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卷
展开2021-2022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
1. 根瘤菌(属于细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区分根瘤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依据是( )
A. 是否有细胞壁 B. 是否有核糖体 C. 是否有细胞膜 D. 是否有核膜
2. 南宋词人李清照用“绿肥红瘦”来形容海棠花的叶片和花,造成叶“绿”、花“红”的相关色素分别位于植物细胞的( )
A. 叶绿体、液泡 B. 叶绿体、线粒体 C. 叶绿体、细胞基质 D. 细胞基质、液泡
3. 通常情况下,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
A. 核膜、核仁消失 B. 形成纺锤体
C. 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 D. 着丝粒分裂
4. 在一个多细胞的生物体内,存在着各种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具有差异的细胞,这是因为( )
A. 细胞发生了变异 B. 不同细胞的基因不同
C. 某些细胞失去了全能性 D. 不同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地表达
5. 下列关于蛙的细胞中最容易表达出全能性的是( )
A. 神经细胞 B. 肌肉细胞 C. 受精卵细胞 D. 口腔上皮细胞
6. 下列关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B. 细胞坏死是一种病理性变化
C. 蝌蚪尾的消失,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D.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坏死完成的
7. 黑藻是一种叶片薄且叶绿体较大的水生植物,分布广泛、易于取材,可用作生物学实验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观察细胞质流动时,以黑藻细胞的叶绿体为标志物
B.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宜选用黑藻成熟叶片
C. 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
D. 探究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的种类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
8. 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内膜上附着有分解丙酮酸的酶
B.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C. 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差别较大
D. 堆叠的类囊体使叶绿体吸收光能的面积增大
9. 下列关于实验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的四条色素带中溶解度最大的是Ⅳ-黄绿色的叶绿素b
B. 经图②所示操作后,显微镜下可见液泡体积变小紫色变深
C. 要将图③中根尖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右移动
D. 图④中将物镜由甲转换成乙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10. 某同学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后,绘制的各时期细胞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的分裂期,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⑤②③
B. 图中M为赤道板、N为核仁、P为星射线
C. 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的复制与染色体复制是同步进行的
D. 细胞④内有蛋白质的合成,且合成场所为一种无膜结构的细胞器
11. 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O~A段表示染色体复制,姐妹染色单体数加倍
B. B~C段细胞中染色体散乱分布于细胞中
C. C~D段细胞核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为1:2:2
D. B~D段的动物细胞中含有两组中心体
12. 关于线粒体的起源有多种观点,其中“内共生起源”学说被普遍接受(如图所示)。下列事实中,不是线粒体“内共生起源”学说的证据的是( )
A. 线粒体内含有DNA和RNA,在遗传上具有半自主性
B. 线粒体在细胞内主要集中在代谢旺盛部位
C. 线粒体的外膜成分与细胞的其他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的细胞膜相似
D. 吞噬现象普遍存在,如白细胞吞噬病菌
13. 如图中的图甲和图乙是细胞结构的模式图。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⑤是人体细胞不具有的结构
B. 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②⑤⑥
C. 若实现由图甲到图乙的观察,直接换上高倍镜即可
D. ③与⑦的合成有关
14. 科学家将天然胰岛素中的第28位脯氨酸和第29位赖氨酸互换位置,获得了速效胰岛素(如图),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脯氨酸和赖氨酸的差异是R基的不同 B. 速效胰岛素改变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C. 两种胰岛素均含两条肽链和49个肽键 D. 速效胰岛素丧失了其生物学活性
15. 如图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之间水分流动方向示意图。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 )
A. 甲>乙>丙 B. 甲<乙<丙
C. 甲>乙,且乙<丙 D. 甲<乙,且乙>丙
16. 某兴趣小组利用一定浓度的M溶液处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图一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该细胞的某一时刻示意图,图二为实验过程中测得其x/y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随着x/y值增大,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B. M溶液的溶质微粒从t1时开始进入细胞
C. t2时细胞恢复到t0状态,细胞液浓度保持一致
D. t3时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但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17. 如图表示借助转运蛋白进行的两种跨膜运输方式,其中通道蛋白介导的物质运输速度比载体蛋白介导的快1000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是静止不动的
B.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物质转运时作用机制相同
C. 甲、乙两种方式中只有甲属于被动运输
D. 载体蛋白需要与溶质分子结合而通道蛋白不需要
18.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B. 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C. 酶在核糖体合成,都经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
D. 酶在低温下会变性失活
19. 如图为ATP的分子结构图,a、b、c表示相应的结构,①、②表示化学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表示腺嘌呤,b表示腺苷
B. 化学键①比化学键②更容易断开
C. 化学键②的形成所需的能量都来自化学能
D. 化学键②中能量的释放往往与吸能反应相关联
