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六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展开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六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秦简中的《傅律》规定,如表是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促进了人口流动B.调整了租佃关系C.增加了政府编户D.稳固了均田制度
2.下表是隋唐时期成丁、入老年龄变化统计表。
表中反映出当时( )
A.赋税的征收标准由人丁转向财产B.国家对地方户籍管理高度重视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D.基层行政组织已无法有效运转
3.秦简中的《傅律》规定:百姓傅籍时,“匿敖童”“占癃不审”“不当老”等弄虚作假行为是不允许发生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则更是明显的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铁证。这表明秦朝( )
A.法家思想指导司法实践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管理D.地方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4.栖流公所本为清初官府设置用于收容乞丐的机构,清末江浙地区特别是上海的栖流公所多为官督商办,除收容流民流丐外还充当租界会审前收押男女犯人的临时场所,此外还履行救助贫困、医治病人、对被收容人员进行初步职业技能培训等职责。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传统社会治理方式发生嬗变D.中国受到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的影响
5.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 )
A.基层管理职能多样化B.是游牧经济的真实体现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D.是全国性耕作互助组织
6.明中叶以后,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被迫放弃许多固有的行政职能,而许多本该政府承担的地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比如水利、教育、交通、慈善救济、地方治安等等,地方政府也无力承担,只好转移给地方乡绅和地方宗族等乡族力量来承办。明代地方政府的这些做法( )
A.利于基层社会的自治并减轻政府负担
B.加剧了政府吏治的腐败
C.标志着宗族关系已经成为执政的基础
D.是强化君主专制的产物
7.公元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贩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自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 )
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B.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D.政府救济的核心是粮食供应
8.如表是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节选)。据此可知,英国户籍管理( )
A.以社会教济为主要任务B.反映了社会政治的变迁
C.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D.社会福利制度渐趋完善
9.1940﹣1970年,美国采取政府引导,第三方主导参与,提高社区生活质量;1970﹣1990年,美国政府协调各方机构和组织,提高社区吸引投资能力和服务水平;1990年以后,美国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第三方组织主导实施,关注社区公平、安全、环境等问题。据此可知,美国社区治理( )
A.注重突出政府地位B.体现居民自我管理优先的原则
C.呈现出摇摆的状态D.充分发挥第三方组织的作用
10.下表是19世纪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过程。这说明,此时德国( )
A.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B.建成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
C.关注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D.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财政负担
11.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将“低于舒适原则”确立为基本原则,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它规定,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些规定( )
A.旨在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B.直接促成了社会福利国家的建立
C.旨在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D.反映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思想
12.据1990年统计,欧共体12国在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方面的亏空高达约7.5万亿欧洲货币单位,相当于同年欧共体12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4.5%。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推行“福利国家”制度B.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C.富人过度享受福利待遇D.缩小“社会福利”规模
13.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这反映了美国( )
A.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B.行政机构已独掌经济决策权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D.阶级斗争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14.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在城市设立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居民委员会,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扩大了居委会的职能,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及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也相继出现。材料表明( )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逐步完善
C.社会主义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建立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日益发展
1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三妻四妾、寡妇守节等制度,改革婚姻家庭制度,建立了新型婚姻家庭关系,一改社会陈规陋俗。这些做法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A.国家治理效能和效率的提升B.社会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决心D.实现了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秦代是“选贤与能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新时代的确立”,两汉的察举制“正是新的选举方式的制度化、法典化的结果。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至少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当然,自由入仕并不是没有限制。秦汉国家针对包括乡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仕进途径都有细密的规定。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举里选考辨》
材料二 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戚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郡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乡举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仅仅因为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冲,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戚、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摘编自国风《乡举里选理想的破坏和地方自立趋势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17.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阅读材料: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行“什伍连坐法”。汉代“编户齐民”,编制户籍以征收人头税,分派兵役、力役。唐代中期以后编制户籍主要依据转向田产,淡化人丁。宋元明清户籍沿续此法。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
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节选)
——摘编自尹虹《近代早期英国流民问题及户口管理政策》
材料三
1951年,公安部颁布了旨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在城市进行人口登记。1953年,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并为国营企业招工提供依据,《全国人口登记办法》出台。1958年1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了户口登记、注销、迁移、收养、婚姻、年龄、违法责任等具体细则,标志着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形成。
