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课一练
展开《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同步训练
1、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大气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
2、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在树叶、草等物体上凝结形成露水。露水大都出现在晴朗的夜间,是因为晴朗的夜间( )
A.地面辐射较弱,地表降温慢 B.空气中水汽增多,地表降温快
C.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D.大气保温作用强,地表降温慢
3、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4、下列各自然现象中,主要由大气逆辐射而产生的是( )
A.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B.日落后的黄昏和日出前的黎明,天空仍是明亮的
C.多云夜晚的气温比晴天的夜晚低
D.初冬时节,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
5、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
B.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
C.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吸收
D.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6、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 )
A.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B.空气中水汽多,地表降温快
C.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D.大气保温作用强,地表降温慢
7、深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其主要原因是( )
A.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 B.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C.无大气保温效应 D.地面辐射弱,大气辐射强
8、古代诗歌中往往包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形成“早穿皮袄午披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②夜间大气逆辐射弱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
④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少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9、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 )
A.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D.人为放热
10、使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是( )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11、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1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 D.大气辐射
13、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14、下列现象主要是由大气散射作造成的有( )
①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②日出前的黎明天空已明亮
③夏日里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
④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增强太阳辐射
16、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 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
17、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天体引力
18、地球上很多现象都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据此回答1~2题。
1.多云阴雨的白天,气温较低,主要是因为大气的( )
A.吸收作用强 B.反射作用强 C.散射作用弱 D.保温作用弱
2.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主要是因为( )
A.大气吸收作用 B.大气反射作用 C.大气散射作用 D.大气折射作用
19、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③ D.①④③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主要会导致( )
A.大气吸收①辐射减少 B.地面吸收②辐射增多
C.地面吸收③辐射减少 D.大气吸收④辐射增多
20、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吸收的程度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下垫面中,对①辐射吸收率最低的是( )
A.冰川积雪 B.沙漠戈壁 C.湖泊河流 D.森林草地
(2)图中序号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1、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1-2题。
(1)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 )
A.A B.B C.C D.D
(2)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A B.B C.C D.D
22、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
A.① B.② C.③ D.④
(3)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 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能量来源于地面辐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故选B。
2、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
C项,晴朗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降温快。故C项正确;
A项,晴朗的夜间,地面降温快。故A项错误;
B项,晴朗的夜间,地面降温快,水汽凝结形成露水,空气中的水汽减少。故B项错误;
D项,晴朗的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降温快。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3、答案:D
解析: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外,绝大部分被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又通过大气逆辐射将能量返还给地面,从而起到保温的作用,增强了大气中烟雾,就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故选:D。
4、答案:D
解析:
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A、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故不符合题意;
B、日落后的黄昏和日出前的黎明,天空仍是明亮的,是属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C、由于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多云夜晚的气温比晴天的夜晚高,而不是低,故不符合题意;
D、初冬时节,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是由于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故正确。
故选:D。
5、答案:A
解析: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穿过大气过程中被大气所削弱,剩下约47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发出地面辐射,地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于红外光部分,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吸收了能量,发出大气辐射。
6、答案:C
解析: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大气保温效应差,地面辐射降温快,空气中的水汽迅速降温,发生凝华现象,形成霜冻,C对.故选:C。
7、答案:B
解析:晴朗的夜晚云层较薄,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故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故选:B。
8、答案:D
解析:“早穿皮袄午披纱”这一现象反映了日温差大的特点。这是由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气温上升快,夜间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下降快。
9、答案:C
解析: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故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太阳辐射是大气温度的根本来源,大气增温后产生大气辐射。故选C。
10、答案:B
解析: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因此,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11、答案:C
解析:低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地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即“大地暖大气”,故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C正确。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辐射是射向宇宙空间,并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故ABD错。
12、答案:A
解析: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源泉,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选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后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的同时产生地面辐射把热量传递给大气,使大气增温。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选A正确。
13、答案:B
14、答案:A
解析:
①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②黎明时分天空是明亮的是因为散射作用形成的;
③夏季,多云的白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故气温不会太高;
④多云的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作用强.故①②正确;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15、答案:C
解析:往大棚内洒水,能够增强大气中的水汽,大气中的水汽能够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进而增强大气逆辐射,晚上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故选:C。
16、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17、答案:B
解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由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之间的分布不均导致了高低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引起大气运动。B对。
18、答案:(1)-(2)BC
解析:(1)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故B项正确。
(2)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主要是因为可见光中的蓝紫色光最易被空气分子散射,使得天空呈现蔚蓝色,C对,ABD错。故选C。
19、答案:(1)B; (2)D
解析:(1)据图可知,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热量,又通过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大气,使大气增温。故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②④。故选B。
(2)二氧化碳能够吸收长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则大气吸收太阳辐射会增加,A错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少,B错误;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会增加,D正确;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即地面吸收③辐射增多,C错误。故选D。
20、答案:(1)A; (2)B
解析:(1)考查不同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图中①为太阳辐射,对太阳辐射吸收率最低的是冰川积雪,因而冰川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故A正确,BCD错误。
(2)考查大气热力作用。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云层的反射作用,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故B正确,ACD错误。
21、答案:(1)D; (2)C
解析:(1)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A.图中A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故A错;
B.图中B为经过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故B错;
C.图中C为地面辐射,故C错;
D.图中D为大气逆辐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考查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因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弱,但是地面辐射属于红外线,因而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从而增温,所以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自于地面辐射,故C符合题意,ABD错。故选:C。
22、答案:(1)B; (2)B; (3)B
解析:(1)近地面大气增温的过程是:首先太阳辐射①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④,地面增温的同时又以地面辐射②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②后增温。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3)青藏高原地区大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弱,故气温低。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考点1大气热力作用(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考点1大气热力作用(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图可知,丙气象站夜间气温低是由于,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7讲 大气的分层和大气运动(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7讲 大气的分层和大气运动(含解析),共9页。
地理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在树叶,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