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景贤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景贤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综合能力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景贤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
1.(3分)下列说法符合日常生活的是( )
A.一节物理课时间为0.45h
B.人的正常体温是39℃
C.人步行速度约10m/s
D.物理课本的宽度接近19cm
2.(3分)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合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划桨。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鼓声是由鼓槌振动产生的
B.观众可通过音色分辨出鼓声、号子声
C.运动员打鼓的力越大,响度越大
D.岸上观众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3分)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固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4.(3分)物理研究中常常会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转换法”等研究方法,下列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的概念——类比法
B.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用一根完全一样的蜡烛与像重合来确定像的位置——等效替代法
C.探究琴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材料、长度、粗细、松紧的关系——控制变量法
D.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铃声又变大,从而得出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推理”的方法
5.(3分)如图所示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则在晚上开车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漫反射
B.只有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反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3分)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是由于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B.选择精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D.认真仔细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7.(3分)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 m/s
B.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C.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D.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8.(3分)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 (选填“次声波”、“超声波”)。此声呐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其原因是 。
9.(3分)如图所示为今年4月4日晚在辽宁拍摄的“红月亮”,月亮 (是/不是)光源,月食现象可以用光的 规律解释,发生月食时,地球、太阳和月亮三个天体近似在一条直线上,其中 的位置在另外两个天体之间。
10.(3分)如图所示是某种合金加热变成液态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图象并回答:
(1)这种合金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BC段表示合金处于 状态,其熔化特点是 。
11.(3分)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用该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是 cm,图乙所示停表的示数为 s。
12.(3分)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用到一些隐含的已知条件:
(1)利用激光测月球距地球的距离。
隐含条件: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 ;
(2)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水烧开。
隐含条件:水烧开时水温为 ;
(3)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
隐含条件:声音此时的速度为 。
13.(3分)我国古书《考灵曜》上记载“有人在大舟中门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其中“舟行”是以 (选填“河岸”或“门窗”)为参照物说的;而“人不觉”是描述“静止”,这说明运动与静止具有 ,它比意大利科学家提出类似的观点还早1500多年。
14.(3分)小强出门前照一下镜子正衣冠,他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则像距离小强 m远;如果小强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则1.5s后,他和像的距离为 m,同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作图题(2分+3分+3分,共8分)
15.(2分)一辆电动玩具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上画出它的路程﹣时间图象。
16.(3分)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称的虚像A′B′。
17.(3分)祖国山河美如画,如图甲是小明同学在“国庆”长假期间拍摄的湖景,图乙是其简化图,若人站在岸边,P点为人眼的位置,a是拱桥的顶点。请画出人眼通过水面观察到a的光路图。
四、实验题(本大题3小题,5分+7分+9分,共21分)
18.(5分)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
(1)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 内;向前或向后折的过程中,在纸板B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规律是反射角 (选填“>”、“=”或“<”)入射角;
(3)在甲图中,如果将光线沿着FO射向平面镜时,可看到反射光线沿OE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
(4)如果实验中硬纸板放得没有与平面镜垂直,稍有倾斜,则当入射光贴着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后,在硬纸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19.(7分)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按如图甲所示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
(3)读数时小明发现A点有小水滴影响读数,小水滴的成因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按乙图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
(4)图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①刚开始计时时水的温度是 。
②由图象可知,实验室当时水的沸点是 ,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是”或“不是”)1个标准大气压。
③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选填“吸”或“放”)热,温度 。
(5)丁图是烧杯中的水沸腾 (选填“时”或“前”)的情形。
(6)小明觉得应将水烧开所用时间缩短些,对此请给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20.(9分)(1)小兮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秒表(单位s)所显示的时间。
①实验原理是 。
②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测量 (选填“时间”或“路程”)的误差。
③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机械停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AB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的路程为 cm,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vBC= m/s。
(2)爱思考的小明同学用另一套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5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①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②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A到C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乙)。屏幕图像如图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 (选填“匀速”或“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 m/s。
③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速度﹣时间图像与横坐标轴所包围部分(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小车运动的距离。如图丁是小车A运动的v﹣t图像(图像的趋势不改变),请通过丁图分析出小车A在0~1s内的平均速度为 m/s。如果在小车A开始运动的同时,在A后方1m处释放一同向匀速运动的小车B,当t=5s时两车在某位置恰好相遇,则小车B的速度大小 m/s。
五、计算题(本大题2小题,6分+8分,共14分)
21.周末,小科去他爸爸的工作的摩天大楼玩。
(1)摩天大楼装有运行速度为8m/s的高速电梯,从大楼一楼乘电梯到达楼顶,用时约40s,该摩天大楼大约多高?
