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第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绥德中学高2024届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
    生 物 试 题(卷)
    一、单选题
    1. 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②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
    ③D中混悬着一定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④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⑤组织液和血浆成分相似,只是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⑥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
    ⑦神经递质、血浆蛋白、抗体、激素、氨基酸、胰蛋白酶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叫体液,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为组织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少于组织液渗回组织液渗入的量,因为组织液渗入淋巴是单向的组织液渗入血浆是双向的.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以及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双向交换物质的,淋巴液是单向流动的,所以根据图示进行判断: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
    【详解】①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即神经细胞之间的组织液,①正确;
    ②由图示可知,A、B、C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②错误;
    ③D是淋巴,其中混悬着一定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③正确;
    ④细胞质基质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④错误;
    ⑤组织液和血浆成分相似,只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⑤错误;
    ⑥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如体温是37℃左右,⑥错误;
    ⑦神经递质、血浆蛋白、抗体、激素、氨基酸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胰蛋白酶属于消化酶,分布在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⑦错误。
    故正确的有①③,共2项。
    故选A。
    【点睛】
    2. “神舟七号”上的三位宇航员在太空时有非常明显的失重感,失重时人体的液体静压丧失(血液和其他体液不像重力条件下那样惯常地流向下身)。人体的感受器感到体液增加,机体通过体液调节系统减少体液,出现体液转移反射性多尿,导致水盐从尿中排出。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水盐从尿中排出使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 液体静压丧失,导致腿部体液转移到人的身体上部,出现鸟腿(腿部变细)现象
    C.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这两种调节协调作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详解】A、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
    B、液体静压丧失,导致腿部体液转移到人的身体上部,出现鸟腿(腿部变细)现象,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D错误;
    故选D。
    3. 研究显示,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能够与辅助性T细胞(Th)进行通讯,以增强幼鼠肺部的过敏性炎症。但老年小鼠的肺部却未见该现象。支配小鼠肺部的交感神经在幼年期主要产生多巴胺,但在成年后又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与Th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其分化为哮喘加重的Th细胞,增强了肺部炎症,在成年肺中产生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无此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些发现可能为解释儿童哮喘病率比成人高的原因提供依据
    B. 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但免疫系统对神经系统不起作用
    C.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与T细胞上的同一受体结合
    D. 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交感神经可以分泌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故二者均为神经递质,只有多巴胺可以作用于T细胞,增强幼鼠的肺部炎症。
    【详解】A、题目对小鼠容易患过敏性炎症的原因进行研究,据此推测儿童哮喘患病率比成年人高的原因,A正确;
    B、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也可以对神经系统起作用,B错误;
    C、由于受体具有专一性,去甲肾上腺素只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受体结合,不能与多巴胺的受体结合,C错误;
    D、神经递质多巴胺可以作用于T细胞,D错误。
    故选A。
    4. 利用某海洋动物离体神经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得到以下结果。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图乙、图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低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甲图的c处将下移
    B. 图甲、乙、丙中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a、⑤、⑥
    C. 图甲、乙、丙中c、③、⑧点时细胞膜外侧钠离子浓度低于细胞膜内侧
    D. 图甲、乙、丙中d、②、⑨过程中K+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2.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图乙、图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
    【详解】A、c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低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则Na+内流量减少,甲图的c点将下降,A正确;
    B、动作电位产生时,Na+内流,所以图甲、乙、丙中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a~c、⑤~③,⑥~⑧,即a、⑤、⑥时刻,B正确;
    C、图甲、乙、丙中c、③、⑧点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但整个细胞膜外侧钠离子仍高于细胞膜内侧,C错误;
    D、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图甲、乙、丙中d、②、⑨时间段静息电位在重新形成,D正确。
    故选C。
    【点睛】
    5. 如图为突触的结构,在a、d两点间连接灵敏电流计。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结构含有3个突触
    B. 如果A受到刺激、C兴奋,则B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
    C. 神经递质释放时突融小泡与突触后膜融合
    D. 分别刺激b点和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均偏转2次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显示了3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在A、B神经元之间,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后膜,在B、C神经元之间,B是突触前膜,C是突触后膜,三个神经元之间形成了2个突触。
    【详解】A、由图可知,图中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A错误;
    B、A受刺激,C会兴奋,所以B释放的递质是兴奋性递质,B正确;
    C、神经递质释放时突融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进行单向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刺激快于突触中传导,所以刺激a点,电流计发生2次偏转,刺激c发生1次偏转,D错误。
    故选B。
    6. 下列关于激素及实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斯他林等成功发现了促胰液素,是因为他们的实验比沃泰默的实验多了“刮下小肠黏膜细胞+稀盐酸+砂子研磨,并提取研磨液”的步骤
    B. 通过动物症状验证胰岛素有降糖功能:用饱足的正常小鼠注射较高浓度的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再注射适宜浓度的胰岛素
