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阶段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阶段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
高三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唯一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16题)
2021年6月暑假期间,小许从上海转机欧洲到达委内瑞拉甲城市,途中经过30个小时,到达甲地时他的手表显示时间为23:00(途中未调整时差)。下图为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飞机起飞时,马拉开波湖当地时间为( )
A. 前一日4:00 B. 前一日14:00 C. 前一日17:00 D. 当日23:00
2. 此时站在湖畔,面向湖中心小许的影子在他的正后方,小许所处的位置位于(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已知条件,到达甲地时小许的手表显示时间为23:00,故北京时间为23:00,途中经过30个小时,因此小许出发时间为北京时间前一日17:00,根据图中经度判断,马拉开波湖位于72°W附近,为西五区,东八区和西五区相差13个小时,故马拉开波湖当地时间为西五区区时,时间为前一日4:00,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由题可知,小许此时站在湖畔,面向湖中心小许的影子在他的正后方,说明小许一湖中心一太阳在一条直线上,且太阳与湖泊位于小许的同一侧,此时为北京时间23:00,通过时差计算可得马拉开波湖当地时间为上午10:00,该地区位于12°N以南,6月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且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该地区在太阳直射点以南,太阳方位始终位于小许的北方地区,上午为东北,正午为正北,下午为西北,此时为当地时间上午10:00,小许面朝东北,太阳在小许和湖心的东北方向,小许所处的位置应位于丙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关于太阳方位:北半球夏半年,全球的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北半球冬半年,全球的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地区除外)北半球极昼地区的太阳,正北升正北落;南半球极昼地区的太阳,正南升正南落。春秋分这两天,全球的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极点上的太阳,直升直落。
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过程中与陆地较热气团相遇形成的锋面称为海风锋。上海市多受海风锋影响,发源于长江口的称为N型(北支)海风锋,发源于杭州湾的称为S型(南支)海风锋,很多情况下会同时存在南北两支海风锋,合并后成为SN型海风锋。下图示意上海市某次SN型海风锋活动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海风锋最易形成的时间段是( )
A. 6—9时 B. 12—15时 C. 18—21时 D. 1—4时
4. 图示S型海风锋推进速度明显快于N型海风锋主要是由于( )
A. 地面建筑物差异 B. 地形差异 C. 水汽含量差异 D. 海陆位置差异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过程中与陆地较热气团相遇形成的锋面称为海风锋,结合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可知,一般沿海地区午后14时前后海陆温差最大,海风最强盛,最易形成海风锋,B正确,排除ACD。故选B。
【4题详解】
据图文可知,上海市主城区主要靠近北部长江沿岸地区,城区建筑物高大密集,对海风锋起到阻挡作用,故N型海风锋推进速度较慢,S型海风锋推进速度明显更快,A正确。区域地形、水汽含量以及海陆位置等差异不大,BCD错。故选A。
【点睛】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热力环流。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吹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吹陆风。
易贡盆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北缘,是一个宽阔的河谷盆地,谷口狭窄,谷坡陡峻,谷底海拔2000米左右,研究人员观测到谷坡上有明显的风,受其影响,谷底夜间形成逆温层。喜马拉雅山区海拔1900-2300米处广泛分布有亚热带半常绿间叶林,但该植被在易贡盆地分布存在非地带性特征。下左图示意易贡盆地地形状况,下右图示意易贡盆地1月、7月气温随海拔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 研究人员发现冬季谷内逆温层更厚,因为( )
A. 冷空气强大 B. 太阳高度小 C. 夜晚更长 D. 大气干燥
6. 推测易贡盆地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分布( )
A. 上限海拔更低,范围更小 B. 上限海拔更低,范围更大
C. 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小 D. 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大
【答案】5. C 6. D
【解析】
