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二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二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7页。
2021-2022学年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二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1.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铅笔折断 B. 废纸撕碎 C. 笔盒生锈 D. 水分蒸发
2.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验纯氢气
C. 滴加液体 D. O2验满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为了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应彻底消除温室效应
B. 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臭氧、甲烷等
C. “低碳”生活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应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D. 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
4.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
A.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 将点燃的木条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木条的火焰熄灭
C. 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白雾
5. 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中子数 B. 电子数 C. 最外层电子数 D. 质子数
6. 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 质子数不同 B. 中子数不同
C.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 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
7. 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会造成天然水体的污染
B. 天然水中硬水属于混合物,软水属于纯净物
C. 自来水厂通过沉降、过滤、吸附、杀菌消毒不能将海水淡化
D. 自然界的水经过蒸馏得到的水,氢气燃烧生成的水都是纯净物
8. 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正确的是( )
A. 3H2O:3个水分子中共含有2个氢原子 B. O2−:1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C. 2O:2个氧元素 D. MgO−2:氧化镁的化合价为−2价
9.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 Al B. Si C. Fe D. O
10. 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使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成为最畅销的商品。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和二氧化氯(ClO2)是常用消毒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aClO属于氧化物 B. NaClO中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1
C. 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D. NaClO中的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1. 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一种燃料)和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醇的化学式为CH3O
B. 甲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 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4
D. 利用该反应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2. 生活中常见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案例( )
A. 水的蒸发 B. 煤炭燃烧 C. 干冰升华 D. 糖块融化
13. 金刚石、石墨、C60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其原因是( )
A. 构成她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B. 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C. 它们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 它们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14. 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铜片的作用是传递热量 B. A.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
C. 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D. 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15. 用微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选项
生活中的现象
解释
A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
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隔变大
B
夏天的高压铝线比冬天长
夏天温度高,铝原子间隔变大了
C
向汤中加入少量的NaCl整锅汤变咸
NaCl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
刑侦人员牵着警犬寻找罪犯下落
分子不断运动,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A. A B. B C. C D. D
16. 用化学用语填空。
(1)3个钾原子 ______;
(2)4个硫酸根离子 ______;
(3)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______;
(4)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价 ______;
(5)氧化铁的化学式 ______.
17. 下列物质①二氧化碳②食盐水③氯酸钾④氧气⑤蒸馏水⑥空气⑦铁粉,请在以下空格中填写有关物质的序号:
(1)属于纯净物的是 ______;
(2)属于混合物的是 ______;
(3)属于单质的是 ______;
(4)属于化合物的是 ______;
(5)属于氧化物的是 ______。
18. 根据基本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______;
(2)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______;
(3)燃烧产生大量白烟:______;
(4)氢气燃烧:______;
(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______。
19.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图1为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
①字母b代表的是 ______。
②在铁、氧气、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______。
(2)图2为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F、Cl、Br三种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它们的原子具有相同的 ______。
(3)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当x=8时,该粒子符号为 ______。
20. 如图甲、乙所示是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
(1)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
(2)镁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成为离子,镁离子的符号是______.
21.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每个人都要关心水、爱护水、节约用水。如图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
(1)该实验中,与两个电极相连的a、b两支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 ______和 ______,体积比约为 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2)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 ______组成的。
22. 古代书法家、画家书写的作品保存时间长、不褪色的原因 ______。
23.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完成以下问题。
①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 ______支持燃烧(能/不能),所以生活中可用于 ______。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 ______,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 ______。
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 ______效应。
24.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______ b 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方程式:______,该反应的反应类型 ______。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最佳时机是:______,收集纯净的氧气通常可选用上述装置 ______(填字母),如何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______,用D装置收集氧气如何判断收集满了:______,收集满的氧气 ______放在实验台面上。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______ 和 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填字母),收集装置是 ______(填字母)。
(4)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______。
25. (1)大理石C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
(2)大理石CaCO3中钙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______;
(3)大理石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26. 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8.0g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反应时间/min
1.0
1.5
2.0
2.5
3.0
3.5
剩余固体质量/g
7.35
6.75
6.3
6.08
6.08
a
(1)a的值为 ______。
(2)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______g。
(3)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铅笔折断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废纸撕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笔盒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水分蒸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C
【解析】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氢气验纯的操作是: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管口,管口向下移近火焰,松开拇指,听到尖锐的爆呜声,说明不纯,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氢气验纯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氧气验满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答案】A
【解析】解:A、彻底消除温室效应,则环境中的温度将不会适合生物生存,故A说法错误;
B、臭氧、甲烷和二氧化碳一样,能产生温室效应,故B说法正确;
C、低碳就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人们在生活中应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C说法正确;
