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展开教学理念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本课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并通过教师梳理讲解,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渗透素养,让学生走进历史,综合已有知识、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取历史的启迪,使枯燥难懂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知识感悟,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在整个中国古代史内容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重点探究了隋唐时期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选官制度,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选拔标准从以推荐为主转移为以考试为主,这使得选拔更加的公平公正,选官制度也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二是中枢机构,从汉到隋唐,内朝官员的逐渐外朝化, 三省六部制逐渐形成。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分割了相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使君主专制在“君主集权”的框架下也容纳了部分“民意”,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也更加完善;三是赋税制度,通过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介绍了解两税法实行的必然。唐代的赋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标准,在拓宽征税广度的同时还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隋唐时期的制度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推动,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运转体系。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对于秦汉以来的朝代更迭、隋唐盛世的知识点有所了解,对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比较熟悉。但有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选官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及两税法实施背景等内容几乎没有涉及。而高中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制度的变化,并与前代制度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总结出隋唐时期制度的创新之处和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通过知识回顾、史料阅读等梳理曹魏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通过史料阅读理解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是从汉到唐内廷逐渐外迁的过程。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
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理解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通过感受古代的政治智慧及其对后世的借鉴作用,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历史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秦汉以来历代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的变化,并深刻认识隋唐时期制度的创新及影响。
(二)教学难点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隋唐赋税制度改革的背景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重点探究了隋唐时期制度的创新,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充分利用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等教学资源,采用主题教学法、图示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性, 让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使枯燥难懂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知识感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本课主题——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再由第一幅图进入主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主题一:趋向开放公平的选官制度
材料 次凝之,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
——《晋书·王凝之传》
通过主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讲授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阅读并理解教材内容,提取有效信息,理解九品中正制最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与作用。并分析史料,学生初步了解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及其影响,认识到在统一的隋唐时期背景下,改革选官制度成为了时代要求。
展示隋唐时期科举制发展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填写完成。
材料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宝《唐摭言》卷 1《散序进士》材料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与之前的选官方式相比,有何创新之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创新之处:采用考试方式,相对公平公正、制度化规范化、注重才能学识、破除阶 级限制。影响: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③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④有利于打破故有阶层,增强
社会活力利于人才流动。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表格,学生掌握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情况,了解到科举制的形成经过了长时期的完善和调整。
设置探究:归纳中国古代官吏任用的趋势。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规律性认识。
主题二:趋向规范科学的中枢机构
任何一统治阶级都必须有一个“辅佐”的中枢机构来协助处理繁冗事务,而中枢机构的过度发展又必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最终引发皇权旁落,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就需要完善独裁体制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政务分工,分割、掣肘相权,加强皇权。
内史省:内史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门下省:门下省为官署名称。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 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 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设计意图:回顾秦以来的中枢机构的发展。理解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体现了内朝官员外迁的特点,并结合教材梳理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
材料 《唐六典》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行政法典,记载了三省六部制等唐代实际的行政法规,并为唐代政府所真实遵循。
唐朝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掌管草拟、审议和执行三权,也就把唐以前采用一个丞相统辖百官的中央政府“首长制”变成了多人共同负责的“委员制”。
讲解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学生掌握唐代中央政务制度的基本运作流程,认识三省六部制蕴含的科学性。
设计意图:结合三省的职能分析其特点,结合教材阅读材料,认识《唐六典》的出现的意义。
特点: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散相权,集中皇权;担任宰相的寒门子弟渐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僚政治的成熟;集体施政,注重发挥集体智慧,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唐六典》的历史意义,体现了唐代制度的规范性。
教师总结: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进反映了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益完备的趋势。
主题三:趋向自由的赋税制度
教师利用 PPT 讲授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初的租庸调制,理解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设置问题探究:结合教材说明唐代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授和教材解读理解两税法的背景,训练学生历史理解能力。
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中唐时期税制混乱; 纳税人口减少;贫富差距拉大。
材料一 右件地,并是贞元四年检责,至今已是三十六年,其间人户逃移,田地荒废……百姓税额已定,皆是虚额征率。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沒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两税法的内容及作用与局限,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内容:①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各地征收;②不分主户、客户,以当时居住地编入户;③分户税-人丁和财产、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④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纳税。
作用:①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②简化税收名目;③扩大收税对象;④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局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税外加征、资产估计偏差,垦田数目不更新、实物变现受币值变化影响等问题。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提升学生认识历史规律的能力。
趋势: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2.农民由必须服役逐渐发展为“输庸代役”。3.年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4.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征收。
课堂小结: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互相推动的。隋唐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都是在继承前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有所改革和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其成就因而超迈往古。这些制度建设,属于国家治理的范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的制度体系而不断探索。
设计意图: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第 7 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
世官制——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二、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三、赋税制度
租调制
均田制——两税法租庸调制
教学反思
对于任何一节内容的学习一定要立足于整个专题的结构框架,分析内容的教材地位,便于学生梳理知识主线和构建知识体系。
本节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内容比较重要,但高一学生对于制度问题的理解相对困难,需要在补充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教师给予重点讲解。课程设计内容多, 课时紧,开展学生探究和课堂讨论时间会比较紧张。
针对高一学生学情,本课讲授应立足教材,做好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讲解与梳理,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框架,测重基础和知识点的理解,不宜拓展太多。
高一学生对于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及学习方法还不是很熟悉,对于“核心素养”,只能依托教师设置情景渗透素养,并通过课堂讲授来让学生感悟和理解, 需循序渐进,不可生搬硬套。
学生普遍对视频和图片等感官信息兴趣浓厚,轻视对材料本身的解读,对材料分析的方法还不得当,阅读速度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需加强。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目标导学,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分组协作,点拨引导,师生探究,分组展示,完善成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热身活动,新课导入,新知探究,巩固拓展,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达标检测1,集人之策——科举制,学习任务一,合作探究,达标检测2,学习任务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