【5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易贡盆地的逆温是地形造成的逆温:由于山坡散热快,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下沉,相对较冷的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地形逆温主要发生在夜晚。由于该地位于北半球,冬季昼短夜长,夏季昼长夜短,因此,逆温现象冬季比其它季节更为显著,逆温层也更厚,C正确。当地是盆地,四周高大的山地对冷空气阻挡作用强,A错误;当地不管什么季节夜晚太阳高度均小于零,B错误;与大气干湿状况关系小,D错误。所以选C。
【6题详解】
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分布应该在最冷月气温0°C以上的地区。结合材料信息“喜马拉雅山区海拔1900—2300米处广泛分布有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当地位于北半球, 1月气温低于7月气温,而图示信息在1月2000米的气温约3℃、2600米的气温在5°C左右, 因此可推出常绿阔叶林分布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大,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多山谷多丘陵时,夜间冷空气停滞在山谷中,不随上层热气流通过,局部满足逆温形成条件,会更易导致逆温的出现。
考古界人士常说:“汉墓十室九空”。“沉海昏,立吴城”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600多年。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下图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 关于图示区域的地质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沉积岩 B. 庐山的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
C. 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西移 D. P地地貌是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
8. 结合材料判断,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 )
A. 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 B. 地质稳定,环境变迁小
C. 加强保护,人为破坏少 D. 岩性坚硬,外力侵蚀弱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图示中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片麻岩属于变质岩,图中还有变质岩和浅变质岩、岩浆岩,石英砂岩、沉积岩1和沉积岩2属于沉积岩,故A错误;庐山的形成原因是:岩层断裂形成断层,部分岩层上升形成的断块山,故B正确;由图可知,图中岩层受力方向是东南,因此鄱阳湖湖心向东南移动,故C错误;由图可知,图中P地是谷地,是外力作用侵蚀形成的,故D错误。所以选B。
【8题详解】
海昏侯墓保存完好的主要得益于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没有受到人为破坏,由图可知,图中区域地质不稳定,环境变迁较大。故A正确,BC错误;根据提示信息可知,海昏侯墓位于断裂发育处,岩层破碎,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地质构造运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它使岩石发生变形的主要类型是褶皱和断裂,使岩石发生变位的方式有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构造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水平和升降运动,也即传统的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
降雪是空气中的水汽经凝结而成的固态降水,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自然过程之一。降雪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积累,形成积雪,构成高纬度和高山地区冰川的物质基础。下图为1991—2020年青藏高原平均年降雪日数空间分布(图1)和1991—2020年青藏高原平均月降雪日数分布(图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1中甲地及附近区域为年降雪日数低值区的原因是( )
A. 常年受冷高压控制 B. 北部高原高山阻挡水汽
C. 位于谷地,海拔低气温高 D. 位于内陆水汽难以到达
10. 关于图2全年中春季降雪日数最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春季高原气温回升迅速,升温明显对流旺盛
B. 南部暖湿气流的逐渐加强和北部冷空气的频繁活动
C. 高原春季积雪大量融化,近地面水汽充足
D. 青藏高原海拔高,春季气温低,降水以降雪形式主
【答案】9. C 10. B
【解析】
【9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降雪日数少,C项正确;青藏高原夏季太阳辐射强,受高原热低压控制,冬季受冷高压控制,A项错误;甲地及附近区域降水水汽来自南部印度洋,南部高山阻挡水汽,B项错误;相较于甲地,北部降雪较多的区域更靠近内陆地区,D项错误。综上所述,ABD项错误,本题选C。
【10题详解】
春季是从冬到夏转换季节,由于南部暖湿气流的逐渐加强和北部冷空气的频繁活动,造成有利于高原降雪的环流背景,B项正确;春季高原气温虽然回升,但由于海拔高总体气温偏低,对流不旺盛,A项错误;海拔高,春季气温偏低,积雪不会大量融化,近地面水汽不足,C项错误;海拔高气温低,冷空气活动频繁,不易形成降水,需要突出南方湿润气流加强,提供降雪条件,D项错误。综上所述,ACD项错误,本题选B。
【点睛】影响降水的因素:1.海陆位置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3.气压带、风带4.季风5.洋流6.气旋、锋面7.下垫面8.人类活动