——摘编自吴学凡《新中国户籍制度70年变迁及其经验》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英国近代户籍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户籍制度建立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户籍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编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域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因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困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贫困治理模式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时代贫困治理模式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为编氓,奉公上,蒙轻减之徵”可知,有户口的人有可能会被征收少一点的赋税,所以大家争相落户,所以隋朝的编户增加,C正确;由材料可知,没有户口的人,“被强家收太半之赋”所以大家争相落户,没有促进人口流动,排除A项;输籍法是隋代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利用这一手段搜刮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悦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没有调整租佃关系,排除B项;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材料中输籍法是为了征收税赋,与均田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
2.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成丁年龄逐渐放宽,入老年龄也逐渐放宽,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赋税的征收,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国家对地方户籍管理高度重视,排除B项;基层行政组织已无法有效运转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傅律》规定,百姓傅籍时,‘匿敖童’‘占癃不审’‘不当老’等弄虚作假行为是不允许发生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则更是明显的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铁证”可知,在有关秦朝户籍管理的律令中,明文禁止“匿敖童”“占癃不审”“不当老”等违法行为,此外秦王下达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命令,这表明秦朝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管理,C项正确;法家思想指导司法实践,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弱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地方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福利机构栖流公所的发展变化。材料说明栖流公所职能增多,管理方式变化,体现了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发生变化,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表现为耕织分离,纺织分离,故排除A项;材料中栖流公所职能增多并不能体现半殖民地化程度,故排除B项;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形成于二战以后,与材料现象无关,故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A、由材料“自发组成的”“凡民户五十家为—社”“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可知,锄社是北方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具有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故选A项;B、锄社是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是农耕经济的表现,排除B项;C、锄社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C项;D、材料强调的是北方地区而非全国,排除D项。故选:A。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被迫放弃许多固有的行政职能”、“地方政府也无力承担,只好转移给地方乡绅和地方宗族等乡族力量来承办”等信息可以得出,这些做法利于基层社会的自治并减轻政府负担,A项正确;材料主干描述的是“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被迫放弃许多固有的行政职能”,并未涉及“政府吏治”问题,题干题支中心词不一致,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利用乡族力量承办一些公共公益事务,仅根据这些信息不能得出“宗族关系已经成为执政的基础”,排除C项;题干材料涉及到的地方政府放权是因为财政困难导致的,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
7.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义仓粮食专用于备荒,可见政府救济的核心是通过义仓粮食用于灾后救济,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唐代政府的立法手段,排除A项;仅凭义仓的设置不足以说明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十分完备,排除B项;题干没有唐代设立义仓与以往备荒措施的对比,无从得出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495年,英国教权高于王权,所以“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1593年,宗教改革后,王权高于教权,由世俗的“治安官管理户籍”1785年,英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经议会许可征税”,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英国户籍管理反映了英国社会政治的变迁,B项正确;材料中英国户籍管理印证了英国社会政治的变迁和发展,但体现不出“致使国家治理体系得以完善”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户籍管理重视对基层社会的司法控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英国户籍管理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
9.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第三方主导参与”“政府协调各方机构和组织”“第三方组织主导实施”可以看出,1940年以来第三方组织在美国社区治理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大多数时间主导着美国社区治理工作,D项正确;从材料中“政府引导”“政府协调各方机构和组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等信息可以看出,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多以协调者角色处于辅助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居民自我管理优先的原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美国社区治理在不同时期治理重点、治理主体及组织形式的变化,反映出美国社区治理紧紧围绕特定社会环境和民众诉求,在继承中不断向前发展,而非左右摇摆,排除C项。故选:D。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德国社会保障立法保护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且主体为劳动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加强社会保障的目的是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故C项正确;材料中受保障主体为劳动者,“覆盖全民”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福利国家制度建立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社会保障制度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34年英国政府降低金钱救济标准,缩小壮年男子救济范围。结合所学可知,1834年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基本确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迫使工人回到工厂劳动,A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福利国家,B项排除;降低救济标准、缩小救济范围不利于缓和阶级矛盾,C项排除;1834年的英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非全面干预经济的思想,D项排除。
12.答案:A
解析:欧洲国家普遍推行社会福利制度,这扩大了政府的财政开支,造成财政赤字过大,故选A项,D项错误。财政赤字的出现并不能说明西欧经济出现严重衰退,B项说法错误。福利制度使低收入阶层受益较大,C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1935年美国正处于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助推美国走出经济危机,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一项社会保障立法,并不能由此说明美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行政机构已“独掌”经济决策权,B项错误。阶级斗争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4.答案:D
15.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改革了旧社会长期存在的陈规陋俗,社会风尚为之一新,显示出人民政权社会治理效能和效率的提升,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改革了旧社会长期存在的陈规陋俗,未体现社会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B项排除;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6.答案:(1)背景:宗法制的破坏,世卿世禄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中小地主阶级的崛起。
特点:选举范围广,开放性强,自下而上;法制化,制度化,规定细密。
(2)原因:世家大族的崛起,地方官僚和豪强控制选举权;皇权专制的强化,外戚宦官势力强大。
