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72172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72172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72172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宜宾四中2022年秋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 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 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 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 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 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A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些”。B项,说法绝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不只是单一的“限制排放”问题。C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选项表述为“代际公平”,二者取一。故选C。
【3题详解】
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关系错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故选B。
【点睛】1. 对照原文,内查语意。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数量、范围、先后顺序等。
2. 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3.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2月3日,全国上千万企业近两亿人开启在家办公模式,以降低集中办公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数据显示,76.8%的新春居家办公者表示其所在企业在此期间尝试了新型的在线办公软件(如考勤签到、会议沟通、项目管理/协助、在线审批等)。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特定场所,居家办公等远程办公模式并未像国外发达地区一样得到较好的发展,大众对居家办公模式的认知相对片面。
目前中国在线办公软件大致分为两大阵营,一类是互联网企业,以办公软件作为其他业务的廉价获客渠道,这种类型软件相对简单,覆盖面广,但不深入,如钉钉、企业微信等;一类是专业在线办公软件,功能深入,但较为单一,如CRM系统。
(摘编自《疫情防控下全国近两亿人开启居家办公模式》)
材料二
在家办公不是没有好处,比如,没有太多协同性的工作,理论上完全适合在家办公,对北上广深互联网广大的员工们来说,还节省了大量通勤的时间。
理论上,没有了上班的仪式感,人会在潜意识里变得放松,适度的放松,或许也会提高效率。但也会怕,怕的是过度紧张和过度放松,这些会成为思想的病毒,严重影响到工作效率。
在家办公为什么会过度紧张和过度放松?因为经济学里有一个名词——信息不对称。在家办公,你和公司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公司没法全面掌握你工作的过程,只能100%地根据结果来“评价”你是否努力,前者可能导致你过度放松,后者则会导致你过度紧张和焦虑。
在家办公,要么是工作对家庭和生活的进一步挤压,要么是“散事”对工作的入侵。你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取舍和平衡,这也意味着,在家办公并不会比正常上班更轻松。。工作是有短期、长期明确目标导向的,而家庭和生活则不然——家,是一个放松、舒适的生活场景,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太多琐碎任务的场景,这个场景,天然和工作不兼容。只有处理好额外的任务和“工作”才能愉快地在家办公。
(摘编自《在家办公:当职场人的梦想照进现实》)
材料三
远程办公看似很诱人,但是实际操作却面临许多挑战。并非所有人员和工作都适合远程办公,企业需要制定远程办公的实施政策和推行标准,评估哪些人员和工作适合远程办公。比如,可以带回家和独立完成的灵活工作,相对来说容易安排远程办公;工作日程固定、要求相互依赖和人与人交流的工作,比较难以安排远程办公。对于员工个人而言,也因人而异。相对来说女性承担较多的家庭职责,对远程办公的需求更大。性格开朗和合群的人不希望在工作时间离群索居,一些人害怕因远程办公而被孤立。缺少规划意识和自律能力的员工,参与远程办公可能会出现工作拖延问题。
远程办公主要依赖互联网技术来完成工作,企业要为员工配备相关技术支持,使其能够高效完成工作。在远程办公和协同办公的软件应用方面,阿里巴巴的“钉钉”、腾讯的“企业微信”、字节跳动的“飞书”等都是典型代表。
来自企业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员工打消对远程办公的顾虑。对于规划意识不强的员工,要通过考勤、打卡、验收等方式使其增强时间观念。企业还可以通过视频会议、虚拟现实等技术来增强“在场感”,用企业文化使员工有归属感和存在感,避免因为远程办公而感到孤立。除了企业,一些党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也可以考虑采取灵活的办公方式。特别是同疫情防控直接联系不大的公共部门,可以通过灵活办公来减少员工通勤和接触,避免由此导致的聚集性疫情。
(摘编自《防疫时期的灵活办公应该如何安排》)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降低集中办公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我国76.8%的企业在此期间尝试了新型的在线办公软件。
B. 目前我国在线办公软件主要有互联网企业所供软件和专业在线办公软件,两者各有优劣。
C. 信息不对称会让在家办公的人出现过度紧张和过度放松的状态,而这两种情况其实都不利于工作。
D. 在疫情防控期间,有些党政部门也可如企业这样做,采取远程办公方式,这样有利于减少员工接触。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企业居家办公等远程办公模式的发展不如国外发达地区,这是因为中国企业没有认识到远程办公的重要性。
B. 在家办公的人既要顾及单位对自己的工作成果是否满意,也要顾及没有公司的监督是否会导致自己过于放松。
C. 家庭和生活的场景天然和工作相矛盾,这就意味着无论怎样调和,都不可能达到自由自在地在家办公。
D. 不同的人群有着各自的具体情况,他们对居家办公的需求也不同,企业不希望性格开朗和合群的人在家进行办公。