(2)小科从一楼步行到3楼,用时约10s,已知爬行每层楼小科需要走5m,小科步行的速度为多少?
22.一辆汽车以15m/s的恒定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笛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笛声2s通过的路程;
(2)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
(3)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
六、综合能力题(21题4分,22题5分,23题6分,共15分)
23.(4分)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架在桌面上,再取两段等长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此时坐在右座的同桌看不到像,为了让他也能够看到,小明只将茶色玻璃板向右平移,则像的位置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3)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到蜡烛a的像;
(4)最后,小明把一只玩具猫放在平面镜前,如图所示,则小猫的像是 。
24.(5分)仔细阅读短文,并回答文后问题。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 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
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迷”,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
问题:
(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② ;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 左右,声具有 。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所填的物理量②与 有关,关系是 。
25.(6分)生活中处处都有物态变化的现象。厨房的炉子上正架着一口装了水的锅,盖上锅盖,加热锅里的水。几分钟后就可以听到“咕噜咕噜”的水声从锅里传来;揭开锅盖,“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打开冰箱,上层的隔板上放有一些蔬菜,仔细观察后发现,有时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把蔬菜拿出冰箱一会儿后,哪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水珠。
(1)“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白气”的形成是 (选填“热锅”或“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珠。
(2)有时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小冰粒”的形成是水洗后蔬菜上的小水珠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哪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小水珠。“小冰粒”的消失是因为其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了小水珠。
(3)环保冰箱利用环戊烷代替氟利昂,压缩机通过 的方式使其储存在里面,再送入冰箱内 (填物态变化名称)带走内部热量。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景贤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
1.(3分)下列说法符合日常生活的是( )
A.一节物理课时间为0.45h
B.人的正常体温是39℃
C.人步行速度约10m/s
D.物理课本的宽度接近19cm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一节物理课时间为45min=0.75h,所以A不符合实际情况;
B、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所以B不符合实际情况;
C、人步行速度约1m/s左右,所以C不符合实际情况;
D、物理课本的宽度接近19cm,所以D符合实际情况。
故选:D。
【点评】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2.(3分)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合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划桨。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鼓声是由鼓槌振动产生的
B.观众可通过音色分辨出鼓声、号子声
C.运动员打鼓的力越大,响度越大
D.岸上观众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3)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4)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解答】解:A、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出鼓声、号子声的,故B正确;
C、运动员打鼓的力越大,鼓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正确;
D、岸上观众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声音三个要素的理解,是一道基础题。
3.(3分)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固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分析】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它需要吸热;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放热过程;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需要吸热。
【解答】解:
A、B、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故A正确,B错误;
C、干冰升华过程中吸收热量,导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周围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晶。故C错误;
D、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吸收热量,由固态熔化成液态,落到地面形成降雨,熔化吸热。故D正确。
故选:ACD。
【点评】我们不仅要掌握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还要清楚每个物态变化过程的吸放热情况。
4.(3分)物理研究中常常会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转换法”等研究方法,下列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的概念——类比法
B.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用一根完全一样的蜡烛与像重合来确定像的位置——等效替代法
C.探究琴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材料、长度、粗细、松紧的关系——控制变量法
D.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铃声又变大,从而得出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推理”的方法
【分析】(1)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因变量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而控制其余几个变量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变量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的方法;
(2)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
(3)模型法: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
(4)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把直接测量有困难的量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来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5)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解答】解:A、在研究光现象时,为了便于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引入“光线”的概念,采用了模型法,故A错误;
B、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用一根完全一样的蜡烛代替成像的蜡烛与像重合来确定像的位置,采用了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探究琴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材料、长度、粗细、松紧的关系时,要控制其它因素,对几个因素逐个进行探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正确;
D、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铃声又变大,从而得出真空不能传声,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将空气完全抽出时的结论,采用了“实验+推理”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此类问题是结合初中物理实例考查对各种物理学方法的掌握情况。