水库排沙比是指一定时段内出库沙量与入库沙量之比。排沙比越大,水库排沙效果越好。三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浊”方式运行,水库淤积和排沙比受进出库流量、含沙量、泥沙粒径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2013-2018年三峡水库月排沙比、入库沙量及平均水位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 据图推测三峡水库淤积量最大的月份是( )
A. 2月 B. 6月 C. 7月 D. 10月
12. 导致三峡水库11月至次年3月“蓄清”期排沙比高的原因是( )
①库区水位高 ②入库沙量少 ③水中泥沙粒径小 ④出库水量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1. C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7月入库沙量最大,且排沙比也相对较低,水库淤积量最大,C正确。2月入库沙量少,且2月排沙比高,库区里沙淤积量小,A错误。与7月相比,虽然6月的排沙比略小于7月,但6月入库沙量远小于7月,库区泥沙淤积量无7月大,B错误。7月至10月,入库沙量显著降低,10月库区泥沙淤积量无7月大,D错误。所以选C。
【12题详解】
水库排沙比是指一定时间段内出库沙量与入库沙量之比,11月至次年3月,库区排沙比较高,表明入库沙量少,出库沙量大。结合图示信息可知,11月至次年3月入库沙量少。同时,该时间段河流处于枯水期,径流量相对较小,搬运能力较弱,水中泥沙粒径小,小粒粒沙粒更易排泄,出库沙量大,②③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水库淤积和排沙比受到坝前水位影响,但不一定和库区水位有关,排除①;如考虑出库水量,则出库水量小,排泄的泥沙相对较小,不利于排沙比的提高,排除④。所以选C。
【点睛】为了减少排沙对汛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近年提出了一些新的排沙调度方法,如三峡水库汛期沙峰排沙调度的方法等。汛期沙峰等排沙调度则需要针对每场次的洪水预测采用不同的调度方法时的排沙比,以选择相对优化的调度方式。目前三峡水库排沙比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观测预报方法,即通过水库沿程水流泥沙连续观测进行实时预报,该方法的不足主要是不能反映不同调度方式对排沙比的影响,预测精度受到影响;另一种是采用水流泥沙数学模型进行模拟预测的方法,即根据场次洪水入库水流泥沙条件,模拟不同调度方式时的水库排沙比,该方法精度相对较高,不足这之处是模拟计算需要较多时间,实时性和方便性受到影响。
胡杨是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沙漠地区的木本植物,其首要作用在于防风固沙,下图是2020年我国某胡杨林研究区4-11月胡杨蒸腾速率和风速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 据图推测,该研究区的风沙天气多出现在(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4. 据图分析,对胡杨蒸腾速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 风速 B. 气温 C. 降水 D. 土壤
【答案】13. A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春季气温回升快,地表干燥,多大风,更容易出现风沙天气,A正确。图中也显示春季风速大于夏季和秋季,BC错;相较于春季,冬季地表较为湿润,沙尘较少,风沙天气较少,D错。故选A。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夏季蒸腾速率大于春季和秋季,但夏季风速小于春秋季节,说明气温对胡杨蒸腾速率的影响比风速大,B对,A错。胡杨生长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土壤季节变化不大,故降水和土壤对胡杨蒸腾速率的影响较小,CD错。故选B。
【点睛】胡杨(学名:Populus euphratica)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杨柳目、杨柳科、杨属的一种植物,是落叶中型天然乔木,直径可达1.5米,木质纤细柔软,树叶阔大清香。耐旱耐涝,生命顽强,是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 胡杨树龄可达200年,树干通直,高10-15米,稀灌木状。树叶奇特,因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为适应干旱环境,生长在幼树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大树老枝条上的叶却圆润如杨。
甘肃黑方台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地区,年降水量280mm。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黄河三门峡水库修建,大量库区移民被安置在黑方台的台塬(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上。自此,黑方台地区台塬边缘多发滑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20世纪60年代以来黑方台地区多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震多发 B. 土质疏松 C. 农业灌溉 D. 夏季暴雨
16. 黑方台地区滑坡具有明显的月份差异,下列月份中发生次数较多的是( )
A. 2月 B. 7月 C. 10月 D. 12月
