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高新区2022-2023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辽宁省鞍山市高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1个小题,1—8题单选,每题2分;9——11题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错选得0分,漏选得1分,共25分。)温馨提示:1-8题为单选题
1.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初中生100m短跑的速度约为15m/s
B.入体感觉到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
C.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8dm
D.正常人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约为1min
2.在体育测试过程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1000m测试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m/s,小亮的成绩是240s,小明更快
B.小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跑道
C.小明50m测试的成绩是7s,则他的平均速度为6.25m/s
D.跳远测试时,必须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3.甲、乙、丙三人各自乘坐升降机,甲看见建筑物在上升;乙看见甲在下方并正在靠近自己;丙看见甲、乙都在下降,则甲、乙、丙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甲可能上升
B.乙可能上升
C.丙必定上升
D.甲、乙、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
4.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文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
B.“遥招手”——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D.“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5.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利用干冰人工增雨,是因为干冰能迅速升华放热
B.北方冬天美丽的雾凇是空气凝华形成的
C.高压锅能很快煮熟饭菜,主要的原因是增大了锅内的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
D.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6.保温瓶中装有大量0℃的水,然后放入少量﹣1℃的冰,盖好瓶塞,则( )
A.有少量冰熔化成水 B.有少量水凝固成冰
C.冰、水多少都不变 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7.如图所示,小明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关于他的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前不同位置学生都能看到光屏上的光路,是因为光屏发生了镜面反射
B.某次实验入射光与镜面间的夹角为20°,则此时反射角为20°
C.测出此时反射角40°,入射角40°,则可得出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D.让一束光沿着B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上,它将沿着OA方向射出
8.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多选)9.(3分)下表是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氢
酒精
水银
钨
铁
金
熔点/℃
﹣259
﹣117
﹣39
3410
1535
1064
沸点/℃
﹣253
78
357
5900
2750
2880
A.钨的沸点高,所以可以用来制作灯丝
B.﹣39℃时的水银是液态
C.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D.金块掉入铁水中一定会熔化
(多选)10.(3分)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的图线为直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出发3s后乙才出发
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
C.第4s到第19s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
(多选)11.(3分)如图甲有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前,若平面镜不动,光源以v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光源S在镜中的像为S';如图乙所示,烧杯中装有半杯水,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保持入射点不变,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a角。关于这两个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S'以速度v沿着S'O向下运动
B.甲图中,S'以速度v沿SS'连线向S移动
C.乙图中,折射光顺时针旋转,旋转角小于a
D.乙图中,折射光逆时针旋转,旋转角大于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2.某同学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五次的记录数据分别为:17.82cm、17.83cm、17.81cm、17.28cm、17.81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物体的长度应为 。运动会上裁判员科学的测量能体现体育运动公正的精神。在跳远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尺测量比赛成绩时,如果在测量时将皮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13.中国最年轻的兵种中特种兵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无声手枪,还有特种作战消音靴。作战消音靴是在 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是防止 (选填“音调”或“响度”)过大而露目标;在越野拉练时指战员下达各种口令,是利用声音来传递 。
14.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甲车速度大小为 km/h,在t=15s时,甲、乙两车相距 m,0~5s内坐在甲车上的人看乙车是向 (选填“东”或“西”)运动。
15.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人们常用浓度为75%的酒精来消毒,如图1所示是酒精喷雾消毒器,当酒精喷洒在手上后,一会儿手就变干了,且感觉有一阵阵凉意,这个过程酒精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图2所示医生戴的护目镜上有很多小水珠,小水珠的形成属于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小水珠出现在护目镜 (选填“内”或“外”)侧。
16.一位摄影爱好者早上在大观河边拍照,观察到岸边的建筑物在水面上形成的影像甲和乙,并拍摄了下来,如图所示。则图中甲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乙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过了半个小时后他又回到原位置观察,观察到影像甲变小了,那么影像乙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填:“变大”、“不变”或“不变”)。
17.渔夫大明的眼睛在A处看到B处有一条鱼,眼睛看到的是 (C/D)处鱼的 (虚像/实像),这是由于发生光的折射,折射角 (小于/等于/大于)入射角导致的。若在A处发射一束光照亮水中的鱼,光束应朝向 (B/C/D)处。
18.牙医给病人检查牙齿用的是 镜,汽车的后视镜是 镜,汽车前灯的反光装置用 镜。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
19.小新和妈妈去逛超市时,通过转角处的平面镜看到了货架后的商品。请在图中作出位于P点的小新通过平面镜看到货架后商品A的光路图。
20.按要求作图:
如图所示,潜水员在水下观察空气中的物体时,也会因光的折射形成升高的虚像。请画出潜水员的眼睛在E点观察空气中的物体S的光路图(S'是看到的虚像,要求保留作图痕迹)。
四、简答题(3分)
21.晚上,小香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小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白纸和镜面哪个更亮?为什么?