5.(3分)如图所示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则在晚上开车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漫反射
B.只有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反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
A、由图可知,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光射到干燥的路面和潮湿的路面都发生了光的反射,故B错误;
C、由于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是平行射出的,很少的反射光线进入驾驶员眼睛,所以,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故C正确;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发生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判断物体亮暗的依据并不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而是进入人眼光线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线多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线少感觉暗。
6.(3分)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是由于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B.选择精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D.认真仔细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分析】①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正确做法而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
②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采用精密仪器测量等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解答】解:A、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是错误,而不是误差,故A错误;
B、选择精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故B正确;
C、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C错误;
D、认真仔细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7.(3分)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 m/s
B.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C.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D.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分析】先确定汽车收到第一、二次信号时用的时间,利用s=vt求出到测速仪的距离,进而求出汽车遇到两次信号时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利用速度公式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解答】解: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1=×0.6s=0.3s,
由v=可得,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3s=102m;
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2=×(1.8s﹣1.4s)=0.2s,
由v=可得,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2s=68m;
汽车遇到两次信号时与测速仪的距离差s=s1﹣s2=102m﹣68m=34m,
汽车两次遇到信号的时间差为:△t=1.6s﹣0.3s=1.3s,
汽车的速度v==≈26.15m/s,故C错误,AB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速度的应用,读懂图像蕴含的信息,正确提取有用信息,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8.(3分)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 超声波 (选填“次声波”、“超声波”)。此声呐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其原因是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分析】(1)深海测距,声呐向海底发射的超声波,通过记录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
(2)超声波属于声波,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声呐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向海底发射的是超声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周围和太空没有空气,是真空,故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
故答案为:超声波;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一是求出超声波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二是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3分)如图所示为今年4月4日晚在辽宁拍摄的“红月亮”,月亮 不是 (是/不是)光源,月食现象可以用光的 直线传播 规律解释,发生月食时,地球、太阳和月亮三个天体近似在一条直线上,其中 地球 的位置在另外两个天体之间。
【分析】①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②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发生日食和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都在同一直线上,都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不同的是发生日食时月球在中间;发生月食时地球在中间。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了太阳;而日食发生时,是月亮挡住了太阳。
【解答】解: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才被人看见的,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月食的形成是因为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所以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发生月食时地球在另外两个天体之间。
故答案为:不是;直线传播;地球。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知道日食、月食的成因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10.(3分)如图所示是某种合金加热变成液态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图象并回答:
(1)这种合金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BC段表示合金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其熔化特点是 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
【分析】(1)判断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最大区别,要看温度随时间变化时,是否有一段时间内,物质吸热但不升温。
(2)晶体在达到熔点后,熔化的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解答】解:(1)从图象观察,该合金在熔化时,有一段时间内继续加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物质有一定的熔点,属于晶体;
(2)从图象可知,BC段物质是达到熔点,进行熔化的阶段,此时,合金应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其熔化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1)晶体;(2)固液共存;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点评】观察物质熔化的图象时,要学会分析关键的时间点和温度点,从而判断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进而确定是晶体还是非晶体,以及物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11.(3分)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 cm,用该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是 4.60 cm,图乙所示停表的示数为 217.5 s。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由图甲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4.6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4.60cm;
