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化学试卷(理科)(一)(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化学试卷(理科)(一)(含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kJ⋅ml−1,0kJ⋅ml−1,【答案】A,2∼10进行分析判断;,【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化学试卷(理科)(一)
1. 2021年,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下列成就所涉及的材料为半导体材料的是( )
A. “天问一号”探测器使用的复合材料——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B.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使用的质量轻强度高的材料——铝合金
C.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的高效清洁的液体燃料——液氢
D.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材料——砷化镓
2.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应用原理与盐类的水解无关的是( )
A. 热的纯碱溶液可用于去除餐具上的油污 B. 氯化铵溶液可作焊接金属的除锈剂
C. 盐卤(主要成分MgCl2)可用于制豆腐 D. 泡沫灭火器可用于抢救突发的火灾
3. 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100mL0.1mol⋅L−1Na2CO3溶液中所含阴离子的数目为0.01NA
B. 在铁制品上镀铜时,阴极增重64克,则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目为2NA
C. 在500℃、催化剂作用下,将128gSO2和过量O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2SO2(g)+O2(g)⇌2SO3(g),转移的电子数目小于4NA
D. 1molCH3COONa与少量CH3COOH溶于水所得的中性溶液中,CH3COO−的数目为NA
4. 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A.
FeCl2溶液(FeCl3)
Fe粉
B.
工业废水(Cu2+、Hg2+和Pb2+)
FeS固体
C.
Cl2(HCl)
NaHCO3溶液、浓H2SO4
D.
NO(NO2)
NaOH溶液、无水CaCl2
A. A B. B C. C D. D
5. 在下列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有色透明溶液中:Fe3+、Ba2+、SCN−、NO3−
B. 强酸性溶液中:Fe2+、K+、CO32−、NO3−
C. 含有大量Al3+的溶液中:K+、Na+、HCO3−、Cl−
D. 常温下水电离的C平(H+)为1.0×10−12mol⋅L−1的溶液中:K+、Na+、SO42−、NO3−
6. 在0.1mol⋅L−1NaHCO3溶液中,各种微粒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C平(Na+)+C平(H+)=C平(HCO3−)+C平(CO32−)+C平(OH−)
B. C平(Na+)=C平(HCO3−)+C平(CO32−)+C平(H2CO3)
C. C平(H+)+C平(H2CO3)=C平(CO32−)+C平(OH−)
D. C平(Na+)>C平(HCO3−)>C平(H2CO3)>C平(CO32−)
7. 如下表是人体内一些体液的正常pH范围,则在正常情况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体液
胃液
尿液
血夜
胰液
pH
0.9∼1.5
4.7∼8.4
7.35∼7.45
7.5∼8.0
A. 人体的胃液能使石蕊溶液变蓝 B. 人体的尿液可能呈现酸性
C. 人体的胰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 广泛pH试纸可精确测得以上体液的pH
8. 可溶性钡盐有毒,医院中常用硫酸钡作内服造影剂。医院抢救钡离子中毒患者时,除催吐外,还要向患者胃内灌入硫酸钠溶液。已知:
①常温下,Ksp(BaCO3)=5.1×10−9mol2⋅L−2,Ksp(BaSO4)=1.1×10−10mol2⋅L−2
②通常情况下,当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或等于1.0×10−5mol⋅L−1时,则认为该离子沉淀完全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0.35mol⋅L−1的Na2SO4溶液给钡离子中毒患者洗胃
B. 抢救钡离子中毒患者时,若没有Na2SO4溶液,可用Na2CO3溶液代替
C. 在医院进行肠胃检查时,不能用碳酸钡代替硫酸钡作内服造影剂
D. 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钡,可实现硫酸钡向碳酸钡的转化
9. 反应N2(g)+3H2(g)⇌2NH3(g)ΔH=−92.2kJ⋅mol−1达到平衡状态后,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图象与条件变化相悖的是( )
A.增大N2浓度
B.升高温度
C.改变压强
D.加入催化剂
A. A B. B C. C D. D
10. 某温度下,难溶物FeR的水溶液中存在平衡FeR(s)⇌Fe2+(aq)+R2−(aq),其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d点为FeR的不饱和溶液
