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学案
展开最新考纲: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核心素养定位1.综合思维:结合某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地貌的差异及外力作用的差异,如河流不同河段的地貌差异及流水作用的差异。
命题趋势分析1.以示意图、区域地图、景观图、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的特点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典型地貌的特征及成因。2.以区域地图、景观图、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河流地貌的类型、特征及成因。3.本讲内容近几年高考频率高,选择题、综合题都有呈现,难度中等偏难。
一、外力作用读下图,回答问题。1.能量来源外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是____________。
【补充点拨】 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
【疑难辨析1】 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
提示:均为流水作用,前者为流水侵蚀而成,后者以流水堆积为主。
二、主要侵蚀、堆积作用及地貌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地理实践力】 外力沉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堆积、海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三、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结合河谷的演变图,回答问题。
【疑难辨析2】 峡谷、急流、瀑布为什么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上游?
提示:河流的上游,河底纵坡较大,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表现得最为强烈,加上岩石的性质和构造条件的影响,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
2.河流堆积地貌结合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回答问题。(1)出山口处a:洪(冲)积扇或___________平原。(2)中下游地区b:____________。(3)入海口c:________。
【疑难辨析3】 冲积扇和洪积扇的形成有何不同?
提示:洪积扇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冲积扇发育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山前。
考点一 外力作用与地貌1.高考真题【例1】 [2016·全国卷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题能力培养](1)(2)(3)
借题发挥 河口地区的水沙运动(1)两种外力作用:径流(流水沉积)与潮流、风浪(侵蚀或沉积)共同作用。(2)泥沙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陆沙:指河流带来的泥沙,与流域内的土质、植被、降水强度等有关。②河沙:某河段水流冲刷河岸、河床产生的泥沙。③海沙:潮流、风浪从近海地区带来的泥沙。(3)影响河口地区河床演变的主要因素:来水、来沙。当径流强于潮流时,河口以沉积为主,陆地扩大;当径流比潮流弱时,河口以侵蚀为主,海岸后退。
2.方法规律1.不同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不同(1)大尺度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
规律总结影响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1)气候因素①昼夜温差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②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作用。③气温在0 ℃上下,水的冻融作用会破坏岩石。(2)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①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②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技法点拨根据沙丘形态和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态判断风向
(2)根据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堆积,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3.题组精练考向1 风化地貌1.[2016·海南卷,19~20]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2)题。(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B.西北坡C.东南坡 D.西南坡(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第(2)题,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
考向2 侵蚀地貌2.[2021·湖南株洲一模]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著名旅游景点“蓝窗”分布在该国戈佐岛西北角,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完成(1)~(2)题。(1)形成“蓝窗”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排序正确的是 ( )A.沉积、地壳抬升、海水侵蚀B.地壳抬升、沉积、海水侵蚀C.海水侵蚀、沉积、地壳抬升D.地壳抬升、海水侵蚀、沉积(2)“蓝窗”坍塌的首要原因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人类活动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蓝窗”景观是由石灰岩构成的。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是在温暖湿润的浅海环境下沉积形成的;受地壳抬升的影响,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地处沿海地区,受海水侵蚀作用的影响,形成“蓝窗”景观。故A项正确。第(2)题,地处沿海地区,受海浪侵蚀作用的影响明显,“蓝窗”坍塌,故C项正确。
考向3 堆积地貌3.[2021·广东肇庆第一次统一检测]三十多年来,在青海湖西岸的布哈河三角洲东北缘形成与湖岸线平行的风成沙丘,并逐年扩大,成为青海湖第二大风沙堆积区。沙丘的形态呈新月形,向湖凸出。下图为青海湖西岸沙丘位置图。据此完成(1)~(2)题。(1)营造布哈河三角洲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2)青海湖西岸风沙堆积区的拓展方向最可能是( )A.向西南 B.向北 C.向湖 D.向东
解析:第(1)题,图中布哈河三角洲面积较大,河流携带泥沙至入湖口沉积形成,分布在三角洲东北部边缘,风力沉积形成的面积较小,因此营造布哈河三角洲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项正确,D项错误;处于板块内部,构造运动对三角洲形成影响较小,A项错误;该地区冰川影响较大时是在第四纪冰期期间,现代冰川对海拔较低的地方影响较小,C项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布哈河三角洲东北缘形成与湖岸线平行的风成沙丘,沙丘的沙源是湖床;沙丘的形态呈新月形,向湖凸出,可以判断吹东北风,新月形沙丘凸出方向为迎风坡,从而判断风沙堆积区的拓展方向最可能是向西南。
考点二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高考真题【例2】 [2018·全国卷Ⅰ,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2.方法规律1.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的侵蚀方式与河谷特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如下图所示:
(2)河流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有三种类型:
知识拓展 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共同性: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2)不同点:洪积—冲积平原既不旱,也不涝,为农业高产田;河漫滩平原旱涝较为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定;三角洲地区易出现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3.题组精练考向1 河谷的形成1.河谷是指流水侵蚀所形成的槽形洼地。下图为河谷发育的各阶段示意图,完成(1)~(2)题。(1)按照河谷的发育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①② B.④③②①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2)河流上游、中游、下游主要外力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A.侵蚀、搬运、沉积 B.侵蚀、沉积、搬运C.沉积、侵蚀、搬运 D.搬运、侵蚀、沉积
