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学情评估含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76191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学情评估含答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76191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学情评估含答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76191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学情评估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学情评估含答案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学情评估含答案,共9页。
第十单元学情评估九年级化学下册 (R安徽专版)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可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l:35. 5 Ba:137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1. 下列为人体部分液体的pH范围,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唾液(6. 6-7. 1) B. 胃液(0. 9-1. 5)C. 胆汁(7. 1-7. 3) D. 血浆(7. 35-7. 45)2. 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氧化物:CuO、NaNO2 B. 碱:Ba(OH)2、C2H5OHC. 混合物:盐酸、生理盐水 D. 酸:H2SO4、KHCO33. 在常温下,向 pH=3 的苹果汁中不断地加水,则该苹果汁的 pH 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 不断变小 B. 一直变大 C. 可能等于6 D. 可能等于84. 下列条件或操作,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没有改变的是( )①敞口放置一段时间NaOH溶液;②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石灰水;③敞口放置一段时间浓硫酸;④敞口放置一段时间浓盐酸;⑤锌加入稀硫酸中;⑥室温下向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NaCl固体;⑦室温下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注:水分蒸发不计)。A. ①②③ B. ①⑥⑦ C. ③⑥ D. ②④⑤5.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6. 下列做法中,不是利用酸碱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A. 用铁粉处理酸性废水 B.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C. 用硫酸中和碱性废水 D. 浓碱洒到桌子上先用醋酸清洗,再用水洗7. 如图所示,向小烧杯乙和丙中分别放入不同的物质后,立即用大烧杯甲罩住小烧杯乙和丙。下列有关现象或结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第7题)A. 乙:浓盐酸 丙:紫色石蕊溶液 现象:丙中石蕊溶液变红B. 乙:浓氨水 丙:无色酚酞溶液 现象:丙中酚酞溶液变红C. 乙:浓硫酸 丙:氯化钡溶液 现象:丙中产生白色沉淀D. 乙:水 丙:浓硫酸 结论:丙中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8. 下列有关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区别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滴加酚酞观察现象B检验生石灰是否变质滴加酚酞观察现象C除去KCl固体中的MnO2溶解后过滤D除去FeSO4溶液中少量的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9. 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B.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C. 常温下,pH<7的溶液显酸性,因此pH<7的雨水一定都是酸雨D. 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变质,滴加到无色酚酞溶液,酚酞不变色 10. 如图是酸与碱溶液反应的示意图,下列关于酸碱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第10题)A.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B.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C. 当酸碱完全中和时,两者所用质量一定相等D. 当酸碱完全中和时,所得盐溶液pH等于011. 分析以下实验,能达到预期效果或目的的是( ) (第11题)A. 实验①中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了B. 实验②中气球变大,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C. 实验③中若红墨水左低右高,加入的固体可能是生石灰D. 实验④装置可用于干燥气体,气体b进a出12. 实验小组用图1装置探究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否反应,测得数据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12题)A. 烧杯中只能盛放稀氢氧化钠溶液 B. 图2不能证明反应是放热反应C. 60 s时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 D. 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反应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13. (5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关于什么是酸和碱,其理论的形成有如下发展历程。①17世纪前,人们对酸碱的认识模糊,只凭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判定。②17世纪末,朴素的酸碱理论:凡物质的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跟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特性,且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叫酸;凡物质跟酸接触后会失去原有特性,且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物质叫碱。③19世纪末,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碱。④20世纪初,酸碱质子理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碱,且酸碱有如下关系:酸→H++碱,两者彼此联系在一起叫做共轭酸碱对。酸失去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酸的共轭碱,碱结合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碱的共轭酸。(1)皮蛋吃起来有涩味,根据①中的结论判断皮蛋中含有________(填“酸”或“碱”)。(2)NH4Cl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NH4Cl属于________(填“酸”或“碱”)。(3)已知硝酸(HNO3)可以电离出硝酸根离子(NO3-)和氢离子(H+),由酸碱质子理论,硝酸的共轭碱是__________。(4)根据酸碱电离理论,请写出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5分)分子筛(又称为沸石,主要成分为水合硅铝酸钠)可作为催化剂或吸附剂等。以高岭土[主要成分为Al2(Si2O5)(OH)4]、烧碱等为主要原料生产分子筛的工艺流程如下:(第14题)(1)步骤①所得烧渣中主要含有两种固体氧化物,分别为SiO2和____________(写化学式)。(2)步骤②加入NaOH溶液前需将烧渣粉碎,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H2SiO3和Al(OH)3经一系列操作得到分子筛的过程中,要进行酸化处理以除去其中的Al(OH)3,写出Al(OH)3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在生活中还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4)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水除外)是____________。15. (7分)实验室部分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第15题)(1)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______。(2)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Ca(OH)2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发生装置为________,若用C装置收集氨气,应从________(填“c”或“d”)通入气体。NH3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碱性气体,干燥时不能选用下列干燥剂中的________(填序号)。 A. 氢氧化钠固体 B. 浓硫酸 C. 生石灰(3)某同学欲用活泼金属单质和稀盐酸反应制取纯净干燥的H2,请从这些装置中选择并连接成一套组合装置,按照气流从左到右的流向,写出所选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________________。16. (7分)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兴趣小组同学以“探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兴趣小组同学将CO2通入NaOH溶液中,发现无明显现象,为了证明该反应发生了,他们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任务一】(1)通过做对比实验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小明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明另取一相同大小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A,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二】(2)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小红取任务一所得溶液A少许,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任务三】改进实验继续探究,小组同学设计如图1实验。(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查阅资料】①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②常温下NaOH易溶于乙醇,Na2CO3微溶于乙醇。(第16题图1)(3)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现象),从生成物角度验证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注意:若答对(5)(6)(7)奖励3分,试卷总得分不超过40分。【任务四】拓展延伸:探究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甲、图乙所示。(第16题图2)【查阅资料】(5)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 11.0和8. 5。图甲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6)图乙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思感悟】(7)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________变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17. (4分)在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钡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度变化及相关数据如图所示。(1)当加入溶液的质量是a g时,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2)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第17题)
答案一、1. B 2. C 3. C 4. C 5. B 6. A 7. C 8. D9. A 点拨: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A正确;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B不正确;常温下,pH<7的溶液显酸性,但是pH<5. 6的雨水才是酸雨,C不正确;氢氧化钠完全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D不正确。10. A 11. C 12. D二、13. (1)碱(2)酸(3)NO3-(4)2NaOH+H2SO4===Na2SO4+2H2O14. (1)Al2O3(2)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3)Al(OH)3+3HCl===AlCl3+3H2O(4)CO215. (1)酒精灯(2)Ca(OH)2+2NH4Cl2NH3↑+CaCl2+2H2O;A;d;B(3)bfehgdc16. (1)加入NaOH溶液的矿泉水瓶比加入水的矿泉水瓶更瘪(2)有气泡产生(3)产生白色沉淀,气球膨胀;CO2+2NaOH===Na2CO3+H2O(4)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气球变瘪,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5)CO2+Na2CO3+H2O===2NaHCO3(6)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7)pH(或温度)17. (1)Ba2+、Cl-、OH-(2)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Ba(OH)2+2HCl===BaCl2+2H2O 73 208 20 g×7. 3% x= x=4. 16 g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4. 16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