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2023届高考地理大单元二轮复习讲重难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2023届高考地理大单元二轮复习讲重难,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地质作用分类,三大岩石的比较,考点梳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2变式图解,典型例题,内力作用,谷地或低地,山岭或高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三大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4.地貌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5.地形特征的描述与成因分析。6.地貌的观察7.地质灾害及防御
考点一 三大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为: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②岩浆岩、变质岩及已生成的沉积岩在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下形成沉积岩。③岩浆岩、沉积岩及已生成的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④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1)物质循环示意图判读技巧①判断箭头含义指向岩浆的为重熔再生作用;指向岩浆岩的为冷却凝固作用;指向变质岩的为变质作用;指向沉积岩和沉积物的为外力作用。②判断岩石和岩浆——抓岩石的“前世”和“今生” a.岩浆:三大类岩石都可变成岩浆,岩浆只能变成岩浆岩,所以进出岩浆的箭头是三进一出。(有的人认为三大类岩石在变成岩浆之前必定经过变质作用,所以,有的示意图上是变质岩三进一出)b.岩浆岩:一进三出。c.沉积岩和变质岩:两进两出。d.沉积物:如果示意图里出现沉积物,则沉积物只能指向沉积岩。
在距今十几亿年的地质时期,新疆南部白云岩广泛沉积。3~4亿年前,岩浆侵入白云质大理岩,经过一系列变质形成和田玉石。昆仑山中裸露在地表的和田玉山料被搬运至和田河下游的河床上,成为和田玉籽料。读“三大类岩石、沉积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距今十几亿年前的地质时期,昆仑山地理环境可能是( )A.温暖广阔的海洋B.森林茂密的热带雨林C.河湖众多的平原D.冰川广布的高原
解析:(1)由材料可知,在距今十几亿年的地质时期,昆仑山地区白云岩广布。白云岩一般代表浅海—潮上带附近的环境,由此可以推测昆仑山当时的地理环境可能是温暖广阔的海洋,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和田玉籽料的形成过程主要是( )A.丁—③—甲—④—岩浆B.乙—⑤—丙—③—甲C.岩浆—①—丁—③—甲D.丙—③—甲—②—乙
解析:(2)结循环的知识读图分析可知,岩浆经①上升冷却凝固,形成丁岩浆岩;已生成的岩石经过②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形成乙沉积物;沉积物经过②外力作用中的固结成岩成为丙沉积岩;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情况下发生变质,经③变质作用形成甲变质岩;所有已生成的岩石经过④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由材料分析可知,这里最早为白云岩,白云岩属于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白云质大理岩,后经岩浆侵入,变质形成和田玉石,经流水搬运、侵蚀形成和田玉籽料。故形成过程主要是丙—③—甲—②—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的概况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向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地壳运动 地壳的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各种地壳变化和活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并引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岩浆运动地球内部的熔岩及其气体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圈上部的活动,包括喷出活动(即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
(3)变质作用地下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形成其他岩石的过程。
2. 地质构造与地貌(山地的形成)
(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叫褶皱。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如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褶皱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基本形态包括背斜和向斜。
(2)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程度,岩石就会发生断裂,如果两侧岩体沿断层面发生明显错动、位移,就形成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可形成断块山,如泰山、庐山、华山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可形成谷地或平原,如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①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①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a.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一般而言,沉积岩层越老,位置越靠下;沉积岩层越新,位置越靠上(越接近地表)。b.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岩层。c.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此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d.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近,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地质年龄越小。
②背斜和向斜的判断a.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即内力作用突出,而外力作用不显著,可直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构造。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如下图中①为背斜,②为向斜。
b.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当岩层不完整时,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最科学的依据。例如,下面四幅图中A、C为背斜,B、D为向斜。
(4)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油、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张裂区——裂谷或大洋中脊
②火山及地貌成因: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分类见下表:
构造: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1.“黑烟囱”是指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像“烟囱”形状一样堆积而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黑烟囱”区域主要位于( )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上②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③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④非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解析:(1)根据材料,“黑烟囱”是海水渗入地壳裂缝形成的,而地壳裂缝是由于板块拉张形成的,所以为生长边界。 由图可知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及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为黑烟囱的主要分布区域,②③正确,故选D。
(2)“黑烟囱”成因上属于( )A.沉积岩B.变质岩C.侵入岩D.喷出岩
解析:(2)结合材料分析。“黑烟囱”是指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像“烟囱”形状一样堆积而成,由此可以判断“黑烟囱”在成因上属于沉积岩,故选A。
2.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地貌成因是( )A.甲地受断裂作用下陷形成B.乙地受地壳水平挤压形成C.丙地为背斜顶部侵蚀形成D.丁地受板块张裂作用形成