6. 请结合材料,分析企业应如何应对来自远程办公的挑战。
【答案】4. A 5. B
6. ①企业要评估适合远程办公的人员和工作,制定远程办公的实施政策和推行标准。
②企业要为在家办公的员工配备相关技术支持,使其能够高效完成工作。
③企业可以运用一些技术,增强“在场感”,用企业文化使员工有归属感和存在感。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我国76.8%的企业在此期间尝试了新型的在线办公软件”分析有误。从文中“76.8%的新春居家办公者表示其所在企业”的信息可知:76.8%并不是所有企业数而是指在家办公者。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
A.“这是因为中国企业没有认识到远程办公的重要性”错,因果分析不当,原文“大众对居家办公模式的认知相对片面”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远程办公的重要性。
C.判断不当,“这就意味着无论怎样调和,都不可能达到自由自在地在家办公”表达绝对,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只有处理好额外的任务和‘工作’,才能愉快地在家办公”的信息可知,将家庭生活场景与工作处理好了是能在家里愉快地办公的。
D.“企业不希望性格开朗和合群的人在家进行办公”分析有误,根据原文“性格开朗和合群的人不希望在工作时间离群索居,一些人害怕因远程办公而被孤立”可知,不是“企业不希望性格开朗和合群的人在家进行办公”,而是性格开朗和合群的人自己不希望在家工作。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由材料三中“企业需要制定远程办公的实施政策和推行标准,评估哪些人员和工作适合远程办公”分析可知:企业要评估适合远程办公的人员和工作,制定远程办公的实施政策和推行标准。
(2)由材料三中“远程办公主要依赖互联网技术来完成工作,企业要为员工配备相关技术支持,使其能够高效完成工作”分析可知:企业要为在家办公的员工配备相关技术支持,使其能够高效完成工作。
(3)由材料三中“企业还可以通过视频会议、虚拟现实等技术来增强‘在场感’,用企业文化使员工有归属感和存在感,避免因为远程办公而感到孤立”分析可知:企业可以运用一些技术,增强“在场感”,用企业文化使员工有归属感和存在感。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候鸟的勇敢
迟子建
金瓮河因两岸草木凋敝,陡然开阔了。风儿像一支刚劲的笔,将盛夏时节山林这大块文章,去除枝蔓,删繁就简,使之更有精气神。夏候鸟在迁徙之前,在河里尽兴地搅起涟漪,画出一个套着一个的空心圆,似乎在与河流吻别。雨燕飞走了,野鸭飞走了,大雁见落叶越积越厚,霜也愈来愈重,也做好编队,只待出征了。首度来金瓮河安家的东方白鹳,有一家已经远行了。
张黑脸看着夏候鸟渐次南迁,为那只有腿伤的白鹳而心焦,因为它每一次起飞,都要在地面助跑很久,勉强跃起,也飞不高。
大雁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在河畔聚集,给自己开欢送会似的,呀呀叫着,相互拍打翅膀,分批飞起,在空中集结,排成人字形,离开金瓮河了。它们在天空的姿态,就像一艘远航的战舰。
最后一批东方白鹳,选择的则是黄昏时分迁徙。三只成年白鹳,带着它们在这儿孵育的五只白鹳,在落日中起飞。它们选择的列队方式是,那对夫妻白鹳,雄性的在前领航,雌性的在中间,与来自两个家庭的五只新生白鹳并肩而行,断后的是三圣殿上的那只成年雌性白鹳。它在迁徙之前,来到金瓮河畔,看望它的伴侣。它们交颈低语,耳鬓厮磨,恩爱不舍。当断后的雌性白鹳追随它们的孩子,飞向天空的刹那,落日血红,它就仿佛衔着落日在迁徙,孤独地留在大地的那只受伤的白鹳,仰望天空,发出阵阵哀鸣。
一场又一场的霜,就是一场又一场大自然的告白书,它们充分宣示了冬天即将到来。夏候鸟飞走了,山林陷入了短时的寂静。那只无法离开的东方白鹳,并不气馁,它孤独而顽强地在寒风中,一次次地冲向天空,一次次地落下,再一次次地拔头而起。每当听到它飞起后又无奈落地的沉重声响,张黑脸都要难过很久。他想着如果它落雪前不能飞走,就把它抱进管护站,饲养一冬。他不能让明年春天它的伴侣飞回时,见不到它的踪影。
张黑脸做好了为这只白鹳而留守管护站的准备,甚至要推迟婚期。他修炉子,将掉皮的墙泥抹平,将窗户钉上防风的塑料布,将门槛用棉毡裹上。他还去山里拾柴,一个冬天下来,火炉不知要吞掉多少柴火呢。一日下午,他正准备去拾柴,听见空中传来“嘎啊——嘎啊——”的叫声,是一只东方白鹳飞回来了,它直奔河畔受伤的白鹳。张黑脸欣喜地奔过去,一望,果然是受伤白鹳的伴侣。看来它将孩子们顺利送上迁徙之旅后,还是放不下它的爱侣。
“雪就要来了,抓紧飞吧,你们能行的——”张黑脸每日给它们投食时,都要这么鼓励一句。它们似乎听懂了,在与时间赛跑,很少歇着。它们以河岸为根据地,雌性白鹳一次次领飞,受伤白鹳一遍遍跟进,越飞越远,越飞越高。终于在一个灰蒙蒙的时刻,携手飞离了结了薄冰的金瓮河,渐渐脱离了张黑脸的视线。
那天晚上,张黑脸吃过饭,刮了胡子,不久天空飘起了雪花,簌簌的落雪声,让他觉得那对白鹳走得真是及时。
第二天早晨,张黑脸还在酣睡,被“嘭嘭——”的敲门声惊醒了,是德秀。她为张黑脸做了早饭,他们每人吃了一碗面条,之后去山里拾柴。下雪的缘故,柴火被雪掩埋了,分辨不清,再说他们迷恋两个人在雪地无言行走的那种踏实和幸福感,所以忘却了拾柴,一路向南,走了很远很远。直到中午,他们觉得肚子有些饿了,准备回返时,德秀首先看见松林的白雪地上,似有几朵橘红的花儿在闪烁。她拽着张黑脸奔向那里。那傲雪绽放的花朵,原来是东方白鹳鲜艳的脚掌!那两只在三圣殿坐窝的东方白鹳,最终还是没有逃出命运的暴风雪。
这两只早已失去呼吸的东方白鹳,翅膀贴着翅膀,好像在雪中相拥甜睡。张黑脸指着它们对德秀说:“这只白鹳叫树森,那只叫德秀,我和你,你和俺,就是死了,也要埋在一起,咱把它们埋了吧。要不乌鸦和老鹰闻到了,就把它们给吃了。”
雪下林地还未冻实,他们没有工具,为两只硕大的白鹳挖墓穴,只能动用十指。他们从中午,顶风冒雪,干干歇歇,一直挖到傍晚,十指已被磨破。当他们拾白鹳入坑时,那十指流出的鲜血,滴到它们身上,白羽仿佛落了梅花,它们就带着这鲜艳的殓衣,归于尘土了。
(节选自《候鸟的勇敢》,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详细地描写大雁选择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迁徙,而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则选择黄昏时分迁徙,这是因为它们的迁徙习惯不同。
B. “落日血红”时东方白鹳的迁徙,雪原上的红脚掌,以及白羽落血“仿佛落了梅花”等都表现出了语言的色彩美,富有画面感。
C. 张黑脸做好了为受伤白鹳而留守管护站过冬的准备等,既表现了他在工作中忠于职守,也表现了他的爱鸟如命,淳朴善良。
D. 两只勇敢的候鸟与张黑脸、德秀他们两位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对应的彼此映照关系,小说歌颂鸟之爱情也歌颂人间爱情。
8. 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9. “文似看山不喜平”,请分析小说在两只东方白鹳迁徙上的情节设置及其艺术效果。
