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课内文言文翻译,共6分,多文本阅读,共14分,古代诗歌阅读,共10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语言运用,共3分,《论语》阅读理解,共7分,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上)期中
语文
2022-11-1
说明:本试卷共十一道大题,3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合理安排作答时间与顺序,保证作文能够完成,并将所有答案对应题号填涂、作答在答题卡上。
I卷(共100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半响(shǎng) 木讷(nè) 慰藉(jiè) 周公吐哺(bǔ)
B. 摈弃(bìng) 炽(chì)热 脂(zhī)膏 惨惨戚戚(qì)
C. 花蕾(1ěi) 憎(zèng)恨 镂(1óu)刻 佛(bì)狸祠下
D. 罅(xià)隙 忸怩(niē) 窸窣(sǖ) 锲(qì)而不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摈弃”“摈”应读“bìn”,“惨惨戚戚”的“戚”应读“qī ”;
C.“憎恨”的“憎”应读“zēng”,“镂刻”的“镂”应读“lòu”;
D.“忸怩”的“怩”应读“ní”,“窸窣”的“窣”应读“sū”,“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
故选A。
2. 下列各项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寥廓 峥嵘 安详 稚气未脱 B. 挟持 隧道 倦殆 荧火虫
C. 接茬 衷心 蓬松 磕磕绊绊 D. 荆棘 契阔 毡帽 婉转凄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
B.“倦殆”的“殆”应为“怠”;“荧火虫”的“荧”应为“萤”。
故选B。
3. 下列各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提出“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派的理论基础。
B.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与元稹并称为“元白”,《琵琶行》为其“感伤诗”的代表作。
C.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书画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D.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词集《漱玉词》。与婉约派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有词集《漱玉词》”错误。《漱玉词》是李清照的作品。辛弃疾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故选D。
4. 根据你的理解,最适合依次填入原诗的一项是( )
红烛(节选)
闻一多
红烛阿!______?____?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____,____,____,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①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②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③烧沸世人的血 ④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⑤烧破世人的梦
A. ②①③④⑤ B. ②①⑤③④ C. ①②⑤④③ D. ①②③⑤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第一空:句子后面是问号,故应选①和②句,依据①②的语义逻辑关系分析可知应该是先有躯体,再又灵魂,故第一空应该选②;
第二空:承接上文,应选①,排除CD;
第三空:依据上文“烧吧,烧吧”,可知毁坏的首先是人的迷梦,故应填⑤,排除A;
第四空:承接上文,人的迷梦后承接的应该是世人的血,故应填③;
第五空:最后烧毁一切,拯救了世人的灵魂,故应填④。
排序为:②①⑤③④
故选B。
5. 下列诗句中的字词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教:教授 每:常常
B.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去、往 韵:才情。
C.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泣:眼泪 青衫:青色单衣
D.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怎生:终生 得黑:度过黑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教:动词,使、令、让。句意: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B.适:适应。句意:从小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致,生性本来喜欢山川田园。
D.怎生:怎么,怎样。得黑:挨到天黑。句意:静坐窗前,独自怎样才能熬到天色昏黑?
