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八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八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01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八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02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八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八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八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9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八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1.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排放的碳总量与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零排放”,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零排放”的是(    )
    A.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B. 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C. 露天焚烧玉米秸秆 D. 使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
    2. 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连接仪器 B. 加热液体
    C. 溶解固体 D. 添加酒精
    3. 生活中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 B. 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
    C. 石墨常用作干电池的电极 D. 用铁粉做干燥剂
    4. 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达的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
    A. CO2——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1个氧分子
    B. N2——2个氮原子
    C. 3Fe2+——3个亚铁离子
    D.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Cl
    5. 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其反应原理之一是4Ag+2H2S+O2=2X+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X的化学式是Ag2S B.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C. 反应前后银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 H2S中硫元素为−2价
    6. 根据如图所示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B. 镁和氯都是金属元素
    C. 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
    D. 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7. 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事实
    解释
    A
    金刚石、石墨和碳纳米管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B
    O2和O3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
    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
    给篮球充气
    分子变小了
    D
    过氧化氢分解后液体质量变小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减少

    A. A B. B C. C D. D
    8. 兴趣小组的同学用CO还原CuO制取金属Cu。利用原位X射线粉末衍射仪来测定不同温度下反应4小时后的固体物质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
    B.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
    C. 用CO还原CuO制取纯净的Cu温度至少控制在500℃以上
    D. 在300℃时只发生反应:CO+2CuO−△Cu2O+CO2
    9.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LSD(化学式为C20H25N3O)是一种俗称为“邮票”的新型毒品,毒性极强。下列关于C20H25N3O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LSD属于氧化物 B. LSD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C. LS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3g D. 其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5:1
    10.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一定质量的氧化铜中所含铜元素的质量
    B. 反映了某个化学反应各物质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 把等质量的金属X、Y分别加入到同种足量稀硫酸中,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X>Y
    D. 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产生气体体积关系
    11. “化”说生活
    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炒菜时,不慎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即可灭火,其原理是 ______。
    (2)冰箱内放置活性炭包可去除冰箱内的异味,是由于活性炭具有较强的 ______性。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为了检验某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往水样中加入 ______。生活中常用 ______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4)化石燃料包括 ______、石油、天然气。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甲烷(CH4)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5)液氢已应用于航天领域,运载火箭的推进剂中有液氢和液氧。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优点是 ______。(答一条)
    12. “化”说金属
    (1)考古现场会采用激光扫描器物造型后,直接通过3D打印出硅胶保护套来覆盖保护文物。这与常温下铝的自我保护异曲同工。写出铝形成致密氧化膜的化学式 ______。
    (2)古人按“一两黄金+七两X”的比例混合成金泥,涂抹在器物表面,之后上火烘烤,金属X遇热蒸发,金就成功附着。试推断出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X的名称为 ______。
    (3)“湿法冶金”早有记载,在晋代葛洪《抱朴子》中也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描述。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4)《太清丹经》中记载了制取“彩色金”的方法:将雄黄(As4S4)和锡粉(Sn)混合,“密固,入风炉吹之。令锅同火色,寒之。开,黄色似金”。
    ①“彩色金”中 ______(填“含”或“不含”)金元素(Au)。