【答案】15. C 16. B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大量库区移民被安置在黑方台的台塬”和“自此,黑方台地区台塬边缘多发滑坡”可推测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黑方台地区多滑坡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如农业灌溉,C正确;地震多发、土质疏松、夏季暴雨这些自然条件20世纪60年代前后没有变化,ABD错。故选C。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黑方台位于甘肃,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业灌溉频率大,因此该区域滑坡发生次数较多的时间为7月,B正确,ACD错。故选B。
【点睛】滑坡发生条件:岩体比较破碎、 地势起伏较大、 植被覆盖度较差。多发区域: 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二、综合分析题(根据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共三道大题,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火地群岛位于南美洲最南端,有“世界尽头”之称。火地群岛西部和南部为山地,雪线高度仅500-800m,海岸线曲折,多幽深的峡湾,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海拔180-600m,海岸线较为平直。火地岛南部生长着超过全球5%种类的苔藓植物,其中约60%是本地特有的,这些苔藓植物可吸收和储存养分,分泌有机酸,具有固氮、固碳的作用。
材料二 下图为“火地岛位置图”。
(1)说明火地群岛西侧山地雪线较低的原因。
(2)分析导致火地群岛西侧海岸线曲折地质作用。
(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苔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西风从太平洋带来丰富水汽;西部为迎风坡,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
(2)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纬度较高,且多高海拔山地,冰川侵蚀作用强;地处西风带,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3)分泌有机酸,促进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储存雨水,防止洪水和土壤侵蚀;储存养分,给生物提供食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积累和储存碳,缓解气候变暖。
【解析】
【分析】本题以火地群岛为材料,涉及影响雪线的因素,整体性以及海洋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火地群岛所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该地受南半球盛行西风的影响,岛屿西侧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雪较多;该地西侧有寒流流经,降温作用明显,导致火地群岛西侧雪线较低。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地处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活跃,岩层变得破碎,易被侵蚀;该地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该地海拔较高,冰川广布,冰川作用强烈;冰川侵蚀岩石,形成冰蚀谷;地处西风带,风大浪高,海浪侵蚀作用强烈,形成曲折的海岸线。
【小问3详解】
苔薛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酸性物质,溶解岩石表面,同时不断积累空气中的物质与水分,促使岩面逐渐形成土壤。苔藓植物生长十分繁密、迅速,一般为密集丛生,可以从雨中甚至雾中吸收水分,储存多余的雨水,以防发生洪水和土壤侵蚀。苔藓植物会为森林吸收、储存和回收水分与养分,并且给许多无脊椎动物提供了庇护所和食物。苔藓品种更为丰富多样,覆盖的地表面积更广,可积累和储存碳,缓解气候变暖。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米布沙漠被称为变色沙漠,是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沿岸多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海雾有时深入内陆50千米。研究发现,纳米布沙漠的沙子主要来源于奥兰治河上游山区富含铁元素的岩石。纳米布沙漠内有呈新月形、线形以及星形的高大沙丘,其中星形沙丘“随风摆动”并不断长高。左图示意纳米布沙漠位置,右图示意星形沙丘景观及风向。
(1)简述沙子从奥兰治河上游山区至纳米布沙漠的外力作用过程。
(2)分析沙丘海岸向内陆逐渐由白色增深至红色的原因。
(3)推测沙丘在“随风摆动”过程中形成星形并长高的原因。
【答案】(1)上游山区的岩石风化后,经(奥兰治河)侵蚀,搬运至河口沉积;再经北上洋流搬运至纳米布沙漠沿岸沉积;受由沿海吹向陆地(西南)风的侵蚀、搬运,最后沉积于陆地形成沙漠。
(2)纳米布沙漠的沙子含有铁元素,遇空气和海雾中水汽易氧化呈红色;海岸带的沙子出露时间短,氧化程度低,颜色较浅;沙子经风从沿海搬运至内陆过程中,被氧化时间随之增长,颜色由白色逐渐增深至红色。
(3)当地盛行多种风向;沙丘在多风向影响下形成多条沙脊并组合成星形;星形沙丘在摆动过程中,风从多个方向搬运沙子向沙丘中部堆积,并不断向上推移,沙丘逐渐长高。
【解析】
