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学年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春风化雨 B. 火上浇油 C. 叶落知秋 D. 滴水成冰
- 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符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氧化碳中含有C元素
B. 双氧水、水中都含有1个氢分子
C.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Ca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物的化学式是
- 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了中国智慧。下列中药煎制步骤与实验室过滤操作原理相同的是( )
A. 冷水浸泡 B. 加热煎制
C. 取液弃渣 D. 装袋保存
- 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应选项“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 标签受损 B. 不会产生氧气
C. 引起火灾 D. 读数不正确
- 两位英国科学家因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获得2020年诺贝尔奖。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来裁玻璃
B. 石墨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所以是一种金属
C.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所有物质
D. 金刚石、石墨和足球烯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 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 客观事实 | 微观解释 |
A |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
B |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 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了改变 |
C | 压缩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 | 乒乓球内每个分子的体积都增大 |
D | 和CO的化学性质不同 | 分子构成不同 |
A. A B. B C. C D. D
- 2020年6月23日我国的北斗导航“收官之星”在西昌发射成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与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铷单质具有导电性 B. m的值是37,n的值是1
C. 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D. 氯化铷的化学式为
- 世卫组织发表声明称,地塞米松可挽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生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塞米松属于氧化物
B. 地塞米松由4种元素组成
C. 地塞米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60g
D. 地塞米松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2:3
- 根据如图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品红的扩散速度相同 B. 浓氨水变红
C. 浓氨水有很强的挥发性 D. 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无关
-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水是由氧单质和氢单质组成
③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④反应前后氧原子和氢原子的数目没变
⑤反应前后氧原子的质子数不变
⑥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⑧参加反应的水和生成氧气的微粒数目之比是2:1
A. ①④⑤⑦⑧ B. ②④⑤⑥⑦ C. ①③④⑥⑧ D. ③⑤⑥⑦⑧
- 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水的电解
B. 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C. ③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D. 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制氧气中质量的变化
- 用化学用语填空。
个镁原子 ______;
个氢分子 ______;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
个氢氧根离子 ______;
标出二氧化锰中锰的化合价 ______。 -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也是化学学科的价值所在。请用相关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你早餐喝牛奶了吗?牛奶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钠、镁、铁等。牛奶中所含“钙、钠、镁、铁”是指 ______填“原子”或“元素”。
年春节,我国武汉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了防止病毒传染,我们到人流密集的地方要戴口罩,使用较普遍的是一次性医用口罩由非织造布、熔喷布过滤层、鼻夹、携带组成,它对颗粒物、病毒、细菌起一定的 ______填“过滤”或“吸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发生火灾时,我们不要慌张,要沉着应对,如果楼房发生火灾,火势很大或有蔓延的可能,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消防员一般用高压水枪向着着火处喷水灭火,该方法灭火的原理是 ______。
下列净化水的过程中,说法错误的是 ______填字母。
A.加肥皂水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B.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净水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 如图所示,A、B、C三个实验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实验是 ______填序号。
中白磷燃烧的现象是 ______、放出热量。燃烧后恢复至室温后测量,若发现天平指针偏右,则造成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我们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水的认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活中常用 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关于、化学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选填“元素组成”或“分子结构”不同。
通常情况下,铜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会生锈,即生成铜绿【】,这是铜与氧气、二氧化碳和 ______反应的产物。
如图所示是电解水实验。
a、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 ______组成的。
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填序号。
A.试管a中得到的气体能燃烧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改变
C.两支试管中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2: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绝不容许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请你提出一条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化建议 ______。 - 如图所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的相关数据如表.