D、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能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以控制温室效应,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以及绿色植物的减少能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答案】B
【解析】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不能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是发出淡蓝色火焰,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点燃的木条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木条的火焰熄灭,故选项正确;
C、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而不是白雾,故选项错误;
故选:B。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
C、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D、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熟记铁、硫、红磷等物质燃烧时的现象是解题的关键,同时考查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5.【答案】C
【解析】解:因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在反应中不变化,则不会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时,在反应中一般失去电子而满足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当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时,在反应中一般得到电子而满足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即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故选:C。
根据原子的结构可知,原子核外的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得到或失去而满足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即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比较基础,学生需要了解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正确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6.【答案】A
【解析】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各选项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A。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而不是电子数,更不能是中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本题考查学生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此题利用元素的概念进行分析,可帮助学生的解题能力。
7.【答案】B
【解析】解:A.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会造成天然水体的污染,说法正确;
B.天然水中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属于混合物,软水中含有较少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也属于混合物,说法错误;
C.自来水厂通过沉降、过滤、吸附、杀菌消毒不能除去海水中的盐类物质,所以不能将海水淡化,说法正确;
D.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所以蒸馏水和氢气燃烧生成的水中均只含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C.根据海水淡化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水的知识,属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8.【答案】B
【解析】解:A、3H2O中的2表示1个水分子中共含有2个氢原子,错误;
B、O2−中的2表示1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正确;
C、2O中的2表示2个氧原子,错误;
D、氧化镁是物质,不能表示化合价,应是某元素的化合价,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9.【答案】A
【解析】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氧、硅、铝、铁、钙,汉字中带钅字旁(汞和金除外)的属于金属元素,所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故选:A.
根据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和金属元素的判断方法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金属元素的判断方法,掌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
10.【答案】D
【解析】解:A、NaClO是由钠、氧、氯3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NaClO中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3:35.5:16≠1:1:1,故B错误;
C、Cl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故C错误;
D、NaClO中的钠、氯、氧3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3:35.5:16,所以NaClO中的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
B、根据化合物的各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
C、根据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D、根据NaClO中的钠、氯、氧3种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意义,氧化物的识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等,注意理解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
11.【答案】D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CH3OH)和水,化学方程式为:3H2+CO2−一定条件CH3OH+H2O。
A、由分子的模型图可知,甲醇的化学式为CH3OH,故A说法不正确;
B、甲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4):16=3:1:4,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B说法不正确;
C、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3,故C说法不正确;
D、由物质的变化可知,利用该反应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写出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化学式的意义、物质的变化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宏观组成及其微观构成两方面的问题,解题关键是根据反应的实质结合模型的结构充分理解图中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2.【答案】B
【解析】解:A、水的蒸发,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B、煤炭燃烧,尽管灰烬的质量比煤的质量轻,因为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正确。
C、干冰升华,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D、糖块融化,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故选:B。
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适用于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则不适用于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适用于化学变化,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D
【解析】解:因为构成金刚石、石墨、C60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
故选:D。
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因为金刚石、石墨、C60的内部结构不同,所以三者的物理性质不同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反之,用途体现性质,性质体现结构.
14.【答案】C
【解析】解:A、金属铜具有导热性,能将热水的热量传递给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故A正确;
B、热水的作用提供热量和为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故B正确;
C、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C错误;
D、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D正确;
故选:C。
A、根据金属铜的导热性分析;
B、根据热水的作用分析;
C、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D、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本题属于基础题,掌握燃烧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C
【解析】解:A、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分子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隔变大增大。故A解释正确;
B、由于微粒与微粒之间有间隔,夏天温度高,铝原子间隔变大了。所以,夏天的高压铝线比冬天长,故B解释正确;
C、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离子是不断运动的,所以,向汤中加入少量的NaCl整锅汤变咸。故C解释错误;
D、由于分子不断运动,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所以,刑侦人员牵着警犬寻找罪犯下落。故D解释正确。
故选:C。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微观粒子的特征: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与微粒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
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特征方面的知识.了解利用微粒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3K4SO42− 2P2O5 Cu+2OFe2O3
【解析】解:(1)3个钾原子就是在钾元素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3,表示为3K;
(2)硫酸根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负电荷,4个硫酸根离子就是在硫酸根离子的前面加上数字4,表示为4SO42−;
(3)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就是在五氧化二磷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2,表示为 2P2O5;
(4)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价就是在氧化铜化学式中铜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加上+2,表示为Cu+2O;
(5)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
故答案为:(1)3K;
(2)4SO42−;
(3)2P2O5;
(4)Cu+2O;
(5)Fe2O3。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7.【答案】①③④⑤⑦ ②⑥ ④⑦ ①③⑤ ①⑤
【解析】解:①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一种物质祖晨个,属于纯净物,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也属于氧化物;
②食盐水是氯化钠和水组成,属于混合物;
③氯酸钾是由氯酸钾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是由氯、钾、氧3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
④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属于单质;
⑤蒸馏水是由水一种物质的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也属于氧化物;
⑥空气 是由氮气、氧气等气体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⑦铁粉是由铁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是由铁一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单质;