    ②制取“彩色金”发生如下反应:As4S4+2Sn−△4As+2X,X的化学式 ______,“密固”是指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
    13. 2021年2月27日,“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入藏国家博物馆。
    (1)月壤含有氦、氧、硅、银等元素。
    ①氧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图中的“6”表示 ______。
    ②一种氦原子的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这种氦原子结构的是 ______(填标号)。

    (2)8161O、 817O、 8181O分别表示氧元素的三种原子,可简写成 16O、 17O、 18O,其中 18O在化学原理探究和核化学方面有广泛应用。电解重氧水(H218O)可以获得重氧(18O2),请据如图回答。

    ① 16O、 17O、 18O三种原子中,______数目不相等(填“质子”“中子”或“电子”)。
    ②相同分子数的: 16O2和 18O2分别与足量H2反应全部转化成H2O,生成的质量前者 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后者。
    (3)航天飞行器座舱内空气更新过程如图所示:

    ①装置Ⅰ作用 ______。
    ②装置Ⅰ、Ⅱ、Ⅲ反应装置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有 ______(填序号)。
    14. CO2对人类生存、生活有着重大影响,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化学研究的热点。
    (1)据悉,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当前最先进的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可实现CO2循环利用和碳排放几乎为零。固态CO2能制冷的原因是 ______,CO2气体制成干冰时,从微观角度看,发生改变的是 ______。
    (2)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______(填化学符号)。
    (3)2021年9月24日,《科学》在线发表了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请分析“搭积木”式的合成路线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可以通过 ______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
    ②写出上图中①中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在制备淀粉的过程中使用了催化剂,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 ______不变。
    ③淀粉(C6H10O5)n中氢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
    ④实验分析表明人工合成的淀粉与天然淀粉非常接近,该项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______。
    A.可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B.缓解人类粮食短缺问题
    C.可以节约耕地资源
    15. 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注:图中各路线均为一步完成的化学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不同物质同属于氧化物,B是二氧化碳.
    ①若变化Ⅰ属于化合反应,变化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写一个,下同)
    ②写出变化Ⅱ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A,B,C三种不同物质同属于金属单质,A是锌.
    ①B是______.
    ②写出变化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属于______.
    16. 结合下列化学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a ______ b 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填序号),写出用此反应制氧气的方程式:______。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反应的方程式 ______,若选用如图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______(填“①”或“②”)端进入。

    (4)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双氧水在70℃以上会较快分解产生氧气。为了验证加热双氧水也可以制取氧气。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产生气泡,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没有复燃,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因此加热不适合用于双氧水制取氧气。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的发生与收集装置组合是 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17. 今年新冠病毒肺炎肆虐全球,医用口罩成为急需品。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制作医用口罩的材料进行了科学探究。
    探究一:口罩材料能燃烧吗?是什么样的材料制造的?
    【实验1】取样,点燃,产生火焰,冒黑烟,有特殊气味;燃烧过程中熔化滴落的液体能拉成丝,冷却后的灰烬坚硬、不易碾碎。
    【结论1】口罩材料能燃烧,其材料是______。(选填“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
    探究二:口罩材料的组成元素是什么?
    【查阅资料】
    (1)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遇水变蓝色。
    (2)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在本实验中用作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实验2】将口罩燃烧后的气体通入如图1中的装置,气体通入装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填“AB”或“BA”)。实验时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B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

    【结论2】口罩的材料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3】为了确定材料的组成中是否有氧元素,同学们称取2.1g剪碎的样品放入玻璃管中,通入充足的氧气,加热(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充分反应后,燃烧产物被完全吸收,D装置增重2.7g,E装置增重6.6g。
    【结论3】口罩材料中一定______(填“有”或“没有”)氧元素;口罩材料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反思拓展】
    (1)E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
    (2)实验3的操作中,通入足量的氧气使样品完全燃烧,停止加热后,还要继续通入氧气,其目的是______(填字母)。
    a.防止浓硫酸倒吸 b.将燃烧产生的气体排入D、E中完全吸收 c.使样品完全燃烧
    (3)若没有F装置,则会导致______元素的测定结果偏大。
    18. 载人宇宙飞船内常用含氢氧化锂的过滤网吸收宇航员呼出的CO2,以净化空气,其反应为:2LiOH+CO2=Li2CO3+H2O.若每位宇航员平均每天呼出的CO2为550L.则每天吸收一位宇航员呼出的CO2需LiOH的质量是多少?(该条件下CO2密度为2.0g⋅L−1)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植树造林,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B、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能节约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C、露天焚烧玉米秸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正确。