B. c点无沉淀生成
C. 将FeR溶于一定浓度的FeCl2溶液可以得到b点
D. 该温度下,Ksp(FeR)的数量级为10−18
11. 下列解释相应实验现象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 向CH3COONa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为红色:CH3COO−+H2O⇌CH3COOH+OH−
B. 向0.1mol⋅L−1氨水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蓝色:NH3⋅H2O=NH4++OH−
C.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入适量FeSO4溶液,溶液紫红色褪去,变为黄色:5Fe2++MnO4−+8H+=5Fe3++Mn2++4H2O
D. Mg(OH)2悬浊液中滴入氯化铵溶液,沉淀溶解:Mg(OH)2+2NH4+=Mg2++2NH3⋅H2O
12. 某无色溶液中含有Na+、Ba2+、Fe2+、Cl−、I−、SO32−、SO42−中的几种,对该溶液进行下列实验,实验操作和现象如下表:
步骤
操作
现象
(1)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为浅红色
(2)
另取少量溶液滴加过量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
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呈紫红色
(3)
取(2)上层溶液,加入过量Ba(NO3)2溶液和稀HNO3,过滤
有白色沉淀产生
(4)
向(3)的滤液中加入过量AgNO3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肯定含有:Na+、I−、SO32− B. 肯定含有:Fe2+、Cl−、SO42−
C. 肯定没有:Ba2+、Fe2+、I− D. 可能含有:Fe2+、SO32−、SO42−
13. 某研究小组为探究电化学腐蚀的影响因素,将混合均匀的新制铁粉和碳粉置于锥形瓶底部,塞上瓶塞(如图1)。从胶头滴管中滴入几滴醋酸溶液,同时测量容器中的压强变化(结果如图2),腐蚀过程可简单用图3表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碳粉表面的电极反应式只有:2H++2e−=H2↑
B. 图1中,锥形瓶底部的碳粉上发生了还原反应
C. 图2中,t2时容器中压强明显小于起始压强是因为铁粉发生了吸氧腐蚀
D. 图3中,发生腐蚀时电子转移方向如箭头所示
14. 实验测得0.5mol⋅L−1CH3COONa溶液、0.5mol⋅L−1CuSO4溶液以及H2O的pH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随温度升高,纯水中c平(H+)和c平(OH−)一定相等
B. 随温度升高,CH3COONa溶液的c平(OH−)将逐渐增大
C. 随温度升高,CuSO4溶液的pH变化只与Kw改变有关
D. 随温度升高,CH3COO−和Cu2+水解平衡移动方向相同
15. 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水系可逆Zn−CO2电池,电极材料为金属锌和选择性催化材料,电池工作时,双极膜(由阴、阳膜复合而成)层间的H2O解离成H+和OH−,在外加电场中可透过相应的离子膜定向移动。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放电时,电池负极反应为2Zn+4OH−=2Zn(OH)42−
B. 充电时,1molCO2转化为HCOOH,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C. 充电时,电解质溶液1中阴离子向双极膜移动
D. 电解质溶液2可以是碱性溶液
16. 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000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mL未知浓度的二元酸H2X溶液。溶液中,pH、分布系数δ随滴加NaOH溶液体积V(NaO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比如二元弱酸H2A中,A2−的分布系数:δ(A2−)=c(A2−)c(H2A)+c(HA−)+c(A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①代表δ(HX−),曲线②代表δ(X2−)
B. 滴定终点时,溶液中C平(Na+)”“”“C平(HCO3−)>C平(H2CO3)>C平(CO32−),故D正确;
故选:A。
A.根据电荷守恒可知阳离子所带正电荷之和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之和;
B.根据物料守恒判断;
C.电荷守恒减去物料守恒可得关系式;
D.碳酸氢钠溶液中钠离子最多,碳酸氢根离子既会电离又会水解,都会消耗碳酸氢根离子,且水解为主,水解产生碳酸分子,电离产生碳酸根离子,故碳酸分子比碳酸根离子多一些。
本题考查学生电解质溶液中各种守恒思想的应用知识,注离子浓度大小关系的比较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7.【答案】B
【解析】解:A.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因此人体的胃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A错误;
B.尿液的pH为4.7∼8.4,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故B正确;