    C. 用血液激素测定法验证甲状腺的分泌功能:先测定正常小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再切除甲状腺。一段时间后测定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水平
    D. 1928年温特通过燕麦胚芽鞘实验,理论上证明了生长素的存在。但真正从植物提取生长素是在几年以后
    【答案】B
    【解析】
    【分析】胰岛素能使正常小鼠出现运动迟缓等症状,注射葡萄糖后方恢复正常。
    【详解】A、斯他林等成功发现了促胰液素,是因为他们的实验比沃泰默的实验多了“刮下小肠黏膜细胞+稀盐酸+砂子研磨,并提取研磨液”的步骤,排除了神经的干扰,A正确;
    B、通过动物症状验证胰岛素有降糖功能:用正常小鼠先注射适宜浓度的胰岛素,一段时间后注射葡萄糖,B错误;
    C、用血液激素测定法验证甲状腺的分泌功能:先测定正常小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再切除甲状腺。一段时间后测定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水平,C正确;
    D、1928年温特通过燕麦胚芽鞘实验,理论上证明了生长素的存在。但真正从植物提取生长素是在几年以后,D正确。
    故选B。
    7. 下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由此说明肾上腺髓质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B. 健康人体内激素c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其原因是激素c的分泌受负反馈调节
    C. 激素d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升高,且肝脏细胞膜上存在激素d的特异性受体,由此推测激素d能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D. 若激素c能抑制辅助性T细胞对细胞因子合成和释放,则人长期情绪压力不能缓解,免疫力会有所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规律性应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是连接神经调节受刺激的器官,效应器是产生反应的器官;中枢在脑和脊髓中,传入和传出神经是将中枢与感受器和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据图分析,情绪压力→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压力的长期效应。情绪压力→下丘脑→兴奋传导→肾上腺髓质→激素d,引起压力的短期效应,属神经-体液调节。
    【详解】A、人体的内分泌腺可以看做神经调节过程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从图中可以看出肾上腺髓质部分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A正确;
    B、据图分析,下丘脑对激素c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因此当激素a分泌增多时,会引起激素c的分泌增多,当激素c含量过多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
    C、由于激素d能促进血糖升高,且肝细胞膜上有激素d的特异性受体,故激素d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C错误;
    D、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细胞因子的影响,而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因此长期处于情绪压力状态下,免疫能力会降低,D正确;
    故选C。
    8. 通过手术损毁鼠的部分下丘脑(能存活),下列结果可能的是
    A. 刺激下肢无反应 B.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 体温无法维持恒定 D. 尿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躯体的运动中枢不是下丘脑,而是由脊髓和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控制的,A错误;
    B、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可能会出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最终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液减少,B错误;
    C、在体温调节中,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现部分损毁下丘脑,机体不能正常维持体温的相对平衡,C正确;
    D、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的,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可能会出现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下丘脑的生理功能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9. 新冠肺炎是由2019-nCoV病毒(单链RNA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感染2019-nCoV病毒后,在内环境中会迅速增殖形成大量的病毒
    B. 侵入人体内的2019-nCoV病毒会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C. 病毒为寄生生物,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将其彻底清除
    D. 当人体再次感染2019-nCoV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分泌抗体将其杀灭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病毒营寄生生活,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A错误;
    B、淋巴因子的作用是加速B细胞的增殖分化,不能与病毒结合,B错误;
    C、病毒为寄生生物,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将其彻底清除,C正确;
    D、当人体再次感染2019-nCoV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将其杀灭,D错误。
    故选C。
    10.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同时存在对茎切段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
    B. 图2中生长素对不同植物的影响有差异,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作为双子叶植物田中的单子叶杂草除草剂
    C. 图3中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为C点对应浓度,则b侧生长素浓度一定为E点对应浓度
    D. 图4中侧芽b和顶芽a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可对应A和D点对应浓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详解】A、根据图1实验结果可知,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茎的伸长,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共同使用促进作用更明显,说明二者有协同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A正确;
    B、据图2分析,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浓度反应较单子叶植物敏感,故可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来杀死单子叶作物地里的双子叶杂草,B错误;
    C、重力会使生长素在近地侧集中分布,故根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图3中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在C点,则b侧生长素浓度大于E点对应浓度,C错误;
    D、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抑制侧芽生长,故图4中侧芽b和顶芽a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可对应D和A点对应浓度,D错误。
    故选A。
    【点睛】
    11. 下列关于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能进入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 植物的顶端优势、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C.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以及浆细胞
    D. 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都可受下丘脑的控制,这两种激素也可以作用于相同的器官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能够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现象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2、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详解】A、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能使突触后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而抑制性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错误;