20. 细胞呼吸中,吸入的O2最终形成了( )
A. CO2 B. H2O C. ATP D. 丙酮酸
21. 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细胞内能完成①②过程和①③过程
B. 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C. 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D. 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③无能量产生
22. 将植物栽培在适宜的光照、温度和充足的CO2条件下,如果在2h时,将环境中某一条件改变,此时,叶肉细胞中的C3、C5、ATP含量变化如图。那么改变的条件是( )
A. 加强光照 B. 减弱光照 C. 提高CO2浓度 D. 降低温度
23. 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测定A植物和B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klx)
光饱和时光照强度(klx)
光饱和时CO2吸收量(mg/100cm2叶•小时)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100cm2叶•小时)
A植物
1
3
11
5.5
B植物
3
9
30
15
(光饱和:当光照强度增加到某一点后,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强度也不增加的现象)
A. 与B植物相比,A植物是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植物
B. 当光照强度超过9klx时,B植物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暗反应跟不上光反应
C. 当光照强度为9klx时,B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是45mgCO2/100cm叶•小时
D. 当光照强度为3klx时,A植物与B植物固定的CO2量的差值为4mgCO2/100cm叶•小时
24. 当其他条件最适宜时,某植物的光合速率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20℃条件下,C点以后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是光照强度
B. 若将CO2浓度降低,C点将向左下移动
C. 5klx时20℃与30℃的总光合速率相等
D. 研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时,温度应保持在40℃
25. 如图表示当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某植物叶肉细胞的CO2释放量和叶绿体中O2产生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光照强度为a时,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
B. 当光照强度为b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C. 当光照强度为c时,叶肉细胞同时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D. 当光照强度为d时,叶肉细胞吸收的CO2来自线粒体和外界环境
26. 酶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有关酶的探究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并将探究结果绘制成图A。
实验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并将探究结果绘制成图B。
实验三的实验流程及现象:
甲组:淀粉+蔗糖酶→斐林试剂鉴定→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乙组:蔗糖+蔗糖酶→斐林试剂鉴定→出现砖红色沉淀
(1)实验室有过氧化氢酶与唾液淀粉酶,可提供给兴趣小组进行实验一、二的探究,实验一应该选择的酶是 ______,该酶的化学本质是 ______。
(2)实验二中,a点对应的pH称为酶的 ______。
(3)实验三的实验目的是 ______。
(4)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 ______。
27. 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 A、B、C 跨膜运输的方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2)某种物质能专一性地破坏物质 C 的载体蛋白,若用其处理细胞后,物质 B 跨膜运输的速率将______,物质 C 跨膜运输的速率将______。
(3)A、B、C三种物质的运输中,与图2曲线相符的是______。与图3中乙曲线相符的是_______。
(4)B的载体蛋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其结构通式是______。若该蛋白质分子由n个x(基本组成单位)分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组成的2条链组成,则该蛋白质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______。
28. 图甲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某些生理过程的物质变化,其中a、b、c表示物质,①~⑤表示生理过程。乙图是某科研小组在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条件下,探究环境因素对其光合作用影响时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请回答:
(1)图甲中物质a是 ______,①过程发生的场所是 ______。物质c是 ______,⑤过程发生的场所是 ______。
(2)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 ______(用甲图中数字回答)阶段,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总是由 ______。
(3)乙图中a点时CO2产生的场所是 ______,黄瓜幼苗从 ______点之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反应式:______。
(4)据乙图中的三条曲线分析,n之后p之前限制黄瓜幼苗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是 ______。
29. 图甲表示某个高等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示意图,图乙表示该动物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图丙表示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动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有 ______条。图甲细胞中含有 ______条染色单体,对应图乙中 ______段。
(2)图乙中c-d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处于d-e段的细胞内含染色体 ______条。
(3)图丙中表示染色体、DNA的字母分别是 ______、______,图甲细胞的下一分裂时期对应图丙中的 ______阶段。(填序号)
(4)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应选择 ______区的细胞,按照 ______→制片四个步骤制作临时装片(用文字和箭头组合表达)。为了能观察到染色体,需要用 ______进行染色。
(5)下表中的样本1、样本2、样本3具体指的是三个不同的 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 ______。
细胞周期阶段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总数
间期
M1
M2
M3
M
分裂期
前期
A1
A2
A3
A
中期
B1
B2
B3
B
后期
C1
C2
C3
C
末期
D1
D2
D3
D
统计细胞的总数
N
