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北京市延庆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2022学年北京市延庆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第1页
    2021-2022学年北京市延庆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第2页
    2021-2022学年北京市延庆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北京市延庆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北京市延庆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叶绿体,内质网,-CH2-CH2,提倡慢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北京市延庆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

    1. 细菌被归为原核生物的原因是(  )
    A. 细胞体积小 B. 单细胞 C.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D. 没有DNA
    2. 线粒体、叶绿体和内质网都具有(  )
    A. 基粒 B. 膜结构 C. 基质 D. 少量DNA
    3. a、b、c表示某植物体三个相邻的细胞,它们的细胞液浓度为a>b>c,它们之间的水分渗透方向是(  )
    A. B. C. D.
    4. 在人体细胞中,由A、T、G三种碱基可构成多少种核苷酸(  )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5.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
    A. 核膜、核仁消失 B. 形成纺锤体
    C. 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 D. 着丝粒分裂
    6. 下列对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B. 酶在催化生化反应前后本身的性质会发生改变
    C. 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相同
    D. 高温能使酶的分子结构破坏而失去活性
    7. 纤维素是丝瓜的主要成分,下列物质的元素组成与纤维素相同的是(  )
    A. 氨基酸、RNA B. 脱氧核糖、乳糖 C. 脂肪、磷脂 D. 糖原、胰岛素
    8. 一分子ATP中,含有的特殊化学键和磷酸基团的数目分别是(  )
    A. 2和3 B. 1和3 C. 2和2 D. 4和6
    9. 在植物工厂中,LED灯等人工光源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从光合色素吸收光谱的角度分析,适宜的光源组合为(  )
    A. 红光和绿光 B. 红光和蓝光 C. 黄光和蓝光 D. 黄光和绿光
    10. 蔬菜和水果长时间储藏、保鲜所需要的条件应为(  )
    A. 低温、干燥、低氧 B. 低温、湿度适中、低氧
    C. 高温、干燥、高氧 D. 高温、湿度适中、高氧
    11. 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
    A. 不产生二氧化碳 B. 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C. 在线粒体内进行 D. 反应速度不受温度影响
    12. 将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检测所有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和羧基,两者的数量关系可能是(  )
    A. 相等 B. 氨基多于羧基 C. 氨基少于羧基 D. 很难预测
    13. 纸层析法可分离光合色素,下列分离装置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4. 下列关于细胞骨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 仅分布于动物细胞
    C. 细胞骨架可维持细胞形态 D. 细胞骨架可锚定并支撑许多细胞器
    15. 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使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 B.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是自然的生理过程
    C. 细胞分化仅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D. 所有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16. 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B. 细胞周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C. 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D. 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17. 衰老细胞在生理功能上会发生明显变化,下列有关衰老细胞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新陈代谢速率加快 B. 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C. 呼吸速率减慢 D.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18. 下列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的是(  )
    A. 淀粉 B. 葡萄糖 C. 脂肪 D. 蛋白质
    19.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数量比是2:1:2的时期是(  )
    A. 前期和中期 B. 中期和后期 C. 后期和末期 D. 前期和末期
    20. 科学研究中常用“染色排除法”来鉴别细胞的死活,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这项技术的原理是活细胞的细胞膜能(  )
    A. 实现细胞与外界环境的能量转换 B. 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D. 保障细胞内部环境恒定
    21. 下列关于蛙的细胞中最容易表达出全能性的是(  )
    A. 神经细胞 B. 肌肉细胞 C. 受精卵细胞 D. 口腔上皮细胞
    22. 下列物质中,不是核苷酸的组成成分的是(  )
    A. 碱基 B. 核糖 C. 甘油 D. 磷酸
    23. 研究发现用不含Ca2+和K+的生理盐水灌注离体蛙心时,蛙心收缩不能维持;用含有少量Ca2+和K+的生理盐水灌注离体蛙心时,蛙心可持续跳动数小时。该实验说明Ca2+和K+的生理作用是(  )
    A. 是构成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成分 B. 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有重要作用
    C. 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D. 为蛙心的持续跳动提供能量
    24. 下列关于酶和ATP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酶需要ATP提供能量才能发挥作用 B. ATP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
    C. 酶的合成伴随着ATP的水解 D. 某些酶的元素组成与ATP相同
    25. 某班级11月中旬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于1周前购买菠菜,以菠菜叶下表皮为材料。发现大部分同学没有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分析其原因不合理的是(  )
