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01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02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03
    还剩3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本册综合教案,共4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密度,知识应用,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
    1.1 宇宙和微观世界
    课题
    11.1宇宙和微观世界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授课人

    重点
    能描述固液气三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固液气三物态微观的分子排列。
    难点
    学生对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的了解




    知识与技能: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建立模型、拟人类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历程的艰辛,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尊重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显示
    引入新课
    对学生课下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交流(以知识竞赛的形式)
    提出问题
    学生抢答
    抢答题目
    讲授
    新课
    总结刚才所抢答的题目,得出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尺寸排序。
    宇宙、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分为中子和质子、质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组成的。
    引导学生
    总结
    谈感受


    讲授新课
    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这三种状态在宏观上有什么特点?
    提问
    学生讨论,完成表格
    出示表格
    讨论猜想:为什么固、液、气三态会具有这样的宏观特点?
    猜想:与物质的分子排列情况有关。
    为了表示三态物质分子排列情况的不同,需要建立一个模型。

    老师引导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建立模型
    并上台展示

    设计实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老师指导
    学生实验

    得出结论,并让学生完成表格。
    总结:
    搜集资料→得出结论→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建立模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

    老师总结整节课的程序。
    学生讨论

    布置作业
    搜集资料探究纳米材料




    1.2 质量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3、学会正确使用天平
    二、学习内容:
    1.质量
    (1)物体与物质的区别
    (2)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质量的单位
    (1)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单位有吨、克、毫克等。
    (2)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千进位)
    (3)对质量的单位要形成具体的概念.如5分硬币的质量约为2克,1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克,成人的质量约为60千克等。
    3.质量的测量
    (1)测量质量的工具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杆秤、磅秤、电子秤;学校实验室、工厂化验室常用的有托盘天平、物理天平;近代最精密的测量质量的仪器是电子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3)天平的铭牌
    (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③把被测物放在左盘边,接“先大后小”顺序选择适当砝码,用镊子向右盘里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平衡.
    ④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5)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
    ①防止损伤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往盘里增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用后及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里.
    ②防止锈蚀
    要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要用手摸天平盘,不准把潮湿的东西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砝码要有镊子夹取,不准直接用手拿.
    (6)物理天平的使用,先调平衡
    (7)液体质量的测量
    ①用天平称出容器的质量m1.
    ②将容器灌上适量的液体后,用天平称出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2.
    ③液体的质量m液=m2-m1。
    如果先测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倒去液体后再测容器的质量,那么由于容器内还有残留的液体,测量误差就较大,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不可取.
    (8)微小物体质量的测量
    可采用“聚少成多,测多算少”的方法.如课本上提到的如何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则可将100张(或适量的张数)相同的邮票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上、测出这100张相同的质量m克,那么一张邮票的质量m1=m/100克.
    1.3 密度
    (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二) 学法点拨
    由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大,质量也大。例如,一盒相同的粉笔,两枝粉笔的体积是一枝粉笔的2倍,两枝粉笔的质量也是一枝粉笔的质量的2倍。这是物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探究这种特性用到了图像的方法。注意理解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体会这一方法带来的方便和理解上的便利。
    密度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 ,它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组合而成。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水的密度1.0×103kg/m3,要求记住。
    还要能够记住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例如,金的密度比银大,铜的密度比铁大。
    计算题要注重格式,要写必要的公式、公式变换、单位、文字说明。还要有必要的计算过程。
    教学教程
    一、从鉴别物质说起
    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思考:用物体的质量来鉴别物质行吗?
    二、实验探究
    1、学生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相同是否相同?
    2、出示:100g水和100g酒精体积,看看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
    3、提问:以上两个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受到了什么启示?关于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什么关系?
    4、验证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请同学们(类比研究同一金属导体两端和电流关系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实验来验证推测的正确性。
    5、根据实验方案不同实验小组分别用体积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或铁块、松木块)作实验。学生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1)同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少。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三、密度
    密度定义
    从前面的实验探究我们知道: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物质不同,其比值也不同。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有的特性,它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是十分有意义的物理量,物理学中就把它定义为密度。
    板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公式ρ=V/m
    介绍密度的符号及单位: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 。
    1g/cm3=1×103kg/m3
    2、一些物质的密度值
    对于同一种物质,如水在不同 的状态下,密度不同,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关;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 是0.9×103kg/m3;还有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3kg/m3;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值:1.0×103kg/m3,表示体积1立方米的水,质量是1.0×103kg。
    读作: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每立方米。
    3、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例题:课文第14页例题
    达标自查
    1、一枝粉笔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与原来的相比( )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D、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2、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它的真实含义是( )
    A、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B、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C、木头比铁轻一些 D、铁的质量和木头的质量实际上是一样的
    3、对于密度公式ρ=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当质量不变的时候,密度与体积成正比 B、当体积不变的时候,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物质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D、密度与体积成正比,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4、一根均匀的铁棒,去掉1 /2,剩下的一半是原来的质量的 ,剩下的一半体积是原来的 ,剩下的一半密度与原来的 。
    5、 铝的密度是2.7×103kg/m3,读作 。它表示的意思是 。
    6、一个烧杯质量是50g,装体积是100mL 的液体,总质量是130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7、下面是调节天平和使用天平的步骤,请把正确的排列序号写在横线上 。
    把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线处
    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所对的刻度值,算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整理器材,把物体放回原处
    8、一只瓶子能装2kg酒精(ρ=0.8×103kg/m3),如果用来装满水,那么瓶内水的质量( )
    A、小于2kg B、大于2kg C、等于2kg D、 无法判断
    9、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块砖,切去一半,对剩下的半块砖,正确说法是( )
    A、质量减少一半,密度减少一半 B、质量减少一半,密度不变
    C、体积减少一半,密度减少一半 D、以上的说法均不正确
    10、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将被称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若天平平衡时,左盘放有100g和20g 的砝码各一个,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4g,则物体的质量为( )
    A、124g B、122g C、118g D、116g
    能力提高
    11、一辆油罐车装了30m3的石油,小明想测量石油的密度,从车上取出30mL石油,测得它的质量是24.6g。求:
    石油的密度。
    这辆运油车所装的石油的质量。
    12、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猜想:
    实验器材:一盒粉笔,天平,量筒,细沙,水油。
    实验步骤:
    列表
    质量/g





