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展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案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预习要求1、阅读课文第8-10页,划出原始农业的考古发现、历史意义、农业发展(难点)和重要标志。2、阅读课文第10页到第12页,划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主要是他们的生活地点、房屋样式、主要农作物、生产工具)(重点及核心内容)3、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二、预习检测1.目前,发现于我国最早的农作物有 。2.我国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 、 、 。三、合作探究同样是过着农业生活,为什么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住房、农作物等方面存在差异?【感悟提升】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人类,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的起源。生物进化的规律让我们必须懂得“优胜劣汰”的道理。元谋人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境内人类的最初状态。而北京人则向我们还原了一个早期人类最真实、最残酷的生存环境,山顶洞人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祖先不断进步的过程。在与自然界的不断磨合中,人类一步步走向进步,走向文明。中国是远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四、我的疑问五、课堂检测★要求:1、不看课本和资料;2、划出关键词;3、把选项写在题号前的括号里。( )1.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目前,发现于我国的、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不包括 A.稻 B.粟 C.黍 D.菽( )2.(2019·西安长安一中期中)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掌握钻孔技术 ④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过着定居生活 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 ④会制造陶器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4. (2018·沈阳学业考)“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A.种植作物 B.磨制石器 C.饲养家畜 D.打猎捕鱼( )5.(2018·聊城学业考)下列人类遗址中,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2019·石家庄期末)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成“China”时,意指中国,中国著名的瓷都是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你还记得是哪个地方吗 A.元谋 B.半坡 C.北京 D.河姆渡( )7.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的出现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8.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原始农耕文化的主要特点有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建筑房屋,过定居的生活③饲养家畜 ④种植农作物 ⑤有成熟的文字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六、知识链接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话,应该叫半坡村。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不会是无意识的,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一种原则一种精神。上宅文化遗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筑,大多是不规整的椭圆形,屋内都埋有一个或两个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储火种。因没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环形布局。半坡遗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筑应是用树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茎叶再加泥土混合架构而成的,上宅文化遗址也发现了柱洞。这些今天看来实在是不起眼的"马架子窝棚",却是六千年前先民的杰出创造,是中国土木合构的古典建筑的发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润湿伤民”,人们便就地取材,铺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内设有火塘,但无烟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何等艰难的生活!人既然居住区是一种环形布局,那么,四周环绕一条壕堑围护,就很正常了,尽管现在只清理一小段。堑深六至七米,宽五至八米。半坡人没有现代挖掘设备,完全是用简单的石铲一铲一铲掘成的,数百米的壕堑,算来起码出土量要一万多立方米,那时一个氏族能有多少人?除去老弱病残,还有多少强壮者?其工程之浩大之艰难,恐怕不亚于后人开凿一条大运河。中华民族最能吃苦耐劳,从原始先民也得以体现。夏雨时节,村落积水可以疏导到壕堑中,而野兽袭击、外族侵袭,壕堑做了第一道防护的屏障,称这是后世城壕的雏型或先驱,不为过。堑北为墓葬区,是一片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死者排列相当整齐,一般头部向西,以单人葬为主,也有二人四人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有仰身葬,也有俯身葬;有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以及瓮棺葬。其中,成人儿童分开,儿童大多不葬于公共墓地内,而是置于瓮棺内,埋在房屋附近,或许想孩子年幼,尚需父母照顾吧,尤其瓮棺上有一钻凿的孔洞,大概是作为孩子灵魂的通道,表明半坡人已经具有人死后而灵魂不灭的观念了。如果从整个墓葬看,虽然那时仍处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物质极其匮乏,人类还没有走出混沌,因而没有阶级,没有贫富,更没有剥削与压迫了,但差别总是有的,可能社会学家会有很多种更科学更合理的解释,而凭直觉我以为,屈肢葬、俯身葬,一定与仰身葬不同,仰身葬者一定优于其他葬者,不然,就不会随葬品大多出现在仰身葬中了,哪怕几件陶罐,现在觉得忒不值几个钱了,而那时当是较为贵重的了,宛若后代随葬的青铜器、金银器一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五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五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要求,预习检测,合作探究,我的疑问,课堂检测,知识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及答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景之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学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