解析:(1)图中甲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顶部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故A错误。乙地受地壳水平挤压形成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故B正确。丙地受断裂作用下陷形成谷地,故C错误。丁地受地壳水平挤压形成,故D错误,故选B。
(2)某地质研究员从丁地出发到乙地,沿途地表岩层新老关系的变化情况是( )A.由新变老B.先由老变新,再变老C.由老变新D.先由新变老,再变新
解析:(2)背斜岩层中部老,两翼新;向斜中部新,两翼老。从丁地出发到乙地,是从背斜的一侧经过背斜谷地,到达背斜另一侧,再到达向斜山顶部,甲处岩层最老,因此沿途岩层先由新变老,再变新,故D正确。故选D。
(3)若图示地区修建一条东西向隧道,适合修建隧道的地点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解析:(3)甲地为背斜,岩层呈天然的拱形,图中剖面为南北走向,故甲地适合修建东西方向的隧道,故A正确。乙地为向斜,丙地为断层,不适合修建隧道,故BC错误。丁地受地壳水平挤压形成,为背斜的一部分,地壳不稳定,故D错误。故选A。
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机械风化: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岩石中水的冻融和植物根系的生长,也都会对岩石起风化破坏作用。
球状风化:岩块表层受风化剥落,棱角最先消失,随后层层风化剥离,而岩块内部尚未风化的部分便呈球形残留在地表。球状风化以柱状节理发育的花岗岩地区最为典型。
(2)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特点
①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a.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 b.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c.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 d.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形成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①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形成冰斗、“U”形谷、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或风力较大的地方)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随着风力减弱,形成流动或固定沙丘和黄土堆积地貌。
①根据地貌形态判断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指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指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指示流水的侵蚀作用,海边的嶙峋岩壁指示海浪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指示流水溶蚀作用,沙丘指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②依据区域环境判断干旱、半干旱以及以风力作用为主的地区,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和沉积地貌。
(3)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方法
风化与侵蚀∶风化是指岩石在无外动力作用时,受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而发生的破坏。虽然有个“风”字,但是它与风并无关系。侵蚀则是在外动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这些外动力包括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风化的结果是岩石变碎、变小,侵蚀的结果是物质从原岩上和原地被移走,露出新的岩石和地表。侵蚀与搬运、堆积:速度较快时,流水、风、海浪都以侵蚀作用为主;速度较低,搬运能力减弱,则表现为沉积作用。
2.外力作用——河谷的演变
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它对流经的河谷不断浸蚀和堆积,使河谷形态发生变化。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V”形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减小,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开始变得弯曲。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得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如图:
3. 外力作用——冲积平原的形成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貌形态判断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指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指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指示流水的侵蚀作用,海边的嶙峋岩壁指示海浪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指示流水溶蚀作用,沙丘指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干旱、半干旱以及以风力作用为主的地区,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和沉积地貌。
1.近些年,在青藏铁路沿线地面坡度小于3°的地方,先后发现100多处规模不大的塘湖,它们成群分布,从远处或高空望去,就像满天繁星一样,形成美丽的“星宿海”(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星宿海”的重要地理背景是( )A.岩层断裂下陷B.大气降水增多C.工程施工不当D.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1)“星宿海”实际是热融湖,由于冻土融化后地面塌陷积水形成的湖泊,多分布于冻土分布的低平地带。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D正确;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是降落湖,A错误;降水增多通过下渗,难以形成湖泊,B错误;工程施工只对沿线有影响,C错误;故选D。
(2)与“星宿海”成因相同的地貌最可能出现在( )A.鄂毕河流域B.刚果河流域 C.尼罗河流域D.珠江流域
解析:(2)“星宿海”形成一般出现在海拔或高纬度地区平坦地形,鄂毕河流域纬度高,冻土广布,容易形成,A正确;刚果河、尼罗河、珠江流域纬度低,没有冻土发育,不能形成“星宿海”,BCD错误,故选A。
(3)伴随着“星宿海”的形成,今后一段时期,当地可能( )A.油气资源储量增加B.铁路维护成本降低C.居民健康受到威胁D.生态环境问题减少
解析:(3)“星宿海”形成,使冻土融化增多,在永冻土里面存在着非常多的亿万年前的病毒,这些病毒随着冻土融化被释放出来,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C正确;与油气储量无关,A错误;冻土融化,路维护成本上升,B错误;全球变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增多,D错误,故选C。
2.下图示意位于南充市嘉陵江段的青居曲流。青居镇和曲水镇直线距离约6公里,没有大桥相通,两地百姓靠乘坐轮船往来。青居镇建有上码头和下码头。青居镇人到曲水镇赶场,去时从上码头乘坐轮船,回来在下码头上岸。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1)嘉陵江大致自北向南汇入长江,曲水镇是嘉陵江自北向南流经的地方,结合指向标可知,由上码头到曲水镇,为顺流,曲水镇到下码头也是顺流,故选C。
(1)青居镇人到曲水镇赶场( )A.去时顺流,返程逆流B.去时逆流,返程顺流C.去时顺流,返程顺流D.去时逆流,返程逆流
(2)青居曲流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转偏向力影响B.河流溯源侵蚀C.凹岸堆积凸岸侵蚀D.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解析:(2)青居曲流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段不断弯曲,C错误、D正确;河流弯道处,惯性离心力大于地转偏向力,A错误;河流溯源侵蚀主要发生在河流的源头附近,B错误。故选D。
考点五 地形特征的描述与成因分析
1.认识某区域地势、地形
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1)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的角度分析。(2)外力作用应先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海浪、冰川等),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形式(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如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河流挟带大量的泥沙(物质条件);泥沙沉积(河流动力减弱,流速变缓,如河口地势低平、海潮的顶托等);潮流作用弱,搬运能力差等。
