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弘德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376485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弘德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376485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弘德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376485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弘德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弘德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弘德中学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分)
1. 甲乙两物体相向运动即两个物体各自朝对方的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运动速度为10 m/s
B. 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C. 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400 m
D. 0-4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2.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B.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能在真空中传播
C. 吹奏长笛时,笛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D. “震耳欲聋”主要描述声音的音调高
3. 下列有关声现象中,能改变响度是( )
A. 改变用力大小敲击鼓面
B. 敲击不同水量的瓶子
C. 改变管中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吹气
D.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
4. 甲、乙两车运动的路程之比为2:3,速度之比为10:9,则甲、乙两车行驶的时间之比为( )
A. 5:3 B. 3:5 C. 2:5 D. 5:2
5. 小明测量自己用的铅笔长度时,记录下6.25,但漏写了单位,这个单位应是( )
A. mm B. cm C. m D. km
6. 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丁声音最有可能是乐音 B. 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 乙和丙声音的音调相同 D. 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7. 下列措施中属于传播过程减弱噪音的( )
A. 开会时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 B. 在学校附近安装喇叭禁鸣标志
C. 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隔音板 D. 放鞭炮时捂住耳朵
8. 现要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如图所示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9. 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的速度大小,则( )
A. 猎豹最大 B. 旗鱼最大 C. 褐海燕最大 D. 三者一样大
10. 下列事例中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 )
A. 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B.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C. 我国在亚丁湾海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
D. 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11. 2020年5月,一同学乘坐公交车去观看第26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暨2020全民抗疫主题灯会时,发现路边树木不停地向后退去,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路边树木 B. 远处高山 C. 公路路面 D. 乘坐的公交车
12. 下列关于误差和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测量中的误差和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B. 测量中的误差和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
C. 测量中的误差是由于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D. 改进实验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13. 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cm。图2中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14. 口技是民间的一种声音艺术,高超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语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现场观众能欣赏到,是因为声音能在______中传播,口技艺人往往通过重拍醒木结束表演,醒木拍得越重,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大。
15. 两个女高音唱歌时,这里的“高”指的是______ 高,观众听到的声音强度不同,是因为声音的______ 不同,能分辨出不同的歌手,是因为她们的______ 不同。
16. 人类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______Hz到______Hz之间,某种昆虫在飞行时翅膀在10s内振动了3500次,人类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17. 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 450
冰
3 230
水(15℃)
1 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1 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 531
铁(棒)
5 200
(1)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推断:
①声速大小可能跟______有关;依据是:______。
②声速大小可能跟______有关;依据是: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则此处海水深度为______ m。
18. 人们常以______(符号_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度,市区内禁止汽车鸣笛是在______减弱噪声。
19. 为测自己的跑步速度,小明在一段长200m的平直道路起点开始计时,跑到终点停止计时,秒表示数如图所示。则小明跑完此段路程用时______s,平均速度为______m/s,为______km/h。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8分)
20.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2)图中AB段的路程sAB=_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tAB=2.5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cm/s。
(3)测量小车从A点出发到达B点所用时间,如果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
(4)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选填“大”或小”)。
(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21. 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过程与结论如图,用音叉和乒乓球进行如下实验:
(1)轻敲256Hz的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该方法是______法。
(2)重敲同一音叉,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有关。
(3)换用512Hz的音叉重复实验,听到声音的音调更高,说明音调与发声体的______有关。
(4)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22. 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2kHz至30kHz之间(1kHz=1000Hz),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kHz到______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6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______m。(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4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2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______m。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答: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为什么?
