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第1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第2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论述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重庆八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
    1.(3分)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铅笔长约18cm
    C.课桌高度约为1.5m D.一张纸厚度约1mm
    2.(3分)某人坐在匀速上升的电梯里,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大地 B.楼房 C.电梯 D.无法确定
    3.(3分)如图所示为小车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的频闪照片示意图。即通过频繁开启闪光灯在同一张照相底片上得到小车运动到不同位置的照片,已知相邻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均为0.1s,且第一次闪光时小车的前轮恰好从A点开始运动,根据照片测得各相邻闪光时刻小车前轮与斜面接触点间的实际距离分别为AB=2cm,BC=7.3cm,CD=12.2cm,DE=17.2cm,由此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车从A点运动到D点所用时间为0.4s
    B.小车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19.5cm
    C.小车通过AD段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CE段的平均速度
    D.小车通过BD段的平均速度为97.5m/s
    4.(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鼓手在击鼓时,时而重敲,时而轻敲,主要目的是改变音调
    C.道路旁的噪声监测装置可以防止噪声
    D.在火山喷发、龙卷风、雷暴等自然灾害爆发前会发出超声波,我们可以用超声监测仪进行监测,预防灾害,从而减小损失
    5.(3分)在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 铅笔在水面处“折断” B. 树林中的阳光
    C. 平面镜中的陶罐 D. 水中树的“倒影”
    6.(3分)下列关于凸透镜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B.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C.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应使二维码位于手机镜头一倍焦距之内
    D.要使投影仪成像变大,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使镜头靠近投影片
    7.(3分)小军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如图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的虚像
    B.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正立的像
    C.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放大的像
    D.该实验现象能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8.(3分)(单选)在一年一度的大庆市“黎明湖端午龙舟赛”中,有人对某组在平行赛道上比赛的甲、乙两队龙舟的速度与时间关系进行了仔细研究,得出了甲乙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根据图象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刻两队所走距离相等
    B.t1时刻甲队比乙队运动得快
    C.t1时刻甲队超过乙队
    D.t1时刻甲、乙两队速度相等
    二、填空作图题(14题作图每图1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9.(2分)如图所示,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    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0.(2分)如图用刻度尺A、B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A尺示数是   cm,B尺示数是   cm。

    11.(2分)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后一句中   是运动的,是以   为参照物。
    12.(2分)检查视力时,平面镜、被测者和视力表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m,镜中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

    13.(2分)在百米跑训练中,测得一短跑运动员在起跑后4s内跑完了34m,即达最大速度11m/s,运动员前4s的平均速度是   m/s;以后保持这一速度跑完全程,则这运动员这次百米跑的平均速度是   m/s。
    14.(1分)如图所示,一束与平面镜成30°角的光入射到平面镜上,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15.(1分)请完成图中光通过透镜后的光路。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2分)
    16.(6分)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
    (3)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2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17.(8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    (选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时,用透明    (选填“薄”或“厚”)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
    (3)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需要选用两根大小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
    (4)为了得到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需要将镜前蜡烛放在    (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进行多次实验。
    (5)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然后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实验现象说明像与物大小    。
    (6)将蜡烛B拿走,然后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18.(8分)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实验操作规范。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    ,实验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光屏上的像偏上,那么他应该把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适当调节,才能使像最终成在光屏的中央。
    (2)当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成像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5cm,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则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    (选填“大”或“小”)些。
    (3)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烛焰的像亮度将    。
    (4)小明近日发现自己看不清黑板,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患上了近视,成像示意图为图    (选填“乙”或“丙”),近视眼可以使用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加以矫正。

    四、论述计算题(18题6分,19题8分,20题8分,共22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解答步骤和公式,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19.(6分)某人在某地乘坐的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如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
    TAXI
    车费发票年号FU﹣8888
    日期04﹣08﹣28
    上车10:00
    下车10:20
    单价2.00元
    里程15.0km
    金额26.00元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20.(8分)张先生驾车从东溪到綦江、再到重庆江北、汽车以7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30min到达綦江,休息30min后,再以11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h到达重庆江北。求:
    (1)从东溪到綦江,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从东溪到重庆江北,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21.(8分)某同学乘着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对山崖大喊一声,5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求:
    (1)若汽艇静泊在水面上他离高崖有多远?
    (2)若汽艇以10m/s的速度正对山崖驶去,他喊时离山崖有多远?