(6)洋葱根尖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大约是720分钟,则分裂间期所需要的时间可用公式t=______进行计算;M与A+B+C+D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根瘤菌细胞和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壁,A错误;
B、根瘤菌细胞和植物细胞都具有核糖体,B错误;
C、根瘤菌细胞和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C错误;
D、根瘤菌细胞是原核细胞,植物细胞为真核细胞,两者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核膜,D正确。
故选:D。
根瘤菌细胞是原核细胞,植物细胞为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除支原体外都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
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DNA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确根瘤菌细胞是原核细胞,植物细胞为真核细胞,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答案】A
【解析】解:“绿肥红瘦”中的“绿”的指海棠的叶子,与“绿”相关的色素是叶绿素,分布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绿肥红瘦”中的“红”是指海棠花,使海棠花呈现红色的是花青素,花青素分布在液泡中。
故选:A。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基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对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3.【答案】C
【解析】解:A、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核膜、核仁都消失,A错误;
B、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都形成纺锤体,B错误;
C、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心粒周围出现星射线,形成纺锤体,而高等植物细胞通过细胞两极发生纺锤丝形成纺锤体,C正确;
D、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D错误。
故选:C。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高等植物有丝分裂
动物有丝分裂
相同点
①分裂过程基本相同;
②染色体的行为、形态、数目的变化规律相同;
③分裂间期都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
④分裂期实现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⑤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都需要核糖体合成蛋白质,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不
同
点
前期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
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末期
细胞分裂方式不同
由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答案】D
【解析】A、形成多种细胞是细胞分化的结果而不是变异的结果,A错误;
B、不同体细胞的基因相同,B错误;
C、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全能性会下降,但一般不会消失,C错误;
D、不同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地表达,故形成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差异的细胞,D正确。
故选:D。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及意义,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5.【答案】C
【解析】解: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均为体细胞,因此蛙的细胞中最容易表达出全能性的是受精卵细胞。
故选:C。
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全能性这一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几乎都有全能性,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表现越困难。
6.【答案】D
【解析】解:A、细胞凋亡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A正确;
B、细胞凋亡不是细胞坏死,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是一种病理性过程,B正确;
C、蝌蚪尾的消失是通过尾部细胞凋亡实现的,C正确;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错误。
故选:D。
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是一种病理性过程。
本题考查了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区别,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
7.【答案】C
【解析】解:A、液泡的运动变化不明显,因此在观察细胞质流动时,通常以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黑藻叶片薄,叶绿体大,常以黑藻细胞的叶绿体进行观察细胞质流动,A正确;
B、黑藻成熟叶片细胞不分裂,因此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宜选用黑藻成熟叶片,B正确;
C、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C错误;
D、光合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提取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D正确。
故选:C。
1、提取叶绿体色素要用到无水乙醇、碳酸钙、二氧化硅,其中无水乙醇用于叶绿素色素的提取,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二氧化硅使绿叶研磨充分。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本题考查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8.【答案】D
【解析】解:A、线粒体基质中有分解丙酮酸的酶,A错误;
B、生物膜是对细胞内膜结构的统称,B错误;
C、各种生物膜的结构相似,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
D、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因此堆叠的类囊体使叶绿体吸收光能的面积增大,D正确。
故选:D。
1、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都由膜构成,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统称为生物膜系统。其中细胞器膜包括线粒体膜、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液泡膜和溶酶体膜。
