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课件+教案)
展开3.《古诗三首》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想象诗中画面,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中《寒食》所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诗歌导入
PPT出示王安石的《元日》
过渡:同学们,我们刚才读的《元日》,是一首与传统节日春节相关的古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诗人简介:韩翃,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2.知识锦囊: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1—2天为寒食节。传说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重耳复国后,介子推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山,介子推母子被焚身亡。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下令在其忌日(一般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节。(出示节日风俗图片)
3.写作背景: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寒食》,读准字音。
2.圈出诗句中的景物,想象画面。
3.朗读节奏: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易写错:“侯”,生易写错成“候”。书写时注意中间不加一竖。
4.同音字:“暮”,常考查学生“暮、幕、慕、墓……”形近字组词。
提示:学生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圈注勾画重点词,标注疑点。
四、古诗解读
1.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会运用哪些方法?
(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
2.古诗解读: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翻译: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3.讨论交流: 读古诗前两句,思考、讨论:诗的开头描绘了春天长安城怎样的画面?
(这两句诗写描绘了春天京都长安城的寒食节景象。暮色临近,京城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家花园里柳枝随风飘拂。)
4.讨论交流:(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春城、飞花、东风、柳斜)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改成“落花”好不好呢?为什么?
(诗人不说“无处不落花”,而说“无处不飞花”,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过渡:白天的长安无处不飞花,那夜晚的长安是怎样的情景呢?
5.古诗解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指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代唐朝皇宫。【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翻译: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6.合作探究:再读古诗,说一说你对古诗中的哪个画面印象深刻,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一: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诗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想,暮春时节,春城里落花随风飞舞,皇城里的垂柳随风摇曳。一个“飞”写出了花的飘舞之态;一个“斜”字写出了垂柳的摇曳之态,“飞”和“斜”明写花和柳,暗写风,动感强烈,也让人感受到了城里的浓浓春意。
示例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后两句所描绘的画面。“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诗用白描的手法写长安城落日时分的情景,前一句写了传蜡烛的情景,后一句描绘了沿途轻烟飘散的情景。“轻烟散入”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宫中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没有写马也没有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却让人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地使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7.讨论交流:寒食节,顾名思义不能生火,为什么还会有“轻烟散入五侯家”呢?
(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天子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五、写法探究
1.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寒食》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汉朝时期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借古讽今,通过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贵豪门享有特权的黑暗社会本质的讽刺。
2.指导背诵
六、拓展延伸及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寒食》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资料了解一下。
2.随堂演练:
(一)默写古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寒食》这首诗采用的写作手法是( )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古讽今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素、章、盈、脉”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理解牛郎织女相思之苦及委婉动人的离别之感。
3.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
一、旧知导入
过渡:同学们,五年级上册我们学过《乞巧》这首诗,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PPT出示《乞巧》)
师: 我们刚才背的《乞巧》,是一首与七夕节相关的古诗。提到七夕节,我们就会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二、知识锦囊及相关链接
知识锦囊:传说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王母娘娘察觉此事,便派天兵天将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
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后来,七月初七就变成了民间的节日,被称为“七巧节”“乞巧节”。
过渡: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我国流传千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他们的古诗—《迢迢牵牛星》。
知识链接:《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古诗十九首》(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迢迢牵牛星》在《古诗十九首》中是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说《古诗十九首》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时注意节奏,读流利。
3.朗读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提示:在读的过程中,效果不好的,需要教师带领示范读,带领学生体会古诗中音韵美。
4.知识锦囊: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两个节拍或三个节拍,读法“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
5.易写错:素:下面不是“系”。字谜:青一块,紫一块。素质 素养
易读错:纤 xiān 涕 tì
四、古诗解读
1.合作探究:(1)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 字词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说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古诗解读: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遥远。【皎皎】明亮的样子。【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翻译: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札扎】织机发出的响声。【机杼】织机的梭子。)翻译:(织女)伸出纤细白皙的双手开始织布,织布机札扎地响个不停。
(3)讨论交流:齐读第二、三行诗句,说一说:织女的心情是怎样的?