    2022-2023学年重庆八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
    1.(3分)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铅笔长约18cm
    C.课桌高度约为1.5m D.一张纸厚度约1mm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所以A不符合实际情况;
    B、铅笔长约18cm左右,所以B符合实际情况;
    C、课桌高度约为0.8m左右,所以C不符合实际情况;
    D、一张纸厚度约0.1mm左右,所以D不符合实际情况。
    故选:B。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3分)某人坐在匀速上升的电梯里,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大地 B.楼房 C.电梯 D.无法确定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某人坐在匀速上升的电梯里,以电梯为参照物,他与电梯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说他是静止的。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3.(3分)如图所示为小车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的频闪照片示意图。即通过频繁开启闪光灯在同一张照相底片上得到小车运动到不同位置的照片,已知相邻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均为0.1s,且第一次闪光时小车的前轮恰好从A点开始运动,根据照片测得各相邻闪光时刻小车前轮与斜面接触点间的实际距离分别为AB=2cm,BC=7.3cm,CD=12.2cm,DE=17.2cm,由此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车从A点运动到D点所用时间为0.4s
    B.小车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19.5cm
    C.小车通过AD段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CE段的平均速度
    D.小车通过BD段的平均速度为97.5m/s
    【分析】(1)由题知,相邻两次闪光的间隔时间均为0.1s,且第一次闪光时小车的前轮恰好从A点开始运动,据此求小车从A点运动到D点所用时间;
    (2)根据题意结合图中信息可求小车从B点运动D点通过的路程;
    (3)求出小车通过AD、CE段的路程、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然后比较;
    (4)求出小车通过BD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BD段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A、由题知,相邻两次闪光的间隔时间均为0.1s,小车从A点运动到D点用了3个间隔时间,则从A点运动到D点所用时间为3×0.1s=0.3s,故A错误;
    B、小车从B点运动D点通过的路程:sBD=BD=BC+CD=7.3cm+12.2cm=19.5cm,故B正确;
    C、小车通过AD段的平均速度:vAD==≈71.67cm/s,
    小车通过CE段的平均速度:vCE===147cm/s;
    所以小车通过AD段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CE段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
    D、小车通过BD段的平均速度:vBD===97.5cm/s=0.975m/s,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认真审题并能从图中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
    4.(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鼓手在击鼓时,时而重敲,时而轻敲,主要目的是改变音调
    C.道路旁的噪声监测装置可以防止噪声
    D.在火山喷发、龙卷风、雷暴等自然灾害爆发前会发出超声波,我们可以用超声监测仪进行监测,预防灾害,从而减小损失
    【分析】(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3)噪声监测装置只能监测噪声的响度;
    (4)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会发出次声波。
    【解答】解:A、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正确;
    B、鼓手在击鼓时,时而重敲,时而轻敲,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响度的大小,故B错误;
    C、噪声监测装置只能监测噪声的响度,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
    D、火山喷发、龙卷风、雷暴等自然灾害爆发前会发出次声波,我们可以用次声监测仪进行监测,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综合利用,知识点多,但都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5.(3分)在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 铅笔在水面处“折断” B. 树林中的阳光
    C. 平面镜中的陶罐 D. 水中树的“倒影”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解:A、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树林中的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和D选项中,“平面镜中的陶罐”和水中树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
    6.(3分)下列关于凸透镜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B.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C.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应使二维码位于手机镜头一倍焦距之内
    D.要使投影仪成像变大,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使镜头靠近投影片
    【分析】(1)近视眼观察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用凹透镜来矫正。
    (2)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3)扫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解答】解:
    A、近视眼观察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使光线延迟会聚,应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故A错误;
    B、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B错误;
    C、手机摄像头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工作的,因此,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应使二维码位于手机镜头的两倍焦距以外,故C错误;
    D、要使投影仪成像变大,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增大像距),同时使镜头靠近投片(减小物距),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成像特点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
    7.(3分)小军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如图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的虚像