五、计算题(22题5分,23题5分,共10分)
22.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准备进行1000米赛跑,比赛开始后,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兔子以5m/s的速度飞速奔跑,而乌龟只以0.1m/s的速度缓慢爬行,2min后兔子发现远远超过了乌龟,便骄傲地睡起了觉,而乌龟却坚持以不变的速度爬行。一段时间后兔子醒来发现乌龟还有200m就到终点。求:
(1)兔子睡觉的地方离出发点多远?
(2)兔子醒来时,乌龟一共爬行了多长时间?
23.汽车沿平直公路匀速驶向一座高山,汽车的速度为20m/s,声速为340m/s。途中司机按一次喇叭,2s后听到回声,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多少?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多少?
六、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7分)
24.(6分)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则:
(1)图中BC段路程SBC= dm,测得时间tBC=1.6s,则AB段平均速度vAB= m/s。
(2)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3)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4)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5)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平均速度v2,则v2= (用v、v1表示)。
25.(7分)如图所示,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
(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认为下面四幅图中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
(2)如图A所示,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齿数越多,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如图D所示,吹笔帽发出的声音是 振动产生的。
(3)如图B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 (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 (选填“变高”或“变低”)了,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
26.(7分)小华同学利用资甲所示的装置用水浴法对冰加热,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
(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由图乙图像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同时还得出了冰熔化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3)第10min时,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4)若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用酒精灯不断地加热,试管中的水最终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如果将试管中的水倒掉,装入另一种液体,用酒精灯不断给烧杯加热,最终发现烧杯中的水和试管中的液体都沸腾了,这说明水的沸点 (选填“高于”、“低于”、“等于”)试管中液体的沸点。
(5)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丙所示的试管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 (选填“正确”或“错误”)。
27.(7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透过玻璃板看到镜后蜡烛B是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3)用木板紧贴在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 (选填“能”或“不能”)看见蜡烛A的像。
(4)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而直接从侧面观察 (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A的像。
(5)如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A的像 (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不动”)。
(6)若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乙,观察到蜡烛A的像大致位置在图中的 (选填“①”或“②”)处。
(7)小明想确定家中穿衣镜成像的反射面,他将笔尖紧贴镜面A,如图丙所示,发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说明 (选填“A”或“B”)是反射面。
辽宁省鞍山市高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1个小题,1—8题单选,每题2分;9——11题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错选得0分,漏选得1分,共25分。)温馨提示:1-8题为单选题
1.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初中生100m短跑的速度约为15m/s
B.入体感觉到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
C.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8dm
D.正常人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约为1min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A、初中生100m短跑的速度约为8m/s,故A不符合实际;
B、入体感觉到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5℃,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8dm,故C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的次数在60次左右,跳动10次的时间接近10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在体育测试过程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1000m测试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m/s,小亮的成绩是240s,小明更快
B.小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跑道
C.小明50m测试的成绩是7s,则他的平均速度为6.25m/s
D.跳远测试时,必须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小亮的速度,与小明的速度对比,进行判断;
(2)看台相对于跑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即相对静止;
(3)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速度;
(4)跳远测试时,不需要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精密测量。
【解答】解:A、小亮的速度v亮==≈4.17m/s<5m/s,小明更快,故A正确;
B、看台相对于跑道是静止的,故B错误;
C、小明50m的平均速度v′==≈7.14m/s,故C错误;
D、跳远测试时,选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就行,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参照物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甲、乙、丙三人各自乘坐升降机,甲看见建筑物在上升;乙看见甲在下方并正在靠近自己;丙看见甲、乙都在下降,则甲、乙、丙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甲可能上升
B.乙可能上升
C.丙必定上升