2、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生物膜内或者膜表面进行。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本题考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要求考生识记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阅读题干和图示可知本题是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显微镜的使用等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
A.溶解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快,因此图①的四条色素带中溶解度最小的是Ⅳ-黄绿色的叶绿素b,溶解度最大的是Ⅰ-橙黄色的胡萝卜素,A错误;
B.经图②所示操作后,由于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所以显微镜下可见液泡体积变小紫色变深,B正确;
C.根尖分生区细胞为正方形,位于视野的左方,要将图③中根尖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左移动,C错误;
D.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图④中将物镜由甲转换成乙后,倍数增大,所以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D错误。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解:A、图中①~⑤分别指代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末期、间期、中期,其中分裂期包括①前期、⑤中期、②后期、③末期,A正确;
B、因图中没有中心体,所以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的,因此图中M为细胞板、P为纺锤丝,B错误;
C、染色体主要由DNA核蛋白质组成,所以核DNA的复制与染色体复制应同步进行,C正确;
D、细胞④对应的时期为有丝分裂间期,该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以及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而核糖体没有膜结构,D正确。
故选:B。
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记忆口诀:膜仁消失显两体).
(3)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都有纺缍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同时注意赤道板并不是一个具体结构,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记忆口诀:形数清晰赤道齐).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记忆口诀:点裂数增均两极).
(5)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缍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记忆口诀:两消两现重开始).
本题着重考查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口诀的方式对各时期的变化进行记忆,难度适中.
11.【答案】D
【解析】解:A、O~A段表示间期,染色体复制,形成染色单体,核DNA含量加倍,A错误;
B、B~C段细胞中染色体规则地排列在赤道板上,B错误;
C、C~D段是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细胞核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为1:0:1,C错误;
D、B~D段属于分裂期,在动物细胞中含有两组中心体,D正确。
故选:D。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其中O~A段为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B段为前期;B~C段为中期;C~D段为后期;D~E段为末期.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12.【答案】B
【解析】解:A、线粒体内含有DNA和RNA,在遗传上具有半自主性,这支持线粒体“内共生起源”学说,A错误;
B、线粒体在细胞内可以运动,并大量集中在代谢旺盛部位,这不能支持线粒体“内共生起源”学说,B正确;
C、线粒体的外膜成分与细胞的其他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的细胞膜相似,这支持线粒体“内共生起源”学说,C错误;
D、“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是由侵入细胞或被细胞吞入的某种原核细胞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而来的。因此吞噬现象支持线粒体“内共生起源”学说,D错误。
故选:B。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是由侵入细胞或被细胞吞入的某种原核细胞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而来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内共生起源”的内容,再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
13.【答案】C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①是叶绿体,⑤是液泡,都是人体细胞不具有的结构,A正确;
B、图中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②高尔基体、⑤液泡、⑥内质网,B正确;
C、若实现由图甲到图乙的观察,需要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切换为高倍镜,调节反光镜和光圈,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C错误;
D、③是核仁,⑦是核糖体,核糖体的合成与核仁有关,D正确。
故选:C。
1、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2、由图分析可知,①是叶绿体,②是高尔基体,③是核仁,④是线粒体,⑤是液泡,⑥是内质网,⑦是核糖体。
本题考查细胞的观察和细胞器的种类及其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点间联系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解:A、氨基酸之间的差异在于R基不同,A正确;
B、天然胰岛素中的第28位脯氨酸和第29位赖氨酸互换位置后获得了速效胰岛素,可见速效胰岛素改变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B正确;
C、两种胰岛素的唯一区别是第28位和29位两种氨基酸的顺序不同,它们均含两条肽链和49个肽键,C正确;
D、速效胰岛素应用于治疗糖尿病,可见其并没有丧失活性,D错误。
故选:D。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将天然胰岛素中的第28位脯氨酸和第29位赖氨酸互换位置后可获得速效胰岛素,可见这两种胰岛素的不同在于第28位和29位两种氨基酸的顺序不同。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蛋白质的合成,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结构特点,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和题中信息准确答题。
15.【答案】B
【解析】水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水从水浓度高的地方向水浓度低的地方运输,而水的浓度越高,则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就越低,所以综合分析,水运输的方向就是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越高,水分运输的就越多。由于甲→乙,所以甲<乙;由于甲→丙,所以甲<丙;由于乙→丙,所以乙<丙。故:甲<乙<丙
故选:B。
溶液中的溶质或气体可发生自由扩散,溶液中的溶剂发生渗透作用;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细胞间水分流动的方式是渗透作用,动力是浓度差。
