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1. 化学课上我们做过很多实验,下列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
A. 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 B.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C. 将细铁丝绕成螺旋形 D. 在研钵中把胆矾研碎
2. 下列科学家中,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的是( )
A. 拉瓦锡 B. 门捷列夫 C. 道尔顿 D. 阿伏加德罗
3. 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发出耀眼的白光 B. 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 产生大量的白烟 D. 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 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为78%的是(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5. 制作景泰蓝的釉料中常含钴元素。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钴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序数是27 B. 属于非金属元素
C. 元素符号是Co D. 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
6.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氧气 B. 氧化钙 C. 硫酸 D. 硝酸钠
7. 如图所示是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试管1中得到氧气
B. 水由H2、O2构成
C. 水发生了分解反应
D. 水不是纯净物
8. 过滤时必须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
A. 烧杯、漏斗、玻璃棒 B. 蒸发皿、量筒、漏斗
C. 漏斗、酒精灯、铁架台 D. 试管、铁架台、烧杯
9.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月球制氧机”,这种“月球制氧机”可利用聚焦太阳能产生高温加热月球土壤,制得氧气.据此可推测月球土壤中一定含有( )
A. 高锰酸钾 B. 氧气 C. 水 D. 氧元素
10. 2022年北京、张家口将联合举办冬奥会,为办成绿色奥运会,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 改进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 B. 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C. 使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D. 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粉尘等排放
11. 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 )
A. 禁止吸烟
B. 禁止燃放鞭炮
C. 禁止带火种
D. 禁止堆放易燃物
12. 下列各组气体中,不能用带火星的木条区分的是( )
A. 氧气和空气 B. 二氧化碳和氮气
C. 甲烷和空气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13. 用如图装置可验证空气中O2的含量。下列现象能表明O2含量的是( )
A.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
B. 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C. 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集气瓶
D. 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1处
14. 在试管中分别放有少量面积相同的锌片、铁片、铜片、镁片,然后分别加入5毫升稀盐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锌片和稀盐酸反应最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B. 铁片表面没有任何反应
C. 铜片慢慢变黑,逐渐消失,溶液变成了蓝色
D. 镁片反应最剧烈,产生大量气泡并且放热
15. 取3枚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再加入如图所示的物质进行实验,试管中铁钉锈蚀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为( )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16.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德国科学家本杰明⋅李斯特和美国科学家大卫⋅麦克米兰,以表彰他们在发展不对称有机催化中的贡献。构建分子是“一门困难的艺术”,这两位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精确而巧妙的构建分子的工具——不对称有机催化。这一成果对药物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使化学更加“绿色”。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非常大,有的催化剂可以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几百万倍
B. 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C. 要使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否则不能发生分解反应
D. 二氧化锰只能做催化剂
17. 用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下列装置中,你认为设计最不科学的是( )
A. B.
C. D.
18. 将15g A、10g B、9g C的固体混合物充分加热,使其完全反应。待反应结束时,测得A剩余3g,B增至25g,C的质量为零,同时生成了气体D,则D的质量为( )
A. 6g B. 9g C. 16g D. 34g
19. 远古时期人们就发现了在翠绿色的孔雀石上面燃烧木炭会有红色的铜生成,这种方法被称为火法炼铜。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碱式碳酸铜受热会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氧化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组成Cu2(OH)2CO3的元素种类为三种
B. 孔雀石组成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4
C. 孔雀石的组成中质量分数最多的是铜元素
D. 碱式碳酸铜受热发生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20.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检验井水是否含有较多的钙离子和镁离子
取适量井水于试管中,加入肥皂水后振荡,观察现象
B
比较蜡烛内外火焰的温度
将一根牙签平放入火焰中约三秒后取出观察现象
C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气体
将气体点燃
D
证明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大
互相刻画,观察现象
A. A B. B C. C D. D
21. 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科学家智慧的结晶,每个用语都传达了丰富的信息。请完成下列内容:
写出下列化学用语:
(1)磷元素 ______。
(2)两个氧原子 ______。
(3)氯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______。
(4)一个二氧化硫分子 ______。
(5)氯离子 ______。
请写出该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含义:(写出一条即可)
(6)2H2+O2−点燃2H2O______。
22. 燃料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
(1)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得到乙醇汽油,关于乙醇汽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______。
A.乙醇属于可再生性能源
B.乙醇汽油不能用作汽车燃料
C.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
(2)天然气需经过除杂、添加无毒臭味剂、减压等处理后才能输送到家中。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天然气减压后体积会膨胀的原因 ______。
