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必刷题)-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人教版2019)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73527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必刷题)-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人教版2019)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73527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必刷题)-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人教版2019)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73527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地理·学业水平备考】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人教版2019)
-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必备知识点)-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人教版2019) 试卷 1 次下载
-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必刷题)-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人教版2019) 试卷 1 次下载
-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必备知识点)-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人教版2019) 试卷 1 次下载
-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必刷题)-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人教版2019) 试卷 1 次下载
-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必备知识点)-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人教版2019) 试卷 1 次下载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必刷题)-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人教版2019)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必刷题)-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人教版2019),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广东新教材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模拟试题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选择题北京时间2021年11月7日18时51分,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在轨运行的天和核心舱属于( )A.卫星 B.行星 C.恒星 D.星云2.推测“飞天”舱外航天服应( )①耐高温②耐高压③防强风④防辐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1.A 2.C【解析】1.天和核心舱围绕地球公转,是地球的卫星,A正确。地球是行星,因此天和核心舱不是行星,B错误。恒星是能自身发光发热的自然天体,天和核心舱不具有这些属性,所以不是恒星,C错误。星云是比地球更高级的天体,因此天和核心舱不是星云,D错误。故选A。2.太空舱外,近似真空,空气非常稀薄,因此没有高压、强风,②③错误,排除ABD。舱外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航天服应耐高温,①正确。舱外有很多宇宙射线,航天服应防辐射,④正确,所以C正确。故选C。世界最大、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位于我国贵州省。该望远镜可能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用来观测河外星系脉冲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信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与河外星系属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为( )A.可观测宇宙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4.如果发现与地球类似的地外文明,其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可能是( )A.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 B.有厚厚的大气层保护C.来自恒星的光照稳定 D.与其他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5.下列物体中,属于天体的是( )A.世界最大的陨石 B.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C.西昌基地上的人造卫星 D.天空中的云【答案】3.B 4.A 5.B【解析】3.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的级别由高到低依次是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河外星系是与银河系属于同一级的天体系统, B选项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B。4.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可以利于生物的繁殖和生长,进而促进生命的出现和繁殖,A选项正确。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利于生命的繁殖,厚厚的大气层会减少星球表面获得的恒星热量,可能会影响行星的温度,B选项错误。稳定的光照条件并不是生命得以发展的自身条件, C选项错误。与其他天体各行其道是星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并非其自身内部条件,D选项错误。故选A。5.陨石是指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已经成为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 A选项错误;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属于天体, B选项正确;西昌基地上的人造卫星,还没发射到太空,属于地球上的物质, C选项错;天空中的云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 D选项错误。故选B。我国将在青海省冷湖附近建设一座中国最大的天文观测基地,观测条件可以媲美国际公认的三个最佳光学天文观测基地(位于智利北部山区、夏威夷莫纳克亚峰和南极内陆冰穹)。同时,我国已获准在智利北部的文特峰建立光学天文观测站。下图为冷湖和文特峰观测站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影响材料中所有天文观测基地选址的共同区位因素有( )①气温②降水③光污染④基础设施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7.与文特峰观测站相比,冷湖天文观测站的突出优势是( )A.空气稀薄 B.