图中,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4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3min37.5s,即217.5s。
故答案为:0.1;4.60;217.5。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和秒表使用,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我们要熟练掌握使用和读数方法。
12.(3分)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用到一些隐含的已知条件:
(1)利用激光测月球距地球的距离。
隐含条件: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 3×108m/s ;
(2)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水烧开。
隐含条件:水烧开时水温为 100℃ ;
(3)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
隐含条件:声音此时的速度为 340m/s 。
【分析】据物理学中关于光速、温度、声速的常识进行填写。
【解答】解: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108m/s;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故答案为:3×108m/s;100℃;340m/s。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速、温度、声速,属基础题目。
13.(3分)我国古书《考灵曜》上记载“有人在大舟中门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其中“舟行”是以 河岸 (选填“河岸”或“门窗”)为参照物说的;而“人不觉”是描述“静止”,这说明运动与静止具有 相对性 ,它比意大利科学家提出类似的观点还早1500多年。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以河岸为参照物,舟和河岸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舟是运动的,所以“舟行”;
以舟里的人为参照物,舟里的人和舟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舟是静止的,所以“人不觉”。
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舟的运动状态就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故答案为:河岸;相对性。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在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先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结果也可能不同,这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4.(3分)小强出门前照一下镜子正衣冠,他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则像距离小强 4 m远;如果小强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则1.5s后,他和像的距离为 1 m,同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由题知,小强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由于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小强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2m,则像距离小强2m+2m=4m;
如果小强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则1.5s后,小强向平面镜移动的距离为s=vt=1m/s×1.5s=1.5m,
此时小强到平面镜的距离变为2m﹣1.5m=0.5m,
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0.5m,
所以他和像的距离为0.5m+0.5m=1m;
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所以当他向平面镜移动时,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4;1;不变。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常考题目,难度不大,需要注意的是当人远离或靠近平面镜时,视觉感觉像的大小在变化,事实上并没有变。
三、作图题(2分+3分+3分,共8分)
15.(2分)一辆电动玩具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上画出它的路程﹣时间图象。
【分析】先由图甲得出电动玩具车的速度是2m/s,然后分别算出电动玩具车在1s、2s、3s直到6s时通过的路程,这样得出几个坐标点,在图乙上作出这几个点,最后将这几个点用线连起来,即得出它的路程﹣时间图象。
【解答】解:由图甲可知:电动玩具车的速度是2m/s。所以电动玩具车在1s内通过的路程是2m,2s内通过的路程是4m,3s内通过的路程是6m,依此类推,在6s时通过的路程是12m,然后在图乙上作出这几个点,最后将它们用线连起来,答案如图:
【点评】解答本题依据的物理知识是,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依据的数学知识是会用描点法做函数图象。
16.(3分)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称的虚像A′B′。
【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2)作出两个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解答】解:
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
【点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概括为: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在作物体的像时,注意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画出物体的像。
17.(3分)祖国山河美如画,如图甲是小明同学在“国庆”长假期间拍摄的湖景,图乙是其简化图,若人站在岸边,P点为人眼的位置,a是拱桥的顶点。请画出人眼通过水面观察到a的光路图。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连接a′点与眼睛P,与水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
【解答】解:(1)过镜面作出点a的对称点a′,即为a在平面镜中的像a′;
(2)连接a′P与水面交于O点,O即为入射点,连接aO就得到入射光线,OP即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点评】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光路,利用好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是本题的关键。
四、实验题(本大题3小题,5分+7分+9分,共21分)
18.(5分)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
(1)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 同一平面 内;向前或向后折的过程中,在纸板B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规律是反射角 = (选填“>”、“=”或“<”)入射角;
(3)在甲图中,如果将光线沿着FO射向平面镜时,可看到反射光线沿OE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光路是可逆的 ;
(4)如果实验中硬纸板放得没有与平面镜垂直,稍有倾斜,则当入射光贴着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后,在硬纸板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分析】(1)知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为验证这个结论,可以将纸板沿法线方向向前或向后折;
(2)测量出入射角、反射角,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由此可得出结论;
(3)根据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实验中硬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此时反射光线、硬纸板和法线不在同一平面,纸板上不能呈现反射光线,由此得出结论。
【解答】解:(1)在实验过程中,将纸板向前或向后折,是为了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此时在纸板B上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实验中测量出入射角、反射角,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相等,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当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光将沿OE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实验中硬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此时反射光线、硬纸板和法线不在同一平面,纸板上不能呈现反射光线。
故答案为:(1)同一平面;不能;(2)=;(3)光路是可逆的;(4)不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其中熟练掌握光的反射定律是解题的关键。