    体积/mL





    密度(g/cm3)





    画图:
    以横坐标表示体积V,纵坐标表示质量m。作图。
    分析论证:
    13、一个质量是40g的容器,装满水后质量变为140g,装满油后质量变为120g。求油的密度。
    14、参观调查:
    小明和同学一起参观烈士陵园。他们观察到一块花岗石纪念碑,经测量得知,高4m,宽80cm,厚50 cm,计算它的质量是多少(ρ= 2.6×103kg/m3)有机会的话参观调查你见到的纪念碑并实地测量,计算这个纪念碑的质量是多少。
    15、有一个铁球的质量是316g,体积是60cm3,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的,那么中空部分体积是多大?















    1.4 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法点拨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 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达标自查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 和 。然后利用公式 ,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 (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 (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 ,体积是 ,密度是 。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 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 ,则应选择( )
    A、50mL,5 mL B、100 mL,2 mL C、250 mL,5 mL D、400 mL,10 mL
    6、使用托盘天平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 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
    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
    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 、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能力提高
    10、在调节托盘天平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
    A、向或移动 B、向左移动 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 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
    13、小实验: 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 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平,一个量筒。
    操作过程:(1) 在冬天时将塑料袋装满雪,记下雪的类型(例如,湿雪、干雪、干粉状雪等)及室外空气的温度;
    (2) 返回教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将一个圆筒称重(m1), 仔细地装满雪,不要使筒内留下空隙,再一次将圆筒称重(m2),m2-m1即测得的雪的质量;
    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
    水的体积V/mL
    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79
    60.0
    90.0
    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1.5 复习和总结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调节天平平衡,会使用砝码,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4.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5.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能力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质量的概念.
    2.密度.
    3.天平的使用.
    教学难点
    1.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2.密度的应用和计算.
    3.公式ρ=的正确理解.
    4.判断空心还是实心的问题.
    教学方法
    1.观察法:会观察天平的构造及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观察砝码(每个砝码的质量).
    2.实验法:会正确使用天平进行简单实验.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宇宙及其微观世界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物质存在的状态

    固、液、气
    微观模型
    概念: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m)
    单位:kg g mg t

    测量:天平
    结构
    调节
    使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板书)

    质量





    定义:单位体积内某种物质的质量(ρ)
    公式:ρ=m/V
    单位:kg/m3 g/cm3


    测量
    规则固体:天平、刻度尺
    不规则固体
    液体
    天平、量筒
    应用
    求质量
    求体积
    鉴别物质
    密度







