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阶段性评价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第二南开学校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地理学科高一年级
阶段性评价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40°N,93°E)拥有典型的雅丹地貌景观,下图为雅丹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题。
重排下列序号以正确描述雅丹地貌发育过程:①纵向沟槽切割沟槽,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 ②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③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④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
A ④①③②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②①④③
冲积扇根据环境不同分为干旱型冲积扇(旱扇)和湿润型冲积扇(湿扇)。下图为“旱扇”和“湿扇”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 关于“旱扇”和“湿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湿扇”自扇顶至扇缘颗粒物逐渐变粗 B. “旱扇”上河流多发育成辫状水系
C. “湿扇”扇上的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大 D. “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
3. 我国“旱扇”发育的活跃期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4. 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①③
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 km。猴子沟风景区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等(如图所示)。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云贵高原
6. 图示地区主要的岩石类型和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岩浆岩、风力侵蚀 B. 岩浆岩、流水堆积
C. 沉积岩、冰川侵蚀 D. 沉积岩、流水侵蚀
图1为巴西兰索玛朗汉斯国家公园每年雨季出现的“白沙碧水”奇观(照片是面向北方拍摄的被白色沙丘围绕的淡水湖泊群),此地位于该国东北部的某河河口附近。图2是该地区降水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左图中所示景观最佳观赏时间是( )
A. 12、1月 B. 3、4月 C. 7、8月 D. 10、11月
8. 河口附近的白沙受定向风吹拂形成新月形沙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迎风坡坡陡 B. 背风坡坡缓 C. 迎风坡以堆积作用为主 D. 两翼指向下风向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 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 赤道地区 B. 中纬地区 C. 高纬地区 D. 高山地带
10. 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海拔 B. 大气成分 C. 气象条件 D. 纬度
11. 气温随高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稳定性,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 B. ②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 ③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D. ④有利于高空飞行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携带月壤返回地球并安全着陆。下图为“嫦娥五号”返回路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嫦娥五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 )
A.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B. 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C. 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D. 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13. “嫦娥五号”返回途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 甲-乙段出现雷雨天气 B. 乙-丙段出现了臭氧层
C. 丙-丁段空气对流显著 D. 丁-戊段空气密度增大
读“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气
78.08
75.52
氧气
20.94
23.15
氩气
0.93
1.28
二氧化碳
0.03(变动)
0.05
14. 下列关于表中干洁空气的主要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B. 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
C. 氮气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D. 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15. 下列关于地球各大气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干洁空气只分布在对流层
B. 平流层适合航空飞行
C. 臭氧层分布于高层大气
D. 近地面气温的直接来源是太阳辐射
读北京某月某日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6. 图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A. 气温、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 太阳辐射、气温、地面辐射
C. 地面辐射、太阳辐射、气温
D. 气温、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17. 图示最有可能的月份是( )
A. 一月 B. 五月
C. 七月 D. 十月
洞穴呼吸,指通过洞口及围岩裂隙等呼吸通道,洞穴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不仅是洞穴空气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唯一途径和过程,而且是保持洞穴内部环境恒温、恒湿的前提条件。当洞内空气的温度小于洞外大气温度时,空气交换以洞外流入洞内(即吸气)为主;反之,则以洞内流出洞外(即呼气)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下列四幅图中,可正确反映洞穴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与洞穴外相比,洞穴内( )
A. 气温较高 B. 气压较低 C. CO2浓度高 D. 风速较大
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运用地膜覆盖技术以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地温,其主要原因是( )