    A. 细胞死亡,细胞质不再流动 B. 没有染色,观察不到细胞质流动
    C. 细胞重叠,细胞图象不清晰 D. 温度太低,细胞质流动不明显
    26. 在油料种子的发育过程中,许多植物细胞会储存大量的脂肪,这些脂肪积累在一种由内质网衍生而来的囊状油质体中,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油质体内的脂肪是植物的储能物质 B. 油质体上的油体蛋白由内质网合成
    C. 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D. 内质网能衍生出油质体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27. 协同转运是一种常见的跨膜运输方式,例如葡萄糖利用储存在Na+浓度梯度中的能量进入细胞(如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K+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 B. Na+进出细胞的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C. 转运葡萄糖的载体也可以转运Na+ D. 葡萄糖可以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
    28.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②酶都有消化功能
    ③酶都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
    ④酶具有多样性
    ⑤细胞中酶的催化作用发挥后会被及时降解
    ⑥酶在细胞内外都可发挥相应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④⑥ D. ①④⑥
    29. 将某种植物置于高温环境(HT)下生长一定时间后,测定HT植株和生长在正常温度(CT)下的植株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两组植株的CO2吸收速率最大值接近
    B. 35 ℃时两组植株的真正(总)光合速率相等
    C. 50 ℃时HT植株能积累有机物而CT植株不能
    D. HT植株表现出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
    30. 下列生命过程中,与细胞分化关联不大的是(  )
    A. 断尾壁虎长出新尾巴 B. 砍伐后的树桩长出新枝条
    C. 蝌蚪尾巴消失的过程 D. 胚胎发育中出现造血干细胞
    31. 如图为某多肽的结构简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箭头标识的结构为肽键,共有5个 B. 形成该化合物过程中失去6分子水
    C. 该化合物含有3种氨基酸 D. 该化合物是由5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
    32. 在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有时会观察到多极纺锤体的出现(如图2),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1细胞所处的时期最可能是分裂间期
    B. 在分裂过程中纺锤体会周期性的出现和消失
    C. 纺锤丝能够牵引染色体在细胞中移动
    D. 多极纺锤体的出现可能导致染色体无法均分
    33. 叶绿体不同于线粒体的特点有(  )
    A. 具有双层膜 B. 利用水进行化学反应
    C. 能分解水产生氧气和H+ D. 合成ATP为生命活动供能
    34. 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含有C、H、O、N、P B. 必须在有氧条件下合成
    C. 胞内合成需要酶的催化 D. 可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
    35. 结合细胞呼吸原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的创可贴 B. 花盆中的土壤需要经常松土
    C. 真空包装食品以延长保质期 D. 采用快速短跑进行有氧运动
    36. 酶的抑制剂能降低酶的活性,不同的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同。某科研小组通过实验研究了两种抑制剂对某消化酶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绘图。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______,实验中对无关变量应进行控制,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 ______(答出两项即可)。
    (2)据图分析,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抑制剂 ______(填类型)的作用逐渐减小甚至消失。从活化能的角度分析,推测抑制剂能降低酶促反应速率的原因是 ______。
    (3)针对此实验,某同学设计实验过程如下:
    a.定时取样检测各反应中底物的量或产物的量,记录实验结果并绘图;
    b.在一定条件下将三组消化酶溶液均与等量的不同浓度的底物混合;
    c.在①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②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剂Ⅰ,③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剂Ⅱ;
    d.将某消化酶溶液等分为①②③三组,再将每组等分为若干份。
    请将以上实验步骤进行排序,并填入相应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为保持身体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有氧运动可避免出现骨骼肌无氧运动导致的肌肉酸胀乏力现象。
    (1)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 ______,产生CO2的场所是 ______。
    (2)人体剧烈运动时,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摩尔数的比例是5:1,则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摩尔数与消耗的O2摩尔数的比值是 ______。剧烈运动后,人体往往出现肌肉酸胀乏力感,其原因是 ______。
    (3)高原环境缺氧会导致四肢无力的现象,请解释其原因 ______;经过一段时间后,该现象消失,这是人体对于高原环境的 ______。
    (4)请简述进行有氧呼吸的人体细胞仍保留无氧呼吸的意义是 ______。
    38. 福橘是我国的传统名果,科研人员以航天搭载的福橘茎尖为材料,进行了研究。请回答问题:
    (1)福橘茎尖经组织培养后可形成完整的植株,原因是植物细胞具有 ______性。此过程发生了细胞的增殖和 ______。
    (2)为探索航天搭载对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科研人员对组织培养的福橘茎尖细胞进行显微观察。
    ①观察时拍摄的两幅显微照片如图。照片a和b中的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 ______期和后期。正常情况下,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之后着丝粒分裂,______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
    ②图中箭头所指位置出现了落后的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 ______的牵引下运动,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落后染色体的出现很可能是其结构异常导致的。
    (3)研究人员发现,变异后的细胞常会出现染色质凝集等现象,最终自动死亡,这种现象称为细胞 ______。因此,若要保留更多的变异类型,还需进一步探索适当的方法。

