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
展开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的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夫子喟然叹曰(kuì)曾皙(xī)以俟君子(sì)舍瑟而作(sè)
B.毋吾以也(wú)莫春(mù)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铿尔(kēng)
C.冠者五六人(guàn)愿为小相(xiàng)饥馑(jǐn)哂之(shěn)
D.千乘之国(shèng)吾与点也(yǔ)风乎舞雩(yú)浴乎沂(xī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唯求则非邦也与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B.不吾知也
C.异乎三子者之撰D.风乎舞雩
4、下列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乎:语气词,吗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连词,或者
C.子路率尔而对曰而:连词,表修饰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连词,至于
5、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A.极尽B.献出C.招引D.致使
6、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
B.摄乎大国之间乎:在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如同
D.子路率尔而对曰尔:……的样子
7、下面对于孔子和曾皙的对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
B.孔子提问曾皙时,曾皙鼓瑟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很平常的动作描写,生动地显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C.曾皙的答辞不同一般,他用非常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表现出他高于其他几位弟子的地方。
D.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二、理解性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8、《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暂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9、《侍坐》中,写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呼应冉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可以看出;曾暂从容酒脱而又谦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11、《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12、《侍坐》中,孔子评冉有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
15、《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17、《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________。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18、《侍坐》中,孔子评公西华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
20、《侍坐》中,冉有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21、《侍坐》中,当孔子问曾皙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2、《侍坐》中,公西华想担任小相达到“以礼治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2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小题。
(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从上面语录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4、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第一副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幅上联:_____________
下联:童子六七人沂水濯衣衣犹香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子谓《韶》①:“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②:“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2)子夏问曰:“‘巧笑倩③兮,美目盼④兮,素以为绚⑤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⑥。”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⑦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注释】①《韶》:舜时古乐曲名。②《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③倩:笑得好看。④盼:眼睛黑白分明。⑤绚,有文采。⑥素:白底。⑦商:子夏名商。
25、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乐舞不单是娱乐问题,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应注意形式美和内容的善。
B.孔子说能够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
C.孔子认为:外表礼节仪式同内心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D.孔子认为:一个人质朴多了,就会像个粗俗品质低下的人,文采多了,就像个虚伪浮夸的人。
26、简要分析“尽善尽美”、“绘事后素”、“文质彬彬”分别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7、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8、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兵车的数目来计算。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16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16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风范。
B.整段文字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C.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文段呈现的对话场景体现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D.文段善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31、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①以吾一日长(zhǎnɡ)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ɡ)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 )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ɡ)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③“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ɡ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坐”是在尊长近旁陪坐。“侍”字把孔子和弟子之间的身份、地位全交代清楚了。
B.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做铺垫。
C.孔子一出场,就给人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体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风。
D.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
33、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34、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之事: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在这里都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D.小相:相,傧相的谦称。小相,古代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6、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②,其池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③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
37、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38、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
B.“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
C.“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
D.“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
3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4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41、阅读全文,说说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D.“浴乎沂”的“沂”应读为“yí”。故选D。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与,通“欤”,语气助词,表疑问。句意: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B.莫,同“暮”,晚。句意: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做成。C.希,同“稀”,稀疏。句意:(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D.没有通假字。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故选D。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短语“乎尔”作状语,放在动词“长”的后面,形成介词结构后置句。B.“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吾”作宾语,前置,现代汉语语序为“不知吾也”。C.“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乎”相当于“于”,介词短语“乎三子者之撰”作状语,放在形容词“异”的后面,形成介词结构后置句。D.“风乎舞雩”,介词结构后置。“乎”相当于“于”,介词短语“乎舞雩”作状语,放在动词“风”的后面,形成介词结构后置句。总之,ACD三项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只有B是宾语前置句。故选B。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吾一日长乎尔”翻译为: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乎”,介词,比。故选A。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事君,能致其身”句意:侍奉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致”,献出。故选B。
6、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意思是: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或者。故选C。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理性”错误,曾皙是用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他那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种,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故选C。
8、答案: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9、答案: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0、答案:子路率尔而对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11、答案: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2、答案: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喟”“与”“知”“率”“俟”“焉”“铿”“瑟”“唯”。
13、答案: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4、答案: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5、答案: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6、答案: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17、答案:夫子哂之
18、答案: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9、答案: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0、答案:六七十;如五六十
21、答案:异乎三子者之撰
22、答案: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3、答案:①有教无类;②诲人不倦;③谦逊;④好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以及思想的分析能力。“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束脩”是过去学生拜老师,给老师的礼物。“诲”就是教诲。夫子对于学生承诺,只要你能够带着恭敬心来学习,我就一定会好好教。可见其有教无类。“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夫子诲人不倦,这个不倦正显示出他的仁爱心、他的慈悲心。他自己一生都在学习、改过、教人,可见其诲人不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第一句是讲开始求学的时候,学如不及,那种奋然、那种迫切感,发愤图强的样子。下一句是讲在勤学之后已有所得,那么有得之后要常常温习,就好像我们有了一件东西怕失去,常常看管,这是“犹恐失之”的意思。可见孔子谦逊、好学。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述而》)