19.(7分)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按如图甲所示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相平 ;
(3)读数时小明发现A点有小水滴影响读数,小水滴的成因是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按乙图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
(4)图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①刚开始计时时水的温度是 89℃ 。
②由图象可知,实验室当时水的沸点是 99℃ ,当时的大气压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1个标准大气压。
③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吸 (选填“吸”或“放”)热,温度 不变 。
(5)丁图是烧杯中的水沸腾 时 (选填“时”或“前”)的情形。
(6)小明觉得应将水烧开所用时间缩短些,对此请给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减少水的质量 。
【分析】(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先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温度计的位置;
(2)在进行温度计的读数时,注意其分度值,视线与液柱液面相平;
(3)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液化为小水珠,附着在温度计上;
(4)①通过图象读取;
②③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5)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6)缩短沸腾时间的方法:减少水量、提高水的初温或者加盖;
【解答】解:(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先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温度计的位置,所以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按如图甲所示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液化为小水珠,附着在温度计上;
(4)①通过图象可得,刚开始计时时水的温度是89℃;
②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是99℃,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故此时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③水沸腾时的特点是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5)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丁图是烧杯中的水沸腾时的情形;
(6)小明觉得应将水烧开所用时间缩短些,对此请给出一条合理的建议:减少水的质量;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相平; (3)液化; (4)①89℃;②99℃;不是; ③吸;不变; (5)时;(6)减少水的质量。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水沸腾的实验,解题关键是将实验操作要求及结论熟练掌握,认真审题分析。
20.(9分)(1)小兮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秒表(单位s)所显示的时间。
①实验原理是 v= 。
②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测量 时间 (选填“时间”或“路程”)的误差。
③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机械停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AB会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的路程为 40.0 cm,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vBC= 0.4 m/s。
(2)爱思考的小明同学用另一套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5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①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A (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②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A到C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乙)。屏幕图像如图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 加速 (选填“匀速”或“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 0.8 m/s。
③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速度﹣时间图像与横坐标轴所包围部分(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小车运动的距离。如图丁是小车A运动的v﹣t图像(图像的趋势不改变),请通过丁图分析出小车A在0~1s内的平均速度为 0.1 m/s。如果在小车A开始运动的同时,在A后方1m处释放一同向匀速运动的小车B,当t=5s时两车在某位置恰好相遇,则小车B的速度大小 0.7 m/s。
【分析】(1)①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是通过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得到平均速度;
②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则小车在斜面的运动不宜过快;
③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导致计时落后,所测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图1可以读数下半程的路程和下半程所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下半程的路程;
2)①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②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减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然后根据图象读出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
③根据图象求出小车A运动的距离,然后根据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车A 在0﹣1s 内的平均速度;
根据图丁可知小车A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利用速度公式表示出小车A在相遇时运动的距离和小车B在相遇时运动的距离,则有sB=sA+1m;
当t=5s时两车在某位置恰好相遇,代入计算出可得小车B的速度。
【解答】解:(1))①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②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则小车在斜面的运动不宜过快,所以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
③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导致计时落后,所测时间偏小,由v=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下半程的路程s=40.0cm﹣0=40.0cm=0.4m,下半程所用的时间t=00:02﹣00:03=1s,则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0.4m/s;
(2)①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②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由图象可知,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加速运动的;
小车到达坡底时的时间是2.5s,对应的速度为0.8m/s;
③由题意和图象可知,小车A在1s 内运动的距离:s=vt=×0.2m/s×1s=0.1m,
则小车A 在0﹣1s 内的平均速度:v′===0.1m/s;
由图象可知,小车A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比例系数k==0.2m/s2,
则小车A的速度:vA=0.2m/s2×t,
由题意可得,小车A在相遇时运动的距离:sA=vAt=×0.2m/s2×t×t=0.2m/s2×t2;
小车B做匀速运动,则小车B在相遇时运动的距离:sB=vBt;
由题意可知,当t=5s时两车在某位置恰好相遇,则vBt=vAt+1m,即5s×vB=0.2m/s2×(5s)2+1m;
解得:vB=0.7m/s。
故答案为:(1)①v=;②时间;③偏大;40.0;0.4;(2)①A;②加速;0.8;③0.1;0.7。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涉及到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实验的注意事项等,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关键,抓住两车的距离关系,灵活运用相关公式即可正确解题,有一定难度。
五、计算题(本大题2小题,6分+8分,共14分)
21.周末,小科去他爸爸的工作的摩天大楼玩。
(1)摩天大楼装有运行速度为8m/s的高速电梯,从大楼一楼乘电梯到达楼顶,用时约40s,该摩天大楼大约多高?
(2)小科从一楼步行到3楼,用时约10s,已知爬行每层楼小科需要走5m,小科步行的速度为多少?