【答案】7. A 8. (1)点明了故事发生地点、时间,渲染了肃杀疏朗的氛围,交代了天气转为秋凉,夏候鸟开始南飞的背景。
(2)写众多夏候鸟开始迁徙,与受伤的东方白鹳形成对比,为下文写东方白鹳的迁徙做铺垫。
9. (1)情节上一波三折:首先是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开始迁徙,但受伤的雄性白鹳不在其中;然后是雌性白鹳去而复返,帮助受伤的伴侣一起起飞;最后是两只东方白鹳在暴风雪中殒命,未能完成迁徙。
(2)艺术效果:照应“候鸟的勇敢”,突出了主旨,表现出两只东方白鹳大无畏的勇敢,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震撼。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A项,曲解文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对受伤的白鹳的依依不舍,更富有人情味。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注意不同位置的景色描写的作用也不相同。景物描写在内容上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作用,渲染气氛的作用,暗示人物心理和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及暗示主题的作用。本题的景色描写在第一节,阅读第一节文字:“金瓮河”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草木凋敝”,“风儿像一支刚劲的笔,将盛夏时节山林这大块文章,去除枝蔓,删繁就简,使之更有精气神”,渲染了天气转为秋凉时的肃杀疏朗的氛围。“夏候鸟在迁徙之前,在河里尽兴地搅起涟漪,画出一个套着一个的空心圆,似乎在与河流吻别”,“雨燕飞走了,野鸭飞走了,大雁见落叶越积越厚,霜也愈来愈重,也做好编队,只待出征了。首度来金瓮河安家的东方白鹳,有一家已经远行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夏候鸟开始南飞的背景。此处交代了众多夏候鸟开始迁徙。下文写到了东方白鹳因受伤不能跟随大家一起迁徙到南方,采用对比手法,为下文写东方白鹳的一定会迁徙做铺垫。此题主要从渲染气氛、艺术手法和下文情节安排等方面回答。
点睛: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请分析小说在两只东方白鹳迁徙上的情节设置及其艺术效果。”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设置及其艺术效果。这是考查小说结构安排。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一波三折、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的塑造、情节结构的特点、主旨的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小说先交代了一批一批东方白鹳开始迁徙,连最后一批东方白鹳也开始迁徙了,但受伤的雄性白鹳不在其中。雌性白鹳将孩子们顺利送上迁徙之旅后,因放不下它的爱侣又复返,想帮助受伤的伴侣一起飞走。“那两只在三圣殿坐窝的东方白鹳,最终还是没有逃出命运的暴风雪。”这就意味着两只东方白鹳在暴风雪中殒命,未能完成迁徙。显然,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回答该题时,可以采用“首先是……;然后是……;最后是……”的模式有条理梳理情节。
点睛: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比如本题,可以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前后情节之间的对比关系,然后从内容和主旨的角度分析其对人物形象和主旨表达的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34分)
(一)(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 谨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节俭
D. 王无罪岁 罪:怪罪,归罪于
11.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和“孤”“不谷”一样,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 河东,即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河内,黄河以内,指黄河以南的地区。
C. 庠序,古代地方上的学校,后泛指学校。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的学校叫“庠”。
D. 孝悌,中国传统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12.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 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的问题。
C. 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归罪于荒年,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 本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奔走了。
(2)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的意思是“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所以“检”的意思是“制止”。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黄河以内,指黄河以南的地区”说法错误,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王道精神概括不全面,缺“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谨”,认真对待;“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之”,代指百姓;“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义”,道理;“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即“以孝悌之义申之”,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化百姓;“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戴”,背着东西头顶着东西;“不负戴于道路”,介词结构后置,即“不于道路负戴”,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头顶着东西。(2)中“则”,竟然;“岁”,年成;“非我也,岁也”,判断句,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是”,这;“是何异于”,相当于“这与……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兵”兵器;“非我也,兵也”,判断句,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②原:原野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 尾联两句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思乡之情。