A. 减弱了地面辐射的损失 B.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 降低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1. 在我国山东胶东地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银色反光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①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温 ②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③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照效率 ④保持土壤水分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22.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具有供水、发电、旅游等功能。下图为三峡工程水库岸边不同时间游客手中小旗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若游客手中的小旗飘动方向反映该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则( )
A. 甲为夜晚,风吹向水面中央 B. 乙为白天,风吹向水面中央
C. 甲为白天,风吹向库岸陆地 D. 乙为夜晚,风吹向库岸陆地
23. 如下图所示(线条为等压线),一架飞机在北半球高空顺风飞行,可判断出低气压位于飞行员的( )
A. 东侧 B. 北侧 C. 西侧 D. 南侧
24. 读“某日14时海平面气压场分布图”,完成下题。下列城市中,此时风向不是偏北风的是( )
A. 乌鲁木齐 B. 贵阳 C. 福州 D. 上海
下图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5. 图中化石形成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 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 B. 恐龙化石——前寒武纪
C. 甲化石——新生代 D. 三叶虫化石——古生代
26. 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
A. 藻类化石——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
B. 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 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
D. 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
下图示意中生代与新生代全球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裸子植物繁盛时代的全球气候总体特点是( )
A. 暖湿 B. 冷干 C. 冷湿 D. 暖干
28.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 )
A. 前寒武纪末期和古生代早期 B.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早期
C.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 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早期
“日凌”现象是指卫星绕地运动过程中,运行到太阳、卫星和地面站的数据接收天线恰好在一条直线上而使卫星受太阳影响最大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成功发射升空。11月9~10日,“嫦娥一号”成功经受“日凌”干扰考验。下面示意图画法中“日凌”影响最严重的是( )
A. B.
C. D.
30. “日凌”对“嫦娥一号”卫星的主要影响是( )
A. 太阳产生的强大电磁波干扰地面站接收卫星信号,可能造成通讯中断
B. 太阳色球层的耀斑可能会击穿卫星通讯设备
C. 日凌时,卫星温度不会很高因而不会影响正常工作
D. 日凌时,卫星的运行轨道将受到严重干扰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 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1. 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软流层
32. 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地球内部
33. 对浅层地能开发利用叙述正确的是 ( )
A. 浅层地能太分散,根本不可开发利用
B 浅层地能属可再生能源,可循环开发利用
C 浅层地能分布普遍,目前人们已普遍使用
D. 浅层地能虽可开发,但由于技术要求高,目前仍处于论证阶段,还未开发利用
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4. 自3000年前至清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
A. 不断北移 B. 不断南移 C. 先北移后南移 D. 先南移后北移
35. 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3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较低 B. 宋代时期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大
C. 明代时期全球冰盖面积较大 D. 清代时期全球降水增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道题,共30分)
36. 读某地地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河流景观图a应位于①②两地中的 地,该地貌主要受流水 作用形成。
(2)描述A地貌的主要景观特点。
(3)图b是B地景观照片,据此推断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37.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根据数据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
(1)分析城市市区和郊区气温差异的原因。
(2)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分析其可能原因。
(3)同学们了解到该城市同时受日周期海陆风的影响,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绘制该时段海陆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解释其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因。
同学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导致城市能耗加大、大气污染加剧等问题。
第二南开学校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地理学科高一年级
阶段性评价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40°N,93°E)拥有典型的雅丹地貌景观,下图为雅丹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题。
重排下列序号以正确描述雅丹地貌发育过程:①纵向沟槽切割沟槽,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 ②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③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④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
A. ④①③②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②①④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识图能力。整个过程体现了从发育到消亡的过。C项描述正确。故选C。
【考点定位】分析示意图能力