    B、植物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能够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而茎的背地生长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B错误;
    C、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
    D、下丘脑具有血糖调节中枢,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都可受下丘脑的控制,这两种激素也可以作用于相同的器官,如肝脏,D正确。
    故选D。
    12. 用月季作为实验材料进行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验证实验中,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过预实验可以确定最佳浓度范围是2×10-6mol/L~6×10-6mol/L
    B. 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4×10-6mol/L
    C. 处理枝条的方法可以为浸泡法或沾蘸法
    D. NAA不属于植物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柱形图:图示为用月季作为实验材料进行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预实验结果,其中NAA浓度为0的一组为对照组;NAA浓度在0~4×10-6范围内,随着NAA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增强;NAA浓度在4~10×10-6范围内,随着NAA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NAA浓度超过10×10-6后,不再促进插条生根。
    【详解】AB、由图可知,在浓度为4×10-6处生根最多,其最佳浓度范围是2×10-6~6×10-6,但不能确定最适浓度是4×10-6,A正确、B错误;
    C、处理枝条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两种,C正确;
    D、NAA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D正确。
    故选B。
    13. 如图表示人体几种内分泌腺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手术切除a,则c分泌的激素会增加,b分泌的激素会减少
    B. ① ②过程可表示分级调节,③ ④过程可表示反馈调节
    C. c若为体温调节中枢,则还可以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
    D. a可通过c分泌的激素从而调节b对相应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故a是内分泌的枢纽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 a 是垂体, b 是相关腺体, c 是下丘脑。
    【详解】A、切除垂体 a 则 b 分泌的相关激素减少,通过反馈调节使 c 分泌的激素增加, A 正确;
    B、①② 过程可表示分级调节(c产生的激素作用a,a产生的激素作用b,使b分泌激素), ③④ 过程可表示反馈调节(b腺体产生的激素反过来抑制a和c), B 正确;
    C、下丘脑为体温调节中枢,则c 是下丘脑,下丘脑可以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 C 正确;
    D、c 可通过自身分泌的激素调节 a 对相应激素的分泌,从而调节 b 对相应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故 c 是内分泌的枢纽, D 错误。
    故选D。
    【点睛】
    14. 模型建构是研究生物学问题常用的方法。模型A→B→C中,A代表结构,B代表物质,C代表接受B后的变化或产物。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若A表示轴突末梢,则B表示神经递质,C表示突触后膜Na+内流
    B. 若A表示T细胞,则B可以促进C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 若A表示核仁,则B表示mRNA,C代表核糖体
    D. 若B表示抗体,抗体不能将抗原彻底清除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如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根据神经递质的化学组成特点,主要有胆碱类(乙酰胆碱)、单胺类(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氨基酸类(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丁酸、甘氨酸和牛磺酸)和神经肽类等。
    【详解】A、若A表示轴突末梢,可以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后膜引起Na+内流使突触后膜兴奋,A正确;
    B、若A表示T细胞,则B为淋巴因子,可以促进C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
    C、若A 表示核仁,则B表示 rRNA,RNA 与蛋白质组成C核糖体,C错误;
    D、若B表示抗体,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彻底清除,D正确。
    故选C。
    15. 为了解下丘脑和其他内分泌之间的功能关系,某研究小组切断实验家兔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后,依次测定和记录实验家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腺激素的含量。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应选取体重相同,生理功能正常的成年家兔数只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要用统计学方法处理
    B. 手术前要预先测定实验家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腺激素的含量
    C. 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手术后比手术前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腺激素的含量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
    D. 该实验原理是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再促进相应的内分泌腺合成和分泌相应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下丘脑与某些内分泌腺的调节关系如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等),因此,手术切断家兔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后,导致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腺激素的含量减少,并最终影响到甲状腺和性腺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切断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取材要遵循等量性原则,应选取体重相同、生理功能正常的成年家兔数只进行实验,避免偶然误差,实验数据要用统计学方法处理,A正确;
    B、本实验的因变量是手术后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腺激素的含量变化,需要实验前测定这些激素的含量,用作对比,B正确;
    C、下丘脑与某些内分泌腺的调节关系如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等)因此,手术切断家兔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后,导致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腺激素的含量都减少,C错误;
    D、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多种激素,这些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再促进相应的内分泌腺合成和分泌相应激素,D正确。
    故选C。
    16. 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并完成峰顶测量任务。据科学家对珠峰地区的考察研究,发现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植被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下图表示珠峰不同海拔高度地段的植被分布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温度、地形、土壤湿度等
    B. 珠峰南坡的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要调查珠峰北坡生长的一种珍贵的草本药材的种群数量,可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D.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这是珠峰海拔6000 m~7000 m 地段出现了绿色植物的原因之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表现出分层现象,光照强度会影响植物分布,栖息空间和食物会影响动物;水平结构表现出镶嵌分布,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都是影响因素。
    【详解】A、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温度、地形、土壤湿度都发生改变,因此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 A正确;
    B、珠峰南坡的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不是垂直结构,故为导致两个群落不同的原因不是高度引起的,而是温度引起的,B错误;
    C、调查植物的种群数量,常采用样方法。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准确,应该随机取样,适当增加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C正确;