人口稀少 C.土地廉价 D.夜长更长8.我国建设文特峰观测站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实现全天候连续观测②获得更优的观测条件③为开展射电天文观测④利于观测南半球天空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6.B 7.A 8.C【解析】6.光学天文观测基地的必要条件,要求大气透明度好,降水和光污染直接影响大气透明度,②③正确,B正确;气温、基础设施与光学天文观测基地选址关系不大,①④错误,A、C、D错误。故选B。7.冷湖天文观测站的海拔高于文特峰观测站,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透明度越好,越有利于天文观测,A正确。人口稀少、土地廉价是两地均有的特征,不是比较优势,B、C错误。D选项因缺乏时间(夏半年或冬半年)的限制,难以确定冷湖观测站夜长更长,且黑夜长并不能说明一定是晴夜长,观测条件更优,D错误。故选A。8.冷湖(94°E)与文特峰(72°W)时差近12小时,可实现全天候(24小时)连续观测,①正确;冷湖可以媲美文特峰的观测条件,②错误;文特峰观测站是光学天文观测而不是射电观测,③错误;文特峰观测站位于南半球,有利于观测天空的南天区,我国天文观测的是北天区,观测区域上互补,④正确。故选C。“火星冲日”是指地球刚好位于火星、太阳之间,三者形成一条直线的天文现象,这时,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距离最短。下一次“火星冲日”现象预计发生在2020年10月。届时,中国航天将计划借助此窗口期,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下图为“火星冲日”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9-10小题。9.组成“火星冲日”的天体为( )A.卫星和行星 B.行星和行星 C.行星和恒星 D.卫星和恒星10.火星上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距太阳近,表面平均温度过高 B.昼夜温差很大,缺少液态水C.遍布尘埃,大风、沙尘暴现象频发 D.大气稀薄,氧气含量低【答案】9.C 10.A【分析】9.“火星冲日”是指地球刚好位于火星、太阳之间,三者形成一条直线的天文现象。太阳为恒星,地球与火星属于行星,故选C。10.火星距太阳相对较远,表面平均温度较低,A错,符合题意;火星大气层相对较为稀薄,昼夜温差大,且缺少液态水,BD正确,不符合题意;火星遍布尘埃,大风、沙尘暴现象频发,不适合人类生存,C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曾出土一幅彩绘帛画,画的右上方是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乌鸦。《淮南子》中也记载过这一现象,称“日中有踆(cūn)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关于太阳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C.我们使用的煤、石油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D.低纬度地区比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更多11.材料记载现象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是( )A.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B.全球许多国家发生强烈地震C.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D.引起高层大气出现云雨天气【答案】10.A 11.C【解析】10.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错误,符合题意;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B正确,不合题意;煤炭和石油均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C正确,不合题意;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比高纬度地区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更多,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11.由所学知识可知,当太阳黑子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使指南针指向不准,C正确,为地球提供热量是太阳辐射,不是太阳活动,A错误;地震与太阳活动无关,B错误;云雨天气的形成是大气运动的结果,与太阳活动无关,D错误。故选C。读下面大别山山麓与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垂直变化率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12.下列有关该地太阳辐射强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麓始终大于山顶 B.山顶始终大于山麓C.1-8月山麓一直增大 D.9-12月山顶一直减少13.该地太阳辐射最大的月份不是6月而是8月,主要原因可能是8月( )A.日照时间少 B.纬度低 C.晴天多 D.阴雨天多【答案】12.C 13.C【分析】12.读大别山山麓与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垂直变化率折线图可知,山麓太阳辐射强度并非始终大于山顶太阳辐射强度,10月-次年4月山麓太阳辐射强度小于山顶太阳辐射强度,A错误。5月-7月,太阳辐射强度山顶小于山麓,B错误。1月-8月山麓太阳辐射强度一直增大,C正确。9月-12月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并非一直减少,应为先增大再减小,D错误。故选C。13.该地太阳辐射最大的月份不是6月而是8月是由于8月份我国锋面雨带北移至东北地区,该地区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较大,排除AD,C正确。大别山位于鄂、皖、豫三省交界处,属于淮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属于中纬度范围,因此纬度低描述不准确,B错误,故选C。欧洲研究小组推测2030一2040年太阳活动将减弱,太阳活动减弱将导致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减少60%,进入休眠状态。下图示意太阳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太阳活动( )①发生在太阳大气层②可能引起地球上发生水旱灾害③发生在太阳内部④对人类生产、生活不会产生影响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5.太阳活动高峰时会发生太阳风暴现象,其产生的高速带电离子流往往给地球造成严重影响。太阳耀斑爆发对地球的影响可能是( )A.全球各地地震频繁 B.北京地区出现极光 C.有线通信衰减或中断 D.引发“磁暴”现象【答案】14.A 15.D【解析】14.太阳活动主要发生在太阳外部大气层,①正确,③错误。太阳活动增强时可能会引起地球上的气候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球上发生水旱灾害,②正确。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④错误,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高速带电离子与地震发生无关,A错误。极光一般只出现在高纬度地区的夜空,B错误。会引发无线通信衰减或中断,对有线通信影响较小,C错误。会引发“磁暴”现象,D正确,故选D。下图示意山东省1970-2009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单位:小时),其中5月平均日照时数最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山东省年日照时数空间分布特点是( )A.东多西少 B.东少西多 C.