解决水分运输的问题的秘诀就是:水分运输的方向是哪一边溶液的浓度高,水分就向哪一边运输,用这种方式进行判断,题目就变的很简单。
16.【答案】D
【解析】解:A、随着值增大,说明细胞失水越少,但吸水能力越弱,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M物质可被细胞吸收,因此M溶液的溶质微粒从开始时刻就能进入植物细胞,B错误;
C、t2时细胞恢复到t0状态,由于细胞吸收M物质,细胞液浓度升高,C错误;
D、在t3时,由于M物质不断进入细胞液,质壁分离复原后由于细胞壁的阻挡,体积不再增大,所以细胞内外还存在浓度差,此时水分子进出细胞平衡,D正确。
故选:D。
据图分析,处于一定浓度的M溶液中的细胞,随时间的推移,细胞失水量先逐渐增加,说明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而后又逐渐减少,说明M物质可被细胞吸收,细胞液浓度增加,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条件,难度不大。
17.【答案】D
【解析】解:A、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是不是静止不动的,而具有运动性,A错误;
B、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物质转运时作用机制不相同,B错误;
C、甲乙两种方式都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都属于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C错误;
D、载体蛋白转运时需要与溶质分子结合会发生构象改变,而离子通道不需要与融资分子结合,D正确。
故选:D。
据图分析,溶质分子通过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都是协助扩散,都不消耗能量,载体蛋白运输物质均具有专一性。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8.【答案】B
【解析】解:A、酶是蛋白质或RNA,A错误;
B、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B正确;
C、酶是蛋白质或RNA,其中RNA的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且酶不都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C错误;
D、酶在低温条件下不会变性失活,D错误。
故选:B。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及化学本质,掌握酶的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9.【答案】D
【解析】解:A、A表示腺苷,B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错误;
B、化学键②比化学键①更容易断开,B错误;
C、化学键②的形成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光能或化学能,C错误;
D、化学键②中能量的释放过程是ATP水解的过程,往往与吸能反应相关联,D正确。
故选:D。
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腺苷(腺嘌呤核苷),B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C表示三磷酸腺苷(即ATP),①②是高能磷酸键。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了ATP的结构及ATP的合成和水解的过程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明确ATP中高能磷酸键的位置和其形成与断裂的相关过程。
20.【答案】B
【解析】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反应式,C6H12O62C3H4O3+4[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反应式,C3H4O3+6H2O6CO2+20[H]+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
故选:B。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考查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有氧呼吸各阶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1.【答案】B
【解析】解:A、人体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因此能发生①②或①④过程,A正确;
B、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都能进行①过程,但不能进行②过程,②过程的场所是线粒体,B错误;
C、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能释放能量,但第一和第二阶段释放少量的能量,而第三阶段释放大量的能量,因此,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C正确;
D、乳酸菌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过程③)不释放能量,D正确。
故选:B。
分析题图:图中①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的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①②表示有氧呼吸;③、④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①③和①④表示无氧呼吸。
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各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再结合图解判断数字表示的过程或物质。
22.【答案】A
【解析】A、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O2参与暗反应,CO2与C5化合物生成C3化合物,当光照增强时,光反应加快,[H]和ATP生成增加,C3还原加快其含量减少,短时间内其来路不变,同时C5生成增多,短时间内其去路不变最终导致C5含量上升,A正确;
B、减弱光照,ATP合成减少,导致C3含量上升,C5含量减少,B错误;
C、提高CO2浓度,导致C3含量上升,C5含量减少,C错误;
D、降低温度导致酶的活性减弱,光合速率减慢,ATP合成减少,CO2固定和C3还原减弱,D错误。
故选:A。
1、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
2、光反应产物[H]、ATP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和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D
【解析】解:A、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A植物的光照强度比B植物的光照强度小,A正确;
B、B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为9klx,如果在增加光照强度,也不会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因为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或温度等,B正确;
C、总光合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当光照强度为9klx时,B植物的总光合速率=30+15=45 mgCO2/100cm2叶•小时,C正确;
D、当光照强度为3klx时,A植物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为11+5.5=16.5mgCO2/100cm2叶•小时,而B植物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为15.故两者固定的二氧化碳的差值16.5-15=1.5mgCO2/100cm2叶•小时,D错误。
故选:D。