【分析】(1)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求出摩天大楼的高度;
(2)先求出小科步行一层楼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小科步行的速度。
【解答】解:
(1)由v=可得,摩天大楼的高度:h=s=vt=8m/s×40s=320m;
(2)因为小科从一楼步行到三楼,用时约10s,
所以步行一层楼所用的时间为×10s=5s,
则小科步行的速度:v′===1m/s。
答:(1)摩天大楼的高大约为320m;
(2)小科步行的速度为1m/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注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对应。
22.一辆汽车以15m/s的恒定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笛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笛声2s通过的路程;
(2)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
(3)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
【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笛声2s通过的距离;
(2)(3)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货车时,汽车以2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根据汽车通过的距离和鸣笛时到山崖的距离求出听到回声时汽车山崖的距离。
【解答】解:
(1)根据v=可知,笛声传播的距离:s1=v1t=340m/s×2s=680m;
(2)汽车行驶的距离:s2=v2t=15m/s×2s=30m;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1+s2,
s=(s1+s2)=×(680m+30m)=355m;
(3)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s﹣s2=355m﹣30m=325m。
答:(1)笛声2s通过的路程为680m;
(2)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为355m
(3)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325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
六、综合能力题(21题4分,22题5分,23题6分,共15分)
23.(4分)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架在桌面上,再取两段等长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此时坐在右座的同桌看不到像,为了让他也能够看到,小明只将茶色玻璃板向右平移,则像的位置 不变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3)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到蜡烛a的像;
(4)最后,小明把一只玩具猫放在平面镜前,如图所示,则小猫的像是 C 。
【分析】(1)玻璃板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3)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出现。
【解答】解:(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小明只将茶色玻璃板向右平移,则像的位置不变;
(3)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到蜡烛a的像;
(4)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小猫的像是C。
故答案为:
(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不变;
(3)不能;
(4)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同时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24.(5分)仔细阅读短文,并回答文后问题。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 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
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迷”,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
问题:
(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超声 ,② 音调 ;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次声波 ;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 20Hz 左右,声具有 能量 。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所填的物理量②与 频率 有关,关系是 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
【分析】(1)了解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的知识。(2)了解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3)知道次声波的概念已及次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解:(1)蝙蝠是利用超声波进行探测信息和定位,所以①应是:超声。
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杯子中的水量不同,杯子与水振动的快慢不同,杯子与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所以②应是:音调
(2)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所以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次声波。
(3)只有当两个物体的振动频率相同时才能产生共振现象,亚声波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所以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20Hz左右。
因为声波能够把内脏振坏,所以声波具有能量。
(4)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1)①超声;②音调。
(2)次声波。
(3)20Hz;能量。
(4)频率;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有以下几个:(1)了解蝙蝠利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的知识。(2)了解超声波的定义。(3)知道形成共振的条件是频率相同。(4)知道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5.(6分)生活中处处都有物态变化的现象。厨房的炉子上正架着一口装了水的锅,盖上锅盖,加热锅里的水。几分钟后就可以听到“咕噜咕噜”的水声从锅里传来;揭开锅盖,“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打开冰箱,上层的隔板上放有一些蔬菜,仔细观察后发现,有时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把蔬菜拿出冰箱一会儿后,哪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水珠。
(1)“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白气”的形成是 热锅 (选填“热锅”或“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珠。
(2)有时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小冰粒”的形成是水洗后蔬菜上的小水珠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哪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小水珠。“小冰粒”的消失是因为其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了小水珠。
(3)环保冰箱利用环戊烷代替氟利昂,压缩机通过 压缩体积 的方式使其储存在里面,再送入冰箱内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带走内部热量。
【分析】(1)(2)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汽化吸热。
【解答】解:(1)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白气”是从热锅里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2)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小冰粒”的形成是水洗后蔬菜上的小水珠凝固形成的;小冰粒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小水珠,是水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
(3)环保冰箱利用环戊烷代替氟利昂,压缩机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使其储存在里面,再送入冰箱内利用汽化吸热带走内部热量。
故答案为:(1)热锅;液化;(2)凝固;熔化;(3)压缩体积;汽化。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江门市蓬江一中景贤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综合能力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景贤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蓬江一中景贤学校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