    39. 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称为微核。研究人员根据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经铬处理后的有丝分裂指数及微核率研究水中铬的毒性(有丝分裂指数指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得到的结果如图1、2。
    ​​​​​​​
    (1)要统计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需要观察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情况,制作蚕豆根尖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为 ______ 、漂洗、染色、制片。染色时可用 ______ 染料使微核着色。
    (2)当铬离子相对浓度为0时,有丝分裂指数为 ______ ,说明在细胞周期中处于 ______ 阶段的细胞所占比例大。
    (3)在铬离子相对浓度为0-50内,分析图2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综合图1和2分析,当铬离子相对浓度达到100时,分生区细胞的微核率显著下降,原因是铬离子 ______ 细胞分裂。
    40. 植物的叶肉细胞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其中一部分以淀粉的形式储存在细胞中。通常认为若持续光照,淀粉的积累量会增加,但科研人员有了新的发现。
    (1)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的 ______膜上。CO2进入细胞后与C5结合,这个过程叫做 ______。C3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的 ______参与,C5在细胞中含量保持稳定的原因是 ______。

    (2)科研人员给予植物48小时持续光照,测定叶肉细胞中的淀粉量,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反映出淀粉积累量的变化规律是 ______。
    (3)为了解释图1的实验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一:当叶肉细胞内淀粉含量达到一定值后,淀粉的合成停止。
    假设二:当叶肉细胞内淀粉含量达到一定值后,淀粉的合成与降解同时存在。
    为验证假设,科研人员测定了叶肉细胞的CO2吸收量和淀粉降解产物——麦芽糖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实验结果支持上述哪一种假设?请运用图中证据进行解释 ______。
    41. 科学家在研究线粒体组分时,首先将线粒体放在低渗溶液中获得涨破的外膜,经离心后将外膜与线粒体内膜包裹的基质分开.再用超声波破坏线粒体内膜,破裂的内膜自动闭合成小泡,然后用尿素处理这些小泡,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请分析回答:

    (1)研究人员发现,在适宜成分溶液中,线粒体含F0-F1内膜小泡能完成需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即实现______的氧化,生成______,并能合成大量ATP.
    (2)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颗粒物是ATP合成酶(见图2),其结构由突出于膜外的亲水头部和嵌入膜内的______尾部组成,其功能是在跨膜H+浓度梯度推动下合成ATP.为了研究ATP合成酶的结构与合成ATP的关系,用尿素破坏内膜小泡将F1颗粒与小泡分开,检测处理前后ATP的合成.若处理之前,在______条件下,含______颗粒内膜小泡能合成ATP;处理后含______颗粒内膜小泡不能合成ATP,说明F0-F1颗粒的功能是催化ATP的合成.
    (3)将线粒体放入低渗溶液中,外膜涨破的原理是______.线粒体基质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有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水 b.丙酮酸 c.葡萄糖 d.ATP e.核苷酸 f.氨基酸.
    42.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5)题。
    囊泡运输的分子机制
    鲁斯曼用拆分细胞囊泡组分的方法研究囊泡运输。首先将酵母菌破碎,随后分离囊泡,将这些囊泡在试管中孵育,然后借助显微镜等技术检测囊泡的变化,并最终鉴定出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分子。利用这套试管系统,他们发现覆盖在膜上的一个分子外被对囊泡运输非常重要,囊泡在分子外被的作用下,从起始膜(内质网膜或高尔基体膜)出芽分泌,然后失去它们的外被,和其他的膜融合。他们富集了大量的外被蛋白,并分析了外被蛋白的组成,发现外被由7种蛋白组成,其中一种为GTP结合蛋白,这种GTP结合蛋白提供了外被形成和出芽的基础。GTP结合状态下,GTP结合蛋白与膜接触,和其他蛋白组成7种蛋白聚合体,自然聚集成一个弯曲状结构,最终将囊泡从膜上剪切下来。这个过程中,外被组装提供了必要的机械力,驱使出芽。综上,囊泡形成需要①______的参与。囊泡形成后,GTP转换成GDP,GTP结合蛋白从膜上脱落,外被也从膜上脱离。
    鲁斯曼应用试管系统纯化了一种称为NSF的物质,NSF对于囊泡和靶膜融合过程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又发现了可溶性的NSF附着蛋白(SNAP)和SNAP受体(SNARE)。并且证明NSF和SNAP共同促进活的酵母细胞中的囊泡融合。囊泡和靶膜都带有SNAP受体蛋白,分别称为囊泡相关SNARE(v-SNARE)和靶膜SNARE(t-SNARE),转运囊泡带有v-SNARE,可识别位于转运目的膜囊上的t-SNARE,从而实现了转运部位的特异性。这种配对机制解释了特定的囊泡如何驻留在特定的靶膜上,最终解决了融合过程中的专一性问题。
    由此可见,囊泡运输是细胞正确行使生理功能的必要机制。它是指蛋白质被选择性地包装成运输囊泡,囊泡从一个膜上剪切或出芽,而运输到另一膜处再重新融合,多种类型的囊泡往返运输这些“货物”——蛋白质到不同位置,最终实现蛋白质的②______运输。
    (1)请将文中①、②的内容补充完整。
    (2)囊泡膜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囊泡运输过程需要消耗 ______提供能量。
    (3)囊泡运输机制体现了生物膜的 ______结构特点。
    (4)结合文中信息,从分子水平简述细胞内囊泡运输的基本过程。
    (5)研究表明,不管是酵母菌还是人类,都具有相似的细胞内囊泡运输和融合机制,据此说明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细菌细胞的体积小,但这不是细菌归为原核生物的原因,A错误;
    B、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但这不是细菌归为原核生物的原因,B错误;
    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因此属于原核生物,C正确;
    D、细菌含有DNA,D错误。
    故选:C。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据此答题。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明确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再作出准确的判断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答案】B
    【解析】解:A、线粒体和内质网都不具有基粒,A错误;
    B、三者都具有膜结构,B正确;
    C、内质网中不含基质,C错误;
    D、内质网中不含DNA,D错误。
    故选:B。
    1、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和基质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2、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3、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对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答案】D
    【解析】解:水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水从水浓度高的地方向水浓度低的地方运输,而水的浓度越高,则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就越低,所以综合分析,水运输的方向就是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越高,水分运输的就越多。由于a细胞液浓度>b细胞液浓度,所以水运输的方向b→a;由于b细胞液浓度>c细胞液浓度,所以水运输的方向c→b;甲<丙;由于a细胞液浓度>c细胞液浓度,所以所以水运输的方向c→a,D正确。
    故选:D。
    溶液中的溶质或气体可发生自由扩散,溶液中的溶剂发生渗透作用;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细胞间水分流动的方式是渗透作用,动力是浓度差。
    解决水分运输的问题的秘诀就是:水分运输的方向是哪一边溶液的浓度高,水分就向哪一边运输,用这种方式进行判断,题目就变的很简单。