(1)属于纯净物的是①③④⑤⑦,故答案为:①③④⑤⑦;
(2)属于混合物的是②⑥,故答案为:②⑥;
(3)属于单质的是④⑦,故答案为:④⑦;
(4)属于化合物的是①③⑤,故答案为:①③⑤;
(5)属于氧化物的是①⑤,故答案为:①⑤。
根据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叫做混合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混合物、纯净物、氧化物、化合物、单质的辨识,注意理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
18.【答案】S+O2−点燃SO2 3Fe+2O2−点燃Fe3O4 4P+5O2−点燃2P2O5 2H2+O2−点燃2H2OCO+CuO−△Cu+CO2
【解析】解:(1)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点燃SO2;
(2)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的反应是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2O2−点燃Fe3O4;
(3)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点燃2P2O5;
(4)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2H2+O2−点燃2H2O;
(5)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
故答案为:(1)S+O2−点燃SO2;
(2)3Fe+2O2−点燃Fe3O4;
(3)4P+5O2−点燃2P2O5;
(4)2H2+O2−点燃2H2O;
(5)CO+CuO−△Cu+CO2。
(1)根据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进行分析;
(2)根据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进行分析;
(3)根据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进行分析;
(4)根据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进行分析;
(5)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水进行分析。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然后找出反应物、生成物,最后结合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方程式。
19.【答案】核外电子 氯化钠 最外层电子数 O2−
【解析】解:(1)①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所以a代表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b代表核外电子;
②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根离子构成的;
(2)F、Cl、Br三种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
(3)当x=8时,由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是8,电子数是10,该微粒是铝离子,符号为:O2−;
故答案为:
(1)①核外电子;②氯化钠;
(2)最外层电子数;
(3)O2−。
(1)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原子结构来分析;
(2)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分析;
(3)根据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比较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大小,然后确定离子的种类。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20.【答案】24.31失去 Mg2+
【解析】解:(1)由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可知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31;
(2)由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离子符号为Mg2+;
故答案为:
(1)24.31;
(2)失去;Mg2+.
根据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则可知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得失电子情况.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等即可解答本题,难度不大.
21.【答案】氢气 氧气 2:12H2O−通电2H2↑+O2↑氢元素、氧元素
【解析】解:(1)该实验中,与两个电极相连的a、b两支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2: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
故答案为:氢气;氧气;2:1;2H2O−通电2H2↑+O2↑。
(2)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故答案为:氢元素、氧元素。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2.【答案】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解析】解:古代书法家、画家书写的作品保存时间长、不褪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故答案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解答即可。
加强对碳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不能 灭火 碳酸 变红色 Ca(OH)2+CO2=CaCO3↓+H2O温室
【解析】解:①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所以生活中可用于灭火。
故答案为:不能;灭火。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故答案为:碳酸;变红色。
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
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温室。
①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所以生活中可用于灭火。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③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④二氧化碳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4.【答案】锥形瓶 集气瓶 2H2O2−MnO22H2O+O2↑分解反应 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 C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复燃,则为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 正 大理石或石灰石 稀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BD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解析】解:(1)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是锥形瓶,b是集气瓶。
(2)B装置适合固液不加热的反应,所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该反应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排水法收集氧气,导管口刚开始排出的是装置内的空气,当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可以开始收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选C收集;氧气具有助燃性,把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为氧气;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把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集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收集满的氧气正放在实验台面上。
(3)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是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选B,二氧化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所以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故选D收集。
(4)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故答案为:
(1)锥形瓶集气瓶
(2)2H2O2−MnO22H2O+O2↑;分解反应;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C;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复燃,则为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正;
(3)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B;D;
(4)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装置特点选择反应物,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分析;根据氧气验满的方法分析;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及特殊要求选择发生装置。
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及特殊要求选择收集装置。
(3)根据化学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及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及特殊要求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4)根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分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同时也考查了气体的验满、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综合性比较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5.【答案】100 10:3:1240%
【解析】解:(1)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12+16×3=100;
(2)碳酸钙中Ca、C、O的质量比=40:12:(16×3)=10:3:12;
(3)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100×100%=40%。
故答案为:(1)100;(2)10:3:12;(3)40%。
(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各元素的质量比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6.【答案】6.081.92
【解析】解:(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5min后固体的质量已经不再变化,说明氯酸钾已经完全反应,因此a=6.08;故答案为:6.08;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为:8g−6.08g=1.92g;故答案为:1.92g;
(3)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MnO2△2KCl+3O2↑
245 96
x1.92g
24596=x1.92g
解得:x=4.9g
答: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4.9g。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完全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差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
(3)根据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氯酸钾的质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质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分数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氧气的质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重庆市万州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CO2,+2,H2O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136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NO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新疆塔城地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CO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