D.甲、乙、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
【分析】首先根据地面为参照物判断甲升降机的运动状态;根据乙看甲的情况,判断乙的运动状态;最后根据丙看见甲、乙的情况来判断丙的运动状态。
【解答】解:研究三架升降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应以地面、建筑物为参照物,
甲看见建筑物在上升,说明甲一定下降;
乙看见甲在下方并正在靠近自己,因甲在下方且甲在下降,则说明乙一定下降,且下降的速度比甲快;
丙看见甲、乙都在下降,则丙可能静止,也可能上升,还可能在下降,且下降的速度小于甲乙的速度,所以甲、乙、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4.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文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
B.“遥招手”——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D.“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分析】(1)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A、“蓬头稚子”是根据音色辨别“路人”是陌生人的,故A错误;
B、“遥招手”是为了不发出声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怕得鱼惊不应人”是怕水中的鱼听到声音而受惊,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故C正确;
D、“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通过对一首古诗的理解,考查了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难度不大。
5.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利用干冰人工增雨,是因为干冰能迅速升华放热
B.北方冬天美丽的雾凇是空气凝华形成的
C.高压锅能很快煮熟饭菜,主要的原因是增大了锅内的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
D.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利用干冰人工增雨,是因为干冰能迅速升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北方冬天美丽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高压锅能很快煮熟饭菜,最主要的原因是增大了锅内的压强,提高了水的沸点,故C正确;
D.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常见物态变化现象,注重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好题。
6.保温瓶中装有大量0℃的水,然后放入少量﹣1℃的冰,盖好瓶塞,则( )
A.有少量冰熔化成水 B.有少量水凝固成冰
C.冰、水多少都不变 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分析】①冰的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并且不断吸热;
②水的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并且不断放热。
【解答】解:保温瓶中装有大量0℃的水,然后放入少量﹣1℃的冰,盖好瓶塞后,冰吸热升温至0℃的水,不能再吸热熔化,0℃的水由于放热且在凝固点,因此会有少量的水结冰。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7.如图所示,小明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关于他的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前不同位置学生都能看到光屏上的光路,是因为光屏发生了镜面反射
B.某次实验入射光与镜面间的夹角为20°,则此时反射角为20°
C.测出此时反射角40°,入射角40°,则可得出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D.让一束光沿着B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上,它将沿着OA方向射出
【分析】(1)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是通过光屏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试验,然后才可以得出结论;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解: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故A错误;
B、实验入射光与镜面间的夹角为20°,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等于90°﹣20°=7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此时反射角为70°,故B错误;
C、用量角器测出此时的反射角为40°,入射角为40°,则可得出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一次实验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所以小明同学不足之处实验次数少,因此应改变入射角的度数测量多次,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故C错误;
D、让一束光沿着B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上,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它将沿着OA方向射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探究反射定律中有关问题的了解与掌握,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8.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分析】(1)水面升至a位置时,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2)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答】解:
(1)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发生折射,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P点如下图所示:
(2)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经水池侧壁反射后,光线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图可知:我们在上方看起来,光斑的虚像在Q点,即Q在S的上方。
故选:B。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的是作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理解并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此题通过作图说明,学生一目了然,效果更好。
(多选)9.(3分)下表是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氢
酒精
水银
钨
铁
金
熔点/℃
﹣259
﹣117
﹣39
3410
1535
1064
沸点/℃
﹣253
78
357
5900
2750
2880
A.钨的沸点高,所以可以用来制作灯丝
B.﹣39℃时的水银是液态
C.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D.金块掉入铁水中一定会熔化
【分析】(1)灯丝采用钨是因为钨的熔点高;
(2)晶体在熔点时,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可能是固液共存;
(3)水银温度计能测量的温度范围是在水银的熔点和沸点之间;
(4)确定铁水的温度范围,金的熔点和铁水的温度比较,判断金是否熔化。
【解答】解:A、灯丝采用钨做材料,是因为钨的熔点高,故A错误;
B、水银的熔点是﹣39℃,﹣39℃时水银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可能是固液共存,故B错误;
C、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所以水银温度计能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故C正确;