(3)2021年8月28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宣布,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正式启动,将在南海珠江口盆地海底储层中永久封存二氧化碳超146万吨,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出了一条新路。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技术实际上就是把二氧化碳存放在特定的一种自然或人工“容器”中,利用物理、化学、生化等方法,将二氧化碳封存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其中,化学封存是指通过一系列繁杂的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变成部分稳定的碳酸类化合物,实现长久封存。化学封存反应之一是氧化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此反应类型属于 ______。
23. 如图表示气体分子示意模型,其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______(填字母,下同),属于混合物的是 ______,如果A图所示是某种气体的分子,其化学式可能为 ______(写两种)。
24. 石墨是制造铅笔芯的原料之一,在16世纪被发现后,曾被误认为是含铅的物质。直到18世纪,化学家将石墨与硝酸钾共熔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才确定了它是含碳的物质。请回答:
(1)石墨与硝酸钾共熔,能发生如下反应,请你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C+4KNO3−高温______K2O+______N2↑+______CO2↑。
(2)由于石墨具有 ______的性质,所以石墨可以用作 ______。
(3)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有巨大的差异,原因是 ______。
25. 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然后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发现有气泡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滤渣中一定含有 ______;产生气泡的反应方程式是 ______。
26. 碳−13原子可用于呼气试验检查人体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有一种二氧化碳中就含有这种碳−13原子,已知该碳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3。则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______,这种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 ______。
27. 根据图回答问题。(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中省略铁架台)
请完成实验1的内容:
(1)仪器a的名称是 ______;A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______;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原因是 ______。
(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3)收集氧气的装置是 ______(填序号),除了这种收集方法外,还可以用 ______法收集氧气,是由于 ______;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 ______,说明瓶中已充满氧气。
请完成实验2的内容: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______;在装置E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______。
(5)请把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完整步骤按照顺序排列出来:______(用图中所示的序号表示)。
28. 用如图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研究铁的性质。
(1)实验1,观察到铁片上的蜡片熔化,说明铁具有的性质是 ______。
(2)实验2,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29. 小丽同学为了进一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能否溶于水并且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取几朵用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分别按照如图进行四组实验)。
实验1,向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里倒入约13体积的蒸馏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实验2,向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上喷水,观察变化。
实验3,将一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变化。
实验4,取另外一朵干燥的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变化。
请完成下列内容:
(1)实验1,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原因是 ______。
(2)实验3,观察的现象是 ______,说明了 ______。
(3)实验4,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说明了 ______。
(4)综合上述四组实验,小丽同学可以得出 ______的结论。
30. 用如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实验1中试管中80℃热水的作用是 ______;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②中的现象是 ______;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
(2)实验2观察到①中纸片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请你分析②中纸片未燃烧的原因是 ______。
31. 液晶是一类新型材料,广泛用于制造电子、仪表产品等。MBBA(其化学式为C18H21NO)是一种研究较多的液晶材料。请回答:
(1)MBB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______;
(2)MBBA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
(3)26.7gMBBA中含有的氢元素的质量是 ______。
32. 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实际生产中常用赤铁矿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进行高炉炼铁。用100吨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将细铁丝绕成螺旋形,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在研钵中把胆矾研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答案】B
【解析】解:A、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错误。
B、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正确。
C、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故选项错误。
D、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答案】D
【解析】解:硫磺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故选:D。
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4.【答案】A
【解析】解:空气的组成成分按照体积比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惰性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水蒸气、其他气体及杂质占0.03%。
故选:A。
根据空气的组成和体积分数回答本题。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空气的组成及其体积分数。
5.【答案】B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7,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钴,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Co,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错误;