【分析】本题以纳米布沙漠为材料,涉及外力作用、风成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纳米布沙漠的沙子主要来源于奥兰治河上游山区富含铁元素的岩石”可知,纳米布沙漠的沙子来自奥兰治河上游山区的岩石,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变成碎屑物质,经过河流的搬运作用,在河流入海口处,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在河口处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后经过沿岸洋流的搬运作用,在纳米布沙漠沿岸地区沉积下来;根据材料信息“沿岸多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可知,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将沿岸地区沉积的物质带到纳米布沙漠沉积下来,形成沙漠。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纳米布沙漠的沙子主要来源于奥兰治河上游山区富含铁元素的岩石”可知,纳米布沙漠的沙子来自奥兰治河上游山区的富含铁元素的岩石,所以富含铁元素,被氧气氧化之后,会呈现红色;根据材料信息“海雾有时深入内陆50千米”可知,沿海地区海雾弥漫,分布时间较长,沙子受氧化的时间较短,氧化时间较短,颜色较浅;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沙漠的沙子是由沿海地区吹入内陆的,在被风从沿海吹倒内陆的过程中,被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氧化,颜色较深,逐步由白色演变到红色。
【小问3详解】
沙丘由风力堆积作用而形成,沙丘呈星形,说明当地具有多个风向,沙丘在多个风向的风力作用下,形成多条沙脊,组合到一起,形成星形;沙丘在随风摆动的过程中,沙子在风力的作用下,沿着沙脊不断向星形的中部推移,逐渐爬高,沙丘逐渐长高,星形沙丘逐渐发育。
1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校学生到新疆开展研学活动,首先到达伊犁河谷地,伊犁河发源于我国天山山脉,流经伊犁河谷地后穿越国境,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最终注入巴尔喀什湖,伊犁河谷地物产富饶,有“塞外江南”的美誉,下图为伊犁河谷地附近示意图。
任务一:伊犁河谷地的水资源调查
(1)分析图中伊犁河流域地表径流丰富的自然原因。
任务二:调查伊犁河谷地的植物多样性。
调查发现伊犁河谷地植物多种多样,很多植物药用价值较大,如党参、益母草、野薄荷、百里香、甘草等。
(2)分析地形对伊犁河谷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任务三 地貌景观考查
考察组一路北上,在新疆北部某地质公园,拍摄了花岗岩(组成成分复杂)山峰上近似圆形的蜂窝凹回坑的照片(下图)。
(3)简述图中近圆形蜂窝状凹坑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过程。
【答案】(1)伊犁河流域地势东高西低,呈向西开口的喇叭形;盛行西风带来的湿润气流,遇山地抬升,降水量较大;两侧山地海拔高,冰雪融水量大,在河谷地区汇水,故地表径流丰富。
(2)两侧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先增加再减少,不同的海拔高度具有不同的水热组合,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植被的垂直变化大,因而植被类型丰富。
(3)花岗岩组成成分复杂,其中易被侵蚀的成分被风化、(风力、流水)侵蚀后,留下坚硬的成分成为蜂窝状凹坑,风沙再沿凹坑钻磨,形成许多近似圆形的小凹坑。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某校学生到新疆伊犁河谷地开展研学活动为背景材料,涉及伊犁河流域地表径流丰富的自然原因、地形对伊利河谷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地貌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伊犁河谷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周围高山冰川广布,河流水源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而山地西侧有开口,伊犁河谷大致位于42°N—44°N之间,地处中纬西风带,西风可以将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流携带至此,受地形抬升,形成山地降水;该地位于河谷地区,有利于汇集山地降雨和冰雪融水形成众多河流,因而地表水较丰富。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伊犁河谷地南北两侧分别是海拔较高的天山山脉和天山山脉北支,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先升高再降低,不同的海拔高度具有不同的水热组合,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显著,受气候的影响,植被的垂直变化大,因而植被类型丰富。
【小问3详解】
图片显示蜂窝状凹坑主要分布在陡峭的花岗岩崖壁上,该地地处北疆,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较少,多大风。所以蜂窝状凹坑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风力侵蚀、流水作用等。风化作用使花岗岩表层发生崩解,流水、风力侵蚀已经风化了的疏松岩面,留下坚硬的成分成为密集的蜂窝状凹坑,风沙再沿凹坑钻磨,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的侵蚀搬运留下凹坑,所以形成许多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小洞穴和凹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静海区北师大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阶段评估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共35小题,综合题,共2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