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深圳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深圳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1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深圳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2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深圳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深圳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东省深圳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g,【答案】B,【答案】D,【答案】A,【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深圳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下列广东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用樟木雕刻匾额 B. 用竹篾编制凉帽 C. 用瓷土烧制陶瓷 D. 用彩纸剪刻窗花    我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有关能源和环保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沼气中含大量甲烷,可作燃料 B. 煤完全燃烧,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C.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 D. 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减少空气污染    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 二氧化氮: B. 3个氧原子:
    C. 硫酸根离子: D. 2个氢分子:    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铂元素的符号为Pt
    B. 铂属于非金属元素
    C. 铂原子核内中子数为78
    D. 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宏观事实微观解释A水结成冰不流动分子停止运动B氮气压缩到钢瓶里分子体积变小C金刚石硬,石墨软碳的原子结构不同D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 A. A B. B C. C D. D   如图表示Ni纳米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均具有可燃性 B.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C. 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不变 D. 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1   下列生活中的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相符的是(    )选项劳动项目化学知识A用扇子扇炉火提高煤的着火点B用糯米酿制米酒糯米发生了缓慢氧化C用生石灰制作发热包CaO与水反应吸收热量D用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活性炭能吸附所有杂质 A. A B. B C. C D. D   下列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
    B. 证明能与水反应
    C. 去除水中可溶性杂质
    D. 测定空气中的含量   咖啡因主要存在于茶叶和咖啡果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咖啡因由四种元素组成 B. 1个咖啡因分子中有1个氧分子
    C. 咖啡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咖啡因中HN两种元素质量比为528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正确的是(    )A. ——闻气味 B. MgO——观察颜色
    C. 和碳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D. 硬水和软水——加入等量明矾,振荡某小组使用数据采集器探究“铁丝在中燃烧”,集气瓶内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为 B. 瓶中放少量水,用于吸收有毒物质
    C. 开始采集数据时,瓶内是纯净的 D. 铁丝停止燃烧时,瓶内未耗尽已知反应:反应条件已省略XY均为纯净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Y可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 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小于Y
    C. 常温下,XY一定是气体 D. X是单质,则Y一定是氧化物如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_
    实验室用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发生装置应选择 ______填序号,若用C装置收集应从 ______选“a”或“b端进入。
    方法①:取少量共热制取
    方法②:只加热制取
    两种方法相比,完全反应时生成的质量:方法①______方法②填“>”“=”或“<”,下同;化学反应速率:方法①______方法②。
    增氧片能缓解鱼塘缺氧。甲同学对某种增氧片溶于水后的产物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①该增氧片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过碳酸钠遇水会分解生成;该增氧片的其他成分与水、与稀盐酸反应均不产生气体