    4.【答案】C
    【解析】解:人体细胞中,既含有DNA,又含有RNA,故A、G组成的核苷酸各有两种,T是DNA特有的碱基,只能组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所以在人体细胞中由A、T、G三种碱基构成的核苷酸有5种。
    故选:C。
    细胞生物中,既含有DNA,又含有RNA,故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病毒中由于只含有DNA或RNA,故含有4种碱基,4种核苷酸。
    本题考查了核酸的基本单位组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含有的核酸种类以及DNA和RNA的组成区别。

    5.【答案】C
    【解析】A、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都有核膜、核仁的消失,A错误;
    B、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都能形成纺缍体,B错误;
    C、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C正确;
    D、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都有着丝粒的分裂,D错误。
    故选:C。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区别: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末期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6.【答案】D
    【解析】解: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或RNA,A错误;
    B、酶在催化反应前后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
    C、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
    D、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D正确。
    故选:D。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本题考查酶的概念、特性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解:A、氨基酸的元素组成为C、H、O、N,而RNA的元素组成为C、H、O、N、P,A错误;
    B、脱氧核糖的元素组成为C、H、O,乳糖的元素组成为C、H、O,B正确;
    C、脂肪的元素组成为C、H、O,磷脂的元素组成为C、H、O、N、P,C错误;
    D、糖原的元素组成为C、H、O,胰岛素为蛋白质,其元素组成为C、H、O、N、S,D错误。
    故选:B。
    1、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的,因多数糖类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比是2:1,所以糖类又称为碳水化合物。糖类大致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葡萄糖不能水解,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像这样不能水解的糖类就是单糖。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
    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本题为信息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糖类、脂质、核酸以及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的知识点,解决生物问题,难度适中。

    8.【答案】A
    【解析】ATP的结构式是:A-P~P~P。一分子ATP中,含有2个特殊化学键,3个磷酸基团。
    故选:A。
    ATP又叫腺苷三磷酸,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特殊化学键。
    本题考查ATP的化学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简单题。

    9.【答案】B
    【解析】解:由于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因此为了提高光合作用强度,适宜的光源组合为红光和蓝光。
    故选:B。
    叶绿体中色素有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两大类,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的种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0.【答案】B
    【解析】粮食储藏需要低温、干燥、低氧的环境,而水果、蔬菜储藏需要(零上)低温、低氧、湿度适中,这样可以降低细胞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达到长时间储藏、保鲜的效果。
    故选:B。
    储藏粮食、水果和蔬菜时,要降低细胞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氧气浓度、水分等。

    11.【答案】A
    【解析】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不产生CO2,只有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可以产生CO2,A正确;
    B、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不需要氧气,B错误;
    C、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在细胞质基质进行,C错误;
    D、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需要酶的催化,故受温度的影响,D错误。
    故选:A。
    解答本题要明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场所。
    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氨基酸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解答】
    由于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当侧链基团中没有氨基和羧基时,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和羧基相等;当侧链基团中只有氨基或氨基多于羧基时,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多于羧基;当侧链基团中只有羧基或羧基多于氨基时,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少于羧基。因此无法确定所有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和羧基的数量关系。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A、层析液是由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用橡皮塞赛紧瓶口,A错误;
    B、层析液容易挥发,需要用橡皮塞赛紧瓶口,另外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则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B错误;
    C、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并没有触到层析液,则滤纸条上分离出四条色素带,C正确;
    D、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则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失败,D错误。
    故选:C。
    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口。
    本题考查色素的分离,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难度不大。