C.胰液的pH为7.5∼8.0,而酚酞试液的变色范围(pH)为8.2∼10,故人体的胰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C错误;
D.pH试纸只能精确到1,故测得的结果是整数,故D错误;
故选:B。
A.根据胃液的酸碱性以及紫色石蕊试液的变色情况判断;
B.根据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进行;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酚酞试液的变色范围(pH)为8.2∼10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pH试纸测得的结果是整数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并注意pH试纸的精确度。
8.【答案】B
【解析】解:A.用0.35mol⋅L−1的Na2SO4溶液给钡离子中毒患者洗胃时,反应后c(Ba2+)=Ksp(BaSO4)c(SO42−)=1.1×10−100.35mol/L≈3×10−10mol/LKsp(BaCO3),会有BaCO3沉淀生成,即可实现硫酸钡向碳酸钡的转化,故D正确;
故选:B。
胃酸中的盐酸能与CO32−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使CO32−浓度降低,从而使平衡BaCO3(s)⇌Ba2+(aq)+CO32−(aq)向溶解方向移动,导致BaCO3溶于胃酸,而BaSO4不溶于水和酸,则常用硫酸钡作内服造影剂,不能用碳酸钡代替硫酸钡作内服造影剂,结合溶度积计算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沉淀溶解平衡及其转化、溶度积常数的计算等知识,侧重学生分析能力、迁移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把握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是解题关键,注意溶度积常数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9.【答案】C
【解析】解:A.增大N2浓度,可促进氢气的转化,氢气的转化率增大,与图一致,故A正确;
B.焓变为负,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氢气的转化率减小,与图一致,故B正确;
C.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则压强大的对应氨气的物质的量分数大,与图不一致,故C错误;
D.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则氨气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变,与图一致,故D正确;
故选:C。
A.增大N2浓度,可促进氢气的转化;
B.焓变为负,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C.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
D.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为高频考点,把握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的影响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平衡移动原理与图象的结合,题目难度不大。
10.【答案】B
【解析】解:A.根据a点数值计算Ksp(FeR)=c(Fe2+)⋅c(R2−)=1×10−9×2×10−9=2×10−18,d点溶液的Qc(FeR)=1×10−9×1×10−9=1×10−18Ksp(FeR),则c点有沉淀析出,故B错误;
C.将FeR溶于一定浓度的FeCl2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液中c(Fe2+)>c(R2−),即FeR溶于一定浓度的FeCl2溶液可以形成b点溶液,故C正确;
D.Ksp(FeR)=c(Fe2+)⋅c(R2−),由图可知,a点数值代入Ksp(FeR)=c(Fe2+)⋅c(R2−)中有Ksp(FeR)=1×10−9×2×10−9=2×10−18,数量级为10−18,故D正确;
故选:B。
A.计算d点溶液的Qc,与Ksp比较判断是否生成沉淀;
B.计算c点溶液的Qc,与Ksp比较判断是否生成沉淀;
C.将FeR溶于一定浓度的FeCl2溶液中,则溶液中c(Fe2+)>c(R2−);
D.根据a点数值计算Ksp(FeR)=c(Fe2+)⋅c(R2−)。
本题考查沉淀溶解平衡,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特点,正确理解和掌握溶度积Ksp的概念,题目难度不大。
11.【答案】B
【解析】解:A.向CH3COONa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为红色,离子方程式为:CH3COO−+H2O⇌CH3COOH+OH−,故A正确;
B.向0.1mol⋅L−1氨水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蓝色:NH3⋅H2O⇌NH4++OH−,故B错误;
C.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入适量FeSO4溶液,溶液紫红色褪去,变为黄色,离子方程式为:5Fe2++MnO4−+8H+=5Fe3++Mn2++4H2O,故C正确;
D.Mg(OH)2悬浊液中滴入氯化铵溶液,沉淀溶解,离子方程式为:Mg(OH)2+2NH4+=Mg2++2NH3⋅H2O,故D正确;
故选:B。
A.醋酸根离子水解生成醋酸和氢氧根离子;
B.一水合氨为弱电解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用可逆号;