    D、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是该地段出现了绿色植物的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B。
    【点睛】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的调查对象是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是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17. 科学家曾针对某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子就能对266.8公顷(1公顷=10000m2)田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B. 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曲线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蝗虫种群数量为N0×0.03t只
    C. 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
    【详解】A、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A错误;
    B、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其λ值为1.0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3t只,B错误;
    C、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它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
    D、利用昆虫信息素(化学信息)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D错误。
    故选C。
    18. 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 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
    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标记物的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小
    D. 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计数室后盖上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标志重捕法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
    【详解】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样方法也适用于调查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的密度,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 际值偏大,C错误;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再用显微镜观察,D错误。故选A。
    19. 下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B. 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依次为a→c→d→b
    C. 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森林生态系统的a~d四个种群中,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 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从简单到复杂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详解】A、M表示基因多样性,分析柱形图可知,b物种多样性最大,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A正确;
    B、M表示物种丰富度,分析柱形图可知,物种丰富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a、c、d、b,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依次为a→c→d→b,B正确;
    C、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分析柱形图可知,a能量最小,营养级最高,C正确;
    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b种群密度最多,但由于不知道b种群环境容纳量,所以其种内斗争程度不一定是最大的,D错误。
    故选D。
    20. 下图为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①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②H占据3个营养级
    ③G和F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④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H中浓度最高,其次是在D中
    ⑤图中A、E均为生产者
    ⑥一旦G的数量大量减少,该生态系统就会很快崩溃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该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E→G→H、E→F→G→H、E→B→F→G→H、E→B→D→C、A→B→F→G→H、A→B→D→C、A→D→C、A→C;H占据3个营养级: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G和F之间有竞争和捕食关系;杀虫剂在生物体内不易降解和排出体外,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杀虫剂的含量越高,即C和H中浓度最高;流入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A和E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生产者的数量相对稳定。
    【详解】①该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E→G→H、E→F→G→H、E→B→F、E→B→D→C、A→B→F→G→H、A→B→D→C、A→D→C、A→C,①错误;
    ②H占据3个营养级: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②正确;
    ③G和F之间有竞争和捕食关系,③正确;
    ④杀虫剂在生物体内不易降解和排出体外,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杀虫剂的含量越高,即H中浓度最高,其次是在C、G中,④错误;
    ⑤A和E均能固定太阳能,均属于生产者,⑤正确;
    ⑥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生产者的数量相对稳定,⑥错误。
    ①④⑥错误。
    故选D。
    21. 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相邻的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甲是生产者)如下图1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2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B. 图1中丙属于第二营养级,乙属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 该农场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a2+d1)×100%
    D. 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100%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1 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
    【详解】A、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A错误;
    B、图1中甲是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丙处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错误;
    C、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b3,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a2+d1,因此该农场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a2+d1)×100%,C正确;
    D、图2中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a1+a2+a3,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a2,因此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a1+a2+a3)×100%,D错误。
    故选C。