B、氧化钙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C、硫酸是由氢、硫、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D、硝酸钠是由钠、氮、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故选:B。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氧化钙(CaO)等,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氧化物的定义及其应用等知识的掌握,明确氧化物属于化合物的一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C
【解析】解:A、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体积比约为1:2,观察图中试管2产生的气体与试管1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则试管1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故A错误;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B错误;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二种物质的反应,符合“一变多”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C正确;
D、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进行分析;
B、根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C、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进行分析;
D、根据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电解水实验,利用“负氢正氧,氢二氧一”来解题。
8.【答案】A
【解析】解:A、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过滤操作的装置由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四种仪器组成,故选项正确。
B、过滤时不需要量取液体、进行蒸发,无需使用量筒、蒸发皿,故选项错误。
C、过滤时不需要进行加热,无需使用酒精灯,故选项错误。
D、过滤时不需要使用试管,故选项错误。
故选:A。
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根据过滤操作所需的仪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过滤操作的原理、所需的仪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D
【解析】解:根据氧气的组成和质量守恒定律判断,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要制氧气原料中必须含有氧元素。
故选:D。
根据氧气的组成和质量守恒定律判断,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要制氧气原料中必须含有氧元素.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元素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从元素及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分析解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A
【解析】解:A.将废气排放到高空,也不会减少污染气体和粉尘排放,故符合题意;
B.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可减少污染,有效减少有害气体和粉尘排放,故不符合题意;
C.使用太阳能与核能等绿色能源,有效减少有害气体和粉尘排放,故不符合题意;
D.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粉尘、有害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是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等;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汽车的尾气等;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放的废气和燃放烟花爆竹;粉尘主要是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PM2.5是首要污染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
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11.【答案】B
【解析】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禁止燃放鞭炮。
故选:B。
12.【答案】B
【解析】解:A、使带火星的木条燃烧更剧烈的是氧气,木条燃烧无变化的是空气,所以可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氧气和空气,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会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不能将它们区别开来。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甲烷被点燃,并且是蓝色火焰,空气无现象,所以能将它们区别开来。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会熄灭,一氧化碳易燃,燃着的木条不会熄灭。所以能将它们区别开来,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甲烷、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因此气体本身都会燃烧;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都能灭火;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氧化性和助燃性,因此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剧烈.
本考点考查了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可以用气体的性质检验,也可以用气体燃烧生成的产物检验.本题是利用气体的性质检验,选择带火星的木条现象最明显,充分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又反映性质的理念.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13.【答案】D
【解析】A、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只能说明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不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说法错误;
B、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氧气耗尽,不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说法错误;
C、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集气瓶,说明瓶内气压降低,但不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说法错误;
D、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说法正确;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解:A、在试管中分别放有少量面积相同的锌片、铁片、铜片、镁片,然后分别加入5毫升稀盐酸,四种金属中镁的金属活动性最强,则镁片和稀盐酸反应最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铁片表面产生气泡,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四种金属中镁的金属活动性最强,镁片反应最剧烈,产生大量气泡并且放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且金属的位置越靠前,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B
【解析】解:①中铁能与水接触,能与溶解在水中的少量氧气接触,铁钉生锈速率较慢.
②中铁钉,易与氧气、水分接触,铁钉易生锈.
③中植物油隔绝了氧气,铁能与水接触,不易与氧气接触,铁钉不易生锈.
试管中铁钉锈蚀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为②①③.
故选:B.