冲积扇根据环境不同分为干旱型冲积扇(旱扇)和湿润型冲积扇(湿扇)。下图为“旱扇”和“湿扇”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 关于“旱扇”和“湿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湿扇”自扇顶至扇缘颗粒物逐渐变粗 B. “旱扇”上河流多发育成辫状水系
C. “湿扇”扇上的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大 D. “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
3. 我国“旱扇”发育的活跃期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2. D 3. B
【解析】
【分析】
【2题详解】
“旱扇”和“湿扇”沉积颗粒物都是自扇顶到扇缘逐渐减小,河流流出出山口,地势变低缓,流速变缓,搬运能力减弱,所以沉积物颗粒逐渐减小,A错误。辫状水系主要分布在流量较大,且变化较大的地区,“旱扇”是由于时令河冲积形成的,时令河的流量较小,B错误。“湿扇”由常流河冲积形成,因此河流的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小,C错误。“旱扇”由时令河冲积形成,“湿扇”由常流河冲积形成,常流河的流量较大,因此发育面积通常较“旱扇”大,D正确。故选D。
【3题详解】
我国“旱扇”是由时令河冲积形成的,我国的时令河多分布在西北地区,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较强,是“旱扇”发育的活跃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流水冲积作用形成地貌常见的有:冲(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4. 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①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河谷形态变化的相关知识。
【详解】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形,即③图所示。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U”形,即①图所示。随后,河流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不断加强,河流变弯曲,河谷拓宽,即②图所示。④地河谷最宽、以侧蚀为主,故其发育最晚。由此可知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③①②④。故选C。
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 km。猴子沟风景区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等(如图所示)。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云贵高原
6. 图示地区主要的岩石类型和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岩浆岩、风力侵蚀 B. 岩浆岩、流水堆积
C. 沉积岩、冰川侵蚀 D. 沉积岩、流水侵蚀
【答案】5. D 6. D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溶洞等,说明当地的主要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据上题可知,该地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进行长期的溶蚀(侵蚀)的结果,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所以,图示地区主要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图1为巴西兰索玛朗汉斯国家公园每年雨季出现的“白沙碧水”奇观(照片是面向北方拍摄的被白色沙丘围绕的淡水湖泊群),此地位于该国东北部的某河河口附近。图2是该地区降水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左图中所示景观最佳观赏时间是( )
A. 12、1月 B. 3、4月 C. 7、8月 D. 10、11月
8. 河口附近的白沙受定向风吹拂形成新月形沙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迎风坡坡陡 B. 背风坡坡缓 C. 迎风坡以堆积作用为主 D. 两翼指向下风向
【答案】7. B 8. D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白沙碧水”奇观出现在雨季,根据该地区降水资料图可知,3、4月降水量最大,故3、4月为图中所示景观最佳观赏时间。其他月份降水较少,不是当地的雨季,ACD错误,B正确。故选B。
【8题详解】
新月形沙丘缓坡是迎风坡,陡坡是背风坡,AB错误;迎风坡以侵蚀作用为主,C错误;新月形沙丘两翼指向下风向,D正确。故选D。
【点睛】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 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 赤道地区 B. 中纬地区 C. 高纬地区 D. 高山地带
10. 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海拔 B. 大气成分 C. 气象条件 D. 纬度
【答案】9. B 10. B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对流层的厚度整体由赤道地区向两极递减,高度范围在7km~17km间变动,根据本题图中表达出来的对流层厚度约为13.75km,推测其最有可能位于中纬度地区,B对,AC错。而对于高山地带,试题没有充分的信息确定其地表地形特征,D错。故选B。
【10题详解】
A、B两层分别为对流层和平流层,两层因距地表远近的巨大差异而导致大气成分明显不同,尤其是各层所含的温室气体成分的差异导致热源与大气温度结构的不同。对流层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等,使得地面成为直接热源,进而导致对流层内温度垂直递减。平流层中因距离地表较远,二氧化碳等含量已经极低,而臭氧含量明显增加,臭氧因主要吸收短波波段辐射,使得太阳辐射成为这一层次大气的主要热源,故而该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增。所以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成分,B对。故选B。
【点睛】对流层的高度会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 例如:我国北京地区,对流层的高度约为11千米,广州地区对流层的高度增加到约16千米,而在东北地区则下降到10千米。并且夏季高于冬季。甚至同一地区同一天,对流层的高度也会随早、中、晚的变化而变化。
11. 气温随高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稳定性,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 B. ②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 ③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D. ④有利于高空飞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气温下部热上部冷的情况下大气层不稳定,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水汽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所以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A错误;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对流运动旺盛,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正确;③气温随高度变化无变化大气稳定,C错误;④反映的是某一高度气温逐渐升高,水平温差大,大气不稳定,出现局部降雨、大风,不利于高空飞行,D错误。故选B。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携带月壤返回地球并安全着陆。下图为“嫦娥五号”返回路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嫦娥五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 )