影响:使乡举里选制度遭到破坏,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形成;打破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促进了地方自立化的发展,严重动摇了中央集权制,为东汉末期的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
解析:(1)背景:由材料“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种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要点,如宗法制的破坏,世卿世禄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中小地主阶级的崛起。特点:由材料“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要点,如选举范围广,开放性强,自下而上;法制化,制度化,规定细密。(2)原因:由材料一“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及材料二“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戚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郡等地方政。府延伸,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和“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可得出答案要点,如世家大族的崛起,地方官僚和豪强控制选举权;皇权专制的强化,外戚宦官势力强大。影响:由材料“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及“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和“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可得出答案要点,如使乡举里选制度遭到破坏,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形成:打破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促进了地方自立化的发展,严重动摇了中央集权制,为东汉末期的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
17.答案:(1)中国古代:服务于赋役征发;依据由人丁转向田产,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与基层治理直接相关。
英国近代:通过立法逐步确立;管理部门由教会转向政府;与济贫、就业相关。
(2)原因: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3)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服务于经济发展;丰富了国家治理的内涵。
解析:(1)中国古代:根据材料“编制户籍以征收人头税,分派兵役、力役”可得出服务于赋役征发;根据材料“唐代中期以后编制户籍主要依据转向田产,淡化人丁”可得出依据由人丁转向田产,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根据材料“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可得出与基层治理直接相关。英国近代:根据材料“亨利七世法令”“伊丽莎白一世法令”“议会法案”可得出通过立法逐步确立;根据材料“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配偶、子女情况,主教登记在册”“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可得出管理部门由教会转向政府;根据材料“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可得出与济贫、就业相关。(2)根据材料“公安部颁布了旨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可得知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根据材料“1953年,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可得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根据材料“并为国营企业招工提供依据”可概括出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结合材料时间“1953年”“1958年”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3)意义: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考生可综合上述材料从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等角度作答即可。
18.答案:(1)原因:①英国近代社会转型导致的失业问题严重、阶级矛盾突出;②经济危机的冲击;③世界大战对英国社会的破坏;④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2)英国特点:①通过立法措施解决救济;②采取行政救济和收容相结合的方式;③由济贫逐渐到福利保障;④由教会负责实施(自由救济)到政府组织实施(政府干预救济);⑤强调保险的作用。
中国特点:①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②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从国家到地方到基层的协同治理);③扶贫探索模式随改革进度变化;④最终确立发展式扶贫(将贫困治理和“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相结合;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致富能力)
(3)意义:①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②证明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为全球治理贫困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⑤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可归纳出英国近代社会转型导致的失业问题严重、阶级矛盾突出;根据材料“……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可归纳出经济大危机的冲击和二战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可归纳出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2)特点:英国,根据材料“英国颁布《济贫法》”可归纳出通过立法的方式解决;根据材料“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可归纳出采取行政救济和收容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材料“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可归纳出由济贫逐渐到福利保障;根据材料“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可归纳出由教会负责实施到政府组织实施;根据材料“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强调保险的作用。中国,根据材料“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可归纳出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根据材料“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可归纳出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根据材料“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可归纳出扶贫探索模式随改革进度变化;根据材料“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可归纳出最终确立发展式扶贫;根据材料“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可归纳出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相结合。(3)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意义可从体现中国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球治理贫困提供经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时间
成丁年龄
入老年龄
隋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
18
60
大业元年(公元604年)
22
60
唐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21
60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
22
58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
23
60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
25
55
年份
大事记(节选)
1495年
亨利七世: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子女、配偶情况,主教登记在册
1593年
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
1785年
议会法案: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
1883年《疾病保险法》
最初只适用于少数低收入工厂工人,后来发展为凡低收入的农业、林业工人,家庭仆人,公务员,船员及其家属等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
1884年《意外事故保险法》
最初只适用于矿山、采石等危险职业,后扩大到
年薪5000马克以下的所有劳动者
1889年《老年和残疾保险法》
后经修改,规定凡年龄在16岁以上,低收入的工资劳动者都必须参保
年代
大事记
1495年
亨利七世法令: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配偶、子女情况,主教登记在册。
1593年
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
1785年
议会法案: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0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族约”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专题训练--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陈寅恪指出,下表为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基础夯实练56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