    D、使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排放的碳总量与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零排放”,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碳中和”的含义、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A 
    【解析】解:A、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时,先把玻璃管一端湿润,然后稍用力转动使之插入橡皮塞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内进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A、根据玻璃管连接橡皮塞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答案】C 
    【解析】解:A、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是利用了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既利用了化学性质,又利用了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石墨常用作干电池的电极,是利用了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用铁粉做干燥剂,是利用了铁粉能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铁锈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4.【答案】C 
    【解析】解:A、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CO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A错误;
    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N2表示一个氮气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故B错误;
    C、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3Fe2+表示3个亚铁离子,故C正确;
    D、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进行分析;
    B、根据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进行分析;
    C、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进行分析;
    D、根据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符号及周围数字的意义,注意识记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

    5.【答案】C 
    【解析】解:A、反应前银原子是4个,反应后应该是4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后氢原子都是4个,反应前硫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后氧原子都是2个,X的化学式是Ag2S,该选项正确;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选项正确;
    C、反应前银元素化合价是0,反应后是+1,反应前氧元素化合价是0,反应后是−2,该选项不正确;
    D、H2S中硫元素为−2价,该选项正确。
    故选:C。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是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6.【答案】A 
    【解析】解:A、1个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核内质子数不变,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镁是金属元素,氯带“气”字头,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1个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B、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氵”字旁。
    C、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A、金刚石、石墨和碳纳米管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B、O2和O3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C、给篮球充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数目增多,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D、过氧化氢分解后液体质量变小,是因为生成的氧分子逸散到空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B。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C 
    【解析】解:A、在加热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反应前后固体质量要减少,故A说法不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B说法不正确;
    C、由图象可知,500℃时固体中只有铜,用CO还原CuO制取纯净的Cu温度至少控制在500℃以上,故C说法正确;
    D、由图像可知,在300℃时由生成的Cu2O和Cu,不可能只发生反应:CO+2CuO−△Cu2O+CO2,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根据图象信息、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以及实验装置图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9.【答案】B 
    【解析】解:A.LSD(化学式为C20H25N3O)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说法错误;
    B.由化学式可知,LSD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说法正确;
    C.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而不是“1”,通常省略不写,说法错误;
    D.LSD中氢、氧两种元素质量比是(1×25):16=25:16,说法错误。
    故选:B。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B.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解:A、氧化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定值,铜元素的质量随氧化铜质量的增加而增加,故A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B、根据图象可以知道反应前后甲和乙的质量增加,故甲和乙为生成物,丙的质量减少,所以丙为反应物,该反应是分解反应,故B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C、由于金属X、Y的化合价不能确定,无法比较X、Y的相对原子质量,故C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D、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故D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C。
    A、根据氧化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分析;
    B、根据图象物质质量的变化判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进行解答即可;