D、铁的熔点是1535℃,铁的沸点是2750℃,铁水温度一定在1535℃~2750℃;金的熔点是1064℃,所以金放在铁水中能达到熔点,并且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金会熔化,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了熔点、沸点、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熔化条件等,属于中等难度的习题。
(多选)10.(3分)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的图线为直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出发3s后乙才出发
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
C.第4s到第19s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
【分析】A、由图可知乙在甲出发3s后才出发;
BD、由图可知,第24s以前,甲乙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发生变化,则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但24s后两物体的s﹣t图象是一组平行线,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变,即两物体运动的速度相等,所以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静止;
C、第4s~第19s,甲和乙运动的路程均为57m﹣12m=45m,运动时间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解答】解:A、由图可知,乙在甲出发3s后才出发,故A正确;
BD、由图可知,第24s以前,甲乙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发生变化,则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但24s后两物体的s﹣t图象是一组平行线,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变,即两物体运动的速度相等,所以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静止,故BD错误;
C、由图可知,第4s~第19s,甲和乙运动的路程均为57m﹣12m=45m,运动时间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知,这一时段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从图中正确读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多选)11.(3分)如图甲有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前,若平面镜不动,光源以v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光源S在镜中的像为S';如图乙所示,烧杯中装有半杯水,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保持入射点不变,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a角。关于这两个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S'以速度v沿着S'O向下运动
B.甲图中,S'以速度v沿SS'连线向S移动
C.乙图中,折射光顺时针旋转,旋转角小于a
D.乙图中,折射光逆时针旋转,旋转角大于a
【分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由此可知物接近镜面的速度等于像接近镜面的速度。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折射角也变大,但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
【解答】解:AB、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光源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如图所示。因为光源S以v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像点S'也以v的速度沿着S'O向下运动。∠SOM=∠S'OM=45°,所以与S'O与SO互相垂直,即S'以速度v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故A正确,B错误;
CD、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折射光线不发生偏折,垂直入射,
现保持入射点不变,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a角,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折射光线顺时针旋转,但旋转角小于a,故C正确,D错误。
故选:A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规律,此类题目,画图解答,效果会更好。这是一道物理与数学综合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2.某同学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五次的记录数据分别为:17.82cm、17.83cm、17.81cm、17.28cm、17.81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17.28cm ,物体的长度应为 17.82cm 。运动会上裁判员科学的测量能体现体育运动公正的精神。在跳远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尺测量比赛成绩时,如果在测量时将皮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偏小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分析】(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
(2)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4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根据刻度尺的读数方法确定准确值;
(3)对物体微小变化量的比较判断方法。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参照物,皮卷尺被拉伸后,自身长度变长,物体的测量值变小。
【解答】解:
(1)观察5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17.28cm与其余四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
(2)物体的长度≈17.82cm;
(3)用被拉紧了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皮卷尺的分度值变大,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
故答案为:17.28cm;17.82cm;偏小。
【点评】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测量数值,求剩余正确数值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这样测量值更接近物体长度的真实值。
13.中国最年轻的兵种中特种兵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无声手枪,还有特种作战消音靴。作战消音靴是在 声源 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是防止 响度 (选填“音调”或“响度”)过大而露目标;在越野拉练时指战员下达各种口令,是利用声音来传递 信息 。
【分析】(1)减弱噪声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2)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消音靴能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从声音的三个特征来分析时,这主要是减小声音的强弱,即是防止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
在越野拉练时指战员下达各种口令,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声源;响度;信息。