(2)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述而》)
(3)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泰伯》)
24、答案:
(1)戏水沐风咏歌回
(2)冠者五六人舞雩当风风正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首先理解这段春游描写的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然后分析其中描写了哪些对象、哪些活动。如对象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活动有踏春、沐浴、唱歌、吹风、远眺等。接着分析给的上联和下联,并结合上面的内容对出下联,“呼朋引伴踏春去”,“呼朋引伴”是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踏春”是动宾结构,“去”是动词,“戏水沐风”也是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与“呼朋引伴”结构一致,“咏歌”是动宾结构,与“踏春”结构一致,上联是“去”,下联可以是“归”或“回”,正好符合仄起平收这一原则;“童子六七人沂水濯衣衣犹香”,“童子”是人,可以和“冠者”相对,“六七人”是数量词,可以和“五六人”相对,“沂水”是地名,可以和“舞雩”相对,因为“舞雩”也是地名,“濯衣”是动宾短语,可以和“当风”相对,“衣犹香”是主谓短语,“风正暖”也是主谓短语,而且“暖”是仄声,“香”是平声,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
25、答案:D
解析:D.“品质低下”错,曲解文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强调的是质朴与文采的关系,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并非是“一个人质朴多了,就会像个粗俗品质低下的人”。故选D。
26、答案:“尽善尽美”阐述艺术(或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美善统一(或完美统一);“绘事后素”阐述了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仁义是礼乐的底子。(或礼乐与仁义的完美统一);“文质彬彬”阐述了君子内在品质和外在外表礼仪配合恰当(或完美统一)的人格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观点的能力。(1)尽善尽美: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他强调形式和内容的美善统一,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2)绘事后素: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3)文质彬彬: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译文:
(1)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论语·八佾》
(2)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论语·八佾》)
(3)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虚浮。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论语·雍也》)
2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者”用于时间词后,表停顿,后面应断开,排除C;“成”为“春服”的谓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童子六七人”为定语后置句,“六七人”为后置定语,不能断开,排除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沂”是“浴”的地点状语,不能断开;“风乎舞雩”是状语后置句,“舞雩”是“风”的地点状语,不能断开,排除BD。故选A。
28、答案:D
解析:D.“16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16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错误,应该是20岁。古代男子20岁表示成年,行加冠礼。故选D。
29、答案:D
解析:D.“善用典故”“富丽华美”错误。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各言己志展开,最后又以孔子的评价结束,没有运用典故,语言朴实。故选D。
答案:
(1)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2)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解析: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说:“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懂得礼义。”
孔子对他微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功夫,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有德行的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情,或者是诸侯朝见天子,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希望当一个主持赞礼的小司仪官。”
“曾皙!你怎么样?”
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同。”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啊!”
31、答案:①从孔子对各位弟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②作为师长,孔子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短短数字不但传神地表现了身为师长的孔子的谦和以及与学生平等关系,而且起到了打消顾虑、营造融洽气氛的作用。“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体现孔子善于启发和诱导。孔子认为子路本身不谦虚谨慎,不可能做到“为国以礼”,这从他的神态“哂”可以看出;冉有和公西华虽然说话都很委婉,含而不露,但可以看出他们对诸侯国的大小,职位的高低难以释怀,也难以一心治国,因而孔子在他们说完之后未置一词。而曾皙勾勒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人们生活得悠闲自在,摆脱了种种的精神压力,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正是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德治和教化的观点和儒家以礼义治国理想的体现,所以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由孔子的语言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32、答案:C
解析:C.“体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风”错误。文章的前两段没有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风,只是鼓励大家积极发言,不要有所顾虑,表现的是孔子作为老师的平易谦和。
33、答案:A
解析:A.“优柔寡断,缺乏果决”错,冉有在这里表现出的应该是“谦虚谨慎”。故选A。
34、答案:B
解析:B.“会,诸侯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错,应该是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故选B。
答案:
(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2)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3)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解析: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哪里见过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国家的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36、答案:①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②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③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文章首先交代对话的人物以及孔子如何启发在座弟子各言其志。言谈虽简短,个性却极鲜明。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一个“率尔对曰”,反映了他坦率、直爽的性格,但有点自我炫耀。孔子评价“其言不让”,可见他志存高远,自信有余而谦逊不够。子路的答话“不让”,要想治国,本身都不谦虚谨慎,不能做到孔子所要求的“为国以礼”。所有这些,冉有和公西华自然看在眼里,所以他们的答话一个比一个谨慎,说话都很委婉。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礼乐”大事“以俟君子”,可见谦虚谨慎,敦厚礼让。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可见忍让谦恭,娴于辞令,隐藏锋芒。
3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臣请往使吴王”中,“臣”是“请往使吴王”的主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君因以兵迎之”中,“君”是“因以兵迎之”的主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
3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错误,原文“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的意思是“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可知“甲兵之事”在文中指“打仗的事”。故选C。
3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错误,原文“故移其兵欲以伐鲁”的意思是“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可知是想转移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并非亲自带兵,选项曲解了“移”的词义;“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于文无据。故选A。
答案:
(1)因此您对上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难了。
(2)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
解析:参考译文: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
子贡就出发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矮小,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它的城墙高大而厚实,护城河宽阔而水深,铠甲坚固而崭新,士卒精良而精神饱满,可贵的人才、精锐的部队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守卫着它,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顿时忿怒了,脸色一变说:“你认为难,人家认为容易;你认为容易的,人家认为是难的。用这些话来指教我,你是什么用心?”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的有反对你的呀。现在,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你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攻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国君的关系会一天天地疏远。这样,对上,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国君骄纵就要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要争权夺利,这样,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象这样,那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得胜利,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子贡一挺身而出,就使鲁国得以保全,使齐国产生内乱,使吴国被打败,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
41、答案:①鲁国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鲁国的军民又都讨厌战争。②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③田常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田常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田常国家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田常的功劳都不在其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说“其君恶而不仁,大臣伤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由此可知,鲁国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鲁国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原文说“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由此可知,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原文说“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由此可知,田常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田常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田常国家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田常的攻劳都不在其中。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随堂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文挖空对译,文化常识,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巩固练习,文件包含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分层作业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分层作业原卷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统编版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下列加粗的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