南多北少 D.南少北多16.泰安日照时数与周围地区差异明显,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纬度 B.海陆位置 C.地形 D.大气环流17.与6月相比,山东省5月平均日照时数较多的原因是( )A.太阳高度大 B.降水少 C.沙尘天气多 D.昼长长【答案】15.D 16.C 17.B【解析】15.由图可知,等值线大致呈东西向延伸、南北向变化,排除A、B选项。结合数值大小变化可知南少北多,D正确,C错误。故选D。16.据图可知,图中泰安的日照时数最长。泰安海拔较周围地区高,日均接收的日照时间较同纬度平原地区更长,日照时数相应更多,故选C。泰安与周围地区空间尺度差异小,故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差异小,排除A、B、D。故选C。17.根据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5月雨带在长江以南,山东省云量少,降水少,云量对日照的影响小,B正确。与6月相比,山东省5月太阳高度小,昼长短,排除A、D;若沙尘天气多,日照时数会减少,排除C。故选B。下图是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卫星(SDO)在2020年5月31日观测到的一次超级太阳活动(图中甲位置),这是近年来太阳发出的最强活动。完成下面17-18小题。18.甲太阳活动及发生的圈层为( )A.黑子 光球层 B.耀斑 色球层 C.日珥 日冕层 D.太阳风 日冕层19.太阳活动有峰年和谷年,在太阳活动峰年( )A.无线通信都受影响 B.火山活动频率增加C.农业生产倾向增产 D.地球无激烈天气现象【答案】18.B 19.C【解析】18.考查太阳活动。图示太阳活动处的亮度明显大于周边,说明是一种增亮现象的太阳活动,即出现在色球层中的耀斑,故选B。19.考查太阳活动的影响,在太阳活动峰年说明太阳活动频繁时,可以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但是A项说法太绝对,A错误;火山活动与太阳活动无关,B错误;太阳活动高峰期,地球上会产生如极光这样的天气现象,D错误;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降水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太阳活动峰年的时候,地球上的降水可能会增多,会增加农业用水,可能会增加农作物的产量,C正确,故选C。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图中断层断裂最可能发生在(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一中生代前期C.新生代后期 D.中生代后期一新生代前期21.图中乙地层形成的地质时期是(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一中生代前期C.中生代后期一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答案】20.D 21.B【解析】20.读图可知,恐龙化石岩层发生断层,但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岩层并未发生断层,所以图中断层应发生于恐龙化石形成年代后,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形成年代之前。恐龙灭绝于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大型哺乳动物出现于新生代,所以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在中生代后期一新生代前期,D正确,其他时间段与图示所给信息不符,A、B、C错误。故选D。21.根据图片,乙地层位于含有三叶虫化石和恐龙化石的岩层中间,三叶虫主要生活在古生代时期,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时期,因此乙地层形成于两个地质历史时期之间,即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前期,B正确,其他时间段与图示所给信息不符,A、C、D错误。故选B。植物孢粉是植物在繁殖期间撒出的孢子和花粉的总称。当孢粉离开母体撒落在地面,就会被一层层地掩埋在土层或泥炭层中。孢粉数量巨大(例如,一棵山毛榉树一年可撒出4亿粒花粉),在与空气隔绝的情况下,一部分孢粉可长期存留下来。在我国辽宁南部距今10000~8000年的泥炭层中,桦属花粉占优势,而现在桦木林已退缩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桦树为喜冷耐旱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推测我国辽宁南部8000~10000年前的气候特点是( )A.冷湿 B.暖干 C.暖湿 D.冷干23.考古专家可以从含有孢粉化石的地层了解到当时的( )①植被类型②植被年龄③地貌特征④气候特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22.D 23.B【解析】22.桦树为喜冷耐旱植物,由辽宁南部已退缩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故可推测辽宁南部8000~10000年前的气候特点比现在冷干,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23.通过孢粉化石,人们能判断出其所处地质年代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数量的多少,结合植被的生长习性,从而分析出当时的气候特征。故①④正确;通过孢粉化石不能判断植物的年龄,但可以判断地层所处的地质年代,故②错误;通过地质构造可以推测古地貌,不能通过孢粉化石来判断,故③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科学家根据地层中的化石,可追溯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它的发现为鸟类的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图1为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示意图,图2为中华龙鸟化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最可能出现在寒武纪地层的化石是( )A.恐龙化石 B.三叶虫化石 C.鱼类化石 D.两栖动物化石25.推测中华龙鸟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A.泥盆纪 B.石炭纪 C.二叠纪 D.三叠纪【答案】24.B 25.D【解析】24.根据图片分析可知,恐龙主要生存在中生代,不会出现在寒武纪,A错误;根据图片可知,寒武纪对应的生物主要是三叶虫,B正确;鱼类主要生活在奥陶纪,晚于寒武纪,C错误;两栖动物在石炭纪繁盛,晚于寒武纪,D错误。本题应选B。25.泥盆纪是鱼类时代,首次出现昆虫,尚未出现恐龙,故也不会出现鸟类,A错误;石炭纪主要是两栖动物繁盛,且出现爬行动物,B错误;二叠纪经历了生物大灭绝,且恐龙尚未出现,C错误;根据图片分析,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由此可知其应出现在恐龙时代和首次出现鸟类的三叠纪,D正确。本题应选D。下图为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地震信息图和地球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右图中的(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27.地震产生的横波(S波)和纵波(P波)经过莫霍面时,速度变化为( )A.S波速度下降,P波速度上升 B.S波、P波速度均明显上升C.S波、P波速度均明显下降 D.S波速度上升,P波速度下降【答案】26.A 27.B【解析】26.