【点评】知道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并熟悉声音的三个特征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4.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甲车速度大小为 7.2 km/h,在t=15s时,甲、乙两车相距 10 m,0~5s内坐在甲车上的人看乙车是向 东 (选填“东”或“西”)运动。
【分析】在s﹣t图像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从图中读出甲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甲的速度;1m/s=3.6km/h;
从图中可知t=15s时,甲和乙各自通过的路程,二者之差就是甲、乙两车相距的距离;
从图中可知0~5s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大小,再根据v=分析两车的速度大小,根据速度大小可判断坐在甲车上的人看乙车是向哪个方向运动。
【解答】解:由图可知,甲车s﹣t图像是倾斜直线,说明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则甲车的速度:v1===2m/s=7.2km/h;
由图可知,t=15s时,甲车通过的路程为30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20m;
则甲、乙两车相距为Δs=30m﹣20m=10m;
由图可知,0~5s内乙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车通过的路程,由v=可知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两车同时向东运动,因此坐在甲车上的人看乙车是向东运动。
故答案为:7.2;10;东。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对相对运动的理解,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15.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人们常用浓度为75%的酒精来消毒,如图1所示是酒精喷雾消毒器,当酒精喷洒在手上后,一会儿手就变干了,且感觉有一阵阵凉意,这个过程酒精发生了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图2所示医生戴的护目镜上有很多小水珠,小水珠的形成属于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小水珠出现在护目镜 内 (选填“内”或“外”)侧。
【分析】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解答】解:消毒酒精喷到手上后,会很快变干,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即发生了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所以会感觉有一阵阵凉意;
医生呼出气流中的水蒸气温度较高,水蒸气沿鼻翼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护目镜,在其内侧液化形成小水滴。
故答案为:汽化;液化;内。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6.一位摄影爱好者早上在大观河边拍照,观察到岸边的建筑物在水面上形成的影像甲和乙,并拍摄了下来,如图所示。则图中甲是由于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乙是由于光的 反射 形成的。过了半个小时后他又回到原位置观察,观察到影像甲变小了,那么影像乙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不变 (填:“变大”、“不变”或“不变”)。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
(2)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此时像物等大、像物等距,成的是虚像。
【解答】解:根据题意结合图片可知,甲是阳光照射下建筑物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乙是建筑物在水中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过了半个小时后他又回到原位置观察,由于阳光照射的角度变化,所以观察到影像甲变小了,而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影像乙的大小将不会变化。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不变。
【点评】此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光沿直线的应用,难度不大,知道影子和倒影的成因是解答此题关键。
17.渔夫大明的眼睛在A处看到B处有一条鱼,眼睛看到的是 D (C/D)处鱼的 虚像 (虚像/实像),这是由于发生光的折射,折射角 大于 (小于/等于/大于)入射角导致的。若在A处发射一束光照亮水中的鱼,光束应朝向 B (B/C/D)处。
【分析】人看到水中的鱼,是鱼身上的光射入了人眼,人看到的是变高的鱼的虚像;根据光路可逆分析手电筒的光要照到时的路线。
【解答】解:看到水中的鱼,是鱼反射的光线经过水面折射后进入人的眼睛,由于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的眼睛逆着光线看去,看到的是变高的鱼的虚像;所以眼睛看到的是D处鱼的虚像;
若在A处发射一束光照亮水中的鱼,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束应朝向B处。
故答案为:D;虚像;大于;B。
【点评】对于看水中的物体,要记住看到的都是水中物体的虚像,真实物体总在这虚像的下方。
18.牙医给病人检查牙齿用的是 平面 镜,汽车的后视镜是 凸面 镜,汽车前灯的反光装置用 凹面 镜。
【分析】生活中的面镜由三种: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面镜成像,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解答】解:牙医给病人检查牙齿用的是平面镜,汽车的后视镜是凸面镜,汽车前灯的反光装置用凹面镜。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一道基础题。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
19.(2分)小新和妈妈去逛超市时,通过转角处的平面镜看到了货架后的商品。请在图中作出位于P点的小新通过平面镜看到货架后商品A的光路图。
【分析】要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并且要知道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
【解答】解:作商品A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即为商品A在平面镜中成的像,连接像点与P点与镜面相交于一点O,即为入射点,连接AO、OP,则AO是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点评】此题考查平面镜相关作图,明确平面镜成像的实质,并把握好作图的顺序,是完成此题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实线、虚线的区别。
20.(2分)按要求作图:
如图所示,潜水员在水下观察空气中的物体时,也会因光的折射形成升高的虚像。请画出潜水员的眼睛在E点观察空气中的物体S的光路图(S'是看到的虚像,要求保留作图痕迹)。
【分析】由于光的折射,人看到的S′是S的像,比原来的位置要高一点,故可先连接ES′,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再连接入射点和S,标出光的传播方向。
【解答】解:潜水员的眼睛在E点观察空气中的物体S,是由S发出的光线经水面折射后进入人眼,
S的像是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所以直接连接ES′,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O;连接S和入射点O即为入射光线,OE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作图时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用实线画,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用虚线画,另外光线箭头很容易画错。
四、简答题(3分)
21.晚上,小香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小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白纸和镜面哪个更亮?为什么?