故选C。
6. 下列诗句中的字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 虎鼓瑟兮鸾回车 鼓:击鼓 B. 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C. 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一下子 D.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厌:满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弹奏,名词作动词;句意: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
B.超出;句意: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C.一下子;句意:像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
D.满足;句意: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故选A。
7. 下列字词在两句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摧: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摧眉折腰事权贵
B. 言:感我此言良久立 因为长句,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序)
C. 信:烟涛微茫信难求 低眉信手续续弹
D. 就:金就砺则利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
A.句意: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摧,摧毁,毁坏。
句意: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摧,低下。
B.句意: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言,话。
句意: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言,字。
C.句意: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信,实在,的确。
句意: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信,随便。
D.句意: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就,靠近。
句意:接近贤能之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就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就,靠近。
故选D。
8. 下列与例句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一项是(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论语》)
C. 蟹六跪而二螯 D.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的“而”:连词,表转折,但,却。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要冷。
A.“而”:连词,表转折,但,却。句意: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B.“而”:连词,表转折,但,却。句意:不是你应该祭祀的鬼神,你却去祭祀他,那是献媚。
C.“而”:连词,表并列。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D.“而”:连词,表转折,但,却。句意: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故选C
9. 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句子是( )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东”,名词做状语,向东。句意: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
B.“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句意: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C.“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D.“上”,名词做状语,向上。句意: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地下泉水。
故选C。
10. 下列与例句同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D.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解忧?唯有杜康。句意: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德道之,以礼齐之,有耻且格。句意:通过道德教育完善自己的品德,用礼仪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人就有了羞耻心,并能积极改正错误。
D.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有之也。句意:不喜好冒犯长辈、上级的人,而喜好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故选D。
二、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1.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你对于诗歌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够向朋友这样讲:
(1)《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依依墟里烟”是典型的白描手法。
(2)李白写到“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_____,空中闻天鸡”,转为五言句式,节奏明快,到了“霓为衣兮风为马,_______”,又颇有《楚辞》的抒情色彩。
(3)辛弃疾普于借典抒情,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反对草率北伐,使词意深化了一层。
(4)《登高》中有颈联,被学者认为含有八层意思,沉郁至极,正是“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5)《琵琶行》描写音乐,不仅有拟声、比喻等精彩的正面刻画,如“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 ”,还用“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样的写景诗句来侧面烘托。
此外,你也能够引经据典,表达对学习与修身的认识,如:
(6)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劝学》)
(7)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论语》)