| 气体发生装置内物质的总质量 |
反应前 |
|
反应后 |
|
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
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结果精确到,下同
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可以选择 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若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______填“m”或“n”端进入;如果发生装置选用C,其优点是 ______。
若用装置A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可以用装置E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______。小红同学用此装置收集了一瓶氧气,测得氧气的纯度偏低,原因可能是 ______填字母。
收集气体前,集气瓶中没有注满水
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立刻收集
收集气体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
探究小组用装置H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但未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 小明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了下列实验。
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说明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______,化学性质是 ______。
装置B中倒入适量澄清的石灰水后,迅速拧紧软塑料瓶的瓶盖并振荡,根据看到的实验现象,写出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取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将小花的一半用水喷湿,放入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④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镁条能在中燃烧,他在装置D中进行实验,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这个实验使你对燃烧条件产生的新认识是 ______。
某学习小组同学在做有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有以下猜想①二氧化碳溶于水;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小帆和同学讨论后,对猜测进行验证。老师提供了两瓶二氧化碳如图,并提醒小帆:
把蒸馏水加入软塑料瓶,观察完现象后,再向瓶内滴加数滴石蕊溶液。请你和小帆一起经历并完成这项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 现象 | 结论 |
① ______ | 软塑料瓶向内瘪,容积缩小 | 可能性结论: |
②取软塑料瓶中的液体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数滴石蕊溶液并振荡 | 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春风化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火上浇油,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叶落知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滴水成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A
【解析】解:A、一氧化碳中含有C元素,说法正确;
B、双氧水和水中都含氢元素,不含氢分子,说法错误;
C、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O,不是Ca,说法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物的化学式是,说法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3.【答案】C
【解析】解: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中草药煎制过程中取液弃渣,是将药渣和药液分离,属于过滤操作。
故选:C。
根据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过滤操作的原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标签没有向着手心,会造成标签受损,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错误。
B、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图中试管口向上倾斜,受热仪器可能会破裂,能产生氧气,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故选项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酒精灯,可能会引起火灾,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错误。
D、读取液体体积,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不正确;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错误。
故选:B。
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D、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答案】A
【解析】解: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以做钻头,切割玻璃大理石等,正确;
B、石墨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但不是金属,选项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但不可以吸附所有物质,选项错误;
D、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但足球烯是由碳分子构成的,选项错误;
故选:A。
金刚石、石墨和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构成方式不同,所以他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异,解答本题主要是利用它们的性质及用途。
明确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性质,碳的几种单质组成元素相同,但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物理性质不同。
6.【答案】C
【解析】解: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C、压缩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乒乓球内每个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和CO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A、铷是金属,具有导电性,A说法正确;
B、元素周期表小方格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B说法正确;
C、元素周期表小方格汉字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C说法正确;
D、铷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化合价为价,氯元素化合价为价,氯化铷的化学式为RbCl,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明确元素周期表小方格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解答本题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A、地塞米松是由碳、氢、氟、氧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地塞米松是由碳、氢、氟、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地塞米松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地塞米松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解:A、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快,品红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故A错误。
B、实验中小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不是浓氨水变红,故B错误。
C、验中小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说明浓氨水有很强的挥发性,故C正确。
D、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快,一段时间后,大烧杯中的小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A
【解析】解: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①正确;②错误;
③反应前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反应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化合价发生变化,③错误;
④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氧原子和氢原子的数目没变,④正确;
⑤化学反应前后氧原子的质子数不变,⑤正确;
⑥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分子构成,⑥错误;
⑦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⑦正确;
⑧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水和生成氧气的微粒数目之比是2:1,⑧正确;
综上所述①④⑤⑦⑧正确;
故选:A。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分子构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总质量不变,据此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的组成和构成情况,难度不大。
11.【答案】A
【解析】解:A、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故选项正确。
B、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应该是从0开始不断增加的一直到反应结束,故选项不正确。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氧气的质量是不断增加的,当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氧气的质量不再增加,故选项不正确。
D、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为一定值,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A。
可以根据图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本题要把图中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2.【答案】
【解析】解: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个镁原子表示为2Mg,故答案为2Mg;
一个氢气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在化学式前加数字表示分子个数,2个氢分子表示为,故答案为:;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符号为,故答案为:;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在离子符号前加数字表示离子个数,2个氢氧根离子表示为,故答案为:;
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二氧化锰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锰元素的化合价为价,表示为,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3.【答案】元素 过滤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A