C.亚铁离子能够还原高锰酸根离子生成锰离子,本身被氧化为铁离子;
D.Mg(OH)2悬浊液中滴入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镁和一水合氨。
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发生反应实质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书写原则,试题侧重考查时的分析能力及规范答题能力。
12.【答案】A
【解析】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a+、I−、SO32−,故A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不含有Fe2+,可能含有Cl−、SO42−,故B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I−,故C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32−,一定不含有Fe2+,可能SO42−,故D错误;
故选:A。
溶液无色,则原溶液中不含有Fe2+;
(1)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浅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含有弱酸根离子SO32−,则与之不共存的Ba2+不存在;
(2)溶液中滴加过量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呈紫红色,则原溶液中含有I−;
(3)取(2)上层溶液,加入过量Ba(NO3)2溶液和稀HNO3,生成的白色沉淀为BaSO4,但加入的氯水能氧化SO32−生成SO42−,则不能确定SO42−是否存在;
(4)向(3)的滤液中加入过量AgNO3溶液和稀HNO3,生成的白色沉淀为AgCl,但加入过量氯水时引入了Cl−,则不能确定Cl−是否存在;
根据溶液不显电性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a+;
综上,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a+、I−、SO32−,一定不含有Ba2+、Fe2+,可能含有Cl−、SO42−,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离子的检验及推断,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等知识,准确掌握物质的性质及离子的检验方法是做好题目的关键,注意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和推理的严密性。
13.【答案】A
【解析】解:A.铁粉和碳粉形成原电池,碳粉做正极,开始时发生析氢腐蚀,正极反应为2H++2e−=H2↑,后发生吸氧腐蚀,正极反应为:2H2O+O2+4e−=4OH−,故A错误;
B.碳粉上先H+得电子生成H2、后O2得电子和H2O反应生成OH−,所以碳粉上发生还原反应,故B正确;
C.从胶头滴管中滴入几滴醋酸溶液,开始时锥形瓶中压强增大,说明铁粉发生了析氢腐蚀,后随着醋酸的消耗,溶液酸性减弱,故发生了吸氧腐蚀,则锥形瓶中压强减小,故C正确;
D.在形成的原电池中,铁粉做负极失去电子,碳粉做正极,氢离子或氧气在正极得电子,故电子的转移方向是由负极移向正极,故D正确;
故选:A。
A.铁粉和碳粉形成原电池,碳粉做正极,开始时发生析氢腐蚀,后发生吸氧腐蚀;
B.碳粉上先H+得电子生成H2、后O2得电子和H2O反应生成OH−;
C.强酸性条件下发生析氢腐蚀,弱酸性条件下发生吸氧腐蚀;
D.发生腐蚀时,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本题考查了铁粉的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受环境的影响,侧重考查图象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原电池原理、各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是解本题关键,易忽略吸氧腐蚀而导致错误判断。
14.【答案】C
【解析】解:A.升高温度促进水电离,但是纯水中仍然存在c(H+)=c(OH−),故A正确;
B.升高温度,CH3COONa的水解水解程度、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溶液中c(OH−)增大,故B正确;
C.盐类水解和水的电离都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促进CuSO4水解也促进水电离,所以升高温度导致Kw增大,则升高温度CuSO4的溶液的pH变化是Kw改变与水解平衡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错误;
D.升高温度促进盐类水解,醋酸钠和硫酸铜中都有弱离子水解,升高温度促进CH3COO−、Cu2+水解,所以CH3COO−、Cu2+水解平衡移动方向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A.任何温度下纯水中都存在c(H+)=c(OH−);
B.升高温度促进CH3COONa水解;
C.升高温度促进CuSO4水解也促进水电离;
D.升高温度促进盐类水解。
本题考查盐类水解、弱电解质的电离,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明确盐类水解、水电离的影响因素是解本题关键,解答时易忽略水的电离而导致错误判断。