    【设计并完成实验】分别向试管123中加入两片增氧片和等量的水,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实验实验实验现象产生少量气泡,木条不复燃8小时后,振荡试管,仍有气泡产生产生大量气泡,木条 ______ 填现象产生大量气泡,木条熄灭实验结论产物中含有产物中含有【分析解释】
    实验中,加入后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 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交流评价】
    实验室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乙同学认为,实验的设计不合理,应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观察到 ______填现象,则说明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
    【拓展应用】
    结合上述实验,甲同学认为缓解鱼塘缺氧时,使用该增氧片的优点是 ______
    保存该增氧片需注意 ______填序号,可多选
    密封保存
    不与易燃物混合储存
    防潮防水
    可与酸性物质接触乙炔气体用途广泛。以石灰石、焦炭为原料制取乙炔的简要流程如图: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该反应属于 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②中,焦炭与CaO要混合均匀,目的是 ______。气体乙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缺氧,乙的化学式为 ______
    中,Ca价,C ______价。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在空气中燃烧常会产生大量黑烟,黑烟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某小组选用鸡蛋壳主要成分为,其它成分不与水、稀盐酸反应、稀盐酸、带过滤网的透明太空杯和电子秤等用品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取足量的稀盐酸加入太空杯中,再取鸡蛋壳放入过滤网内,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所称的质量图中电子秤已省略 实验步骤
    拧紧杯盖,称量反应前总质量
    倒置,称量反应过程中总质量
    充分反应后正放,称量总质量
    打开杯盖片刻后,称量总质量所称的质量实验前,需检查太空杯的 ______
    步骤中观察到鸡蛋壳表面 ______填现象
    比较步骤与步骤 ______所称物质量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充分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是 ______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鸡蛋壳中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用樟木雕刻匾额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用竹篾编制凉帽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用瓷土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D、用彩纸剪刻窗花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故选:C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否则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B 【解析】解:A、沼气中含大量甲烷,可作燃料,该选项正确;
    B、煤完全燃烧能够生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会造成环境污染,该选项不正确;
    C、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会加剧温室效应,该选项正确;
    D、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减少空气污染,该选项正确。
    故选:B
    A、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煤完全燃烧能够生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C、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会加剧温室效应;
    D、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减少空气污染。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解答】
    A、二氧化氮的化学式为,故选项错误;
    B、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氧原子,就可表示为3O,故选项错误;
    C、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故选项错误;
    D、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若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氢分子可表示为,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答案】A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铂元素的符号为Pt,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铂,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8;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8,相对原子质量为,不是质子数的两倍,则原子核内中子数不等于78,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解:A、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水结成冰,水分子仍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氮气压缩到钢瓶里,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C、金刚石硬,石墨软,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D、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是因为冰是水的固态,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由Ni纳米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可写出方程式是:
    A、甲是甲烷具有可燃性,乙是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故A说法不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B说法正确;
    C、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每2个分子变化成了4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故C说法不正确;
    D、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4,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B
    A、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
    B、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反应前后原子的变化;
    C、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反应前后分子的变化;
    D、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计算。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的表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
     7.【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的性质,主要是利用常见物质的性质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解答】
    A.物质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则用扇子扇炉火,不能改变煤的着火点,故A错误;
    B.用糯米酿制米酒属于缓慢氧化,故B正确;
    C.CaO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故C错误;
    D.活性炭能吸附色素、异味物质及不溶性杂质,但不能吸附所有杂质,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A 【解析】解:A、图中实验,浸棉花的棉球燃烧,浸水的棉球不能燃烧,可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故选项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B、图中实验,软塑料瓶变瘪了,不能证明能与水反应,可能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造成的,故选项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图中实验,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去除水中可溶性杂质,故选项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图中实验,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A、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D、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9.【答案】B 【解析】解:A、咖啡因的化学式为,可见咖啡因中含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说法正确;
    B1个咖啡因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说法错误;
    C、咖啡因中CHNO元素的质量比为,咖啡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说法正确;
    D、咖啡因中HN元素的质量比为28,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B、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解:A、氧气和氮气都是没有气味的气体,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故A错误;
    B、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镁都是白色固体,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B错误;
    C、取样品,在空气中灼烧,固体减少的是碳粉,固体不会减少的是二氧化锰,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
    D、明矾在硬水和软水中不会出现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氧气和氮气都是没有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
    B、根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镁都是白色固体进行分析;
    C、根据碳和氧气点燃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
    D、根据明矾在水中会形成胶状物,吸附水中的微小固体颗粒进行分析。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1.【答案】D 【解析】解:A、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选项不正确;
    B、瓶中放少量水,能够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该选项不正确;
    C、开始采集数据时,氧气体积分数是,瓶内不是纯净的氧气,该选项不正确;
    D、铁丝停止燃烧时,瓶内未耗尽,剩余氧气体积分数大于,该选项正确。
    故选:D
    A、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瓶中放少量水,能够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C、开始采集数据时,氧气体积分数是
    D、铁丝停止燃烧时,瓶内未耗尽,剩余氧气体积分数大于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2.【答案】C 【解析】解:A、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但是当X是氢气,生成物Y是水时,不能使溶液变红,所以Y可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A正确;
    BX从氧化铜中的到了氧生成了二氧化碳或水,所以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小于Y,故B正确;
    CX可以是碳、一氧化碳、氢气,Y可以是二氧化碳、水,所以常温下,XY不一定是气体,故C错误;
    D、若X是单质,X从氧化铜中的到了氧,所以Y一定是氧化物,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X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YXY均为纯净物,结合常见还原剂的种类进行分析。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3.【答案】锥形瓶   【解析】解: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由于反应需要加热,因此采用A作为发生装置,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利用C装置收集氧气时,氧气应该从a管口进入;
    氯酸钾在不加二氧化锰的情况下加热分解很慢,由于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生成的二氧化锰能催化氯酸钾的分解,因此完全反应时,方法①生成的氧气多,方法①的反应速率快。
    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解答;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确定收集装置;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本题主要是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考查,难度不大。
     14.【答案】复燃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迅速产生氧气,并且其它产物无毒  abc 【解析】解:分析实验可知,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且氧气具有助燃性,则实验的实验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木条复燃,故答案为:复燃;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则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反应方程式为,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依据【查阅资料】可知,该增氧片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过碳酸钠遇水会分解生成;该增氧片的其他成分与水不产生气体,则使用该增氧片的优点是迅速产生氧气,并且其它产物无毒,故答案为:迅速产生氧气,并且其它产物无毒;
    依据【查阅资料】可知,保存该增氧片需注意密封保存;
    因为过碳酸钠与水反应会产生氧气,氧气有助燃性,则不与易燃物混合储存;
    因为过碳酸钠与水反应会产生氧气,会失效,则要防潮防水,
    因为过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气体,则不可与酸性物质接触。
    故答案为:abc
    依据氧气具有助燃性分析;
    依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分析;
    依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分析;
    依据该增氧片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过碳酸钠遇水会分解生成;该增氧片的其他成分与水、与稀盐酸反应均不产生气体分析;
    依据选项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的性质,主要是利用探究方案及常见物质的性质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15.【答案】分解反应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解析】解:反应①中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分解反应。
    反应②中,焦炭与CaO要混合均匀,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气体乙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缺氧,乙的化学式为CO
    故答案为: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CO
    中,Ca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C价;
    反应③中碳化钙和水反应生成乙炔和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在空气中燃烧常会产生大量黑烟,黑烟的主要成分是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碳。
    故答案为:碳。
    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反应②中,焦炭与CaO要混合均匀,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缺氧。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碳化钙和水反应生成乙炔和氢氧化钙。
    在空气中燃烧常会产生大量黑烟,黑烟的主要成分是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碳。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6.【答案】气密性  产生气泡   【解析】解: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为避免气体散失,造成误差,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答案为:气密性;
    鸡蛋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步骤中观察到鸡蛋壳表面产生气泡;故答案为:产生气泡;
    质量守恒的内容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表中看出步骤是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步骤是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因此比较步骤与步骤所称物质量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故答案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故答案为:
    鸡蛋壳中的质量为x

    100 44



    答: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根据实验的注意事项分析;
    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根据实验的步骤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减少的质量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计算鸡蛋壳中的质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相关试卷

    2021-2022学年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6,【答案】C,【答案】B,【答案】D,【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则Ni的化合价为,72g,【答案】A,【答案】C,【答案】B,【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7,【答案】A,【答案】B,【答案】D,【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