    C、根据金属与酸的反应分析判断;
    D、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正确辨别坐标所表示的变化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分析变化中相关量的变化关系,是解答问题的基础。

    11.【答案】隔绝氧气  吸附  肥皂水  煮沸  煤  CH4+2O2−点燃CO2+2H2O无污染,热值高 
    【解析】解:(1)炒菜时,不慎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即可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2)冰箱内放置活性炭包可去除冰箱内的异味,是由于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较强的吸附性;
    (3)肥皂水在硬水中的泡沫较少,在软水中的泡沫较多,所以为了检验某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往水样中加入肥皂水;生活中常用煮沸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4)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
    (5)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优点是:无污染,热值高。
    故答案为:(1)隔绝氧气;
    (2)吸附;
    (3)肥皂水;煮沸;
    (4)煤;CH4+2O2−点燃CO2+2H2O;
    (5)无污染,热值高。
    (1)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
    (2)根据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3)根据肥皂水在硬水和软水中的现象不同,以及生活中常用煮沸方法降低水的硬度进行分析;
    (4)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5)根据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化学问题,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12.【答案】4Al+3O2=2Al2O3  汞  Fe+CuSO4=FeSO4+Cu不含  SnS2  高温条件下反应物、生成物中的物质能和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解析】解:(1)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2)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X是汞。
    (3)湿法炼铜,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即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4)①反应物中不含有金元素,因此“彩色金”中不含金元素(Au)。
    ②由As4S4+2Sn−△4As+2X可知,反应前后砷原子都是4个,反应前硫原子是4个,反应后应该是4个,包含在2X中,反应前锡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包含在2X中,X的化学式是SnS2。
    “密固”是指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其原因可能是高温条件下反应物、生成物中的物质能和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故答案为:(1)4Al+3O2=2Al2O3;
    (2)汞;
    (3)Fe+CuSO4=FeSO4+Cu;
    (4)①不含;
    ②SnS2;高温条件下反应物、生成物中的物质能和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1)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湿法炼铜,即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进行分析解答。
    (4)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如果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生成物中的物质能和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应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最外层电子数为6 D 中子  小于  分离空气、水和二氧化碳  Ⅱ、Ⅲ 
    【解析】解:(1)①根据氧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6表示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答案为:最外层电子数为6;
    ②一种氦原子的质子数为2、则其核外电子数也是2,中子数为1,则表示这种氦原子结构的是D,故答案为:D;
    (2)①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是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因此 16O、 17O、 18O三种原子中,中子数目不等,故答案为:中子;
    ②由于 16O2和 18O2中,后者的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因此与足量H2反应全部转化成H2O,生成的质量前者小于后者,故答案为:小于;
    (3)①由装置图可知,经装置Ⅰ后空气、二氧化碳和水分开了,因此装置Ⅰ的作用是分离空气、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分离空气、水和二氧化碳;
    ②装置Ⅰ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装置Ⅱ中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碳和水、装置Ⅲ中是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因此发生化学变化的是Ⅱ、Ⅲ,故答案为:Ⅱ、Ⅲ
    (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符号左上角数字表示的内容进行分析;
    (3)根据图中的给出的空气更新过程进行分析。
    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是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14.【答案】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  分子间隔  CO2  光合作用  CO2+3H2−催化剂CH3OH+H2O化学性质  1:8 ABC 
    【解析】解:(1)固态CO2能制冷的原因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CO2气体制成干冰时,从微观角度看,发生改变的是分子间隔。
    (2)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化学符号为:CO2。
    (3)①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
    ②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3H2−催化剂CH3OH+H2O,在制备淀粉的过程中使用了催化剂,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③淀粉【(C6H10O5)n】中氢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0):(16×5)=1:8。
    ④实验分析表明人工合成的淀粉与天然淀粉非常接近,该项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缓解人类粮食短缺问题、可以节约耕地资源等,故选:ABC。
    故答案为:(1)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分子间隔;
    (2)CO2;
    (3)①光合作用。
    ②CO2+3H2−催化剂CH3OH+H2O;化学性质;
    ③1:8;
    ④ABC。
    (1)根据干冰的性质、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分子的定义和二氧化碳的构成分析回答.