【解析】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牛奶中所含“钙、钠、镁、铁”是指元素;故答案为:元素;
使用较普遍的是一次性医用口罩由非织造布、熔喷布过滤层、鼻夹、携带组成,它对颗粒物、病毒、细菌起一定的过滤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故答案为:过滤;
发生火灾时,我们不要慌张,要沉着应对,如果楼房发生火灾,火势很大或有蔓延的可能,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消防员一般用高压水枪向着着火处喷水灭火,该方法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答案为: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生活中常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而加肥皂水不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说法错误;
B、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说法正确;
C、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因此净水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来分析;
根据口罩的作用来分析;
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根据净化水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因此要充分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
14.【答案】B 产生白烟 装置漏气
【解析】解:不能达到目的的实验是B,是因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
故答案为:B。
中白磷燃烧的现象是产生白烟、放出热量。燃烧后恢复至室温后测量,若发现天平指针偏右,则造成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
故答案为:产生白烟;装置漏气。
中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白磷燃烧产生白烟,如果装置漏气,可能导致天平失去平衡。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5.【答案】煮沸 分子结构 水 氢元素和氧元素 A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应集中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解析】解: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故答案为:煮沸;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根据分子的定义可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化学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分子结构不同;故答案为:分子结构;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根据铜绿的化学式可知,铜绿是铜、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产物;故答案为:水;
通过电解水实验从宏观角度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答案为:氢元素和氧元素;
、根据图示可知,试管a与电源负极相连,收集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能燃烧,符合题意;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守恒,故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改变,不符合题意;
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可知,a、b两支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为了保护水资源,防止水资源污染,生活中的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产生的工业废水应集中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故答案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应集中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根据硬水软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根据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进行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根据水资源污染及防治措施进行解答。
本题对水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考查,涉及电解水实验、硬水软化方法、保护水资源举措等知识点,题目较简单,熟练掌握水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6.【答案】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解析】解: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充当是催化剂,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即为:;
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68 32
解得:
答: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充当是催化剂,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可以据此解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可以据此解答;
根据生成氧气的质量结合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求算出过氧化氢的质量.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17.【答案】B或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或氧气不易溶于水 ab 气体不纯或铁丝表面有铁锈
【解析】解: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适合用装置B或C作发生装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若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m端通入;装置C相对于装置B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装置A属于固、固加热型,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也可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装置E收集;小红同学用此装置收集了一瓶氧气,测得氧气的纯度偏低,原因可能是:收集气体前,集气瓶中没有注满水、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立刻收集等;
探究小组用装置H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但未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现象,可能的原因有:气体不纯、铁丝表面有铁锈等。
故答案为:
或C;;m;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或;氧气不易溶于水;ab;
气体不纯或铁丝表面有铁锈等。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及特殊要求选择装置;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气体的性质和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根据装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品制取氧气,并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氧气的性质和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气体的制取,熟练掌握气体的制取原理,了解确定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因素和注意事项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用水喷湿的一半小花变红色,另一半干燥的小花不变色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或二氧化碳不能扑灭所有的火灾把蒸馏水加入软塑料瓶拧紧瓶盖振荡 二氧化碳溶于水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解析】解: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具有的物理性质是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化学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故答案为: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装置B中倒入适量澄清的石灰水后,迅速拧紧软塑料瓶的瓶盖并振荡,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因为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取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将小花的一半用水喷湿,放入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用水喷湿的一半小花变红色,另一半干燥的小花不变色,此现象说明具有的化学性质是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故答案为:用水喷湿的一半小花变红色,另一半干燥的小花不变色;
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镁条能在中燃烧,他在装置D中进行实验,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通过这个实验对燃烧条件产生的新认识是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二氧化碳不能扑灭所有的火灾;
故答案为: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或二氧化碳不能扑灭所有的火灾;
①把蒸馏水加入软塑料瓶拧紧瓶盖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向内瘪,容积缩小,说明①二氧化碳溶于水或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②取软塑料瓶中的液体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数滴石蕊溶液并振荡,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故答案为:
实验步骤 | 现象 | 结论 |
把蒸馏水加入软塑料瓶拧紧瓶盖振荡 |
| ①二氧化碳溶于水 |
|
|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
根据二氧化碳的的性质来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
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
根据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现象来分析。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宁夏中卫市中宁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宁夏中卫市中宁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碘酸钾中I元素的化合价为,00g,【答案】B,【答案】A,【答案】C,【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农村中学联考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农村中学联考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C,【答案】A,【答案】D,【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