(8)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__ 。”(《论语》)
【答案】 ①. 暧暧远人村 ②. 半壁见海日 ③.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④. 赢得仓皇北顾 ⑤.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⑥. 大珠小珠落玉盘 ⑦. 东船西舫悄无言 ⑧.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⑨. 思无邪 ⑩. 忠恕而已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暧”“壁”“赢”“仓皇”“作”“须臾”。
三、课内文言文翻译,共6分。
12.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昆琶行》序)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
【答案】(1)曾经跟穆、曹这两位琵琶名家学习技艺,后来年长色衰,嫁给一位商人为妻。
(2)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委身”,托身,这里指“嫁”;“贾人”,商人。
(2)“虽”,即使;“槁暴”,晒干;“暴”通“曝”;“?”,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者……也……”,判断句。
四、多文本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在接触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是配乐演唱的,或者原本就是歌词,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实际上它是用韵的。因为《诗经》大多数是四言体的民歌歌词,是“二二”节拍,要两字一停顿。
唐以前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对一句、一联内部用字的平仄要求也不是很严,我们在朗读时,同样要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句中节拍、句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的把握上,五言诗每句一般有三个节拍,“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一一二”,我们可以接照节拍来读。从南朝沈约开始,中国诗人渐渐有意识地讲究诗歌的格律,尤其是注意区分平(平声)仄(上平,去声,入声),到唐代形成了近体诗,也称律诗。我们在朗读近体律诗时,除了要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还应该了解一些古字的平仄。
词曲的格律,比近体律诗要更严密、复杂,我们在朗读时要因词牌、曲调而异。由于词大多是由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必须更好地配合。更应注意词中“一字领”的句子,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慕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其中的“对”“渐”字必须停顿并重读。
我们在朗读古典诗歌作品时,除了应该掌握作品本身的音律特点,更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例如,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作者用什么样的韵脚,对诗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一般说来,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
(节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删改)
13. 根据材料一的诵读指导,以下词作中加点字需要停顿和重读的一项是( )
A.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C.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材料二
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我想理由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式的朗诵能维持到两千年左右,不能单是凭习惯的惰力,因为诗歌所要表现的情调是比较深永的,低徊往复的,走曲折线而不是走直线的,所以表现方式也要有相应的低徊往复和曲折。长言才能在低徊往复之中把诗的“意味”“气势”“骨力”和“神韵”玩索出来,咀嚼出来,如实地表达出来。假如这个看法略有一些道理,我们也就可进一步认识到诗歌的朗诵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办法。
目前诗歌朗诵不少是侧重表达感情的,有时是近于表演的。在节奏上大半不但不是“长言”,而且比语言的自然节奏还要快一点,急促一点,低徊往复的少。这和我们过去朗诵的传统有很大的距离。责任当然不能完全在诵诗人,毛病恐怕大半还是在诗本身。如果诗本身见不出音乐美,诵诗人当然就不能凭空添上音乐美。这就要求诗人们在语言和音律上多下更严肃的功夫。诗歌朗诵已经把诗歌的语言和音律问题很突出地提出来了。
(节选自朱光潜《谈诗歌朗诵》,有删改)
1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低徊往复是表达深永情感的需要,而不仅仅源于传统朗诵的习惯。
B. 无论新诗还是旧体诗作品,朗诵的成败都取决于朗诵者是否“长言”。
C. 过去的诗文评家认为诵诗是懂诗的前提,这一观点当今仍有价值。
D. 当下人们朗诵诗歌,以演话剧念台词的风格较为突出,慷慨激昂。
材斜三
中国传统的音韵学将声母简称为“声”,我们把唐诗中有意地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声母字,来与同一诗句中的其他音节形成错综对比、和谐呼应的音律现象,称为“声律”。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韵”的讲求似乎要先于、也要显于对“声”的讲求。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便与“韵”相伴而生。至于这种音乐性有没有在“声”的方面也形成规律性的表现,向来没有定论,但至少在一些作品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痕迹。比如在《诗经》中,就有大量双声词的使用,如“兼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它们点缀在诗句中间,与句尾的韵脚相为呼应,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但尽管如此,这时候的人们对汉字的“声”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诗歌中对“声”的讲求,真正开始于南朝沈约等人所提出的“四声八病”之说。比如这一理论规定五言诗的十字内,如果有“月”宇,就不能有“鱼”“元”等字,否则就属于“声病”(双声连绵词除外)。这里对声母的规定还只是一种消极的防范。