【分析】平面镜表面光滑,光照射到上面会发生镜面反射,平行光入射,反射光线平行射出;白纸表面比较粗糙,光照射到上面会发生漫反射,平行光照射到上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解答】解: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小平面镜照射,光线会原路返回,从侧面看,没有光进入人的眼睛,感觉到镜子很暗;光射到白纸上会发生漫反射,光会射向四面八方,从侧面看,会有光进入人的眼睛,看上去亮。
答:
白纸更亮些;光照射到的平面镜时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少,光照射到白纸上发生漫反射后进入人眼的光线多,所以从侧面看去白纸更亮些。
【点评】考查光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区别,不管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解答本题应明确人是从侧面观察,如果正对镜面观察,则镜子会更亮些。
五、计算题(22题5分,23题5分,共10分)
22.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准备进行1000米赛跑,比赛开始后,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兔子以5m/s的速度飞速奔跑,而乌龟只以0.1m/s的速度缓慢爬行,2min后兔子发现远远超过了乌龟,便骄傲地睡起了觉,而乌龟却坚持以不变的速度爬行。一段时间后兔子醒来发现乌龟还有200m就到终点。求:
(1)兔子睡觉的地方离出发点多远?
(2)兔子醒来时,乌龟一共爬行了多长时间?
【分析】(1)已知兔子奔跑了2min开始睡觉,根据可求出兔子2min奔跑的路程,即兔子睡觉的地方离出发点的距离;
(2)已知兔子醒来的时候乌龟离终点的距离,进而可得出乌龟爬行的距离;再根据可求出乌龟爬行的时间。
【解答】解:(1)兔子奔跑2min后开始睡觉,t1=2min=120s,
由可知兔子睡觉的地方离出发点的距离:s1=v1t1=5m/s×120s=600m;
(2)兔子醒来的时候,乌龟行走的路程:s=s﹣s2=1000m﹣200m=800m;
则乌龟爬行的时间:。
答:(1)兔子睡觉的地方离出发点600m;
(2)兔子醒来时乌龟一共爬行了8000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计算题,难度不大。
23.汽车沿平直公路匀速驶向一座高山,汽车的速度为20m/s,声速为340m/s。途中司机按一次喇叭,2s后听到回声,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多少?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司机按喇叭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2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两者行驶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脚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两者的路程即可解题。
【解答】解:汽车在2s所走的路程是:s1=vt=20m/s×2s=40m,
声音在2s所走的路程是:s2=v声t=340m/s×2s=680m,
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s===360m;
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s3=s﹣s1=360m﹣40m=320m。
答: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360m;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320m。
【点评】此题考查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清楚声音和汽车两者行驶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脚距离的2倍。
六、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7分)
24.(6分)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则:
(1)图中BC段路程SBC= 4.00 dm,测得时间tBC=1.6s,则AB段平均速度vAB= 0.25 m/s。
(2)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3)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 不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4)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做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5)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平均速度v2,则v2= (用v、v1表示)。
【分析】(1)根据AB段时间,读出AB段小车通过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2)如果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会晚一些,测量的时间会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3)根据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分析;
(4)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时越滑越快,由此分析解答;
(5)已知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已知前后两端路程相等,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设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分别求出前后时间,再利用v=变形公式可求。
【解答】解:(1)由图可知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4.00dm,时间tAB=1.6s,
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cm/s=0.25m/s;
(2)如果小球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会晚一些,测量的时间会偏小一些,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不变时,时间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3)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所测的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他的方案是不正确。
(4)实验时,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会越来越快,所以它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
(5)已知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已知前后两端路程相等,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设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
前半段的时间,t1=,
后半段的时间,t2=,
全程的路程为2s,全程所用时间为t=t1+t2,
全程平均速度,v===,即+=2,
整理可得,v2=。
故答案为:(1)4.00;0.25;(2)偏大(3)不正确;(4)变速;(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用v、v1表示v2是题目的难点。
25.(7分)如图所示,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
(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认为下面四幅图中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D 。
(2)如图A所示,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齿数越多, 音调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如图D所示,吹笔帽发出的声音是 空气 振动产生的。
(3)如图B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 钢尺 (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 响度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 变低 (选填“变高”或“变低”)了,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振动频率小于20Hz,发出次声波 。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发声体的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发声体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解答】解:(1)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C、用塑料尺子在梳子齿上快慢不同的滑动时,梳子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符合题意。