1、分析表格: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A植物光照强度为1,B植物为3;光饱和时A植物光照强度为3,B植物为9,说明A植物是喜阴植物;光饱和时CO2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A植物为11,B植物为30;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表示呼吸速率,A植物为5.5,B植物为15.
2、真正的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时,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的值时,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等不会改变,这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分析表格中利用真光合作用量=净光合作用量+呼吸量,进而计算真光合作用以及两者光合作用的差值。
24.【答案】B
【解析】解:A、20℃条件下,C点达到光饱和,因此C点以后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而是温度,A错误;
B、由于该实验是在二氧化碳浓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的,若将CO2浓度降低,则光合速率降低,C点将向左下方移动,B正确;
C、5klx时20℃与30℃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两者都呼吸速率不等,因此总光合速率也不等,C错误;
D、由图可知,图示3个温度条件下30℃最适宜,因此研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时,温度是无氧变量,温度应保持在30℃,D错误。
故选:B。
分析曲线图:图示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和温度,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只进行细胞呼吸,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表示光补偿点,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本题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要求考生识记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5.【答案】B
【解析】解:A、当光照强度为a时,图示氧气的产生量为0,说明叶肉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图中光照强度为b时,该叶肉细胞CO2释放量大于0,说明此时呼吸作用速率>光合作用速率,B错误;
C、当光照强度为c时,此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0,说明此时氧气的产生量正好满足了呼吸消耗氧气的量,即呼吸速率为6,并且此时叶肉细胞同时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C正确;
D、当光照强度为d时,氧气的产生量为8,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0,说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同时还需要叶肉细胞从外界吸收的CO2来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即此时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自线粒体(6)和外界环境(8-6=2),D正确。
故选:B。
分析题图:图示a、b、c、d四种光照强度下的单位时间内叶肉细胞CO2释放量和O2产生量的变化,CO2释放量是满足叶绿体的利用后释放到细胞外面的量,O2产生量则是叶绿体光解水产生氧气的总量即是总光合作用速率。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柱形图的含义,叶绿体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总量表示实际光合作用,叶肉细胞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表示表观呼吸作用,根据柱形图反应出的信信息结合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
26.【答案】唾液淀粉酶 蛋白质 最适pH值 探究酶具有专一性(或探究蔗糖酶的专一性) 能更加显著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解析】解:(1)提供唾液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进行一、二实验探究,由于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不能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所以实验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应选择唾液淀粉酶。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由图B可知,a点表示在此pH值下,酶促反应速率最快,酶活性最强,故a点对应的pH称为酶的最适pH值。
(3)由实验三流程和现象可以看出,甲、乙两组比较不同底物在相同酶催化条件下的反应情况,因此实验三的实验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
(4)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原理都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酶比无机催化剂更高效,是因为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故答案为:
(1)唾液淀粉酶 蛋白质
(2)最适pH值
(3)探究酶具有专一性(或探究蔗糖酶的专一性)
(4)能更加显著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2、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3、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反应平衡点所需的时间,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4、酶只能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
本题考查探究酶的相关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7.【答案】(1)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2)不变;下降
(3)物质C;物质B或物质C
(4)氨基酸; mn-18(n-2)
【解析】【解答】
(1)A物质的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B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C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2)某种物质能专一性的破坏物质C的载体蛋白,若用其处理细胞后,物质B跨膜运输的速率将不变,物质C跨膜运输的速率将下降,说明载体具有专一性。
(3)分析图2,物质的跨膜运输可逆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转运,即物质C.图3:方式甲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即物质A.方式乙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即物质B或物质C。
(4)B的载体蛋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2条肽链,脱去的水分子数是(n-2),若某种蛋白质分子由n个氨基酸分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组成的2条链组成,则该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mn-(n-2)×18