A.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B. 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C. 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D. 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13. “嫦娥五号”返回途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 甲-乙段出现雷雨天气 B. 乙-丙段出现了臭氧层
C 丙-丁段空气对流显著 D. 丁-戊段空气密度增大
【答案】12. A 13. D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嫦娥五号”升空最后到达月球,因此此过程中生穿越了地球大气层,地球大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嫦娥五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A正确。故选A。
【13题详解】
“嫦娥五号”返回途中,甲-乙段位于120km----60km,平流层顶部是50km处,因此甲-乙段不是对流层,没有雷雨天气,A错误。乙-丙位于60km----100km,平流层顶部是50km处,乙-丙位于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B错误。丙-丁段位于100km----10km,平流层顶部是50km处,对流层平均厚度约为12公里,丙-丁段空气对流不显著,C错误。丁-戊段位于10km----地表,应该是对流层中,对流层往下空气密度增大,D正确。故选D。
【点睛】
读“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气
78.08
75.52
氧气
20.94
23.15
氩气
0.93
1.28
二氧化碳
0.03(变动)
0.05
14. 下列关于表中干洁空气的主要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B. 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
C. 氮气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D. 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15. 下列关于地球各大气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干洁空气只分布在对流层
B. 平流层适合航空飞行
C. 臭氧层分布于高层大气
D. 近地面气温的直接来源是太阳辐射
【答案】14. C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本替考率大气的构成及作用,近地面气温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增加大气的热量,使气温升高,A正确;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B正确;干洁空气中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其中,氮气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C错误;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D正确。故选C。
【15题详解】
对流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干洁空气主要分布在对流层,A错误;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航空飞行,B正确;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C错误;近地面气温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相互作用。
读北京某月某日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6. 图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A. 气温、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 太阳辐射、气温、地面辐射
C. 地面辐射、太阳辐射、气温
D. 气温、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17. 图示最有可能的月份是( )
A. 一月 B. 五月
C. 七月 D. 十月
【答案】16. D 17. C
【解析】
【分析】考查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气温的关系,南北半球不同月份的昼长时间差异。
【16题详解】
读图,横轴表示一天的时间,太阳辐射只在白天存在,所以b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所以地面辐射温度最高值比大气温度最高值出现的时间早。所以a是气温,c是地面辐射,D对。故选D。
【17题详解】
根据图中太阳辐射出现的时间段分析,日出早于6点,日落晚于18点,昼长大于 12小时,约15小时,此时北半球是夏季,北京昼长约15小时,最可能是7月份,A错,C对。5月对应的是春季,昼长大于12小时,但差距不大,B错。10月是秋季,昼长小于12小时,D错。故选C。
洞穴呼吸,指通过洞口及围岩裂隙等呼吸通道,洞穴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不仅是洞穴空气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唯一途径和过程,而且是保持洞穴内部环境恒温、恒湿的前提条件。当洞内空气的温度小于洞外大气温度时,空气交换以洞外流入洞内(即吸气)为主;反之,则以洞内流出洞外(即呼气)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下列四幅图中,可正确反映洞穴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与洞穴外相比,洞穴内( )
A. 气温较高 B. 气压较低 C. CO2浓度高 D. 风速较大
【答案】18. A 19. C
【解析】
【分析】考查洞穴空气与外部环境气体交换原理。
【18题详解】
从题目所给条件“洞穴内部环境恒温、恒湿”,而外部气温变化较大,由此可以判断白天外界气温高于洞内,结合题目所给“呼气”“吸气”的原理即可判断白天空气从洞外流入洞内,晚上从洞内流出。故选A。
【19题详解】
由于洞内气体性质相对稳定,而外界气温、气压的变化大,因此无法单一的说洞穴内气温(气压)高低;由于洞内缺乏绿色植物,因此其CO2浓度相对较高;洞内相对封闭,风速较小。故选C。
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运用地膜覆盖技术以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地温,其主要原因是( )
A. 减弱了地面辐射的损失 B.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 降低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1. 在我国山东胶东地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银色反光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①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温 ②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③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照效率 ④保持土壤水分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20. A 21. D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越地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穿越地膜,从而减小了地面辐射的损失,A正确。故选A。