    (3)①根据光合作用分析;
    ②根据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的反应写出方程式;
    ③根据化学式及其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计算组成元素质量比;
    ④根据人工合成的淀粉的意义分析回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答案】2CO+O2−点燃2CO2Ca(OH)2+CO2=CaCO3↓+H2OFe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解析】解:(1)A,B,C三种不同物质同属于氧化物,B是二氧化碳,A会转化成二氧化碳,所以A可以是一氧化碳或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会转化成C,所以C可以是水,经过验证,推导正确,若变化Ⅰ属于化合反应,所以变化Ⅰ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O+O2−点燃2CO2,变化Ⅱ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2)A,B,C三种不同物质同属于金属单质,A是锌,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锌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B可以是铁,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C可以是铜,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B是Fe;变化Ⅱ的反应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该反应满足置换反应的条件,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1)2CO+O2−点燃2CO2,Ca(OH)2+CO2=CaCO3↓+H2O;
    (2)Fe,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1)根据A,B,C三种不同物质同属于氧化物,B是二氧化碳,A会转化成二氧化碳,所以A可以是一氧化碳或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会转化成C,所以C可以是水,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2)根据A,B,C三种不同物质同属于金属单质,A是锌,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锌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B可以是铁,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C可以是铜,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6.【答案】试管  锥形瓶  A2KMnO4−△K2MnO4+MnO2+O2↑2H2O2−MnO22H2O+O2↑①  在加热的情况下,氧气中会混有大量的水蒸气  BECaCO3+2HCl=CaCl2+H2O+CO2↑ 
    【解析】解:(1)试管和锥形瓶都是常用的反应容器,故答案为:试管;锥形瓶;
    (2)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A;2KMnO4−△K2MnO4+MnO2+O2↑;
    (3)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若选用如图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长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故答案为:2H2O2−MnO22H2O+O2↑;①;
    (4)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产生气泡,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没有复燃,可能的原因是:在加热的情况下,氧气中会混有大量的水蒸气,因此加热不适合用于双氧水制取氧气;故答案为:在加热的情况下,氧气中会混有大量的水蒸气;
    (5)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BE;CaCO3+2HCl=CaCl2+H2O+CO2↑。
    (1)仪器的名称与用途;
    (2)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3)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若选用如图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长管进入;
    (4)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产生气泡,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没有复燃,可能的原因是:在加热的情况下,氧气中会混有大量的水蒸气,因此加热不适合用于双氧水制取氧气;
    (5)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7.【答案】合成纤维  BA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白色固体变蓝色  没有  6:12NaOH+CO2=Na2CO3+H2Ob碳 
    【解析】解:探究一:
    【结论1】
    口罩材料能燃烧,燃烧过程中熔化滴落的液体能拉成丝,冷却后的灰烬坚硬、不易碾碎,说明其材料是合成纤维。
    故填:合成纤维。
    探究二:
    【实验2】
    将口罩燃烧后的气体通入如图1中的装置,气体通入装置的连接顺序是BA,如果顺序颠倒,则不能检验是否生成水;
    实验时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B装置中的现象是白色固体变蓝色,说明反应生成了水。
    故填:B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固体变蓝色。
    【结论3】
    D装置增重2.7g,说明反应生成了2.7g水,2.7g水中氧元素质量:2.7g×1618=2.4g,E装置增重6.6g,说明生成了6.6g二氧化碳,其中氧元素质量:6.6g×3244=4.8g,则样品中氧元素质量:2.4g+4.8g−(2.7g+6.6g−2.1g)=0,因此口罩材料中一定没有氧元素;
    口罩材料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6g−4.8g):(2.7g−2.4g)=6:1,
    故填:没有;6:1。
    【反思拓展】
    (1)E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
    故填:2NaOH+CO2=Na2CO3+H2O。
    (2)实验3的操作中,通入足量的氧气使样品完全燃烧,停止加热后,还要继续通入氧气,其目的是将燃烧产生的气体排入D、E中完全吸收。
    故填:b。
    (3)若没有F装置,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进入E装置,则会导致碳元素的测定结果偏大。
    故填:碳。
    合成纤维燃烧过程中熔化滴落的液体能拉成丝,燃烧后的灰烬坚硬、不易碾碎;
    硫酸铜和水反应生成蓝色固体五水硫酸铜,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答案】解:每位宇航员平均每天呼出的CO2为550L,该条件下CO2密度为2.0g⋅L−1,其质量为2.0g⋅L−1×550L=1100g。
    设每天吸收每位宇航员呼出的CO2需LiOH的质量为x
    2LiOH+CO2=Li2CO3+H2O
       48 44
       x 1100g
    4844=x1100g            x=1200g
    答:每天吸收每位宇航员呼出的CO2需LiOH的质量为1200g。 
    【解析】根据每位宇航员平均每天呼出的CO2为550L,该条件下CO2密度为2.0g⋅L−1,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需LiOH的质量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得到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题时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八中学化学九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八中学化学九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下列没有运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书写正确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八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八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福建省泉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福建省泉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B,【答案】A,【答案】D,【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十八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