到了唐代,随着近体诗的逐渐成熟,“声”的问题便由消极的“声病”防范变成积极的“声律”营构。很多诗人在创作中都开始有意识地组织和安排一些汉字的声母,以此来形成与韵律相呼应的声律之美。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前一句七字中竟然叠用了“舍、青、青、色、新”五个齿头音的声母字,齿头音具有一种尖锐清厉的感觉,这无疑从音响上增强了送别时凄怆惨恻的气氛。后一句“功君更尽”与前一句中的“客”前后呼应,是一连串的舌根塞音声母字,也即古人所谓的“牙音”。在音响效果上具有一种浊重质实的意味,传神地表现出送别者内心沉抑痛苦的情思,这种“押头韵”的声律美感,在杜甫诗歌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登高》的第六句:“百年多病独登台”,七个字中,除了“年”之外,其他六个字全部是塞音声母宇,且其中的“多、独、登、台”四个字又都属于舌尖塞音,读起来犹似一连串的啧啧叹息之声敲击在我们的心坎上,造成一声痛似一声、无限凄楚的音响效果,这和诗歌内容所要渲染的孤独、多病、衰老等情感在气氛上相一致。
唐诗中此类诗例非常丰富,这也就告诉我们,让相同或相似的声母在一句中反复出现,以营造一种“声情并茂”的效果,对于早期的文学作品而言,或许还只是无意识的行为,但在唐诗里,俨然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诉求。这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渲染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节选自朱子挥《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有删改)
15.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面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语诗歌历来对声母与韵母同样重视,我们要用“长言”的诵读方式将它们表现出来。
B. 一些古诗不仅通过韵脚,也通过其声母的声响特征,增添了诗歌的音乐美与抒情性,
C. 南朝诗人己与唐代诗人一样,积极地使用相同声母的字,以增强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D. 只有研究唐诗的“声律”,我们才能发现《诗经》作品使用相同声母字的诗律规定。
16.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唐诗诵读大会”,你在“近体律诗”一组,为了表现作品的美感、请你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提炼几条具体的语读要领,分享给组员。
【答案】13. D 14. B 15. B
16. ①我们在读诗时要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②我们还要注意一些字平仄。③在朗读时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④在朗读时,要注意将节奏放慢。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D.由原文“更应注意词中‘一字领’的句子”可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看”是起领起的作用,所以应重读。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B.“都取决于朗诵者是否‘长言’”错误。由原文“责任当然不能完全在诵诗人,毛病恐怕大半还是在诗本身”可知,还与诗人们写的诗作有关。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汉语诗歌历来对声母与韵母同样重视”错误。由原文“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韵’的讲求似乎要先于、也要显于对‘声’的讲求”可知,汉语诗歌历来对声母与韵母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
C.“积极地使用相同声母的字”错误。由原文“诗歌中对‘声’的讲求,真正开始干南朝沈约等人所提出的‘四声八病’之说”“这里对声母的规定还只是一种消极的防范”可知,南朝诗人只是消极地防范使用相同声母的字。
D.“只有……才”错误。由原文“唐诗中此类诗例非常丰富,这也就告诉我们,让相同或相似的声母在一句中反复出现,以营造一种‘声情并茂’的效果,对于早期的文学作品而言,或许还只是无意识的行为,但在唐诗里,俨然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诉求”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唐以前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对一句、一联内部用字的平仄要求也不是很严,我们在朗读时,同样要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句中节拍、句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的把握上,五言诗每句一般有三个节拍,‘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一一二’,我们可以接照节拍来读”可知,我们在读诗时要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由原文“我们在朗读近体律诗时,除了要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还应该了解一些古字的平仄”可知,我们还要注意一些字的平仄。
由原文“我们在朗读古典诗歌作品时,除了应该掌握作品本身的音律特点,更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可知,在朗读时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由原文“目前诗歌朗诵不少是侧重表达感情的,有时是近于表演的。在节奏上大半不但不是‘长言’,而且比语言的自然节奏还要快一点,急促一点,低徊往复的少”可知,在朗读时,要注意将节奏放慢。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中八仙歌①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②,恨不移封向酒泉③。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④。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⑤,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筳。
【注】①八仙:指诗中的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丞相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八个人物。②麹(qū)车:酒车。③移封:改换封地。①衔杯乐圣称避贤:喜喝清酒而不喝浊酒,李适之以此暗讽遭李林甫排挤罢相之事,⑤一斗一作:“斗酒”。
17.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章”两句与“饮”并无关系,所以可把它看作全诗的引子,与结尾遥相呼应。
B. 诗人写汝阳王饮酒的状貌时,抓住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刻画出他的享乐之态。
C. “苏晋“两句,表现人物无法抵御诱惑而产生的矛盾行为,凸显其对美酒的嗜好。
D. 诗人为表现李适之的豪兴与酒量,使用比喻与夸张于法,文辞颇有浪漫气息。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中的“白眼”,与成语“青眼有加”的“青眼”意味相近,表示对美酒的钟情,崔宗之潇洒风流的儒生形象跃然纸上。