    二、典型例题
    例1:某仓库有一捆铁丝,其质量为7.9 kg,测得直径为1 mm.问这捆铁丝有多长?
    分析:铁丝的长度可用刻度尺量,但是一捆铁丝,用刻度尺量很不方便,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求出就方便了.解法如下:
    已知:m=7.9 kg,ρ铁=7.9×103kg/m3,r=0.5 mm=0.5×10-3m
    求:L
    解:根据ρ=得V===10-3m3
    又因为铁丝可视为圆柱体,可由公式V=πr2L得:
    L=V/πr2=1274m.
    答:这捆铁丝长1274 m.
    例2:现有一台已调好的天平(配套砝码),一个盛满水的烧杯,只用这些器材(不使用任何其他辅助工具)测出一堆金属颗粒的密度,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计算金属密度的数学表达式.
    分析:从实验原理(ρ=)来分析,要测出金属颗粒的体积才能解决问题,可是器材中没有量筒,但有装满水的烧杯,能不能用排水法,通过质量与密度的知识求出金属颗粒的体积呢?
    设想可测出盛满水的烧杯的质量(m1),把颗粒加进烧杯,部分水(体积等于颗粒体积)溢出,再
    测出总质量(m2).若事先测出颗粒的质量(m0),我们再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m0→金属颗粒的质量;
    m1→m杯+m水;
    m2→m杯+m0+m剩水·
    则溢出水的质量
    m溢=m1-(m2-m0)→
    可以求出V溢=V金,问题就解决了.
    答案:实验步骤如下:
    (1)调节天平,测出金属颗粒的质量,记为m0
    (2)测出装满水的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1.
    (3)将金属颗粒装入烧杯中,让水溢出,等水面静止时测出金属颗粒、烧杯、剩下水的总质量,记为m2.
    表达式:ρ=
    例3:有一架天平,没有量筒,要测出某种液体的密度,还需哪些实验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并推导出计算密度的公式.
    分析:除天平和被测液体外,还需要一个烧杯(或烧瓶)和足量的水,用等积法测出液体的密度.
    实验步骤:
    (1)用天平称出烧杯的质量m;
    (2)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3)把烧杯中的水倒出来,再倒满被测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
    (4)计算液体的密度.
    因为V液=V水
    所以,即
    得:ρ液=ρ水.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2.1 运动的描述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二、机械运动
    问题: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三、参照物
    1、 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5、 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3)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 让学生看课本第21页图11.1—3。
    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
    7、 让学生看课文第22页图11.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四、知识应用
    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 过江,船 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
    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骑自行车时,顺风时若车速与风速相同,则骑车人与流动的空气保持相对静止,会感觉到无风;摩托车行驶时骑在车上的人与空气相对运动,而且摩托车行驶很快,所以觉得风很大。)
     达标自查
    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3、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
    4、小明乘坐观光电梯上升时,看见地面上的物体均离他而支,这是以 作为参照物。
    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你认为这可能的原因是( )
    A、子弹是静止在空中的
    B、子弹前进的方向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弹运动得很慢
    C、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相同,并且子弹运动的速度与飞机一样
    D、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2.2 运动的快慢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 建立速度的概念
    2、 “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
    3、阅读课文第23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4、速度计算
    (1) 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和摩托车速度。
    (2) 学生阅读课文第24页例题,分析题意: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将公式v=s/t变形得到t=s/v,将数据代入求解。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
    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5页的内容:
    (1)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 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 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 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
    (2) 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3) 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五、指导学生课后阅读科学世界<<时间放大镜>>
    达标自查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
    3、一个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 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 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 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顺序是( )
    (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 (2)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 (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1) (2) (3) B、(3 ) (2) (1) C、 (2) (3) (1) D、(1) (3) (2)
    6、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能力提高
    7、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 m ,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8、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
    (1)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通过你的计算结果说明,为什么说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

    2.3 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目的和要求】
      观察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特征,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仪器和器材】
      节拍器(全班共用),钢棒2根(直径8毫米,长80厘米一100厘米,或用细木棒代替),高、低支架各1个,钢球(直径19毫米左右),垫块,红粉笔,刻度尺。
    【实验方法】
      1.安装实验器材。将两根钢棒的两端分别插入高、低支架的两孔中,然后将支架平放在实验桌上,当钢球放在高端两棒之间时,钢球会沿两棒滚下,如图19-1所示。

      2.训练反应能力。教师首先调节节拍器每两次响声之间(每拍)的时间间隔为1秒。让学生一只手在高端两棒之间挡住钢球,并随着节拍器的响声数5、4、3、2、1,数到0时放手让小球滚下并接下去数1、2、3、……如此重复几次,直到学生基本上能按上述要求与节拍器响声同步为止。
      教师然后调节节拍器每两次响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75秒。按上述要求重复训练几次,要求学生能基本上达到与节拍器响声同步反应。这对于今后做其他实验是有益的。
      3.调节小球滚动的快慢。用垫块调整支架的高度,使钢球滚到接近低端时节拍数为整数,例如第8拍,并在该拍时钢球经过的位置用粉笔做一个记号。
      4.观察小球运动情况。可看到小球沿两棒越滚越快,开始时速度为0,滚到末端时速度最大。按方法2中的要求重新数着拍子并让小球从0拍开始滚下,在第4拍时小球经过的位置用粉笔做个记号。当小球在8拍内滚完全程时,比较第0拍至第4拍间小球运动的路程和第4拍至第8拍间小球运动的路程长短,可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后半段的路程较长,说明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5.测量变速直线运动的时间和路程。将节拍器每拍的时间间隔定为1秒,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在第0拍至第4拍间的路程以及第4拍至第8拍间的路程,连同两段路程相应的时间,填入表1.9-1中。
      6.节拍器每拍的时间间隔仍为1秒,记下第5拍时小球经过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在第0拍至第5拍间运动的路程以及第5拍至第8拍间运动的路程,连同两段路程相应的时间,填入表1.9-1中。
    实验次数
    第一段路程
    节拍数
    时间(秒)
    路程(厘米)
    平均速度(厘米/秒)
     
     
     
     
     
     
     
     
     
     
     
     
     
     
     
     
     
     
     