    B.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正立的像
    C.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放大的像
    D.该实验现象能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分析】已知凸透镜焦距,首先求出物距,然后根据物距与焦距的大小关系得出成像特点及应用。
    【解答】解: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物距为50cm﹣35cm=15cm,则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所以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根据实验中物距,判断成像的特点与规律是解答的关键。
    8.(3分)(单选)在一年一度的大庆市“黎明湖端午龙舟赛”中,有人对某组在平行赛道上比赛的甲、乙两队龙舟的速度与时间关系进行了仔细研究,得出了甲乙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根据图象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刻两队所走距离相等
    B.t1时刻甲队比乙队运动得快
    C.t1时刻甲队超过乙队
    D.t1时刻甲、乙两队速度相等
    【分析】(1)由图可知0~t1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关系,根据s=vt得出两者距离之间的关系;
    (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解答】解:
    AC、由图象可知,0~t1时间内,甲队龙舟的平均速度小于乙队龙舟的平均速度,
    由v=的变形式s=vt可知,甲队龙舟所走的距离小于乙队龙舟走过的距离,
    所以,t1时刻甲队不可能超过乙队,故AC错误;
    BD、由图象可知,t1时刻甲、乙两队速度相等,两队运动的快慢相同,故B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v﹣t图象的理解与掌握,明白图线的含义是关键。
    二、填空作图题(14题作图每图1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9.(2分)如图所示,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  音色 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响度 来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分析】(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跟物体的振幅、距声源的距离、分散程度有关。
    【解答】解:(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辨别不同的人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听到的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响度越小,
    因此蒙住双眼的小王能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
    故答案为:音色;响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中概念的掌握情况,包括音色的定义和与响度有关的因素,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决识记性题目的基础。
    10.(2分)如图用刻度尺A、B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A尺示数是 2.7 cm,B尺示数是 2.70 cm。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2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2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1)刻度尺A的分度值即相邻两刻线间的距离时1cm,测量时是从2.0cm(最后的那个零是估计值)开始测起的,末端刻度值为4.7cm,物体的长度为4.7cm﹣2.0cm=2.7cm;
    (2)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1cm,即1mm,测量是从13.00cm开始测起的,末端刻度值为15.70cm,物体的长度为13.00cm﹣15.70cm=2.70cm。
    故答案为:2.7cm;2.70cm。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1.(2分)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后一句中 青山 是运动的,是以 竹排 为参照物。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要先确定研究对象,再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则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巍巍青山两岸走”,这里的研究对象是“青山”,说“青山”是运动的,是因为青山相对于竹排的位置不断变化,则“巍巍青山两岸走”是以竹排为参照物。
    故答案为:青山;竹排。
    【点评】知道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则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这是解题的关键。
    12.(2分)检查视力时,平面镜、被测者和视力表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5 m,镜中的像是 虚 (选填“虚”或“实”)像。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7m,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7m,该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7m﹣0.4m=2.3m,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2.7m+2.3m=5m;
    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以成的是虚像;
    故答案为:5;虚。
    【点评】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包括图示),搞清题干的问题和各已知条件的关系。
    13.(2分)在百米跑训练中,测得一短跑运动员在起跑后4s内跑完了34m,即达最大速度11m/s,运动员前4s的平均速度是 8.5 m/s;以后保持这一速度跑完全程,则这运动员这次百米跑的平均速度是 10 m/s。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要理解s与t的含义,s指物体在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指通过s所用的时间。
    【解答】解:运动员前4s的平均速度:
    v===8.5m/s,
    由题意可知,运动员在后100m﹣34m=66m内的速度大小为11m/s,
    则在后66m内用的时间为:t2===6s;
    则在百米跑过程中所用时间为t=t1+t2=4s+6s=10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0m/s。
    故答案为:8.5;10。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计算平均速度必须用路程除以在这一段路程内用的全部时间,即路程和时间必须对应起来。
    14.(1分)如图所示,一束与平面镜成30°角的光入射到平面镜上,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分析】要作出反射光线,首先要知道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先过反射点垂直反射面作出法线,并求得入射角为90°﹣30°=60°,所以反射角也为60°;
    再在法线的另一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标出反射角,如图:

    【点评】在反射现象中,入射是因,反射是果,所以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决定的平面内。
    15.(1分)请完成图中光通过透镜后的光路。

    【分析】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作出对应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2分)
    16.(6分)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v= 。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刻度尺 、 停表 。
    (3)图中AB段的路程sAB= 40.0 cm。如果测得时间tAB=2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0.2 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小 。
    【分析】(1)实验的原理是 v=;
    (2)根据速度公式v=可分析出所需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停表;
    (3)根据AB段时间,读出AB段小车通过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4)如果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大,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解答】解:(1)实验的原理是 v=;
    (2)刻度尺测小车通过的路程,停表测所用的时间;
    (3)由图可知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时间tAB=2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20cm/s=0.2m/s;
    (4)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计时会晚一些,测量的时间会偏大一些,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不变时,时间偏大,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故答案为:(1)v=;(2)刻度尺;停表;(3)40.0;0.2;(4)小。
    【点评】本题目考查了平均速度的测量,关键是能正确计算出不同阶段的路程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17.(8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  黑暗 (选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时,用透明  薄 (选填“薄”或“厚”)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
    (3)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需要选用两根大小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
    (4)为了得到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需要将镜前蜡烛放在  不同 (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进行多次实验。
    (5)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然后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实验现象说明像与物大小  相等 。
    (6)将蜡烛B拿走,然后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选填“实”或“虚”)像。
    【分析】(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采用薄玻璃板代替了平面镜,反射能力较差,所以需要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利用薄玻璃板,不但能反射光,还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另一根蜡烛。
    (3)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两根蜡烛应完全相同,且只能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然后多次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从而得出普遍结论。
    (4)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解答】解:(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因玻璃板的反射能力较平面镜弱,若在较明亮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则我们观察到的像将不是很明显。而在黑暗的环境中,点燃的蜡烛所成的像会比较清晰,有利于观察。
    (2)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都会反射光,若玻璃板较厚,则我们会观察到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应采用薄玻璃板。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不但能观察到蜡烛所成的像,还能透过玻璃板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另一根蜡烛,有利于确定像的位置。
    (3)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应选择两根大小相同的蜡烛。
    (4)为了使实验具有普遍性,我们应多次改变镜前蜡烛的位置,然后记录对应像的位置。
    (5)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6)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白纸上观察不到蜡烛A的像。
    故答案为:(1)黑暗。(2)薄;可以确定像的位置。(3)相同。(4)不同。(5)相等。(6)不能;虚。
    【点评】我们在得出结论时,要注意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我们只能说像与物大小相等,不能说物与像大小相等。
    18.(8分)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实验操作规范。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 ,实验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光屏上的像偏上,那么他应该把凸透镜向  下 (选填“上”或“下”)适当调节,才能使像最终成在光屏的中央。
    (2)当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成像原理与  照相机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5cm,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则应将光屏向  右 (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  大 (选填“大”或“小”)些。
    (3)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烛焰的像亮度将  变暗 。
    (4)小明近日发现自己看不清黑板,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患上了近视,成像示意图为图  乙 (选填“乙”或“丙”),近视眼可以使用  凹透镜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加以矫正。