21题详解】
夏季气温高,无需覆盖地膜提高地温,①错误;覆盖银色地膜可以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②错误;银色反光地膜能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照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③正确;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膜可以减弱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④正确。故选D。
【点睛】不同颜色的地膜,作用存在差异。无色透明地膜主要作用是春季增温、蓄水保墒,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黑色地膜主要作用是降温、保湿、抑制杂草。银灰色地膜主要作用是降温、保湿、驱避蚜虫,增加地面反射光,有利于果实着色。
22.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具有供水、发电、旅游等功能。下图为三峡工程水库岸边不同时间游客手中小旗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若游客手中的小旗飘动方向反映该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则( )
A. 甲为夜晚,风吹向水面中央 B. 乙为白天,风吹向水面中央
C. 甲为白天,风吹向库岸陆地 D. 乙为夜晚,风吹向库岸陆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白天陆地升温快,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水库升温慢,相对冷却,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白天风由水库吹向陆地。夜晩水库降温慢,气温相对高,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陆地降温快,相对冷却,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水库。据旗帜的标志,甲图风由陆地吹向水库,为夜晚;乙图风由水库吹向陆地,为白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3. 如下图所示(线条为等压线),一架飞机在北半球高空顺风飞行,可判断出低气压位于飞行员的( )
A. 东侧 B. 北侧 C. 西侧 D. 南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信息表明,一架飞机在北半球高空顺风飞行,图中显示飞机自东向西飞行,表明当地高空风向为东风,北半球高空风向是相对于当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转90°而成(忽略摩擦力的影响),因此当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指向南,则低气压位于飞行员的南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24. 读“某日14时海平面气压场分布图”,完成下题。下列城市中,此时风向不是偏北风的是( )
A. 乌鲁木齐 B. 贵阳 C. 福州 D. 上海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图中等压线的走向和气压值的递变方向可知,乌鲁木齐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北指向南,在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同理可得,贵阳盛行东北风,福州盛行东南风或偏南风,上海盛行偏北风,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
下图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5. 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 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 B. 恐龙化石——前寒武纪
C. 甲化石——新生代 D. 三叶虫化石——古生代
26. 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
A. 藻类化石——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
B. 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 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
D. 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
【答案】25. D 26. B
【解析】
【分析】
【25题详解】
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出现在新生代,A错误;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B错误;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C错误;在前寒武纪生物稀少,化石缺失,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D正确。故选D。
【26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古生代中期出现鱼类,陆地面积大大增加,联合古陆形成,B正确;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元古宙出现了藻类,A错误;联合古陆解体在新生代,鸟类出现在中生代,C错误;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剧烈的地壳运动发生在新生代,D错误。故选B。
【点睛】
下图示意中生代与新生代全球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裸子植物繁盛时代的全球气候总体特点是( )
A. 暖湿 B. 冷干 C. 冷湿 D. 暖干
28.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 )
A. 前寒武纪末期和古生代早期 B.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早期
C.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 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早期
【答案】27. D 28. C
【解析】
【分析】
【27题详解】
裸子植物繁盛时代为中生代。读图可知,中生代的全球平均气温比新生代高,表现为较暖特征;图中显示,全球平均降水比新生代少,表现为较干的特征。因此中生代全球气候总体特点应是“暖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8题详解】
由于环境的变迁,在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在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熟知的恐龙,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由此可知,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C正确,ABD错,故选C。
【点睛】生物演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总结如下图:
“日凌”现象是指卫星绕地运动过程中,运行到太阳、卫星和地面站的数据接收天线恰好在一条直线上而使卫星受太阳影响最大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成功发射升空。11月9~10日,“嫦娥一号”成功经受“日凌”干扰考验。下面示意图画法中“日凌”影响最严重的是( )
