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与小的关系: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大与小的关系: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近几年全国卷试题回顾,论点+论据,历史小论文评分标准,小论文1,小论文2,小论文3,小论文4,因小见大,总结观点升华主旨,1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导入:从小论文难写着手
【题型特点】近年来,历史小论文在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其实质就是用议论文的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其突出特点是试题没有固定的参考答案,只有评分参考要求。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小论文集考查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取观点)能力、基础知识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于一身。因此它的开放性并不等于可以信马由缰,无拘无束。
例·你能从下面这张美国邮政总署1942年7月7日发行的邮票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枚邮票的主题。
深层信息:(1)邮票的主题(2)发行的背景与目的(3)发行的作用与影响
表层信息:(1)人物及其政治主张(2)地理版图(3)国家标志
美国邮政总署会发行这枚邮票,其直接原因是珍珠港事件后,中美两国面对着共同的敌人——日本。美、中共同抗击日寇是这枚邮票隐含的主题。
该邮票将中国的东北、台湾划在中国版图之内,表明了当时美国政府承认中国的领土包括东北和台湾地区,就其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来看,最珍贵之处在于它可以佐证当时美国对中国版图的看法。
材料一: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
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材料三: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来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结合以下三则材料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观点(0-3分) 观点与材料是否有关联以及关联度如何 观点是否能完整包含材料的所有信息 观点是否新颖、深刻、有历史价值2、史实(0-3分) 材料中的史实是否用到 补充史实与材料中史实是否有关系 使用的史实是边缘性的还是核心性的3、论述(0-3分) 论证过程是否完整、清晰、有逻辑 论证过程中史实与观点的一致性、对应性4、语言组织(0-3分) 行文语言的连贯性 行文中学科术语的使用准确
探究:小组讨论,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小论文评分标准给以下四篇历史小论文打分
我认为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不仅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同时具有一定的灾难。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初发生在英国,自此,我们进人了蒸汽时代。万能蒸汽机的改良、铁路、轮船的发明,给人们的生活确实带来了诸多的好处。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我们走进了电气时代,让我们在晚上也可以享受生活。汽车、飞机的发明更是让地球变小了,生活更便利了。 而且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各国开始开展一系列有利于现代化进程的改革与革命,也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性的战争——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给全世界的人民带来了永生难忘的痛。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以及日本受到了两颗原子弹的袭击。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了大量的军事武器,虽然都说是为了自保,而且谁也不知道它们的威力有多大。但是在看过日本之后,谁还能笑着、随意对待这项发明呢?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确实便我们的生活更快捷、更充实。但是一旦有朝一日世界不再和平了,那么,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便会给我们带来无法想象、也不能想象的严重后果。所以工业革命影响对于我们生活来说有喜也有忧,有好也有坏。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促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英国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这一现象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将会导致更多的产业问题。大量人口失业,城市环境恶劣等。幸好工厂法开始逐渐形成,维护了大量工人的切身利益。 两次工业革命不但使各国经济突飞猛进,更是促进了工厂法的不断完善与修改。
探究:小组讨论,给四篇历史小论文打分
缺乏深邃的观点;行文没有逻辑;没有结合材料展开,完全是在“自说自话”;语言过于口语化,生活化。
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无论是在时间范围上,还是在地域范围上。英国率先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4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国际地位、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并且将这股工业化的浪潮往北美以及欧洲国家进行推动。美国自独立战争之后,凭借稳定的政治,以及南北战争时消除两种经济制度间的矛盾,解放黑人奴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工业大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赶超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大发展,落后的中国以及印度等国家则被资本主义强国被迫打开国门,并且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工业强国的市场、原料产地。中国的民族资本企业则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受到外商企业的经济侵略。当然,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向中国推进,逼迫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接触到世界先进的文明、世界整体化的趋势。由此,我们可见,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使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它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加速了世界整体化、现代化的进程。
观点过于笼统;对材料的使用非常欠缺;有些史实的使用与问题无关,多写无益。
以上材料以不同形式展现了两次工业革命对全球和东西方国家造成的不同影响。对于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无疑起到了积极影响。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西方国家实现了由单一国家主导工业化进步到多国同时快速发展的工业革命的变化,并且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反超东方大国并在激烈的相互竞争中将工业革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化。百先,两次工业革命都大大加速了西方经济发展。如材料一中,英、美两国生产总值的折线图中,“增长指数”分别在1650年到1700年和1800至1900年间两次发生大斜率上扬,其对应时间正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材料二中,英、美两国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快速发展更是直观地反映了这一点。其次,两次工业革命对于不同的西方国家所起到的促进程度也不相同。如材料二中所呈现,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超世界诸国,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所占生产比例却反而下降,而美国则呈现明显的跳跃性,从2.4%到7.2%到23.6%。每次工业革命中都以近于3倍的增长进行增值,并且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因为不同国家对两次工业革命把握机遇上的差异,产生了西方诸国激烈竞争的态势。故而工业革命不仅增强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生产水平,更加剧了西方国家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引发了为争夺世界市场而出现的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国家争斗。