    14.【答案】B
    【解析】解:A、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正确;
    B、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要细胞骨架,B错误;
    C、细胞骨架在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C正确;
    D、细胞骨架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D正确。
    故选:B。
    狭义的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细胞骨架不仅在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如:在细胞分裂中细胞骨架牵引染色体分离,在细胞物质运输中,各类小泡和细胞器可沿着细胞骨架定向转运;在肌肉细胞中,细胞骨架和它的结合蛋白组成动力系统;在白细胞(白血球)的迁移、精子的游动、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的伸展等方面都与细胞骨架有关。另外,在植物细胞中细胞骨架指导细胞壁的合成。
    本题考查细胞骨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骨架的成分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的答题。

    15.【答案】B
    【解析】解:A、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并没有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A错误;
    B、细胞的衰老和凋亡都是正常的生命活动,是生物界的正常现象,B正确;
    C、细胞分化在胚胎期达到高峰,在整个生命历程都有细胞分化过程,C错误;
    D、大多数体细胞已经高度分化,失去了分裂能力,D错误。
    故选:B。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2、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的生命历程,分化是指多细胞生物在的细胞发生了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该过程遗传物质并未发生变化,识记每一种生命历程的特点和本质是本题的解答关键。

    16.【答案】A
    【解析】解:A、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分裂间期进行了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A正确;
    B、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B错误;
    C、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C错误;
    D、成熟的生殖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分裂,D错误。
    故选:A。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持续时间较长的间期和持续时间较短的分裂期。
    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周期的概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特点,对细胞周期概念和分裂间期与分裂期特点的理解与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A
    【解析】解:A、衰老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A错误;
    B、衰老细胞中,有些酶的活性降低,B正确;
    C、衰老细胞呼吸速率减慢,C正确;
    D、衰老细胞,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D正确。
    故选:A。
    细胞衰老的特征:
    (1)水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2)酶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3)色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4)核大: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透变: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本题考查了衰老细胞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简单题。

    18.【答案】D
    【解析】解:A、淀粉是糖类不含有肽键,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错误;
    B、葡萄糖是糖类不含有肽键,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B错误;
    C、脂肪不含肽键,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
    D、蛋白质含有肽键(-CO-NH-),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紫色的络合物,D正确。
    故选:D。
    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原理是蛋白质中的肽键(2个或2个以上)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紫色的络合物。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鉴定,考生需熟练记忆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原理、使用步骤。

    19.【答案】A
    【解析】解:A、前期和中期,细胞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数量比都是2:1:2,A正确;
    B、后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B错误;
    C、后期和末期细胞中都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C错误;
    D、末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D错误。
    故选:A。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含量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处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答案】C
    【解析】解:台盼蓝是细胞不需要的大分子,活细胞细胞膜具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进入活细胞中,而死亡细胞没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能进入死细胞中,体现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功能。
    故选:C。
    细胞膜的功能有: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护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要求学生理解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1.【答案】C
    【解析】解: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均为体细胞,因此蛙的细胞中最容易表达出全能性的是受精卵细胞。
    故选:C。
    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全能性这一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几乎都有全能性,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表现越困难。

    22.【答案】C
    【解析】解: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甘油不是核苷酸的组成成分。
    故选:C。
    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核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化学组成等基础知识,属于基础题。

    23.【答案】C
    【解析】解:A、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Ca2+和K+并没有体现出它们的生理作用是构成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成分,A错误;
    B、题干信息中并没有涉及细胞形态的相关描述,B错误;
    C、用含有少量Ca2+和K+的生理盐水灌注离体蛙心时,蛙心可持续跳动数小时,这说明Ca2+和K+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C正确;
    D、无机盐并不能给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C。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本题考查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要求考生识记无机盐的具体生理作用,结合题干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判断。