C. 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
D. 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15. 诗歌颔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D 15. (1)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诗句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2)视听结合。第二联上下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数峰无语”,突出数峰的宁静(或“静态美”)。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D,“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分析有误。从全诗来看,作者村行本是“野兴长”,只因看到了“似吾乡”的“村桥原树”,触景生情,才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因而“忽惆怅”。全诗前后情感有明显的突转与变化,借此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故答案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写景手法赏析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例如本诗的颔联两句,考生可以从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拟人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诗句,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有理有据的答题。例如诗句中的“数峰无语”,很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形象的写出了山峰的宁静。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三)默写题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②.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③.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④.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⑤. 千呼万唤始出来 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崩、摧、栈、钩、常、琵琶、作、遮。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表达(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 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C. 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D. 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19. 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 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衔接的能力。
承接上文,主语应为“外卖”,强调“外卖”需要食品安全“守门员”;“谁来担此重任?”“谁”恰好照应所填句的“一位”“守门员”,据以上分析排除AB。
D.“不仅……而且……”关联的内容顺序颠倒,不合由浅到深的认知逻辑,且“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表达繁复。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
“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强调无法替代或缺少)。“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修饰“行业”,用“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贷”,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语境讲“政府及主管部门”需要尽自己的责任,填入“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强调客观。“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强调主观。根据前语境“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此处强调客观迫切性,应该填“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一览无余”,意指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结合“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内容分析,用“一目了然”。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划线句子语病有二:其一,成分残缺,“伴随”与“使得”的前后使用,导致主语残缺,删除其中一个,排除A。
其二,成分残缺,“问题”与“关注”之间缺少“受到”,排除CD。