     
    第二段路程
    全程平均速度(厘米/秒)
    节拍数
    时间(秒)
    路程(厘米)
    平均速度(厘米/秒)
     
     
     
     
     
     
     
     
     
     
     
     
     
     
     
     
     
     
     
     
      7.节拍器每拍的时间间隔改为0.75秒。重新用垫块调整支架的高度,调节小球滚动的快慢,使钢球滚到接近低端时仍为8拍,用粉笔记下第8拍的位置。然后让小球从高端滚下,记下小球在第4拍时所经过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前4拍和后4拍所经过的路程,连同相应的节拍数和时间填入上表中。
      8.同方法7,记下小球从高端滚下时数8拍所经过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前6拍和后2拍所经过的路程,连同相应的节拍数和时间填入上表中。
      9.计算平均速度,分析实验结果。
      由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出上表中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和全程的平均速度。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1)变速直线运动中,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而且它们也不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2)物体的运动情况变化时,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和全程的平均速度也发生变化。物体经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反映了该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运动快慢情况。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3.1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 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我们常常需要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来测量速度,这就涉及时间和长度这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测量。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一、时间的测量
    1、 计时工具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①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2、 时间单位
    (1) 复习小学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2) 阅读课文第2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8页科学世界<<计时标准>>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
    (3) 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3 、停表的使用
    二、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 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 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 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 阅读课文第28页倒数第一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3) 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阅读课文第28页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
    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做课本第3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3题要求的3个实验。
    (1) 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 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图11-2-1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图11-2-2所示,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 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二(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三(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四(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 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探究: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
    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达标自查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3)一课桌的高为0.52 ;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
    A、 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B、 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
    C、 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
    A、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
    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
    5、怎样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画图表示出你的测量方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在横线上。
    硬币面值 ;硬币直径 。
    6、怎么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写出你需要的辅助器材,画出你的测量方法。
    7、要比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
    C、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
    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
    能力提高
    8、在你身上找到长度等于1m、1dm、1cm、1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没有刻度尺的时候,你就可以有这些身体上的刻度进行粗略的测量了。
    9、利用学校田径场的跑道和秒表,怎样测量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测出了这个速度你还能进一步测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试一试。
    10小明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的跳远比赛中,奋力一跃,裁判用卷尺进行测量发现小明的成绩刚好打破了校纪录,但裁判长却没有认可这个成绩,而是拿来了一把钢卷尺进行了重新测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2 力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 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 ,速度变快。
    ③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 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 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1)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 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 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 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达标自查
    1、人推车时,是 和 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 ,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 ,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
    3、力的 、 、 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九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 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 。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么样?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

    3.3 二力平衡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一定不受力呢?
      放在桌上的书是静止的,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为什么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也就是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2.新课教学
      [板书1]三、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
      答:不一定.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要沿斜面向下滑.汽车或电梯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板书2]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1]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将光滑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放在木板上.(木板为45厘米×60厘米,板上安装2个定滑轮,3个羊眼圈.木块上安4个挂钩.如图1所示)在木块挂钩1、2上拴好细绳并跨过滑轮,绳下端各挂若干钩码如图2所示.

       [实验2]如图3所示,把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的挂钩1、4上,另一端各穿过羊眼圈2、3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

      看来两个力只是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反,是不能互相平衡的.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反,是否就可以平衡呢?
      [实验3]装置与图3相同,将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挂钩3、4上,另一端各穿过羊眼圈1、2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发生转动.
     