    24.【答案】A
    【解析】解:A、酶在发挥催化作用时不一定需要消耗能量,如消化酶水解消化道中的有机物,A错误;
    B、ATP的合成需要ATP合成酶的催化,B正确;
    C、酶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伴随着ATP的水解,C正确;
    D、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RNA的元素组成与ATP相同,D正确。
    故选:A。
    酶的本质是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还有少量的RNA,高温、强酸、强碱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使酶失去活性。
    ATP中文名叫三磷酸腺苷,结构式简写A-P~P~P,其中A表示腺嘌呤核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几乎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自ATP的水解,由ADP合成ATP 所需能量,动物来自呼吸作用,植物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可在细胞器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和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
    本题考查了酶和ATP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在代谢过程中ATP和酶的生理作用,识记酶的作用机理,识记ATP的结构特点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25.【答案】B
    【解析】解:A、菠菜已经放置一周,有可能已经死亡,所以细胞质不再流动无法观察,A正确;
    B、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是以叶绿体为参考对象,不需要进行染色,B错误;
    C、由于菠菜叶片较厚,制作装片时可能导致细胞重叠,不易观察,C正确;
    D、11月中旬可能由于温度太低,细胞活性较弱,所以细胞质流动减缓,D正确;
    故选:B。
    细胞质的流动主要参考叶绿体的移动情况,而叶绿体的移动会受温度、细胞活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结合题干中的实验时间和材料放置时间分析选项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本题考查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与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26.【答案】B
    【解析】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脂肪是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A正确;
    B、油质体上的油体蛋白定位在内质网上,其合成与核糖体有关,B错误;
    C、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为橘黄色,C正确;
    D、由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内质网能衍生出油质体与膜的流动性有关,D正确。
    故选:B。
    1、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脂肪是由C、H、O组成的,与糖类相比,脂肪中C、H的比例较高,而O的比例较低,因此相同质量的糖类和脂肪相比,脂肪释放的能量较多,因此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鉴定脂肪的原理是:脂肪能够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2、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脂质的功能以及检测脂肪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7.【答案】B
    【解析】解:A、据图可知,K+运进细胞内,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Na+和葡萄糖的转运属于协同运输,Na+进出细胞的过程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
    C、由分析可知,转运葡萄糖的载体也可以转运Na+,C正确;
    D、据图可知,Na+和葡萄糖的运输属于协同转运,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D正确。
    故选:B。
    据图分析,细胞的载体蛋白同时与Na+和葡萄糖结合后,在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吸收葡萄糖,则Na+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跨膜的Na+再由另一种载体蛋白运回膜外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28.【答案】D
    【解析】解:①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①正确;
    ②酶都有催化功能,②错误;
    ③酶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其中RNA是核糖核苷酸脱水缩合形成的,③错误;
    ④酶具有多样性,如有蛋白酶、淀粉酶、核酶、脂肪酶,④正确;
    ⑤细胞中酶的催化作用发挥后会被再度利用,⑤错误;
    ⑥只要条件适宜,酶在细胞内外都可发挥相应作用。⑥正确。
    故选:D。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9.【答案】B
    【解析】A、由图可知,CT植株和HT植株的CO2吸收速率最大值基本一致,都接近于​​​​​​​3 nmol•cm-2•s-1,A正确;
    B、CO2吸收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而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由图可知35 ℃时两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呼吸速率未知,故35 ℃时两组植株的真正(总)光合速率无法比较,B错误;
    C、由图可知,50 ℃时HT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零,说明能积累有机物,而CT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不大于零,说明不能积累有机物,C正确;
    D、由图可知,在较高的温度下HT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仍大于零,能积累有机物进行生长发育,体现了HT植株对高温环境较适应,D正确。
    故选:B。

    30.【答案】C
    【解析】解:A、断尾壁虎长出新尾巴有细胞的分裂过程,也有细胞分化过程,A错误;
    B、砍伐后的树桩上长出新枝条有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B错误;
    C、蝌蚪尾巴消失是细胞凋亡过程,与细胞分化关联不大,C正确;
    D、造血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D错误。
    故选:C。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如断尾壁虎长出新尾巴、砍伐后的树桩上长出新枝条、造血干细胞的形成等。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生命历程,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其次结合选项分析,选出正确答案。

    31.【答案】D
    【解析】解:A、箭头标识的结构为肽键,共有4个,A错误;
    B、该分子有4个肽键,所以是由5个氨基酸分子脱去4个水,B错误;
    C、组成该多肽的5个氨基酸分子中有两个R基都是H,其他都不同,故有4种氨基酸,C错误;
    D、该分子有4个肽键,所以是由5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五肽,D正确。
    故选:D。
    分析题图:题图是脑啡肽的结构简式,该化合物分子中具有四个肽键,是由五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五肽化合物,构成该化合物的5个氨基酸的R基依次是-CH2-C6H4OH、-H、-H、-CH2-C6H5、-CH2-CH(CH3)2。
    本题结合脑啡肽的结构简式,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知识,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明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和实质是解题的关键。

    32.【答案】A
    【解析】解:A、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因此图1细胞所处的时期不可能是分裂间期,A错误;
    B、在分裂过程中纺锤体会周期性的出现和消失,B正确;
    C、纺锤丝能够牵引染色体在细胞中移动,C正确;
    D、多极纺锤体的出现可能导致染色体无法均分,D正确。
    故选:A。
    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有丝分裂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33.【答案】C
    【解析】解:A、叶绿体和线粒体均具有双层膜,A错误;
    B、叶绿体中光反应阶段可以发生水的光解,线粒体基质中水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B错误;
    C、只有叶绿体中能分解水产生氧气和H+,线粒体中不能进行,C正确;
    D、叶绿体光反应产生ATP,可以为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供能,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均可产生ATP,为出暗反应以外的其他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C。
    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对线粒体和叶绿体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4.【答案】B
    【解析】A、ATP的组成元素是C、H、O、N、P,A正确;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可以合成ATP,B错误;
    C、细胞内合成ATP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因此需要酶的催化,C正确;
    D、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D正确。
    故选:B。