A. B.
C. D.
30. “日凌”对“嫦娥一号”卫星的主要影响是( )
A. 太阳产生的强大电磁波干扰地面站接收卫星信号,可能造成通讯中断
B. 太阳色球层的耀斑可能会击穿卫星通讯设备
C. 日凌时,卫星温度不会很高因而不会影响正常工作
D. 日凌时,卫星的运行轨道将受到严重干扰
【答案】29. A 30. A
【解析】
【分析】
【29题详解】
根据材料:“日凌”现象是指卫星绕地运动过程中,运行到太阳、卫星和地面站的数据接收天线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排除B、C。“卫星受太阳影响最大”说明卫星与太阳距离较近,故A正确,D错误。故选A。
【30题详解】
“日凌”时,“嫦娥一号”卫星飞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个天体几乎成了一条直线。此时此刻太阳发出了各种各样强烈的电磁波会影响嫦娥一号和地面的通讯,故A正确。太阳耀斑爆发时,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大气电离层,从而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而不是击穿卫星通讯设备;且太阳耀斑并不经常发生,故B错误;“日凌”时,“嫦娥一号”距离太阳近,卫星温度会升高,从而影响卫星正常工作,故C错误;“日凌”时,月球对卫星的引力基本不变,因此不会影响卫星的运行,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日凌,太阳发出的强大的电磁辐射,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每年春分和秋分前后,太阳穿过赤道,这段时间太阳位于地球赤道上空。由于通讯卫星多定点在赤道上空运行,在这期间,如果太阳、通信卫星和地面卫星接收天线恰巧又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太阳强大的电磁辐射会对卫星下行信号造成强烈的干扰,这种现象称为日凌,就是太阳侵犯、干扰之意,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 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1. 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软流层
32. 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地球内部
33. 对浅层地能开发利用叙述正确的是 ( )
A. 浅层地能太分散,根本不可开发利用
B. 浅层地能属可再生能源,可循环开发利用
C. 浅层地能分布普遍,目前人们已普遍使用
D. 浅层地能虽可开发,但由于技术要求高,目前仍处于论证阶段,还未开发利用
【答案】31. A 32. A 33. B
【解析】
【31题详解】
根据材料,浅层地能存在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地壳的平均厚度17千米,所以浅层地能存在的地球内部圈层是地壳,A正确。故选A。
【3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浅层地能分布区位于距离地表数百米以内,地表能量直接来自于太阳辐射,因此浅层地能主要来源最有可能是太阳辐射,A正确。故选A。
【33题详解】
根据材料推知浅层地能主要来源最有可能是太阳辐射,因此浅层地能属可再生能源。材料显示目前在某些地区已得以开发利用,并没普遍使用。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并分析“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信息。
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4. 自3000年前至清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
A 不断北移 B. 不断南移 C. 先北移后南移 D. 先南移后北移
35. 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3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较低 B. 宋代时期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大
C. 明代时期全球冰盖面积较大 D. 清代时期全球降水增多
【答案】34. D 35. C
【解析】
【分析】
【34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甲位置为距今3000年前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之后为宋代,界线南移到乙,当到达明代时,界线南移至丙,由明代到清代,界线又北移至丁,由此看来,自3000年前至清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先南移后北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5题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亚洲象生活于湿热地区,其分布范围北界可表征湿热气候范围北界。读图可知,3000年前湿热气候范围边界北移,即气候变暖明显,冰川融化加快,海平面升高,A错误;宋代湿热气候范围北界南移,亚热带向南缩小, B错误;明代时湿热气候范围北界南移,即气候变冷明显,全球冰盖面积较大,C正确。读图可知,清代时期界线北移,说明全球气候又开始变暖,全球各地的降水有的地方增多,有的地方降水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拔较低的国家或地区会被淹没;会使低纬度地区农作物减产,高纬度增加;影响水循环,导致洪涝干旱灾害频率强度增加;对人类健康也会造成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道题,共30分)
36. 读某地地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河流景观图a应位于①②两地中的 地,该地貌主要受流水 作用形成。
(2)描述A地貌的主要景观特点。
(3)图b是B地景观照片,据此推断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答案】(1)① 侵蚀
(2)形状为扇形,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堆积物由粗到细,分选性逐渐变好。