    22. 如图中A图表示某些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B图是将A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所利用),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C. 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 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c中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分析图乙:图乙是将甲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生物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c、c1、c2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b、b1、b2和d、d1、d2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A、由图乙可知,b+c+d+e代表的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
    B、c代表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1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1表示呼吸消耗量,b1和d1表示未利用和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c1表示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B正确;
    C、b+c+d+e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c表示被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已知e是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那么b和d中的一个表示植物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一个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正确;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不在c中,应该属于生产者给分解者的部分,在b或d中,D错误。
    故选D。
    23. 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B.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 在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由图分析可知,能量①④为呼吸作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同时伴随中二氧化碳的释放,能量②③为食物链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能量;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循环往返。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包括三部分:生产者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详解】A、能量以物质为载体沿着食物链(网)流动,A正确;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B正确;
    C、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指生产者总的同化量,③的能量属于②,无法比较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错误;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分析图找出"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循环往返"的信息是解此题关键。
    2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害虫种类繁多,在粮食、棉花、蔬菜等的生产过程中每年都会遇到来自农业害虫的威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某种害虫的天敌防治该种害虫时,二者的数量变化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机制
    B. 某种害虫通过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这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C. 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某种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因为农药诱导害虫发生了定向突变
    D. 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只通过提高害虫种群的死亡率来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用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
    【详解】A、某种害虫的数量增加时,其天敌的数量也会增加,天敌量的增加又会导致害虫的数量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
    B、某种害虫通过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这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种群的繁衍,该害虫与异性属于同种生物,不能体现种间关系,B错误;
    C、某种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因为农药对具有抗药性的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C错误;
    D、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破坏其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害虫种群的出生率,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D错误。
    故选A。
    25.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承诺。“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现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不会明显减慢
    B. 实现碳中和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
    C. 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保持不变
    D. 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答案】C
    【解析】
    【分析】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详解】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还是可以顺利进行,不会明显减慢,A正确;
    B、碳中和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保持稳态,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B正确;
    C、实现碳达峰后,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步回落,但由于气候,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仍可能增加,C错误;
    D、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因此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CO2浓度,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CO2,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也有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
    故选C。
    26.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诗圣杜甫描绘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以使用样方法调查花丛中蝴蝶的种群密度
    B. 花的颜色、大小,黄莺的鸣叫均属于物理信息
    C. 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D. 为避免果树遭受鸟害,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详解】A、调查蝴蝶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A错误;
    B、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花的颜色、大小,黄莺的鸣叫均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
    C、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开花期与植物的开花结果繁殖有关,因此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C正确;
    D、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是一种生物防治措施,D正确;
    故选A
    27. 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1组
    2组
    3组
    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干燥程度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 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