    35.【答案】D
    【解析】A、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构成有氧环境,从而抑制厌氧型细菌的繁殖,A正确;
    B、中耕松土能增加土壤中氧气的量,增强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B正确;
    C、真空包装可隔绝空气,使袋内缺乏氧气,可以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分解,C正确;
    D、快速短跑时肌肉细胞进行无氧运动,所以提倡慢跑等健康运动有利于抑制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过多的乳酸,D错误。
    故选:D。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氮气浓度等)、水分等,在保持食品时,要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所以水果蔬菜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一定湿度的环境,而粮食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干燥的环境。
    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
    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5、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36.【答案】底物浓度和抑制剂种类  温度、pH、酶浓度、抑制剂的使用量等  Ⅰ  在抑制剂的作用下,酶的活性(催化效率)降低,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能力下降  d  c  b  a
    【解析】解:(1)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分别是抑制剂种类和底物浓度。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酶浓度、抑制剂的使用量、反应时间等。
    (2)由图可知,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曲线②的酶促反应速率逐渐与曲线①无抑制剂时相同,即抑制剂的作用逐渐减小甚至消失。抑制剂能降低酶活性,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若对酶处理前先将酶与底物混合,则酶会先与底物发生反应,故应先对酶进行不同的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酶与底物混合,所以实验步骤进行排序应为dcba。
    故答案为:
    (1)底物浓度和抑制剂种类        温度、pH、酶浓度、抑制剂的使用量等
    (2)Ⅰ在抑制剂的作用下,酶的活性(催化效率)降低,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能力下降
    (3)dcba
    高中生物实验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实验中的变量可以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对无关变量要控制好,使其保持相同且适宜,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本题考查与酶有关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

    37.【答案】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线粒体基质  1:1  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代谢产物乳酸(乳酸显酸性,人体对乳酸吸收缓慢,故肌肉会感到酸痛)  高原氧气稀薄,导致血液运输的氧气减少,组织细胞缺氧,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少,短期会出现一定症状  适应  提高人体在特殊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有氧呼吸是建立在无氧呼吸基础上的一种进化)
    【解析】解:(1)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生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发生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2)人体细胞有氧呼吸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总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人体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也不释放二氧化碳,总反应式为: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故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之比是1:1。
    当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不仅进行有氧呼吸,还进行无氧呼吸(此时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不够人体消耗的),无氧呼吸产生的产物是乳酸,而乳酸显酸性,人体又对乳酸吸收相对缓慢,故肌肉会感觉酸痛。
    (3)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少,因此导致人体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少,血液运输的氧气减少,组织细胞缺氧,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减少,因此平原地区的人到高原地区工作,短期内会出现心跳加快、面色苍白、四肢乏力等症状。
    但过一段时间后,血液中的红细胞会增多,增大了对氧的运输能力,因此过一段时间后高原反应消失,故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相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较少,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增加,能加强对氧的运输,使机体适应低氧的环境。
    (4)从细胞呼吸的细胞结构上看,两种呼吸模式的第一步都是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将丙酮酸运入线粒体中进行进一步的氧化分解,即有氧呼吸是建立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的一种进化,但无氧呼吸能提高高等动物在特殊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因而也被一定程度保留了下来。
    故答案为:
    (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线粒体基质
    (2)1:1     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代谢产物乳酸(乳酸显酸性,人体对乳酸吸收缓慢,故肌肉会感到酸痛)
    (3)高原氧气稀薄,导致血液运输的氧气减少,组织细胞缺氧,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少,短期会出现一定症状     适应
    (4)提高人体在特殊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有氧呼吸是建立在无氧呼吸基础上的一种进化)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还原氢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本题以有氧呼吸为载体,考查细胞呼吸,要求考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掌握无氧呼吸的类型和过程,并能结合题意准确作答。