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铁锈蚀的条件(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AB
【解析】解:A、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非常大,有的催化剂可以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几百万倍,该选项正确;
B、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该选项正确;
C、不使用催化剂,过氧化氢也能够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只是反应速率慢一些,该选项不正确;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反应物,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B。
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答案】B
【解析】解:A、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没有物质逸出,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错误。
B、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正确。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没有物质逸出,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错误。
D、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没有物质逸出,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错误。
故选:B。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①只有用天平称量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掌握在设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最好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A
【解析】解:反应的A质量:15g−3g=12g,生成的B的质量:25g−10g=15g,反应的C质量是9g,则生成D的质量:12g+9g−15g=6g。
故选:A。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9.【答案】CD
【解析】解:A、组成Cu2(OH)2CO3的元素种类为铜、氧、碳、氢四种,故A错误;
B、孔雀石组成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5×16)=1:40,故B错误;
C、孔雀石的组成中铜、氢、碳、氧的质量比为128:2:12:80=64:1:6:40,所以质量分数最多的是铜元素,故C正确;
D、碱式碳酸铜受热会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氧化铜,属于分解反应,故D正确。
故选:CD。
A、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进行分析;
B、根据元素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个数乘积的比值进行分析;
C、根据孔雀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
D、根据碱式碳酸铜受热会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氧化铜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理解能力,题目设计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0.【答案】C
【解析】解:A、取适量井水于试管中,加入肥皂水后振荡,根据产生的泡沫较的多少,可检验井水是否含有较多的钙离子和镁离子,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B、温度越高,木条炭化的越快,将一根牙签平放入火焰中约三秒后取出观察现象,可以看到接触火焰的牙签的两端先变黑,说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互相刻画,纯铜表面的划痕明显,可证明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大,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A、根据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温度越高,木条炭化的越快,进行分析判断。
C、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根据合金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21.【答案】P2OFe+2Cl2 SO2 Cl− 氢气燃烧生成了水(或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或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等)
【解析】解:(1)磷元素表示为P,故答案为:P;
(2)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两个氧原子表示为2O,故答案为:2O;
(3)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氯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表示为Fe+2Cl2;故答案为:Fe+2Cl2;
(4)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一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表示为SO2;故答案为:SO2;
(5)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一个氯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表示为Cl−;故答案为:Cl−;
(6)2H2+O2−点燃2H2O表示:氢气燃烧生成了水;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等;故答案为:氢气燃烧生成了水(或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或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等;合理即可)。
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式和离子符号的书写、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要加强练习,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2.【答案】B 压强减小,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MgO+CO2=MgCO3 化合反应
【解析】解:(1)A、乙醇可由粮食发酵的方法获得,因此乙醇属于可再生性能源,说法正确;
B、乙醇具有可燃性,因此乙醇汽油能用作汽车燃料,说法错误;
C、乙醇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吗,说法正确;
D、乙醇具有可燃性,可由粮食发酵的方法获取,因此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2)天然气减压后体积会膨胀的原因是压强减小,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答案为:压强减小,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3)氧化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CO2=MgCO3,此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新物质,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化合反应;故答案为:MgO+CO2=MgCO3;化合反应。
(1)根据乙醇的性质与用途;
(2)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化学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属于基础知识,掌握燃料的种类、物质燃烧的产物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BCO2、N2(或H2、Cl2)
【解析】解:由图中可知,B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C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A图中的分子,一个分子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所以可能是氢分子、氧分子(或氯分子).
故答案为:B;C;O2、N2 (或H2、Cl2)。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方法方面的内容,要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判断分析.