B. 杜甫咏写人物时,虽然篇幅均等,笔墨匀齐,但摹写传神,各具风采。“八仙”尽显“群像”之美,并无主次之别。
C. 从体裁上看,本诗与《琵琶行》同为七言歌行,均是一韵到底的近体律诗,抒情淋漓酣畅,颇有一气呵成之势。
D. 本诗的风格幽默谐谑,语气轻快,情绪颇为欢乐,与作者一贯的“沉郁”诗风不同,更见出杜甫诗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
19. 班级开展“大唐气韵”主题班会,由同学介绍唐代风流人物。请你结合本诗内容,说明李白与张旭“二仙”特点的异同,并说说杜甫对此“二仙”的情感。
【答案】17. A 18. D
19. 相同点:都体现出二者的狂放不羁,并且体现出二人喜好喝酒、才华横溢。
不同点:李白更加的桀骜不驯;而张旭体现的更是他不受礼教的约束。
情感:作者对二人是赞赏而同情的。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理解能力。
A.“‘知章’两句与‘饮’并无关系”错误。贺知章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是描写的贺知章酒后的情态,所以和“饮”有很大关系。“与结尾遥相呼应”错误。结尾是写焦遂,和诗歌开篇描写贺知章内有关系。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与成语‘青眼有加’的‘青眼’意味相近”错误。诗中的“白眼”指的是崔宗之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青眼有加”指的是阮籍对待欣赏的人,就用“青眼”。而阮籍对待不欢迎的人就用白眼,所以与成语“青眼有加”的“青眼”意味相反。
B.“并无主次之别”错误。诗中前五个人物为次要人物,后面的人物为主要人物,特别是对李白和张旭的描写。所以有主次之分。
C.“近体律诗”错误。本诗为歌行体,属古体诗的范畴。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能力。
相同点:
通过“李白一斗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传”可以看出二者才华横溢,嗜酒的特征。
通过“长安市上酒家眠”“脱帽露顶王公前”可以看出二者的洒脱、狂放不羁的性格特征。
不同点:
通过“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以看出李白对权贵的蔑视,性格中更多的是桀骜不驯。
“脱帽露顶王公前”可以看出张旭性格中更多的是不拘礼节。
情感:
不管是李白还是张旭,虽然有满腹的才华,但是都不能施展,所以只能借酒来消愁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是借酒消愁。杜甫对二人首先是赞赏之情,赞赏二人才华横溢;其次,是对二人的同情,同情二人空有一腔才华却无处施展。
参考译文:
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左相李适为之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0. 作文:
这世上的种种人、物、事、理,若要真正懂得,常常需要下一番功夫,或有一段机缘,甚至经历一场冲突,而这一“懂”,也正是成长的开始……
请以“终于懂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埋、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部分主要是说的是有关成长的内容。在漫长的人生中,是我们在跟人、物、事、理等对象有一段机缘、一场冲突、一次意外等事情,或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等情况下才逐渐成长起来的。成长过程中的事情可以是跟同学之间的一次误会、老师的一次家访、父亲的老态的背影、母亲的唠叨,也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条关切的短信,也可以是陌生人的一次援手、公交车上的冲突、一次机缘巧合……
在亲身经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被一些人、事、理、物、场面、细节等深深触动,从中懂得了事理、感动、奉献、责任、担当、人情世故、冷暖爱憎……经历是催生成长的助推器,只有经历一番后懂得了、感悟了才能真正地成长。
行文可以白描勾勒雪夜的冷寂情境入题。正文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父亲惹人烦的性格,爱说大话、浮夸,然后集中笔墨叙写父亲雪夜带自己到县城看病的情景,由银色的冷月、寒冷的白、冷硬的空气到踽踽独行的父亲的背影,由此礼赞父爱的浓郁与深沉。
引导语部分命定了本次写作的题目“终于懂了”;限定文体为记叙文,不可以另选文体;字数不少于700。
立意:
1.您的背影,让我终于懂了父爱
2.冬雪立边防,我终于懂了青春的担当
3.困厄中的援手,那是人间大爱
Ⅱ卷(共50分)
七、语言运用,共3分。
21.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 落红满地乳鸦啼 B. 柳梢听得黄鹂语
C. 春山一路鸟空啼 D. 楼阁新成花欲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填写诗句的能力,应注意诗意的前后衔接。A项“落红满地乳鸭啼”中“落红满地”与诗中第一句中的“城雪初消”不吻合。B项“柳梢听得黄鹂语”与诗中最后一句搭配恰当,故正确。C项“春山一路鸟空啼”与“第一声”相矛盾。D项“楼阁新成花欲语”表明尚未发出声音,与“第一声”不符。
八、《论语》阅读理解,共7分。
22.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这使《论语》许多章句有了很大的解释空间。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忍”字既有“狠心”之义,也有“容忍”之义,请依据这两种词义,分别填入“忍”这一动词的主语,并为“佾”字注音
狠心:①__________ 容忍:②__________ 佾:③__________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如”字指“相像”,也表示“比得上”。请根据这两个义项,分别解释划线句的句意,并阐述其中蕴含的不同理念。(4)
①_________________,这句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这句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指季氏。
②. 泛指“人人”“季氏之外的每一个人”。 ③. yì
(2) ①. 不跟自己(志向)不同(不相像)的人交往 ②. 不结交和自己不同道的人,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君子以忠信为重,不要与不重视忠信的人交朋友 ③. 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
④. 指要见到每个人的长处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经典名著词语含义的能力。
(1)容忍: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季氏“忍心”做出这样的事情,让人难以接受。