    3.4 惯性定律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3)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4、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4页第1页自然段,看图11.5-1。
    ①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
    自行车、列车等运动的物体,停止施加动力,还会继续运动,但最终要停下来。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察。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个?
    (2)让学生做类似实验:将笔盒放在课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动课本。笔盒随课本运动,停止用力看看笔盒是否还会运动?
    (3)“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题。如: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等。
    (4)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让学生以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怎样进行实验呢?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5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
    (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控制方法:用同一辆小车,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
    (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改变方法: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
    ③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
    (要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表格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少。
    (5)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二、惯性
    1、演示:让学生照课文第36页图11.5-4所示,把4 个棋子摞起来。先猜猜:如果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处?
    提问: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
    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6页有关内容: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1) 引导学生尝试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演示实验现象:上面的棋子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2) 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
    (3) 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锤子向凳子撞击时,锤头和锤柄一起向下运动,锤柄撞到凳子受到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而停止运动,锤头继续向下运动使锤柄套紧。)
    (4) 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例?(减速、拐弯或刹车时,骑车的人由于惯性身体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从而容易产生事故。)
    (5)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7页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认识人们如何利用安全带防止和减小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于惯性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
    三、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
    (1) 提出问题:惯性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物体还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2) 探究: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的拉力,为什么书包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静止 ?
    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为什么水平方向汽车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讨论: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显然向上的拉力将使书包下落的效果抵消了。使书包不至于下落;同样道理,汽车牵引力将阻力产生的效果,也可以说阻力将牵引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使汽车的速度不发生变化。
    (3)结论:一些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它们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这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2)探究:①让学生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二力平衡。(可能与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有关)
    ②学生根据桌上所准备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还有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应该有什么关系。
    ③实验方法:在两边盘子中放质量相等的砝码,使木块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木块处于平衡(静止)状态。改变木块的受力情况:
    a、改变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的质量,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
    b、将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移到另一边使木块受到的力方向相同。
    c、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d、垂直于木块受力方向移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或不相同。
    ④各实验小组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
    ⑤学生进行实验。
    ⑥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例:吊在空中重5N,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
    达标自查
    1、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分别在光滑程度不同的水平面运动,小车最后都会慢慢停下来,这是因为 ,得到的结论是: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由此可推理出:如果小车不受力,小车将 。
    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静止时有惯性,运动时没有惯性 B、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才有惯性
    C、物体受力作用时才有惯性 D、物体的惯性与运动状态或是否受力无关
    3、我国公安部门规定:在高速公路上,汽车驾驶员和乘客都要系上安全带,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能造成对人身的伤害( )
    A、汽车加速 B、汽车速度过快 C、紧急刹车 D、汽车突然启动
    4、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哪一对力是书受到的平衡力( )
    A、书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B、书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5、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下列不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而造成交通事故所制定的交通规则是( )
    A、某些地段要对机动车辆限速 B、车辆快速行驶时要保持车距
    C、车辆靠右侧行驶 D、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
    6、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落伞后,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这是因为跳伞运动员( )
    A、没有受到重力作用 B、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
    C、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 D、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
    7、画出在平直公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力的示意图。
    8、惯性和惯性定律不同之处在于: 描写物体运动规律, 描写物体本身的性质; 的成立是有条件的,而 是任何物体都具有。
    能力提高
    9、举例写出你观察到的在生产、生活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发生的惯性现象的两个例子,并结合所举事例分别说明如何防止或利用惯性。
    10、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物体就会静止。这个结论是亚里士多德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总结出来的。人们确实看到,用力推一个木箱它就运动,停止用力,木箱就静止。因为这种现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两千多年里被人们普遍接受,直到后来伽利略推翻了这个观点。
    你认为亚里士多德错在了什么地方?怎样解释上述“推木箱”的现象?
    11、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要求:写出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并比较二力平衡的条件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条件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12、阅读材料

    3.5 复习和总结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
    2.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
    3.知道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 引导分析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
    B.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
    C.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例2: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速度可达40 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 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 min内能飞行5 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_______,亚军______.
    例3: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______对____施加了力,同时______对_____也施加了力.
    例4:有同学说:“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句话对吗?
    例5:王师傅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木板的长度所测量结果是3.568m那么,这块木板的长度的准确值是多少?估计值是多少?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测量的结果精确到多少?
    例6:工人用铲子向炉膛内送煤,铲子并不进入炉膛,而煤却能飞进炉膛,这是为什么?
    例7:步行人的速度为v1=5 km/h,骑车人的速度为v2=15 km/h,若步行人先出发30 min,骑车人由同一出发点需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步行人?这时距出发地多远?
    分析:这是两个物体参加的、运动时间不同的运动,可将这两个运动转化为运动路程或运动的时间相同来分析.
    已知:v1=5 km/h v2=15 km/h Δt=30 min=0.5 h
    求:t s
    解法一: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相等
    s1=s2 v1(t+Δt)=v2t
    t===0.25h
    s=s2=v2t=15 km/h×0.25 h=3.75 km.
    解法二: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
    t1=t2 所以
    s===3.75km
    t=s/v2=3.75 km/15 km/h=0.25 h.


    4.1 弹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分析归纳法:教具准备
    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二、进行新课
    1.弹力
    [师]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
    [生]我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师]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elastic forcc),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请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不拉弹簧也不压弹簧时,弹簧对手就没有作用力,如果用手去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改变,对手就会有力的作用,所以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你对别的物体施力,物体肯定也会对你有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物体不发生形变也会有力的作用.

    [师](积极鼓励同学们互相辩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
    (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
    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右上图)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各组交流)
    [演示]一根弹簧在持续增加的外力作用下被拉直.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
    (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4)观察弹簧秤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5)弹簧秤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
    [师]生活中除了弹簧测力计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测力计.
    [投影]形形色色的测力计.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可以先讨论一下.
    [生]今天的这节课,我知道了测力计的构造,并且还可以自己制造测力计,用自己做的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明白了我们身边很多平时不起眼的东西都可以利用,比如一块小纸板、一根弹簧、几个钩码就能做成测力计.以后我们应多动脑、多动手,提高自己的能力.