24.【答案】2 2 5 易导电(合理即可)电极(合理即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解析】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反应前有5个碳原子,因此,生成物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5;反应物中有4个钾原子,因此生成物氧化钾的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2;反应物中有4个氮原子,因此生成的氮气的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2;故答案为:2;2;5;
(2)由于石墨具有易导电的性质,所以石墨可以用作电极;故答案为:易导电(合理即可);电极(合理即可);
(3)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两种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巨大的差异,故答案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来分析;
(2)根据石墨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3)根据碳单质的结构与性质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碳单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是解题的关键。
25.【答案】银、铜、锌 Zn+H2SO4=ZnSO4+H2↑
【解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锌、银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铜>银。所以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能发生锌与硝酸银,还能发生锌与硫酸铜的反应,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锌,锌过量时硝酸银、硝酸铜都完全反应,则滤渣中一定有银、铜、锌,产生气泡是因为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故答案为:银、铜、锌;Zn+H2SO4=ZnSO4+H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26.【答案】4CO2
【解析】解:由题意碳−13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根据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可知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碳−13的元素种类仍然是碳元素,故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仍为CO2;
故答案为:4;CO2。
由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以确定该原子核外电子数,由二氧化碳的化学式的写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知识点较为全面,掌握原子内部构成粒子间的数目的关系、化学式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27.【答案】酒精灯 可以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可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KMnO4−△K2MnO4+MnO2+O2↑B排水 氧气不易溶于水 木条复燃 CaCO3+2HCl=CaCl2+H2O+CO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H→F→E→D→G
【解析】解:(1)仪器a的名称是酒精灯;A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可以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原因是可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3)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B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具有助燃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木条复燃,说明瓶中已充满氧气。
(4)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装置E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完整步骤为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制取并收集、验满,故顺序为H→F→E→D→G。
故答案为:
(1)酒精灯;可以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可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2KMnO4−△K2MnO4+MnO2+O2↑;
(3)B;排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木条复燃;
(4)CaCO3+2HCl=CaCl2+H2O+CO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5)H→F→E→D→G。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根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3)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及特殊要求选择收集装置;根据氧气验满的方法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二氧化碳性质分析。
(5)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步骤分析。
通过本题的练习需要我们综合掌握物质的制取、性质、以及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会根据实验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28.【答案】导热性 铁片表面产生少量气泡,放热,溶液变为浅绿色 Fe+2HCl=FeCl2+H2↑
【解析】解:(1)实验1,观察到蜡片熔化,说明铁具有的性质是导热性。
(2)实验2是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铁片表面产生少量气泡放热,溶液变为浅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故答案为:
(1)导热性;
(2)铁片表面产生少量气泡,放热,溶液变为浅绿色;Fe+2HCl=FeCl2+H2↑。
(1)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回答。
(2)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本题考查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化学方程式书写,基础性强,难度不大。
29.【答案】软塑料瓶变瘪 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减少导致瓶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纸花没有变红 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纸花变红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产生了一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新物质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解析】解:(1)向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里倒入约13体积的蒸馏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软塑料瓶变瘪,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会发生反应,使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减少,导致瓶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故答案为:软塑料瓶变瘪;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减少导致瓶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2)将一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纸花没有变红,说明了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故答案为: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3)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取另外一朵干燥的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纸花变红,说明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产生了一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新物质,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产生了一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新物质。
(4)实验1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实验2、3、4进行对比可得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综合上述四组实验,可以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故答案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1)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会发生反应,使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减少,导致瓶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进行分析;
(3)根据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进行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酸能使紫色石蕊石蕊变红来解题。
30.【答案】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并隔绝空气 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水中的白磷燃烧了 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或空气)水吸收了部分的热量,未达到纸片的着火点
【解析】解:(1)(1)实验1中试管中80℃热水的作用是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并隔绝空气;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②中的现象是水中的白磷燃烧了;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或空气);
(2)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实验2,①中纸片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的原因是:水吸收了部分的热量,降低了温度,未达到纸片的着火点。
故答案为:(1)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并隔绝空气;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燃烧了;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或空气);
(2)水吸收了部分的热量,未达到纸片的着火点。
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1.【答案】267 7:82.1g
【解析】解:(1)MBB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8+21×1+14+16=267;
(2)MBBA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16=7:8;
(3)26.7gMBBA中含有的氢元素的质量是26.7g×21×1267×100%=2.1g。
故答案为:(1)267;(2)7:8;(3)2.1g。
(1)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解答;
(2)根据元素的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化学式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利用化学式可判断物质的组成元素、元素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等。
32.【答案】解:方法一:1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100t×80%=80t
设理论上可以炼出的铁的质量为x
Fe2O3+3CO−高温2Fe+3CO2
160 112
80t x
160112=80tx
x=56t
则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56t÷96%≈58.3t
方法二:100t×80%×112160÷96%≈58.3t
答:1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58.3t。
【解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方程式,结合题中数据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计算,主要是利用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2023-2024学年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2023-2024学年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以下实验方法的归纳,正确的是,下列除杂方法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九上化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九上化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下列化学仪器的名称书写正确的是,如图是一种叫“干水”的物质,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