(2)为了正确理解孔子思想,有必要对“八佾舞于庭”作出解释。在西周时期,贵族享用乐舞的等级,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天子礼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得擅自越级。由于鲁国公侯是出自周王室的贵胄,可享天子礼乐,但因等级不同,同样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此一来,这句话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作为大夫的季氏,竟然公开在家中使用天子礼乐,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无视王权和君权的僭越。因此,高度崇尚礼制的孔子才出奇地愤怒,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要求严惩这种行为。即人们不可“容忍”季氏的行为。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经典名著句子含义以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1)君子以忠信为重,不要与不重视忠信的人交朋友。在这里,“不如”不是比自己差的意思,而是不像自己一样很重视忠信的意思。因为忠信这种品德,小而言之,是忠于事而信于人;大而言之,则是忠于国而信于民;皆君子立身行事的要素。
(2)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庄重大方,才能具有人格的威严,庄重而威严才能认真学习而所学牢固。君子还要慎重交友,还要有过则勿惮改的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这一思想把君子从内到外的修养联系起来,对世人的内外在修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个人内心端正庄严,会反映到气质容颜上来,神态庄重威严、大方得体,就会使人感到稳重可靠,人们自然会加以敬重、信赖。反之,一个人倘若容仪不修,散漫随意,举止轻浮,人们也就会随意待他。故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要重视学习,善于结交朋友,着眼于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参考译文:
(1)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2)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节选)
杜牧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情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⑤.思念至:想到至今。
2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仆所期向 期向:期望
B. 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 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 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2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饰以温慎 忽魂悸以魄动
B. 不学之徒 蚓无爪牙之利
C. 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舟中夜弹琵琶者
D. 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2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不学之徒的论断荒谬不堪,因为那些人认为就算圣人再生,也不过是与子游、子夏这些人在伯仲之间,不值一学。
B. 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期乱”斥之。
C. 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D. 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26.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
B.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
C.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
D.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
27. “学者”在此指求学的人,作者认为学者常有怎样的弊病?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进行说明。
【答案】23. B 24. C 25. A 26. A
27. ①受眼前见到的事物局限,而不懂得适应变化;②随时看见随时遗忘,随时听到随时荒废,全是因为轻视所见偏重听闻。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B.“可惜”应解释为“珍惜”,句意为:真是值得珍惜啊。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介词,用;连词,并列。句意:用温和谨慎来修饰言行;忽然我魂魄惊动。
B.“之”,代词,这;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句意:不学习这类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
C.“者”,都是助词,……的人。句意:历代统治者成功与失败、衰亡与兴盛;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
D.“而”,连词,表示递进;连词,表示修饰。句意:能够不丢失并且牢牢记在心里;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故选C。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为那些人认为”错,原文“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是说“仆”,即文中作者的观点,不是那些人认为。
故选A。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自知自己愚妄固执,不能勤苦用心研究学问,即使能够研究学习,也不能拿出来实施它。我诚恳地想成全你的美好愿望。
“仆自知顽滞”主谓宾齐全,“不能”表否定,作下句的成分,“不能”前断开,排除BC;
“出而施之”“而”表顺承,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可知,受眼前见到的事物局限,而不懂得适应变化;
结合“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可知,随时看见随时遗忘,随时听到随时荒废,全是因为轻视所见偏重听闻。
参考译文:
去年请假,从江汉一带回到京城,才知道你离京外放的缘由,你在坚守大义上英勇无畏,当初我用高标准期许你的想法,果然是没有错误的,自己私下感到可喜可贺,你果然没有辜负上天赋予的使命和我的期许,这两点就是我自觉可喜可贺的原因,真是很值得庆幸,很值得庆幸啊。我不值一提,虽然能够做点学问,但也没有什么用处,像你那样的才学,遇到这样的时运,真是值得珍惜啊。先前所说的俊逸通达,坚定明确,内心正直,态度温和,用温和谨慎来修饰言行,这样的才华虚掷掉的话,真让人感到可惜啊。你四十岁做刺史,能掌管一偏僻小郡的政事,有衣食供给,却无做小吏东奔西走的辛苦,这样的时运值得珍惜啊。我认为这是上天帮助你成就他日的名誉声望,你的事业成就将在你的身前身后荣耀,时机正在今日,怎么能不努力啊!