2.地形成因分析的思路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华北平原是华北陆台上的新生代断陷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形成连片的大平原,与此同时平原边缘断块山地相对隆起,大平原轮廓日趋鲜明。新生代相对下沉,接受了较厚的沉积,局部沉积达千米。下图为华北平原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描述华北平原的地形特征。
答案:(1)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解析:(1)地形特征有地形和地势,据图可知,华北平原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或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2)简析华北平原的成因。
答案:(2)地壳运动形成断陷区,边缘断块山地相对隆起;断陷区接受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大平原。
解析:(2)据材料可知,华北平原是华北陆台上的新生代断陷区,说明是地壳运动形成的断陷区,与此同时平原边缘断块山地相对隆起;断陷区接受流水沉积作用,大平原轮廓日趋鲜明。
(3)指出M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3)该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当河流流出山口时,水流速度减缓,颗粒大、比重大的砂石先沉积在谷口;颗粒小、比重小的砂石沉积在冲积扇的边缘;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山口。
解析:(3)据图可知,该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速度减缓,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颗粒大、比重大的砂石先沉积在谷口处,而颗粒小、比重小的砂石沉积在冲积扇的边缘处,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图中甲地的海拔为1500米,乙地的海拔为5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①高度与坡度的组合: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②地貌的形态、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③面与点的结合: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下图为某观察者观察某地地貌时绘制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B、C、D四点中,最适合观察图中地貌的是( )A.AB.BC.CD.D
解析:(1)观察地貌时,最适宜选在高处且视野广阔的地方。图中B处最高且视野辽阔,B项正确。A处位置较低,A项错误。C处低洼的山谷处,不易观察,C项错误。D处位于平原,最不适宜观察地貌,D项错误。故选B。
(2)关于地貌观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貌观察的顺序是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B.观察者描述地貌时,按照从小到大,从低级地貌到高级地貌C.某地的绝对高度一定大于相对高度D.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较陡
解析:(2)观察地貌的顺序是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A项错误。观察地貌得按照从大到小,从高级地貌到低级地貌的顺序,B项错误。绝对高度不一定大于相对高度,比如相对于海平面以下的地方,相对高度更大,C项错误。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较陡,D项正确。故选D。
考点七 地质灾害及防御
分析地震烈度大小的思路
①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②间接诱发其他地质灾害、水灾、疫病等。③破坏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危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滞后性、隐蔽性与持续性)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①世界上: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②中国地跨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具有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1)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①滑坡: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②泥石流: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两者都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3)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①分清主要灾害和次生灾害在判断哪些灾害之间能形成灾害链时,分清主要灾害能诱发出哪些次生灾害是关键。②看能否形成灾害链
(1)我国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与特点
(2)表解泥石流灾害的区域差异
(3)分析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基本思路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1.图为“某年中国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由图中内容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多西少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C.地震都在板块交界处D.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
解析:(1)读中国地震分布图得知,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地震分布基本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新疆、青海、西藏、台湾都是我国地震多发区;并非所有地震都在板块交界处,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故选D。
(2)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损失下降 B.人口密度加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上升C.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口下降D.经济飞速发展,防震、抗震设施落后,经济损失上升
解析:(2)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使得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同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经济损失显示出上升的趋势,故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故选C。
2.不同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下图是我国某地自然灾害频次示意图,甲、乙代表某两种自然灾害。完成下面小题。
(1)从地质灾害关联性角度,甲、乙自然灾害类型最可能的组合是( )A.地震、崩塌B.寒潮、沙尘暴C.台风、风暴潮D.滑坡、泥石流
解析:(1)图中两种自然灾害具有时间的显著关联,都是多发于6-9月,最有可能是夏季多雨季节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D正确。地震和崩塌一般没有季节性规律,A错误。寒潮和沙尘暴多发生于春季,B错误。台风和风暴潮多集中于秋季,C错误。故选D。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一 地球与地图——2023届高考地理大单元二轮复习讲重难【新教材新高考】,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梳理,经纬网的应用,1经纬线的对比,2经纬网定方向,扩展延伸,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典型例题,习题训练,2等高线的判读,3等高线图的计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四 地球上的水——2023届高考地理大单元二轮复习讲重难【新教材新高考】,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网络系统构建,核心归纳思维升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2023届高考地理大单元二轮复习讲重难【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梳理,大气的垂直分层,典型例题,大气受热过程,1过程,2应用举例,基本规律,气压高低的判读,气温高低的判读,气流流向的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