    C. 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 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分解现象不明显,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从题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
    【详解】A、实验组2和4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来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
    B、该实验的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灭菌、不灭菌,一个是湿润、较干燥。自变量是灭菌、不灭菌,在湿润条件下1、2形成对照,在较干燥条件下3、4形成对照,所以1、3分别是两组对照实验的对照组,B错误;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消除微生物的影响,C正确;
    D、1组和3组由于没有微生物,落叶不被分解,2组和4组由于有微生物,落叶不同程度的被分解,D正确。
    故选B。
    28. 如图所示为生物界可能出现的4种生态金字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树→虫→鸟的数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可分别用图甲和图丙表示
    B. 图丁不能表示能量金字塔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有关
    C. 生态金字塔中,每一种生物只能属于一层,每一层都不含分解者
    D. 生态金字塔中每一层代表一个营养级,图中“1”代表第一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分析】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 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 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叫作能量金字塔。 如果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之间的关系, 就形成生物量金字塔。 如果表示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目比值关系, 就形成数量金字塔,它们统称为生态金字塔。
    【详解】AB、一棵树上有很多植食性昆虫,还有少量鸟类,所以数量金字塔可用图甲表示,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能量金字塔可用图丙表示,AB正确;
    C、生态金字塔中,对于杂食性动物而言,可以属于不同营养级,进而属于两层甚至多层,C错误;
    D、生态金字塔中每一层代表一个营养级,图中“1”代表第一营养级,D正确。
    故选C。
    29. 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
    种 群





    能量(107kJ·m—2)
    2.50
    13.30
    9.80
    0.28
    220.00
    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不能与表中数据相符合的是( )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并且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左右。结合表中能量的含量,可知,食物链是:戊→丙和乙→甲→丁。
    【详解】①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乙、丙之间的传递率大于50%,与能量的传递率在10%到20%之间矛盾,所以乙、丙应在同一营养级上。所以①与表中数据不符合。
    ②结合分析可知,图②中的金字塔与表中数据符合。
    ③由①已经判断出乙、丙应在同一营养级上,属于竞争关系,不属于捕食关系。所以③与表中数据不相符。
    ④甲、丁去掉后,乙、丙失去了天敌,竞争激烈,可能一方占优势,另一方被淘汰。所以④与表格数据符合。综上所述,与表格数据符合的模型有②④,不符合的是①③,即A正确。
    故选A。
    【点睛】
    3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一桑基鱼塘使用蚕粪作饲料来喂鱼,假设蚕同化的能量为105KJ,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鱼从蚕同化的能量中获得的能量大于104KJ
    B.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当一只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体内
    C. 秃鹫以动物的尸体为食,其位于能量金字塔的顶端
    D.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答案】D
    【解析】
    【分析】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详解】A、使用蚕粪作饲料来喂鱼,可知输入鱼的能量有两个来源,即蚕粪有机物中能量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但蚕粪中能量不是蚕固定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A错误;
    B、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并非在两个动物个体之间,B错误;
    C、秃鹫以动物的尸体为食,是分解者,而能量金字塔的顶端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C错误;
    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D正确。
    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31. 如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分泌存在________调节。冬季,人由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时,大脑皮层会产生________,使人主动捂紧身体,以减少热量散失;同时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但不会一直增加,请根据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
    (2)幼儿缺乏生长激素时,出现的缺乏症是________;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人体的生长发育方面具有________关系。
    (3)某些体育运动员为了在比赛中提高自己的成绩,私自服用一些兴奋剂。睾丸酮是兴奋剂中的一种,若某运动员长期服用该种兴奋剂,则其性腺分泌性激素的能力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基本不变”)。
    (4)2020年3月,四川凉山发生特大森林火灾,消防人员为了灭火顾不上喝水,此时他们机体中垂体释放的激素X量________,激素X的作用是________,以维持机体的水平衡。
    (5)下丘脑除参与图中调节外,还________(写两点)。
    【答案】(1) ①. 分级 ②. 冷觉 ③.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从而使甲状腺激素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2) ①. 侏儒症 ②. 协同
    (3)减弱 (4) ①. 增加 ②. 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
    (5)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摄食行为的调节、与生物节律性有关等
    【解析】
    【分析】1、由题图可知,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激素X为抗利尿激素。
    2、生长激素主要通过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达到促进生长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则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冬季,人由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时,大脑皮层会产生冷觉,使人主动捂紧身体,以减少热量散失;同时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因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从而使甲状腺激素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因此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不会一直增加。
    【小问2详解】
    幼儿缺乏生长激素时,出现的缺乏症是侏儒症;生长激素主要通过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达到促进生长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则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人体的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小问3详解】
    睾丸酮是兴奋剂中的一种,若某运动员长期服用该种兴奋剂,则其性腺分泌性激素的能力减弱。
    【小问4详解】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消防人员为了灭火顾不上喝水时,他们机体中垂体释放的X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加。
    【小问5详解】
    下丘脑除了可以参与图中的水盐、体温调节等,还可以参与血糖调节、生物节律的调节等。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熟记相关激素的作用,以及相关的调节过程,并进行分析和解答。
    32. 下图为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③表示_____。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
