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2个生字,会写“仞、岳、摩、遗”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第四单元篇章页上林则徐的名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引导:林则徐是我们所熟知的禁毒功臣、民族英雄,这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预设:告诉我们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过渡:每一个深爱自己国家的人,永远将国家兴衰当成自己的责任。这是多么高尚的爱国情怀啊!像这样的爱国诗人、爱国诗句还有许许多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先学习前两首。(板书:古诗三首)
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均是体现爱国情怀这一特点,借助篇章页,营造爱国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打好感情基础。
二、夯实基础
1.情境诵读
播放《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相机板书: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生字“仞(rèn)”“岳(yuè)”的读音。
3.集中识字
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结合诗歌具体语境来理解。
点拨:
(1)“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
(2)“岳”,指华山。出示华山图片,感受华山的高大巍峨,从而理解“五千仞岳”就是指华山高耸入云。
过渡:在正式理解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两首古诗的作者吧!
4.知人论世
教师请学生介绍自己最了解的一位。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
①王昌龄 (?—约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②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交流作者,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2.探究过程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
(2)引导学生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3)全班交流整首诗的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引导:请你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四人一组,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2)引导:请你借助古诗注释说一说,《从军行》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吧!
小组派代表回答。
(3)引导:你能说一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插图画了什么吗?
预设:一个秋天的夜晚,即将天亮时分,一个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出家门,望着远方丢失的大好河山,悲痛不已。
追问: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小组派代表回答。
4.成果展示
(1)《从军行》
①字词梳理:
长云:漫天的浓云。
暗:使……昏暗不明、使……黯淡。
遥望:遥遥相望。
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戍边时间之漫长。
②诗意梳理:
题目大意: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诗歌大意: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①字词梳理: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泪尽:眼泪都流完了。
南望:远眺南方。
②诗意梳理:
题目大意:一个秋天的夜晚,即将天亮时分,诗人走出门,感受到了迎面而来的凉意,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秋夜将晓”是写诗的时间,“出篱门”是作诗的地点,“迎凉有感”交代了写诗的原因。读这个题目的时候,可以把时间、地点、原因分开强调,以此来准确断句。(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歌大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补充资料,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说说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诗歌。
2.探究过程
(1)老师提出相关问题,明确要求。
(2)结合补充资料,小组交流。
(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引导:我们先来探究《从军行》这首诗吧。
①读前两行诗,圈出其中描写景物名称的词语。王昌龄用这几个词语构成了一幅边塞风光图,你在这幅图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读到“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青海湖上漫天的浓云,阴云密布,烽烟滚滚,使皑皑雪山都显得黯淡无光。读到“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时,仿佛看到了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点拨:用“暗”“遥望”与五个描写景物名称的词连缀成的画面,给人以荒凉、孤寂、辽阔的感受。
②在一、二两句中特别提到了青海和玉门关这两个地点,结合资料说一说雪山为什么是黯淡的?又为什么是孤城?
补充资料: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二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戍边将士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阻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守护河西走廊,这里地域广阔,荒无人烟,天气严寒,冬天飞沙走石,夏天炎热难忍。
预设:雪山原本是积雪覆盖着的,可是此刻漫天的乌云、涌起的滚滚烽烟却使得雪山都黯淡了。同时,将士们常年戍守边疆,生活是孤寂与艰辛的,远离家乡,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心情也是黯淡的、孤独的,所以这里说是孤城。
点拨:从“暗”这个字中,我们读懂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与艰苦。抓住一个“孤”字,我们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征人的内心。(板书:环境恶劣 生活艰辛 内心孤独)
③边塞环境是多么恶劣,戍边战士是多么艰辛呀!朗读一二两句时,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预设:低沉、缓慢。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④尽管戍边生活艰苦,可是,战士们有没有想过放弃呢?请再读读三、四两句,想一想,此刻,你的眼前又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读到“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边疆黄沙四起,戍边将士身经百战,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可战士们却仍旧在英勇战斗的画面。
点拨:一个“黄沙”描绘了边地之荒凉;一个“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戍边时间之漫长;“穿金甲”更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战争是多么激烈啊!诗人用短短的七个字,概括了战士们出生入死、无所畏惧的战斗经历。这其实是在写铿锵悲壮的沙场事。(板书:铿锵悲壮的沙场事)
预设2:读到“不破楼兰终不还”时,我仿佛看到战士们奋勇杀敌的画面。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点拨:戍边战士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决心,这是戍边将士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板书: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⑤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朗读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预设:铿锵有力,坚定豪迈。
⑥这首诗一二两句写边塞景,三四句叙沙场事,通过“景”与“事”的融合,借景抒情,抒发了将士戍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尽管边塞环境恶劣,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异常坚贞。读前两句时语调要低沉、缓慢,读后两句时,语调则要铿锵有力、坚定豪迈。现在,就请你再来读一读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吧。
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诗歌。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①引导:关注“三万里”“五千仞”,说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从“三万里”和“五千仞”中,我感受到了黄河非常长,华山极高极高,这样的大好河山让人感觉气势雄伟。
点拨:黄河、华山,这一横一纵两处景物,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雄伟,河的壮丽。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令人不由得生出一种自豪之情。(板书:山河雄伟壮丽)
②引导:生活在中原地区的遗民心情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预设:从“泪尽”“南望”“又一年”等词语中可看出遗民十分悲愤、失望。
③结合补充资料说一说:遗民为何悲愤、失望?