故答案为:
(1)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2)不变;下降
(3)物质C;物质B或物质C
(4)氨基酸; mn-18(n-2)
分析图1,A物质的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B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C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分析图2,物质的跨膜运输可逆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分析图3:方式甲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乙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8.【答案】O2 类囊体薄膜 丙酮酸 线粒体内膜 ① 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 线粒体基质 m CO2浓度和光照强度
【解析】解:(1)根据题图分析可知:a为水光解产生的O2,①过程为光反应,场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c为丙酮酸,⑤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内膜。
(2)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故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①光反应。ATP在光反应中产生,在暗反应C3的还原过程被利用,故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总是由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
(3)乙图中a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故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O2,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乙图中m点之后CO2的释放量减少,逐渐变为吸收CO2,说明在m点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利用CO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反应式为。
(4)据乙图中的三条曲线分析,n之后p之前随着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增大,CO2吸收量也在增加,说明限制黄瓜幼苗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是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故答案为:
(1)O2 类囊体薄膜 丙酮酸 线粒体内膜
(2)①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
(3)线粒体基质 m
(4)CO2浓度和光照强度
分析甲图:甲图中a为O2,b为CO2,c为丙酮酸,①过程为光反应,②过程为暗反应,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④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⑤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分析乙图:乙图中实验的自变量为CO2浓度和光照强度,因变量为CO2的吸收量(净光合速率)的大小。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中等。
29.【答案】4 8 bc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8或4 a c ② 分生 解离→漂洗→染色 甲紫(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视野 实验误差 ×720 M>A+B+C+D
【解析】解:(1)甲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共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共有8条染色单体,甲时期对应乙图中的bc段。
(2)c-d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e段包括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其中后期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末期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
(3)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丙中表示染色体、DNA的字母分别是a、c;图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其下一分裂时期为后期,对应图丙中的②阶段。
(4)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应选择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实验的观察。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故需要用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来染色。
(5)表中的样本1、样本2、样本3具体指的是三个不同的视野,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6)由于细胞总数为N,分裂间期细胞数为M,洋葱根尖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大约是720分钟,所以分裂间期所需要的时间是×720;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所占时间最长,则处于间期的细胞数最多,故M>A+B+C+D。
故答案为:
(1)4 8 bc
(2)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8或4
(3)a c ②
(4)分生 解离→漂洗→染色 甲紫(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5)视野 实验误差
(6)×720 M>A+B+C+D
分析甲图:该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分析乙图: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分析丙图:图丙表示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其中a表示染色体数目,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①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②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③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表格,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21-2022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三阶段,场所分别为线粒体基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如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能够促使蛋白酶水解的酶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溴麝香草酚蓝溶液B,【答案】B,【答案】D,【答案】C,【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