    (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4)为了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小明又做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在用血球计数板(1mm×1mm方格)对某一稀释1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小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6,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_____个,该种调查方法称为___
    (5)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___,其分为___、___、___三个类型。
    【答案】(1)迁出率或死亡率
    (2)(λ−1)×100%
    (3)偏大 (4) ①. 2.4×109 ②. 抽样检测
    (5) ①. 位置状态或布局 ②. 随机分布 ③. 均匀分布 ④. 集群分布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迁入率或出生率,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表示迁出率或死亡率,④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⑥表示性别比例,⑦表示标记重捕法,⑧表示样方法。
    【小问1详解】
    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③能使种群密度降低,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
    【小问2详解】
    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中,λ是增长倍数,λ=Nt/N0,增长率=(Nt-N0)÷N0×100% 因此增长率=(λ−1)×100%。
    【小问3详解】
    ⑦表示标记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小问4详解】
    在用血球计数板(1mm×1mm方格)对某一稀释1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6,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6×10×400÷(1×1×0.1×10-3)×10=2.4×109个。该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
    【小问5详解】
    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33. 广东池塘养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最主要的养殖生产方式。2021年12月开始,广东珠三角9市养殖池塘开始施行未来三年全面升级改造计划。如图为广州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浮游动物和鳙鱼之间存在__________关系。捕食是指______
    (2)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_(用字母表示),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用字母表示)。
    (3)在适宜光周期的刺激下,某些浮游植物会开花,光照对这些浮游植物来说是一种__________信息,该实例体现的信息传递的功能是__________。在该生态系统中,鲤鱼不能呈J型增长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 竞争、捕食 ③.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2) ①. b+m+k ②. m+h+g+j+i ③. (j+i)/(c+d+e+f)×100%
    (3) ①. 物理 ②. 维持种群的繁衍
    ③. 食物和空间资源是有限的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以有机物形式储存起来)=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同化)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会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链交织而成的)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食物关系形成的。相邻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级同化的能量/上一级同化的能量×100%。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浮游动物和鳙鱼都以饲料碎屑为食,有竞争关系,鳙鱼吃浮游动物,是捕食关系。
    【小问2详解】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b和饲料中化学能(m+k)。第三营养级是鲤鱼和鳙鱼,从浮游动物同化的能量是(j+i)、从饲料同化的能量是(m+h+g),同理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c+d+e+f),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j+i)/(c+d+e+f)×100%,注意这里应该用第三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做分子。
    【小问3详解】
    光照是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是物理信息,维持了开花的生命活动从而维持种群的繁衍。鲤鱼的生存环境中,食物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不能J型增长。
    34. 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__(填序号),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是______(填序号)。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图2中B表示_________________。若鼠摄入能量为2.2×109kJ,A中能量为1.6×109kJ,B中能量为1.2×109kJ,狼同化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3)由图2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调节,这也体现出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1) ①. ②③④ ②. ①
    (2) ①.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②.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③. 15%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 ①. (负)反馈调节 ②. 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5)食物链(网)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甲是无机环境、乙是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①为光合作用,②③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为生产者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部分。图2中A表示鼠同化的能量,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储存在体内的能量),C表示鼠粪便及遗体残骸中的能量。
    【小问1详解】
    图1中乙、丙和丁都有箭头指向甲,故甲是无机环境,甲与乙双向箭头,故乙是生产者,乙与丙都有箭头指向丁,故丁为分解者,丙代表消费者,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是①光合作用,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等。
    【小问2详解】
    生态系统有三大功能,即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图2中A表示鼠同化的能量,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储存在体内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据图可知鼠的同化量为A=1.6×109kJ,而狼的同化量为2.4×108kJ,因此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108)÷(1.2×109)×100%=15%。
    【小问3详解】
    由图2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小问4详解】
    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这也体现出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小问5详解】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的动力是能量。
    相关试卷

    陕西省榆林市“府、靖、绥、横、定“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陕西省榆林市“府、靖、绥、横、定“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榆林市榆林靖边中学、绥德中学、府谷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省榆林市榆林靖边中学、绥德中学、府谷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及之前,5分,31-35题每题2分), 生活中有这么一种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