补充资料:
1127年,靖康之耻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南逃,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即位,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南宋建立后,与金国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互有胜负,疆士维持在淮河一线。
预设:他们本来是宋朝的子民,现在却生活在金国的统治之下,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他们每天都往南望,盼望着南宋的军队快点打败金人,可以早点收复失土,可是他们望了一年又一年,却迟迟等不到南宋王朝的军队。
点拨:一个“泪尽”,写出了辛酸,写出了痛苦。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多年了。多年的流泪,确确实实是“泪尽”啊!这一个“望”字,不仅仅是百姓们翘首南望的一个动作,更是一种期盼,望了一年又一年,期盼了一年又一年。这“望”里有“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失望,也有依然“南望”的期盼。(板书:遗民悲愤失望)
④引导:从“泪尽”和“望”中,你们读到的仅仅是遗民的内心吗?
预设:诗人写这首诗时身在南方,这里的遗民,只是诗人想象中的人物,其实诗人想表达的是自己内心年复一年盼望王师北伐,收复失土。
⑤引导:原来“泪尽”不仅是遗民的“泪尽”,也是陆游的“泪尽”;这“望”更是陆游的“望”啊!这“泪尽”里有失望,这“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望”里是否也仅仅是失望?请结合以前学过的古诗《示儿》谈谈看法。
预设:《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写的。临终前,依然没有绝望。可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的这一“望”,除了失望,也还是抱着一丝希望的,希望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
点拨: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那对祖国的热爱,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一个“望”字道出了诗人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转百回的复杂心情。(板书:诗人失望而不绝望)
⑥引导:请你再次朗读古诗,想象诗人写这首诗时的神情、心理活动等,说一说朗读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预设:读前两句要读出自豪、激动的感觉,体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后两句应该读出一种悲愤、失望,但又不绝望的感觉,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整首诗。
(3)四人一小组比较《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说两首诗在内容、写法和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异同?
预设:
相同点:都是先写景,后叙事,借景抒情,都表达了炙热的爱国情怀。(板书:强烈的爱国情怀)
不同点:《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将士生活的艰辛,表达戍边将士誓死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朗读的时候由低沉缓慢转向坚定豪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诗人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朗读的时候由激动自豪转向悲愤期盼。
4. 情境背诵
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1)自由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2)播放两首诗情境课文(背诵版),组织学生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拓展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想象画面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仞、岳、摩、遗”4个字,交流书写注意点。
点拨:
(1)“仞”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半部分是“刃”不是“刀”。
(2)“岳”是上下结构,注意上部最后一横拉长,下部“山”字写扁中间放。
(3)“摩”是半包围结构,麻字头的撇要拉长。
(4)“遗”字写得时候要先写“贵”,再写走之旁,外窄内宽。
2.让学生在方格纸上书写,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写完后同桌相互评价。教师相机指导,然后再次练习书写。
五、课堂小结
两首诗、两位诗人、两种不同风格的景物,一个个画面叠加在一起,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以身报国的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也感受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期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家国情怀,这就是责任!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山河雄伟壮丽
遗民悲愤失望
诗人失望而不绝望
环境恶劣 生活艰辛 内心孤独
铿锵悲壮的沙场事
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强烈的爱国情怀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初读古诗,自学新诗,拓展阅读,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部编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2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3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3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