    4.略
    五、板书设计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使用
    弹簧测力计



    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elastic force)


    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越长
    制作(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吊环、外壳
    (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2)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
    (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


    4. 2 重力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的定义、方向、大小及作用点
    2、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在搜寻大量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设计实验、讨论等方式了解重力
    2、经历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培养研究探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

    教具和媒体
    1、演示用:苹果树模型;用线拴着的铜块;长方体木块;橡皮泥;弹簧秤;海绵
    2、学生三人一组实验用:弹簧秤;钩码一盒(每个的质量为50g);橡皮泥(200g);长方体木块(100g);圆柱形铝块(200g);圆柱形铜块(100g);细线
    3、多媒体、课件


    第十三章 一、重力
    1、 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2、 重力的三要素

    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 = mg 。

    3、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4.3 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了解厚海绵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准备
    下部间隔镂空的厚海绵、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生将要和班里力气最大的男生大力士利用一根不锈钢棒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请二位运动员上场.
    比赛结果:女生获胜.
    [师]知道男同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请大力士自己说说.
    [生]钢棒这端特别滑,握也握不住.
    [师]表面上是老师帮助了女同学,在男同学握的棒的一端事先涂上了润滑油.实际上是谁帮助了女同学呢?是摩擦力!可见摩擦力就在我们身边.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请同学们把手掌贴在桌面上,使手掌沿桌面滑动,体验手掌的感觉.
    [演示]
    一长方体海绵,下端间隔镂空,在桌面上推,(分别演示向左推和向右推)底边显示出因受到摩擦阻力而倾斜.
    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friction force)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
    人走路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自行车或汽车在刹车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扫地、擦黑板的时候都要用到摩擦力.滑雪的时候有摩擦力.用手抓起东西的时候也有摩擦力.
    [师]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太棒了!现在老师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助解决,请同学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来.
    [投影]
    问题1:小明让妈妈他买了一瓶水果罐头,可小明怎么也打不开盖子,你能帮助他吗?
    问题2:小华星期天要去参加学校的攀岩比赛,你认为小华怎样做才不易滑下来而尽快到
    达终点?
    问题3:小红的妈妈去市场买回了几条泥鳅,可小红怎么也抓不住,怎么办呢?
    (同学们讨论后交流)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我们把同学们的四种猜想分成四个研究课题,各小组自由选取其中之一,探索之后每个课题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研究结果的交流和答辩.
    [师]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下面的问题.
    [投影]
    (1)怎样测量摩擦力?
    (2)你计划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自己选择的课题?
    [生]摩擦力不能直接测量出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此时在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师]哪位同学可以演示操作,并说明操作技巧?
    [生](演示并解释)拉动木块时,木块必须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弹簧秤的指针不动,这时拉力等于摩擦力.
    [师]第二个问题,大家讨论.
    [生]我们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多个,因此,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某一个因素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即用“控制变量法”.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设计实验及实验数据表格,完成实验后,写出探究报告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同学们的活动)
    课题一: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投影](展示)探究报告
    演示并讲解:首先,在光滑的长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记下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分别将棉布和毛巾铺在木板上,再在棉布和毛巾上分别匀速拉动木块,记下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填入数据表格中.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越粗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课题组的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生]问:实验过程中,你们如何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呢?
    [生]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使用同一个木块的同一个面作接触面,用相同的速度拉动木块,保证了压力、接触面积等因素不变.
    课题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演示并讲解:在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当压力是3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0.8 N,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砝码,压力是4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1.1 N.再在木块上加2个砝码,压力是5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1.4 N.分析这组数据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课题组同学提问题.
    [生]问:为什么在木块上加砝码可以改变压力?压力的大小是如何知道的?
    [生]答:因为木块是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所以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就等于物体的重力,因此改变物体的重力就改变了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木块、木块和一个砝码、木块和两个砝码的重力,也就测出了压力.
    课题三:研究接触面的大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演示并解释:我们将同一个长方体木块分别平放、侧放、立放在同一块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测出的摩擦力的大小基本相同.我们的结论是:在接触面和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注意:“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是在“正压力一定”的情况下说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物体相接触挤压时,实际接触部分的面积越大,其摩擦力也越大.而两者的实际接触面积只跟正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它们的表面接触面积无关.在物体的材料性质和表面粗糙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正压力越大,实际接触面积也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正压力相同时,改变物体间表面的接触面积,如将一块砖从竖放改为平放,由于正压力没有改变,并没有改变实际接触面积,故摩擦力保持不变.如一块砖变成了半块砖,则正压力改变了,实际接触面也变了,那么滑动摩擦力也变了.
    说明:对于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由于要求物体匀速运动.又要用不同的速度拉动,实验难度大.实验效果很难观察,不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学中可模糊化处理或放在课外探究.
    [师]我们将各个课题小组的结论归纳一下,能得到什么结论?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归纳得很好,同学们再一起回忆一下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师]“控制变量法”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哪位同学能进一步说明哪些地方用了“转换法”?
    [生]实验中有两个地方用到了“转换法”.通过测拉力来测摩擦力,还有通过测物体的重力来测压力.
    [师]通过探究实验,同学们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还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现在同学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师]还是老师的这块海绵,想要减小它在运动过程中的摩擦,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可以在桌面上铺上一块玻璃板,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在海绵和桌面间放几枝圆铅笔,让海绵在铅笔上滚动.
    [师]这位同学说的是让滚动来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吗?同学们试试.
    [生]同一个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是1.2N,滚动时的摩擦力是0.3N,说明用滚动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的可以减小摩擦的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来减小摩擦,比如磁悬浮列车.
    [生]还有气垫船,也可以加润滑油.
    [师]同学们列举出了这么多减小摩擦的方法,也一定知道更多的增大摩擦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科学世界”,了解更多的摩擦的利用和防止的办法.现在请同学们回顾这节课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小结
    1.摩擦力的概念.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4.“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列举生活中应用摩擦的例子,说明哪些做法是为了增大摩擦,哪些做法是为了减小摩擦,分别运用了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的哪种做法.
    五、板书设计
    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和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
    (friction force)
    测量