    38.【答案】全能  分化  中  姐妹染色单体  纺锤丝  凋亡
    【解析】解:(1)福橘茎尖经组织培养后可形成完整的植株,原因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此过程发生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①通过观察显微照片,图a和b中的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和后期。正常情况下,染色体会先移至细胞中央赤道板附近,之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两条子染色体移向两极,所以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
    ②图中箭头所指位置出现了落后的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运动,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落后染色体的出现很可能是该结构异常导致的。
    (3)变异后的细胞常会出现染色质凝集等现象,最终自动死亡,这种现象称为细胞凋亡。
    故答案为:
    (1)全能   分化
    (2)中   姐妹染色单体    纺锤丝
    (3)凋亡
    观察时拍摄的两幅显微照片,图a细胞中的染色体的行为是着丝点排在细胞中央赤道板上,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有丝分裂中期;图b细胞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两条子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是有丝分裂后期。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的相关知识。关键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细胞的生命历程,并掌握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39.【答案】(1)解离    碱性(或甲紫、醋酸洋红)
    (2)24‰    分裂间期
    (3)铬离子促进微核的形成,且浓度越大作用越强    抑制
    【解析】(1)制作蚕豆根尖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染色时可用碱性染料使微核着色。
    (2)当铬离子相对浓度为0时,有丝分裂指数为24‰,说明在细胞周期中处于分裂间期阶段的细胞所占比例大。
    (3)在铬离子相对浓度为0-50内,分析图2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铬离子促进微核的形成,且浓度越大作用越强。综合图1和2分析,由于铬离子能抑制细胞分裂,因此当铬离子相对浓度达到100时,分生区细胞的微核率显著下降。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甲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本题结合图形考查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40.【答案】类囊体  CO2的固定  ATP和NADPH  C5可再生  最初一段时间内,随着持续光照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之后几乎不增加  支持假设二、实验结果显示,叶肉细胞持续(或并未停止)吸收CO2,淀粉降解量快速增加,说明合成和降解同时存在
    【解析】解:(1)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叶肉细胞吸收的CO2在叶绿体基质中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CO2首先与C5结合生成C3,这个过程叫做CO2固定;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被还原,一部分形成C5继续循环,另一部分转化成糖类;CO2能与C5结合生成C3,C3能还原形成C5,C5可再生,因此C5在细胞中含量保持稳定。
    (2)由图1结果可知,在最初一段时间内,随着持续光照时间增加,淀粉积累量逐渐增加,之后几乎不增加。
    (3)分析图2可知,叶肉细胞的CO2吸收量代表光合作用中淀粉的合成量,麦芽糖的含量代表淀粉的分解量,CO2吸收量基本不变,即淀粉的合成没有停止,而从6小时开始麦芽糖的含量逐渐增加,说明淀粉在不断分解,即淀粉合成和降解同时存在,故支持假设二。
    故答案为:
    (1)类囊体    CO2的固定     ATP和NADPH    C5可再生
    (2)最初一段时间内,随着持续光照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之后几乎不增加
    (3)支持假设二、实验结果显示,叶肉细胞持续(或并未停止)吸收CO2,淀粉降解量快速增加,说明合成和降解同时存在
    光合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完成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由光反应提供ATP和NADPH,在叶绿体基质完成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关键是结合题图的实验结果分析解题,难度中等。

    41.【答案】还原氢((H))  水  疏水(亲脂)  跨膜H+浓度梯度  F0-F1  F0  渗透作用吸水  abdef
    【解析】解:(1)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产生的[H]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2)由图2所示知,F0-F1颗粒物即ATP合成酶由亲水的F1(头部)与疏水的F0(尾部)组成,其功能是在跨膜H+浓度梯度推动下合成ATP.用尿素破坏内膜小泡将F1颗粒与含F0的小泡分开,在跨膜H+浓度梯度推动下含F0的小泡不能合成ATP,则证明F1颗粒的功能是催化ATP合成.
    (3)将线粒体放入低渗溶液中,线粒体会渗透吸水涨破.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所以线粒体基质中不会含有葡萄糖.
    故答案为:
    (1)还原氢([H])          水 
    (2)疏水(亲脂)      跨膜H+浓度梯度      F0-F1 F0  
    (3)渗透作用吸水           abdef
    (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产生大量的能量.
    (2)由图2所示知,F0-F1颗粒物即ATP合成酶由亲水的F1(头部)与疏水的F0(尾部)组成,其功能是在跨膜H+浓度梯度推动下合成ATP.
    本题考查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ATP合成酶的作用机制和线粒体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ATP合成酶的作用机制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42.【答案】分子外被(7种外被蛋白)  定向  磷脂和蛋白质  ATP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解析】解:(1)外被由7种蛋白组成,其中一种为GTP结合蛋白,这种GTP结合蛋白提供了外被形成和出芽的基础,因此囊泡形成需要分子外被(7种外被蛋白)的参与;转运囊泡带有v-SNARE,可识别位于转运目的膜囊上的t-SNARE,从而实现了蛋白质的定向运输。
    (2)囊泡膜的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单层膜;囊泡运输需要能量,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3)囊泡运输机制中存在膜泡融合和释放,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结合题干可知,细胞内囊泡运输的基本过程为:①在外被复合体的驱动下,携带特定蛋白的囊泡从供体细胞器上出芽(囊泡形成);②GTP转化为GDP,从而使外被脱落;③通过v-SNARE和t-SNARE特异性结合,囊泡和靶膜粘附、融合,而把“货物”--蛋白质运送到目的地。
    (5)囊泡运输和融合机制在酵母菌和人类细胞中都存在,说明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故答案为:
    (1)分子外被(7种外被蛋白)         定向
    (2)磷脂和蛋白质         ATP
    (3)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①在外被复合体的驱动下,携带特定蛋白的囊泡从供体细胞器上出芽(囊泡形成);②GTP转化为GDP,从而使外被脱落;③通过v-SNARE和t-SNARE特异性结合,囊泡和靶膜粘附、融合,而把“货物”——蛋白质运送到目的地
    (5)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囊泡运输调控机制,是指某些分子与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而是依赖围绕在细胞膜周围的囊泡进行传递运输。囊泡通过与目标细胞膜融合,在神经细胞指令下可精确控制荷尔蒙、生物酶、神经递质等分子传递的恰当时间与位置。
    本题主要考查囊泡运输机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延庆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延庆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腺苷脱氨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生理盐水中的红细胞无变化, 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 生长在低寒地带, 在线粒体中不会发生的过程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31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