我常想,做百代以后的人,未必是不幸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时的书籍齐备,而且事实材料也更多了。今天的谈论者一定会说:“让圣人的精微意旨思想没有流传下来,是郑玄这些人所作注解的罪过。”我看郑玄等人所做的注解释文,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再生,也一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假使郑玄等人的注解释文不值得学习,非要使得圣人复活,比如让周公、孔子亲自传授精微意旨,这样之后才去做学问。如果这样,那么圣人不能再生,就终生不做学问;假使圣人再生,也就是在学问上跟随古人耍滑罢了。这是那些不学之徒,好说大话,欺骗扰乱普通人罢了。从汉朝以来,历代统治者成功与失败、衰亡与兴盛,他们的事迹或一两件,或成千上万件,形形色色,有根据的,没有根据的,都可描绘出来。考证它的由来,裁定它的长短,得到其中的十分之四五,就足够用来应对当前这个时代的紧要的事情。不像古人那样高入天际,追逐到无踪无极,不能有一点疏忽,这样以后才可以学习。因此说,活在百代之后,不一定不是幸运的。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说他根据所见所闻,能够不丢失并且牢牢记在心里。楚王向孔子打听什么是萍实,孔子回答说:“我往年听童谣因而知道这种东西。”这是他把童子当作老师啊。参照上古的书籍,再结合见闻加以斟酌,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诸葛孔明说:“诸公读书,是想成为知识渊博的人罢了。”这是因为受眼前见到的事物局限,而不懂得适应变化。尽管说的是腐儒,但也是研究学问的人的通病啊。
我从元和年间以来,一直到今天,对那些耳闻目睹来的名公才人们的论述,如典籍刑律制度、征战讨伐叛乱方面的事务,如果能考证它当时的情况,参考前人的记载,能够没有遗忘丢失并且记在心里,这也可称为自成一家的事业了。只是我随时看见随时遗忘,随时听到随时荒废,全是因为轻视所见偏重听闻的过错,这也是做学问的人的通病。像你那样上天赋予的禀性,与我相去甚远。我自知自己愚妄固执,不能勤苦用心研究学问,即使能够研究学习,也不能拿出来实施它。我诚恳地想成全你的美好愿望,等将来接受你的教导后,在处理官府公事时能够没有过失罢了。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不研究学问而能名传后世的人,希望你努力!