故选D。
(2)图A中,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齿数越多,硬纸板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图图D中,吹笔帽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
(3)图B中,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听到声音的响度变大;
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发出次声波,人耳感觉不到。
故答案为:(1)D;(2)音调;空气;(3)钢尺;响度;变低;振动频率小于20Hz,发出次声波。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乐音的特征和人耳听觉范围条件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个图的实验原理,然后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掌握声的发生、传播等即可解题。
26.(7分)小华同学利用资甲所示的装置用水浴法对冰加热,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
(1)应选用颗粒 较小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由图乙图像可知:冰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同时还得出了冰熔化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3)第10min时,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态 (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4)若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用酒精灯不断地加热,试管中的水最终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如果将试管中的水倒掉,装入另一种液体,用酒精灯不断给烧杯加热,最终发现烧杯中的水和试管中的液体都沸腾了,这说明水的沸点 低于 (选填“高于”、“低于”、“等于”)试管中液体的沸点。
(5)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丙所示的试管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
【分析】(1)实验应选用较小的冰块来进行实验,可以使冰块受热更加均匀;
(2)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第10min,冰处于熔化过程中,据此分析;
(4)试管内外没有温差,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吸收热量。水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继续吸收热量,据此分析即可;
(5)因为环境温度高于冰的温度,所以冰通过吸收环境中的热量而熔化。
【解答】解:(1)实验应选用较小的冰块来进行实验,可以使冰块受热更加均匀;
(2)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由图乙可知冰属于晶体;
(3)5~15min是冰的熔化过程,在第10min,冰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处于固液共存态;
(4)烧杯中的水已沸腾,试管中的水温到达沸点,但是因为试管内外没有温差,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水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继续吸收热量,最终发现烧杯中的水和试管中的液体都沸腾了,说明这时试管中的液体能继续吸收热量,这说明水的沸点低于试管中液体的沸点;
(5)因为环境温度高于冰的温度,所以冰通过吸收环境中的热量而熔化,所以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1)较小;(2)晶体;不变;(3)固液共存态;(4)不会;低于;(5)错误。
【点评】此题考查受热均匀的措施、晶体的判断、晶体熔化时的特点、物质的状态、沸腾的条件等知识,属于综合题目。
27.(7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2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透过玻璃板看到镜后蜡烛B是光的 折射 (选填“反射”或“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3)用木板紧贴在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 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见蜡烛A的像。
(4)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而直接从侧面观察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A的像。
(5)如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A的像 不动 (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不动”)。
(6)若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乙,观察到蜡烛A的像大致位置在图中的 ② (选填“①”或“②”)处。
(7)小明想确定家中穿衣镜成像的反射面,他将笔尖紧贴镜面A,如图丙所示,发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说明 B (选填“A”或“B”)是反射面。
【分析】(1)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成像,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成一个像,玻璃板越薄,两个像的距离越近、误差越小;
(2)光线通过玻璃板会发生折射;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
(4)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5)(6)(7)根据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解答。
【解答】解:(1)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成一个像,玻璃板越薄,玻璃板的两个反射面所成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像的位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尽量选用2mm玻璃板;
(2)光从一种介质中斜射入另一种时会发生折射,透过玻璃板看到镜后蜡烛B是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3)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所以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能看见蜡烛A的像;
(4)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所以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而直接从侧面观察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A的像;
(5)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A蜡烛位置不变,A蜡烛和像还是关于玻璃板对称,所以A蜡烛像不动;
(6)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②;
(7)将笔尖紧贴镜面A,发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这是因为玻璃有一定的厚度,笔尖通过B面成像(穿衣镜的里层镀了膜,镀膜后增强了光的反射),从而造成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由此可见,B是反射面。
故答案为:(1)2;(2)折射;(3)能;(4)不能;(5)不动;(6)②;(7)B。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等知识,是初中光学重点内容,也是中考常考题型。
辽宁省鞍山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共6页。
辽宁省鞍山市高新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高新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鞍山市高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高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温馨提示,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计算题,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