根据图示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地壳,②③④均为地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次震源深度为20公里左右,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所以此次震源应位于地壳中,对应图中的①,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2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产生的S波、P波自上而下通过莫霍面时,速度均明显上升,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020年3月25日 10时49分(北京时间)在千岛群岛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约35公里,大洋地壳平均厚约6公里)。下面左图为震中位置(图中甲海域)示意图,右图是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A.地壳 B.上地幔 C.内核 D.外核29.地震发生时,正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天空中的海鸟感受到的震动是( )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C.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 D.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答案】28.B 29.C【解析】28.根据题意,地震发生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且震源深度为30千米,而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6千米,所以此次地震应该发生在地幔。地幔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其界线大致位于900千米深度,故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ACD项错误,B项正确。29.地震波分为横波与纵波,横波导致水平晃动,纵波导致上下颠簸,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等各种介质。天空之飞翔的海鸟只能受到纵波的影响,出现上下颠簸,无法受到横波影响,不会出现水平晃动,ABD错误,C正确。读“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30.图中A圈层的名称是( )A.岩石圈 B.生物圈 C.大气圈 D.水圈31.下列对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圈是由液态水组成的圈层 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C.大气圈全部由气态物质组成 D.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答案】30.A 31.D【解析】30.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图中A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接近地表的部分,应为岩石圈,选项A符合题意;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分别是图中的B、D、C,排除选项BCD。故选A。31.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冰川等)和气态水(大气水等)组成,A错误;生物圈包括水圈的全部、岩石圈上部和大气圈底部,B错误;大气圈中的大气包括水汽、固体杂质和干洁空气,C错误;岩石圈指软流层之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32.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近几十年来,各国新一轮的空间竞赛正向深空拓展,人类正在不断深入探索太阳系内的八颗行星(如图10所示),被称为袖珍地球的火星也成为新一轮空间竞争的焦点。表地球与火星相关性质对比行星距太阳(万千米)质量(地球=1)体积(地球=1)平均温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地球149601.001.00151年23时56分火星227940.110.15-551.9年24时37分材料二火星的日间温度能达到20摄氏度,而其夜间温度却低至零下80摄氏度。另外,火星大气层稀薄,大量辐射弥散在星球上空,氧气含量极低,还不及1%。在电影《火星救援》中,Watney在火星的地面上挖坑种植土豆,他使用人类粪便为土豆施肥,并且借助火箭燃料获得液态水。(1)图中,小行星位于E____行星和F____行星之间。图中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____(填字母)。(2)图中八大行星特征描述正确的是____(双项选择题)A.水星与地球的距离较远,是远日行星 B.木星和土星体积、质量最大,属于巨行星C.金星和火星与地球相邻,为类地行星 D.天王星和海王星距离太阳最近,温度最高(3)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西向东运动。另外,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____性,绕日公转轨道平面具有____性。(4)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人类目前不适宜生存在火星的原因。【答案】(1) 火星 木星 D(2)BC(3) 近圆 共面(4)大气稀薄(密度低),缺少氧气;平均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缺少液态水;土壤缺乏肥力;宇宙辐射强。【分析】(1)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火星距离太阳比木星近,故E为火星,F为木星)。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八大行星中,地球距离太阳第三近,故在图中,地球为D。(2)结合所学可知,八大行星中,水星与地球的距离较近,不是远日行星,A错误;木星和土星体积、质量最大,属于巨行星,B正确;金星和火星与地球相邻,为类地行星,C正确;天王星和海王星距离太阳最远,温度较低,故D错误,本题选BC。(3)结合所学可知八大行星的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西向东运动。另外,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绕日公转轨道平面具有共面性。(4)结合所学可知存在生命的条件即生命起源需要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三个基本条件,据此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分析,火星与地球相比,火星的质量和体积小,引力小,致使大气层薄,且星球氧气含量极低,还不及1%,氧气缺乏;火星位于地球轨道以外,离太阳距离较远,气温较低,且昼夜温差大,不利干生物的生存;火星地面缺乏液态水,而由液态水组成的原始海洋,是生命起源的摇篮。火星上土壤缺乏肥力;火星大气层稀薄,对宇宙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致使火星表面宇宙辐射强。33.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和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全球太阳辐射总量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从________向________递减。(2)据图分析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的分布规律。(3)A区域主体在四川盆地,分析该区域年太阳辐射较少的原因。(4)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答案】(1) 低纬(赤道) 高纬(两极)(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总体上西北多东南少;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地区较多,四川盆地等地较少。