    影响因素
    大小
    增大有益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
    原理:二力平衡原理
    方法:转换法(f=F)
    压力的大小
    使接触面粗糙
    增大压力
    使接触面粗糙
    使接触面光滑
    用滚动代替滑动
    磁悬浮
    使接触面分离 气垫
    润滑油






    4.4 杠杆
    教学目标:1.认识什么是杠杆;
    2.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3.理解力臂概念,会画力臂;
    重 点:认识杠杆的五要素,会画力的力臂;
    难 点:力臂的画法;
    O
    F
    G
    F2
    l2
    F1
    l1
    教学媒体:羊角锤、剪刀;
    教学方法:实验、讲授、学生练习;
    教学过程:
    一 示标:通过羊角锤拔钉的实验揭示课时目标;
    二 达标:1.杆的概念: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注意点:①在力的作用下;②绕固定点转动;③硬棒;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O”:绕固定点转动的点;
    ②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③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④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⑤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力臂:
    ①关于力臂的概念,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a.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b.某一力作用在杠杆上,若其作用点不变,但力的作用方向改变,那么力臂一般也要改变;
    c.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d.若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则它的力臂为零;
    ②画力臂的一般步骤:
    a.找出支点O;
    b.作出力的作用线,注意,延长线用虚线;
    c.从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注意,垂线用虚线,并标上垂直符号;
    d.力臂即支点到垂足的距离,用大括号标注,并标上l1或l2;
    4.黑板板演,作图,找力的五要素;
    5.学生板演、自练
    五 布置作业:
    课堂练习:课本P148 作业1 1、2
    课外作业:《学习指导用书》P98 1、2、3、4

    4.5 达 标 测 试 题
    ————《杠杆》
    1.下列关于杠杆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杠杆只能是直的;
    B.杠杆一定有支点;
    C.杠杆的支点可以不在杠杆上;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2.一根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 转动的硬棒,在物理学中叫 。
    3.杠杆绕某一固定点转动,该点叫 ;通常将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 ,用字母 表示;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 ,用字母 表示;从 到 的垂直距离叫做 ;与动力对应的力臂叫 ,用字母 表示;与阻力对应的力臂叫 ,用字母 表示。
    4.补全下图中各杠杆的支点、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l2.
    F1
    O



    F1
    F2
    O





















    4.6 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1.理解杠杆的平衡;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会通过实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重 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 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媒体:实验器材:铁架台、细线、粗细均匀的直杆、钩码若干;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由实验现象归纳原理;
    教学过程:
    一 示标:由物体受力平衡引出杠杆平衡的概念,既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 达标:
    1.杠杆平衡的概念:若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就说它平衡了;
    注意:不包括匀速转动情况;
    2.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① 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调节杠杆自身,使它静止时处于水平位置,每次都要求杠杆静止时处于水平位置,这样力臂的数值就能杠杆上直接读出;
    F2=10牛
    L2=3厘米×6=18厘米
    G=10牛
    F2=10牛
    L2=3厘米×6=18厘米
    G=10牛
    F2=10牛
    L2=3厘米×6=18厘米
    G=10牛
    F1=10牛
    L1=3厘米×6=18厘米
    F1=20牛
    L1=3厘米×3=9厘米
    F1=30牛
    L1=3厘米×2=6厘米
    O




    ②实验数据:
    F1l1=F2l2 F1l1=F2l2 F1l1=F2l2
    ③实验结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
    力臂;也叫杠杆原理;F1l1=F2l2;
    3.典型例题:
    F
    G=10牛
    F'
    ① 如图所示:在拉力F的作用下,
    杠杆保持平衡;现将拉力F的作用方向
    移至如图位置,则力将如何变化?
    分析:F变向后,动力臂减小;根
    据F1l1=F2l2
    可知: l1变小,F1变大。
    ②: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铁丝,在中点用细线悬挂起来,铁丝刚好平衡;若把它的右半
    段对折起来,那么它是否还能保持原来的平衡状态?
    分析:两侧力的大小不变,右侧力臂变小,所以不能保持平衡状态。

