对于东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消极影响,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其现代化道路,促使社会发展。从材料二中的表格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中、印两个农业大国自1750年起所占的世界产量在不断递缩,并且先后在18世纪和19世纪加快缩减速度,疾速下跌,其对应的正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东方国家一方面由于受到地理位置限制,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工业革命成果,另一方面更由于其自身封建政体和自然经济体制所限,未能在第一时间吸收工业革命成果。但在19世纪后期,情况发生了改变。如材料三所记录,“1881年黄佐卿在沪上建丝厂”,开启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先河。然而过程并不如英、美两国一样顺利,初期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工人素质低下,国内并无市场等因素,几近破产。最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改变,其对应时期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可见,东方国家在早期错过工业革命成果后,由于受西方国家的全面侵略开始接受并运用其成果。 两次工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生产方式上的改革而更重要的是它们对全球各国社会形态和全球局势产生了巨大而长远的影响。不但使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全面取代了农业文明,而且使全球成为一个整体。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以及国际格局等各大领域都产生了一场大变革。其中有积极因系,也有消极因素,有的国家从中受益也有国家饱受侵犯。但最终,其影响是全人类发生了进步。以长时段史观而言,是一项利大于弊的变革。
没有将三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示了很强的材料解读能力;提炼、概括观点的能力也很强。
两次工业革命作为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推力和线索,其影响亦应诉诸现代化历史特征本身,呈现出在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点上的总体一致性和部分不平衡性。 从历史进展的一致性看,两次工业革命从经济领域率先引领了工业化潮流、并最终导致了现代化的多元进程。仅以英国1500-190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为例、就能很明显地看出,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动人和受益者,在生产力上所获得的质的飞跃,面以美国为例,自1860年至1900年,美国借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大势,竟超越了一个世纪的霸主英国——工业革命率先使部分国家受益,并通过这些国家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性的经济嬗变。伴随着工业革命受益国的对外扩张,先进的生产方式、经营理念开始进入工业化的后发国,19世纪80年代的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已然采用了西制机械与外来技术实行生产;与之并行的,还有经济全球化讲程下的全新贸易手段与秩序,由原料地和低端产国向外的商品输出,也因为先发国家的殖民扩张建立起来的当地贸易机构,如光绪十二年所载的“驻沪洋商就近采办”,大大地推动了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和全球化经济的形成。两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历史走向现代之路,充分体现了历史一致性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但抛开历史目的论的眼光,仅从工业革命后全球现代化进程的过程细节,又可以看到其造成的不平衡与历史问题。在先发国家纷纷独占鳌头时,在它们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一些后发国家经受了许多苦难和曲折。中国、印度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不仅生产力大衰,生产结构滞后,其主权也受到了先发国家的侵害。各后发国家缺乏与启动工业化对等的条件,却被强行拉入不平衡的现代体系,正如上海近代某民族企业建立之初“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而在先发国家,因工业革命而生的“血汗工厂”,环境污染更是层出不穷。工业革命在人类走向整体性历史的路上,又无法逃脱其根源上的不平衡,导致了部分的不平衡。 从更高角度看,工业革命影响了现代化,现代化本身也有值得怀疑之处。如站在现代化的传统语境,仅把其理解为世界从东方到西方,从传统到现代的单一叙事,那么工业革命就定会无暇而言。但实际上,现代化不仅仅是一致性的独断,更是多元博弈的共同结果。从此意义上看,工业革命的不平衡性似更值得我们去探讨其局限性,来发掘更深一步的结论。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肯定工业革命的不可替代作用,肯定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但同时,也应从中吸取教训,反思对现代化的单一理解。这样,才能把握好工业革命本身,促成现代化进程的新道路。
立论佳(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概括力);论证佳(既能准确利用每则材料的信息,又能沟通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进行立体完整的论证);行文老到(“先发国家”、“后发国家”、“传统语境”、“单一叙事”)历史价值观的深刻;个别语句有欠通顺。
1、观点(也称论点或视角):
与材料的关联度;完整包含材料的所有信息;新颖、深刻、有历史价值。
思考:如何撰写历史小论文
总起分观点论述1……分观点论述n总结
直奔主题,统而言之,包含分观点
观点+材料(证据)+论述(证明)
史实首先是材料中的史实,其次也可以是课内外的史实(以材料中史实为主,以课内外史实为辅);补充史实(课内外史实)与材料中史实是否有关系;使用的史实是边缘性的还是核心性(典型性)的。
行文语言的连贯性(非列举史实而是流畅的组织);行文中学科术语的使用准确(精确符合学科特征)
论证过程完整、清晰、有逻辑性;论证过程中史实与观点的一致性、对应性;
“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38课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件练习题,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真题研析·强化应用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34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重点知识,知识比较,知识归纳,朝贡体制与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时空坐标,发展的表现,史料探究,知识架构,史料史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小论文题型实用教学模型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小论文题型的结构,三段论,论证方式与论据,象的三大规定性,例题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