故选B。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①_____________,最大限度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但这样,②__________? 不,它还缺少一样东西,③_____________。所谓“功夫在诗外”,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人工智能只有具备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
【答案】 ①. ①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 ②. ②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 ③. ③那就是徐志摩的人生经历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
本题主要讲机器人如何成为徐志摩。
第一处,前文有“它需要做些什么?”可见,此处应为需要的内容;后文有“最大限度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可见,第一处应填与“创作素材”相关的内容,大量的阅读才能有创作素材,因此第一处应填: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
第二处,前文讲了两个条件,接着用“但这样”转折,表示前面条件依然不够,机器人成不了徐志摩,根据文末一句“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且空缺处标点是问号,故应填写与之相反的疑问句。
第三处,前文有“它还缺少一样东西”,空缺处应填缺少的东西,后文说“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故应填与徐志摩人生际遇相关的内容。
21. 下面是爱鲜蜂公司的运营模式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案】首先用户向爱鲜蜂公司下单。然后公司根据订单向供应商采购,采购结束后,爱鲜蜂公司向代理点提供仓储和供货服务。最后代理点给用户送货,用户向代理点支付货款。
【解析】
【详解】此题是一道流程图的语言表达题,作答流程图类试题,首先要找准流程图表述的主题,然后从流程图箭头的指向上去进行语言描述,注意文字表达的流畅性。解答本题时,先关注题干所给文字的关键处“爱鲜蜂公司的运营模式图”,要注意所给图形的构图特点,提取重要信息并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从“爱鲜蜂”中间开始,供应商、代理点、用户,以及三者之间的采购、下单、送货、支付、仓储、供货都属于关键环节,不能遗漏,带箭头的横线展示了整个环节的不可遗漏性。最后,要注意字数限制。
六、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好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
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是我要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大道、捷径、坦途,自然为人们喜欢;小道、险路、绝地,往往被人们排斥。习惯于行通衢大道,贪图于走终南捷径,久而久之,滋长了惰性,消磨了锐气,就可能丧失了开辟新路的热情,断路与失路的危机将随之产生。因此,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才能寻找到别样的风景。
不趋时,不媚俗,才能走出自己的路。若是随波逐流,亦步亦趋地行路,必将窒息灵动的个性,扼杀高尚的志趣,而使自己陷入邯郸学步、削足适履的困境。人各有路,他人的未必就合适你,大家都行的未必你也一定合适。“条条大路通罗马”,哪一条是与你对路的?这需要你的理智决断。而能不为时潮所羁绊,不为流俗所动摇,坚定地抉择自己认定的一条路径去走,这需要的更是勇气。比尔·盖茨、马云们青年时期的创业之路,不正是他们秉守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昂扬的斗志去奋勇拼搏才成就的吗?
不知足,不自满,才能走好自己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创新之路无止境。《礼记》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奔跑于创新之路,最需要的莫过于永不知足的精神。乔布斯曾说:“保持初学者心态,放下成功,当个新手。”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常说:“百度离破产只有30天。别看我们现在是第一,如果你30天停止工作,这个公司就完了。”马云也常说:“我们要么是在危机中,要么在走向危机中。”正因为他们不自满,不知足,常怀危机意识,锐意创新,积极创生新机制,研发新产品,以满足大众水涨船高,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他们的创业经营之路才掀开了一重又一重的新境界。
英国历史学家托·富勒说:“走众人所走的路,你就安全了。”诚哉斯言,但是一味耽溺于众人所走之常路,陶然自足于安逸平和之境,则可能吞噬了创新的潜能,熄灭了进取的动力。而只有不断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敢于涉险境,闯新路,才能走得更远!
“深山必有路,绝处总逢生。”生逢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时代,创客们更需有一种敢入深山的闯劲,一种勇履绝处的干劲,从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去激励和感召一批又一批的追随者,才能催生一个革故鼎新的“创造”中国!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福建高考作文题选取了三句话为命题材料,且这三句话对于考生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这就降低了考生的审题难度。这三句话都与“路”有关,第一句话是说“路”是可以开创的;第二句话是说即使走错了,也可以有所得;第三句话是说只要勇敢去走,就能找到自己的路。在确定立意时需注意,此题所给的三句话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考生可就其中一句来立意行文,也可以综合三句话来立意行文。话题是路,三条路有不同的含义,考生要理解路的象征意义,围绕面对困难、创新、信仰、理想等来立意,找准材料命题的中心,选择自己熟悉的知识、文化背景,贴近自己的思想实际,才能避免空洞。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三名,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宜宾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