    【分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进行判断。
    (2)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能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①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②物距等于像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③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或幻灯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3)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4)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戴上凹透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解答】解:(1)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实验中他发现光屏上的像偏上,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凸透镜向下移动,或蜡烛向上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
    (2)根据图示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与照相机原理相同。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因此当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只向右移动蜡烛,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需要向右移动光屏,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大些;
    (3)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完整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4)图乙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图乙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图丙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图丙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也是老花眼成像情况;
    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焦距太短,或眼球前后经过长,看远处物体时,使物像落到视网膜前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下;(2)照相机;右;大;(3)变暗;(4)乙;凹透镜。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探究实验,属于基础题型。
    四、论述计算题(18题6分,19题8分,20题8分,共22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解答步骤和公式,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19.(6分)某人在某地乘坐的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如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
    TAXI
    车费发票年号FU﹣8888
    日期04﹣08﹣28
    上车10:00
    下车10:20
    单价2.00元
    里程15.0km
    金额26.00元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分析】(1)下车时间减去上车时间即为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根据车费发票可知出租车行驶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解答】解:(1)由车费发票可知,出租车行驶的时间:t=10:20﹣10:00=20min=h;
    (2)由图车费发票可知,出租车行驶的路程s=15.0km,
    出租车行驶的速度:v===45km/h。
    答:(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20min;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为45km/h。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能从车费发票中获取相关信息。
    20.(8分)张先生驾车从东溪到綦江、再到重庆江北、汽车以7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30min到达綦江,休息30min后,再以11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h到达重庆江北。求:
    (1)从东溪到綦江,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从东溪到重庆江北,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分析】(1)知道从东溪到綦江的速度和行驶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从东溪到綦江,车行驶的路程;
    (2)利用速度公式求出从綦江到江北的路程;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为汽车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v=可知,从东溪到綦江,车行驶的路程:s1=v1t1=70km/h×h=35km;
    (2)由v=可知,从綦江到江北的路程:s2=v2t2=110km/h×1h=110km,
    从东溪到重庆江北的总路程:s=s1+s2=35km+110km=145km,所用的总时间:t=t1+t2+t3=30min+1h+30min=2h,
    从东溪到重庆江北,汽车的平均速度:v===72.5km/h。
    答:(1)从东溪到綦江,车行驶的路程是35km;
    (2)从东溪到重庆江北,汽车的平均速度是72.5km/h。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计算过程中注意路程和时间要一一对应。
    21.(8分)某同学乘着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对山崖大喊一声,5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求:
    (1)若汽艇静泊在水面上他离高崖有多远?
    (2)若汽艇以10m/s的速度正对山崖驶去,他喊时离山崖有多远?
    【分析】(1)先求出声音从汽艇传到高崖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的变形式计算出此处到高崖的距离。
    (2)若汽艇运动,如图,在A处喊话,因为声速大于汽艇的速度,所以声音从A→C、回声由C→B.设声音的传播所用时间为t,在这个时间内,汽艇由A→B,所用时间也为t。注意:声音传播时,汽艇仍在行驶。

    【解答】解:(1)因为声音传播到高崖的时间为听到回声的时间的一半,
    所以t=×5s=2.5s,
    因为v=,
    所以汽艇到高山的距离:
    s=vt=340m/s×2.5s=850m。
    (2)由题知汽艇由A→B所用时间:t=5s,
    汽艇行驶的路程:sAB=v艇t
    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AC+sBC=v声t,
    因为sAB+sAC+sBC=2sAC,
    所以v艇t+v声t=2sAC
    代入数据:(10m/s+340m/s)×5s=2sAC,
    所以sAC=875m
    答:(1)若汽艇静泊水面,他离高崖850m远;
    (2)若汽艇以10m/s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叫时离高崖875m远。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1)确定声音从喊话处传到高崖的时间(单趟用时)是解题的关键。(2)该题较复杂,注意画草图,搞清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求得答案。


    相关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九龙坡区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8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文件包含湖南师大附中数学附中3次pdf、湖南师大附中数学答案附中3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6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