(3)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阴雨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从而导致太阳能资源匮乏。(4)纬度、天气、地势。【分析】(1)从全球来看,由于纬度高低的不同,影响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而导致全球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为四个等级,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总体上西北多东南少;B区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地区较多,A区域四川盆地等地较少。(3)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阴雨天多,常年阴雨连绵,且多云雾,大气透明度差,太阳辐射无法穿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从而导致太阳能资源匮乏。(4)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原因。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34.下图为“甲、乙两地岩层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________或________。(2)在研究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的结构时发现,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________,越是新近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________。(3)A~G地层中形成最早和最晚的分别是哪一层?分别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4)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说出你的判断理由。【答案】(1) 遗体 遗迹(2) 简单 复杂(3)A层最早,形成于古生代;G层最晚,形成于新生代(4)B和W、C和X、F和Y、G和Z属同一地质年代,BFG对应WYZ是因为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C和X属同一地质年代,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属性相同。【分析】(1)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2)生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是新近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3)根据所学可知,地层越靠下,其形成时间越早,因此可知,A层形成的最早,G层形成的最晚。根据A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和菊石化石,可知,该地层形成于古生代;G层含有哺乳类动物化石、植物化石和鸟类化石,可知形成于新生代。(4)据图可知,B和W、F和Y、G和Z三组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因此可知B和W、F和Y、G和Z属同一地质年代。C和X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属性(喷出岩)相同,可知,C和X属同一地质年代。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20年注定不是平凡的一年,印度尼西亚如今正面临着疫情爆发的挑战,感染率在东南亚国家高居榜首。令人不安的是印尼喀拉喀托之子火山于当地时间4月10日22:35再次喷发,喷出的火山灰高达657米,大量火山灰向火山四周扩散,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影响。北京时间5月6日21时53分,印度尼西亚班达海发生7.2级强震,震源深度110千米。材料二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B表示____,传播速度较快,因此,地震来临时,人们感受到地面先____(上下跳动/左右摇晃)。(2)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____。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的迁移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3)此次地震的震源所在的地球内部圈层是____,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通过____界面时,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4)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B.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答案】6.(1) 纵波 上下跳动(2) 软流层 A(3) 地幔 古登堡(4)B【解析】6.(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相同的介质中,纵波的速度均大于横波。读图可知,B地震波传播速度较快、A地震波传播速度较慢,故传播速度较快的B表示纵波。当地震来临时,因纵波传播速度快,所以人们感受到地面先上下跳动。(2)一般认为,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地球外部被大气圈所包围,火山喷发后,火山灰物质漂浮过程位于地球圈层中的大气圈;沉降后落在地表,进入水圈、生物圈;沉降物质堆积,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A正确,BCD错误。故选A。(3)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10千米,地幔的深度为17千米到2900千米之间,故震源位于地幔。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界面,一个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界面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P)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S)波则完全消失,这个界面叫做古登堡面。(4)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地震发生后,纵波先到达,约12秒后横波再到达,故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B正确,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均不是“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ACD错误。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五单元 环境与发展(必刷题)-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人教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必刷题)-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人教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人口(必刷题)-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人教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