十、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琼卖马
谈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
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
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来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的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 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一共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
2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的戏词则是“珠泪两下”“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B. 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
C. 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D. 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29. 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30. 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答案】28. C 29. 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30. 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
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
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解析】
【分析】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对话不用日常口语”错误,文中确有典雅考究的语言,但并不是没有使用日常口语,如王超杰与伙计杨三之间的对话就是日常口语。
故选C。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安排、语段设置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要读懂小说文本,理解王超杰当时卖瓷器以求生计,希望杨成岳能出手相助的处境,还需要有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积累,知晓秦琼卖马的典故,联系二人人生境遇和内心感受的相同点来作答。壮气不足的原因,要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读懂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也要联系王超杰当时的处境综合理解作答。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梳理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
首先在文中划出表现杨成岳言行的语句,揣摩其心理活动。其次按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梳理,既要结合文本,引用文本依据,也要分析其心理活动,最后分条表述,力求做到语言准确精练。
十一、微写作,共10分。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愿,标明题号,按要求作答。
31. 根据要求作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建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这些章句告诫我们,让自己的行动表现在先,言语表达在后,如今,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理由充分。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虽然孔子“行先言后”的重点是在批评那些不知做实事,只知道夸夸其谈的人。但我认为,在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交往日益紧密,人事之间的关系也日益错综复杂。因此,我们不妨“先说”,在说中制定好详细规划,让各方面都理解计划的总体安排,才能让“做”事半功倍。否则,人们只知“闷着头做事”,反而容易误入歧途,越走越远,反而不利于目标的实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本次微写作属于议论类微写作。
该题要求写出对于读书方法的看法,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作答时首先要明白孔子之所以提倡“行先言后”,一方面是针对子贡能言善辩,说话很多,承诺很多,却往往无法付诸实践,所以孔子针对其特点做了回答。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人格取向:说话也应当恪守儒家的“中庸”原则,恰到好处,或适可而止。对此,我们要理解到其中为人处世哲理的有益成分,并予以认同。
对于自己是否认同孔子观点,若选择认同,可说人与人之间,并非话越多越好,很多时候需要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艺术境界。比如提问,把话说透了,就会产生“地板效应”,谁都能懂,问题就不能成为问题,教育效率归于零;话说得太过含蓄,又往往产生“天花板效应”,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提出的问题谁也不懂,谁也无法思考,那也是问题。若不认同,也可以举例反驳说优秀的治国理政纲领、商业规划版图等等必须要在众人商议的言说中规划出来的,也因有了具体方案和蓝图,在实施过程中才便于监督和控制,才能按照所说的高质量推行,不太容易打折扣糊弄人。从而得出结论,通过“说”做好详细规划,比起闷着头“先做后说”,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写作时要注意语言简洁,表意清楚明白,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字数在150字左右。
32. 请以“与诗相伴”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性文字。要求: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若写旧体诗歌,不少于8行。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
与诗相伴
与诗相伴,我看到了山光水色。“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写出了汉江之广,北接楚塞,南接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写出了落花纷纷,人立其中,境乃灵境,人似仙人,美不胜收。与诗相伴,我感到了离愁别绪。“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的范仲淹,喝了一杯又一杯,本以为那能解愁的酒,下了肚便成了一点一丝的愁绪,这位大男人,把酒化作了相思的眼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本题为抒情类微写作。
题目要求以“与诗相伴”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性文字。若写旧体诗歌,不少于8行。要求: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字数控制在150字左右。
写作思路指导:从情感上看,情郁于中,不得不发,诗歌是人之情感意志得以表达的载体。无论时光如何流逝,社会如何变迁,贯穿于诗歌中那些美好的感情却是不会改变的:豪迈壮烈的家国之情、悲切浓郁的乡思之念、缠绵伤感的爱情之殇、依依难舍的离别之思、归隐山林的淡泊之趣、忧国忧民的朝堂之心、屡败屡战的求胜之志……诗人们将人生体验、生命思考、事物观察都汇聚到诗中,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诗歌世界。相似的生命经验,往往促使人们在情感与思想上发生同频共振。在现实生活中,以诗意的眼光,过诗意的生活。行文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谈自己在诗歌中汲取到的某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带给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并引用具体、恰当的诗词佐证观点,不能一味空谈。
可以写:与诗相伴,我听到了念亲之音。“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月光随可爰,却不能以手握满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可以梦到重会的美好时光。”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害怕太急了有些话没有写进去,捎家信的人就要出发的时候又翻开了已封好的家书。
还可以写:与诗相伴,我知道了两情相悦。”山无棱 ,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山盟海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生离死别;还有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轰轰烈烈;焦仲卿与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生死与共;更有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苦苦追寻;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肝肠寸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背诵默写,微写作,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 1 小题,共8分,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分,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0分,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0分,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