    课题
    5.1 压强
    执教

    教学
    目标
    1. 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 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重点
    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压强的计算
    难点
    压强的计算
    教具
    演示
    压力小桌,细砂、玻璃杯、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
    学生
    一端削尖的铅笔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没有陷下去?
    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压力
    ①压力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怎样?
    ②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结合图10-2画出压力示意图)
    ③演示图10-3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2.压强
    ①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
    ②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③压强计算:
    ④压强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用字母:Pa表示。1Pa=1N/m
    ⑤物理意义:1帕是表示每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例题(讲解)
    3.减小压强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F不变,增大S F不变,减小S
    ①减小压强 S不变,减小F ②增大压强 S不变,增大F
    F减小,增大S F增大,减小S
    ③解释:为什么书包带要用扁而宽的带,而不用细绳?
    三.小结;想想议议
    四.练习P150 2、5;作业P150 4及本节《同步练习》







    学生回答

    总结得出结论












    解释为什么




    课题
    5.2 液体压强
    执教

    教学
    目标
    1. 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难点
    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教具
    演示
    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等
    学生
    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等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压强?计算公式?压强单位是什么?10帕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教学
    图2
    图1
    1.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和具有流动性。
    2.液体对它的支承物体有压强(演示下图1、图2)
    启发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图1:说明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
    图2:说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二. 实验
    1.介绍压强计
    2.实验步骤
    ①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入水中,并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
    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金属盒中心保持在水面下3cm处,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
    结论: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压强相同。
    ③把金属盒移至水下6cm和9cm,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变化。
    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改用盐水重复②,③。
    结论:液体内部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学生归纳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小结
    四.练习:本节《同步训练》



    观察实验并得出液体压强特点1。





    观察压强U形管内液体高度差的变化。并得出结论。








    5.3 大气压强
    l 学习目标:
    1、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现象。
    2、了解测大气压的方法,了解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
    3、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4、了解生活中利用气压的现象。
    l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演示实验一:如P92——图13.3-1丙。思考是什么力量将塑料罐压扁了?
    二、 大气压的存在。
    1、 思考:P82想想议议。
    2、 探究实验:真空玻璃罩中放置一个气球,气球外面套一个带孔的塑料球,将罩中的气体抽出来,观察气球形状的变化。
    结论:本实验说明,大气对周围都存在______。
    3、 举出生活中存在大气压的例子。

    三、 大气压的测量。
    1、 ★探究实验二:P83想想做做。
    2、 观看录像。
    3、 1标准大气压=_______水银柱产生的压强=_______Pa
    4、 大气压的测量:气压计的种类: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 大气压的变化:
    ▲ 大气压的大小与_______有关,还与______有关。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根据此原理可以用气压计制造出高度计。此种高度计的准确性很高吗?它的准确性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 ☆一定质量的密闭气体,温度越高,压强越 ____,体积越大,气体压强越______。你能根据生活实际举例或设计实验来说明上述结论吗?试试看,议议看。

    l 练习: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堵上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倒出来。
    B、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
    C、生产灯泡时,抽气机能抽出灯泡中的空气。
    D、两块玻璃合在一起,中间有水,很难把它们分开。
    2、如右图甲所示,将杯子里装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这表明纸片收到向上的____________。把杯子放于图乙所示位置,纸片也不会掉下来。图甲、乙可以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________。
    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应用大气压的是( )
    B. 塑料挂衣钩能贴在墙上挂衣服。
    C. 纸片能托住倒过来的一满杯水而不洒。
    D. 用吸管吸敞口瓶中的饮料。
    E. 用注射器能把药液注射到肌肉里。
    4、用注射器在吸取药液时,先把活塞推进针筒底,然后将针头插入药液内,提起活塞药液就会流入针筒,这样做的道理是( )
    A. 使针筒内气压大于大气压,药液会自动流入针筒。
    B. 使针筒内气压小于大气压,药液就被大气压压入针筒内。
    C. 使针筒内气压等于大气压,药液所受压力平衡容易流入针筒内。
    D. 针筒本身有吸取药液的本领。

    5、关于托里折利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玻璃管内径越大,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越小。
    B. 往水银槽内多倒些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就增大。
    C. 玻璃管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不变。
    D. 玻璃管内顶部进入一些空气,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不变。
    6、如右图所示,在测定大气压强的托里拆利实验中,如果把玻璃管从甲位置倾斜到乙位置,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玻璃管中的水银柱长度不变。
    B. 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竖直高度不变。
    C. 玻璃管中的水银柱长度和竖直高度都不变。
    D. 玻璃管中的水银柱长度和竖直高度都改变。
    7、某同学估测大气对0.28平方米的课桌上表面的压力,大约是( )
    A、2.8×102N B、2.8×103N
    C 2.8×104N D、2.8×105N

    8、如右图所示,浸在水中装滿水的量筒A,口朝下,抓住筒底向上提,在筒口离开水面前,量筒内露出水面的
    部分是空的还是充滿水?______。
    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气压的变化受天气的影响,请你通过查找资料或咨询父母兄弟,看晴转阴天时大气压变大还是变小?夏天的大气压大还是冬天的大气压大?为什么呢?











    相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共117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2节 核能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2节 核能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新课教学,课堂小结,检测反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节 能源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节 能源教案设计,共3页。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