15.【答案】C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放电时,锌为原电池负极,碱性条件下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锌离子,电极反应式为Zn−2e−+4OH−=Zn(OH)42−,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充电时,右侧电极为阳极,水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和氢离子,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充电时,锌电极为电解池的阴极,右侧电极为阳极,则电解质溶液1中阴离子向双极膜移动,故C正确;
D.由分析可知,电解质溶液1是碱性溶液、电解质溶液2是酸性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由图可知,放电时,锌为原电池负极,碱性条件下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锌离子,电极反应式为Zn−2e−+4OH−=Zn(OH)42−,右侧电极为正极,酸性条件下二氧化碳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甲酸,电极反应式为CO2+2e−+2H+=HCOOH;充电时,锌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做电解池的阴极,电极反应式为Zn(OH)42−+2e−=Zn+4OH−,右侧电极为阳极,水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和氢离子,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H+,则电解质溶液1是碱性溶液、电解质溶液2是酸性溶液。
本题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为高频考点,侧重学生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考查,把握电解原理和离子交换膜的作用是解题关键,注意根据电解池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判断电极,题目难度中等。
16.【答案】B
【解析】解:根据图知,随着V(NaOH)的增大,c曲线①、②分布系数随V(OH)变化关系,③表示溶液的pH值,溶液中含有X元素的微粒只有两种,则H2X第一步完全电离,第二步部分电离;当V(NaOH)=40mL时,溶液的pH发生突变,此时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2X和H2O,V(NaOH)=2V(H2X),酸碱以1:2反应,所以c(H2X)=c(NaOH)=0.1000mol⋅L−1;
A.随着V(NaOH)增大,δ(HX−)减小、δ(X2−)增大,则c(HX−)减小、c(X2−)增大,所以曲线①代表δ(HX−),曲线②代表δ(X2−),故A正确;
B.滴定终点时生成Na2X,X2−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c(H+)2c平(X2−)+c平(HX−),故B错误;
C.通过以上分析知,c(H2X)=c(NaOH)=0.1000mol⋅L−1,故C正确;
D.当δ(HX−)=δ(X2−)时,c(HX−)=c(X2−),溶液的pH=2.0,HX−的电离常数Ka=c(A2−)c(HA−)×c(H+)=c(H+)=1.0×10−2,故D正确;
故选:B。
根据图知,随着V(NaOH)的增大,c曲线①、②分布系数随V(OH)变化关系,③表示溶液的pH值,溶液中含有X元素的微粒只有两种,则H2X第一步完全电离,第二步部分电离;当V(NaOH)=40mL时,溶液的pH发生突变,此时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2X和H2O,V(NaOH)=2V(H2X),酸碱以1:2反应,所以c(H2X)=c(NaOH)=0.1000mol⋅L−1;
A.随着V(NaOH)增大,δ(HX−)减小、δ(X2−)增大,则c(HX−)减小、c(X2−)增大;
B.滴定终点时生成Na2X,X2−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平(Na+)+c(H+)=(OH−)+2c平(X2−)+C平(HX−);
C.通过以上分析知,c(H2X)=c(NaOH);
D.当δ(HX−)=δ(X2−)时,c(HX−)=c(X2−),溶液的pH=2.0,HX−的电离常数Ka=c(A2−)c(HA−)×c(H+)=c(H+)。
本题考查酸碱混合溶液定性判断,侧重考查图象分析判断及计算能力,正确分析图象中曲线含义、电离平衡常数计算方法等知识点是解本题关键,注意:该二元酸第一步完全电离,且D选项中c(HX−)=c(X2−)时溶液的pH不等于5.0,题目难度不大。
17.【答案】甲基橙 c平(Cl−)>c平(NH4+)>c平(H+)>c平(OH−)Pc平(H+)>c平(OH−),
故答案为:c平(Cl−)>c平(NH4+)>c平(H+)>c平(OH−);
③由图像可以得出盐酸的体积为10mL时,盐酸和氨水恰好反应,此时水的电离程度最大为P点,
故答案为:P;
(2)①根据表格中数据,酸性CH3COOH大于H2CO3,酸越弱对应的酸根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故CH3COONa的碱性弱于NaHCO3,前者p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理科人教版)化学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化学试卷(理科)(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mlN2和1,0mlB,0mlD,【答案】B,【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