天地自然,认识到“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就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东坡。苏轼在所谓的“无用”之中成就了人生的“大用”。舍弃无用,也许就舍弃了生活本身。
示例2:“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就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即便是人类史上重大的科学发明,在刚开始时,也曾经被视为“无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初始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而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之后,他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为了大用。
功利之心,皆有所“待”示例3:在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实用主义不断盛行,人们总会习惯于问:“这有什么用?”于是,有用的宽敞马路取代无用的狭窄胡同,有用的经济书籍取代无用的哲学书刊。(3)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事。蜩、学鸠:限于“小知”,没有“大知”示例1:所谓“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盛水浆:以(之)盛水浆。而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之后,他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为了大用。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自然界:大鹏、蜩、学鸠等蜩与学鸠:因为自身飞不高、行不远,所以认识有局限,无法理解大鹏;第五,追求“绝对自由”,是缺乏现实基础的理想人生境界,在当时社会不可能实现。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大瓠之用”与“大树之用”展现:【探究章旨】《五石之瓠》与《逍遥游》
示例3:在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实用主义不断盛行,人们总会习惯于问:“这有什么用?”于是,有用的宽敞马路取代无用的狭窄胡同,有用的经济书籍取代无用的哲学书刊。人们对“有用”趋之若鹜,却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要重视“无用”的价值,就要破除当前危害最大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传统文化、审美文学还原人的纯真,带给人静谧与美好,成为人们在高速发展时代中的定海神针。
『学习任务』在个人如何立身处世方面,儒家、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就此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两条,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儒家: “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即克制和超越个体生理本能、感性欲望;“复礼”,即按照社会典章制度和伦理原则行事,做到在视、听、言、动诸方面皆合于礼。儒家强调的是社会伦理原则对个体生命的制约,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道家:追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强调解除精神上一切束缚,逍遥于四海之外。逍遥游就是要达到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达到心灵与天地同一、和宇宙万物并生的生命境界,完全超脱儒家所谓的“仁义礼智”。
中国知识分子既有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面,以社会伦理原则约束自身,积极入世,担当责任;同时又有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面,必要时采取超然物外的通达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 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如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他们为官时或在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处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洒脱自在,淡泊名利,独善其身。 儒道交替为用,士大夫们可在曲折人生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这是进退出处之道。这种“士”的精神其实质就是儒道并立互补。林语堂先生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的确是精要恰当的概括。
(1)清代刘熙载评价庄子:“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如庄子所谓‘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今子有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是也。”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如何理解这一评价?(2)请以卡片或表格形式,整理、归纳《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中“之”“而”“以”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有用VS无用”,五石之瓠,本文讲述了几个故事,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背景图ppt课件,共26页。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说课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庄子》,初读文本,字词识读,文本解析,大瓠无用,不龟手之药,实用主义,审美主义,理解内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