解析:第(1)题,根据河谷的发育过程,一般是河床不断加深变宽,故发育过程为②①④③。故选D项。第(2)题,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较快,故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游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故以沉积作用为主。故选A项。
考向2 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2.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中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解析:由图可知,甲地位于湄公河的入海口处,该处形成了湄公河三角洲,该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湄公河从上游进入下游后,地势变缓,水流变慢、泥沙大量沉积;风力堆积和风力侵蚀常出现在干旱少雨的地区,流水侵蚀往往形成峡谷,不会形成三角洲。故选C项。
考向3 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3.[北京卷]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1)~(2)题。(1)该河谷(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2)本次洪水(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解析:第(1)题,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在②之下,所以①形成的年代较早,故A正确。根据图例可知①为页岩,其硬度比②石灰岩硬度小,更易受侵蚀,故B错误。从图示看,岩层是水平的,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河流底部有断层,故河流发育在断层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形成的,故C错误。从图示形态看,河谷不是“V”型,在断层上也不宜修建水库,否则会导致断层活动,威胁大坝安全,故D错误。第(2)题,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速呈正相关,河流的流量大,其流速相应地也大,故当水位上升时,河流的侵蚀能力与搬运能力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水的含沙量会增大,故A、B、C错误。河流的侵蚀有侧蚀和下蚀两种,其作用分别使河床变宽和河谷变深,且由图可知,河床在中后期明显加宽和变深,故D正确。
考向4 河流堆积地貌的演化4.[2021·安徽安庆高三月考]牛轭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后的遗留河道,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经历若干年后变成封闭的浅水湖泊。辽河下游平原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水流较缓,河曲发育,河道变迁频繁,平原上遗留很多废河道和牛轭湖。下图示意不同年代下辽河下游的河道演变过程。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乙丙丁表示1984年、1988年、1992年、2002年辽河下游河道,其对应正确的是 ( )A.甲——1984年 B.乙——1988年C.丙——1992年 D.丁——2002年(2)在辽河下游地区,牛轭湖 ( )A.1963~2013年,演变呈增强趋势B.1963~1984年,已形成的面积扩大,新的快速发育C.1984~2002年,已形成的逐渐消亡,新的大量形成D.2002~2013年,演变近乎停滞(3)牛轭湖形成后,新的河道 ( )A.流程延长 B.流速增大C.流量减小 D.河床变浅
解析:第(1)题,牛轭湖为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道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根据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判断,其发展先后顺序对应是:1984年——丁,1988年——甲,1992年——丙,2002年——乙。故选C项。第(2)题,辽河下游牛轭湖50年(1963~2013年)演变呈减缓趋势。其中,1963~1984年期间已形成的牛轭湖不断演变消亡,新的牛轭湖快速发育;1984~2002年期间已形成的牛轭湖逐渐消亡,少有新的牛轭湖形成;2002~2013年,牛轭湖的演变近乎停滞。故选D项。第(3)题,牛轭湖的形成与曲流发展有关。牛轭湖形成后,河道裁弯取直,较原有河道,新河道流程变短,流速、流量增大;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新的河道泥沙淤积减少,河床变深。故选B项。
10类主观题规范答题指导之(四)——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分析[命题角度]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或沉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成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考题探究]【例】 [全国卷Ⅰ,36(3)]读图,完成下题。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4分)
[标准答案] ①入海泥沙量较少(2分),因为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2分),水土流失较轻,泥沙来源少(2分);且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2分),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2分)。②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2分),因为地势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2分)。
[思维建模]1.分析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为:
2.地貌成因类题目答题方向
[迁移运用]1.[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答案:(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山口后,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
(2)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论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解析: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
2.[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法国罗讷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右侧照片)。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10分)
解析:河流在弯曲河段有“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圣贝内泽桥修建于河流弯曲处,右岸为凹岸,侵蚀作用强,河水较深、流速较快,甚至在洪水期冲毁桥墩;而左岸堆积作用强,河水较浅、流速较缓,河流对桥的冲蚀作用较弱,所以断桥得以保存至今。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5章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2外力作用与地貌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5章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2外力作用与地貌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清教材·固基础,研析考题·明方向,深化整合·提素能,对点训练·促提升,太阳辐射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2讲中国地理分区课件+学案: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2讲中国地理分区课件+学案,文件包含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2讲中国地理分区课件pptx、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2讲中国地理分区学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1讲中国地理概况课件+学案: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1讲中国地理概况课件+学案,文件包含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1讲中国地理概况课件pptx、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1讲中国地理概况学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