(3)平原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湿润、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
【解析】
【分析】本题以图为载体,考查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地貌,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据图可知,河流景观图a为峡谷地貌,位于河流的上游,图中① 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急,以侵蚀作用为主,而②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以河流的搬运和堆积作用为主。
(2)图中A位于河流出山口的位置,坡度变缓,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形状为扇形,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大颗粒的先沉积、小颗粒的后沉积,堆积物由粗到细,分选性逐渐变好。
(3)图b是B地景观照片,则可判断为河口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口处泥沙沉积形成的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临时海洋,气候湿润、水网密布。
【点睛】
37.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根据数据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
(1)分析城市市区和郊区气温差异的原因。
(2)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分析其可能原因。
(3)同学们了解到该城市同时受日周期海陆风的影响,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绘制该时段海陆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解释其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因。
同学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导致城市能耗加大、大气污染加剧等问题。
(4)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
【答案】(1)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多;城市中心区人口、产业密集,车流量大,排放的废热多,使城市中心区气温高于郊区;城区建筑高大密集不利于热量的扩散。
(2)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强,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城区积雪清理较及时,人工制热较多,气温降幅较小;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值加大,因而城市热岛强度加大。
(3)绘图(略)、原因:白天受海风影响,海风从气温较低的海洋吹来,对城区具有降温作用,从而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4)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及城市发展等角度提出措施,如增加城市绿地、水体面积;建设城市绿色通风廊道;分散城市中心人口、产业等,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城市热岛强度为背景材料,涉及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海陆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相比较而言,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表多由水泥,沥青等覆盖,地面多硬化,易吸热,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多;城市中心区人口众多,产业密集,车流量大,生产活动和居民生活燃烧释放出大量废热,使城市中心区气温高于郊区;城区建筑高大密集不利于热量的扩散。,因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燃烧释放出大量废热,使城市中心区气温高于郊区;同时,高大密集的城区建筑,不利于热量的扩散。
【小问2详解】
冬季强降雪后,气温下降,城市取暖需求增加,城市废热排放过多,且城市为了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运行的需要,清理积雪较为及时,气温下降幅度小;郊区地面积雪覆盖大,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强,同时,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下降幅度大,导致热岛强度增强。
【小问3详解】
题干中说到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说明该时段,海陆风应当是由气温较低的海洋吹向陆地,能够有效的给城区降温。白天,海洋吸热慢,近地面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城区近地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受海风影响,海风从气温较低的海洋吹来,对城区具有降温作用,从而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近地面气流由海洋流向城区,高空气流由城区流向海洋。如图:
【小问4详解】
从减少排放废热的角度,城市规划当中应当对市中心的产业和人口等适当进行分散,市中心增加城市绿地和湿地等,从加快废热的散失角度,应当规划城市的通风廊道,对建筑物的高度和格局进行规划。
2022-2023学年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反馈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反馈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