(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织布时动作的娴熟,织女的姿态之美,更写出了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擢”举起,“弄”是摆弄。因为思念而不能认真工作,以工作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一个动词就泄漏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4)讨论交流: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织女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主要从织女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来描写的,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札札弄机杼” 。这样生动细腻的描写,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5)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终日】整天。【素】白皙的。【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涕】眼泪。【零】落下。)
翻译:(织女)一整天也织不出整幅的布帛,哭得泪如雨下。
(6)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相去】相距,相隔。 【几许】多少。)
翻译: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7)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清澈的样子。【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翻译:只隔着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8)合作探究: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织女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主要从织女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来描写的,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札札弄机杼” 。这样生动细腻的描写,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9)情感探究: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吗?
(通过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 抒发了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
(10)相关链接: 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五、拓展延伸
1.找出诗中的叠词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迢迢 皎皎 纤纤 札札 盈盈 脉脉)
2.叠音词表达效果:
(1)在音韵上,具有音乐美,朗朗上口。
(2)在内容上,更好地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
(3)在情感上,更深刻地表达一定的感情。
3.合作探究:《迢迢牵牛星》中有六句诗用了叠词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叠词的使用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美,而且也使诗歌表达的情感更加动人,我们仿佛看见织女面向银河另一边望眼欲穿的画面,仿佛听到织女因悲伤而哽咽的声音,体会到织女无尽的思念。)
4.指导背诵
提示:体会织女的愁闷、悲伤,抓住叠词,读出诗歌的韵律,并试着背诵。
六、课堂总结及随堂演练
1.《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别愁绪。
2.随堂演练
(一)默写古诗
迢迢牵牛星,_________________。
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
(二)《迢迢牵牛星》这首诗选自( )
A.《诗经》 B.《周易》 C.《古诗十九首》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栖、鸦”2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鸦”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到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唐朝诗人王建用他的神来之笔描写了思乡怀人的情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十五夜望月》。(板书:《十五夜望月》)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诗人简介: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2.知识锦囊:中秋节:中秋节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用月之圆喻人之团圆,来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始于唐朝初年,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
3.写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以写景起,以抒情结,韵味无穷。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三、初读感知
过渡:了解了诗人及诗文的背景知识,我们就能走进作者的心境,随着诗人的笔触,带着无限的遐想,感受他们的浓浓思绪。
1.自由朗读《十五夜望月》,读准字音。
2.圈出诗句中的景物,想象画面。
3.朗读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提示:在读的过程中,效果不好的,需要教师带领示范读,带领学生体会古诗中音韵美。
4.易写错:“栖”右部“西”的里面不加一横。栖息 “鸦”右部是“鸟”,不要写成“乌”。
乌鸦 寒鸦
四、古诗解读
1.解诗题:十五夜望月: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提示:在出示翻译之前,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来讲解,老师进行引导。
2.合作探究:自读古诗《十五夜望月》,想象画面,体会诗情。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与收获,完成“学习卡”。
3.汇报交流: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栖】中歇,休息。)
翻译: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尽望】“尽”,全、都 。都在望。【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诗人的思绪。)
翻译: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它,不知道这秋日的情思会落到谁家。
6.讨论交流:“中庭地白树栖鸦”中的“树栖鸦”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息安静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诗人从感官角度(视觉和听觉)来描写当时的氛围。)
7.合作探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能改成“在”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想想这两句诗妙在哪里?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将“秋思”因“望月”而起,随着银月的清辉悄然洒落人间的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在”字只表明了结果和状态,少了那种意境美。虽一字之差,但诗人的情思美,就在这炼字锤句中展现出来了。)
8.讨论交流:齐读诗的后两句,这是一个疑问句,诗人是真的“不知”还是知而不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人人在月圆之夜赏月之时有所思也是确定的,诗人知而不言,还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在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含蓄隽永。诗人明明是自己想念亲友,却不去直接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宕开一笔,推己及人,扩大望月的范围,用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此时会洒向哪一边?仅此一问,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五、写法探究及拓展延伸
1.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十五夜望月》一诗将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诗人用“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出了中秋月夜的清幽冷寂,描绘出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将自己别离思聚、望乡思亲的感情表现得委婉动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2.指导背诵
3.提示: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人望月怀人的心情,并试着背诵。
4.有关传统节日或习俗的古诗词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六、课堂总结及随堂演练
1.这是一首描写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如同王维的诗一样“着壁成绘”“诗中有画”。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当时人们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代节日气氛越来越浓,中秋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
2.随堂演练
(1)背诵并抄写十五夜望月。
(2)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本课教学重点是能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我从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教学: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 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
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
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
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