答:______。
23. 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对此进行了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他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100
1.02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J
铜
(1)小华选用了H、I两根琴弦,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______的关系;同组的小惠选用A、D、F三根琴弦来进行实验,你认为能研究音调与该因素的关系吗?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2)小惠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A、B和______(填写编号)的琴弦。
(3)小华认为:如果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还要添加一根铜琴弦J,请写出它的长度为______cm和横截面积______mm2,该实验用到的方法是______。
24. 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
分析照片可知:
(1)小球在做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所用时间为______秒;
(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3)小球在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_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25. 小明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9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2700m.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的时间为3min。在书店买书停留了2min,又经过10min到达学校。求;
(1)小明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小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6. 一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在距离正前方峭壁440m处鸣笛后继续前进,经过2.5s后听到了从峭壁反射回来的笛声,空气中声速为340m/s。
求:(1)笛声传播的距离;
(2)汽车行驶的距离;
(3)汽车行驶的速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由图像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300m,甲的运动速度为v=st=300m30s=10m/s,故A正确;
B.由图像可知,在0-10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10s-30s,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s出发,故 B错误;
C.由图像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400m-100m=300m,故C错误;
D.由图像可知,在0-10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s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1)由图像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300m,根据v=st计算出速度;
(2)由图像可知,在0-10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10s-30s,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s出发;
(3)由图像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
(4)由图像可知,在10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s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图像中图线的形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再结合选项中的说法,运用速度的公式,可得出正确的选项。
2.【答案】C
【解析】解: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吹奏长笛时,笛声是由笛子内部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震耳欲聋”指声音很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C。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稍慢,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
本题考查了声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声速等,属于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
3.【答案】A
【解析】解:A、改变用力大小敲击鼓面,会增大鼓面振动的幅度,从而会增大响度,故A符合题意;
B、敲击不同水量的瓶子,瓶子和水振动发出声音,且瓶内的水越多,振动的频率越低,相应的音调越低,故B不合题意;
C、对着试管口吹气,管内水量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故C不符合题意;
D、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和频率,以及响度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区分判断声音的特征是中考的重点,也是易错点。
4.【答案】B
【解析】解:由v=st可得甲、乙两车运动的时间之比:
t甲t乙=s甲v甲s乙v乙=s甲v甲×v乙s乙=s甲v乙s乙v甲=23×910=35=3:5。
故选:B。
已知速度之比与路程之比,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甲乙两车行驶的时间之比。
本题考查了求甲乙的时间之比问题,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5.【答案】B
【解析】解: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0-20cm,小明自己用的铅笔6.25 cm较为合理;
故选:B。
根据对铅笔长度的了解,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本题考查了选择长度单位,根据对铅笔长度的了解、进行合理的估计即可正确解题。
6.【答案】D
【解析】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的振动有规律,丁无规律,因此甲、乙、丙为乐音,丁为噪音;故A错误;
B.甲振幅最小,乙和丙振幅相同,故乙、丙响度相同,甲和丙响度不同;故B错误;
C.相同时间内,乙和丙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错误;
D.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波形上下幅度越大,振幅越大。
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7.【答案】C
【解析】解:A、开会时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合题意;
B、在学校附近安装喇叭禁鸣标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合题意;
C、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D、放鞭炮时噪音很大,捂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合题意。
故选:C。
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噪声的减弱办法是针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这三个过程来采取措施的。
8.【答案】C
【解析】解: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应从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线开始测量,A、D选项中的测量方法会使测量值偏小,不符合题意;
B选项直接用刻度尺来寻找圆柱体的直径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一般测量值会偏小,不符合题意;
C选项所示的方法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的直角边所对应的示数即为圆柱体直径的大小。
故选:C。
本题考查刻度尺的使用及常用的特殊测量方法--辅助工具法。
我们可以把C图中展示的特殊测量方法称之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直尺等),可用在不能用刻度尺直接准确测量的一些几何体的高度、直径等物理量的测量中。
9.【答案】C
【解析】解:旗鱼的速度V1=108km/h=103m×1083600s=30m/s;
猎豹的速度V2=S2t2=40m1s=40m/s;
褐海燕的速度V3=S3t3=103m×560s=83.3m/s。
故选:C。
根据V=St求出猎豹和褐海燕的运动速度,将速度单位换算统一,进行比较。
此题考查的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比较,解题的关键是物体速度的换算。
10.【答案】D
【解析】解:
A、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利用的是声音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可以击碎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C、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利用的是声音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可以得到工件内部的有关信息,利用的是声音传递信息。符合题意。
故选:D。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此题考查的是声的利用,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声波传递信息和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
11.【答案】D
【解析】解:该同学乘坐公交车去观看第26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时,以他所乘坐的公交车为参照物时,公交车与路边的树木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他看到路边的树向后运动;以远处高山、公路路面和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时,树木没有位置变化,即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的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物体运动的结果会不同,参照物虽然是任意选取的,但要本着方便的原则,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12.【答案】D
【解析】解:A、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符合题意;
B、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不符合题意;
C、误差是受测量工具的精密程度、实验方法、实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是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所以不符合题意;
D、是减小误差的方法,符合题意;
故选:D。
误差是受测量工具的精密程度、实验方法、实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是不可以避免的;错误是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
此题考查的是误差和错误产生的原因及其区别,还有减小误差的方法。
13.【答案】B 1.35 0.1 337.5
【解析】解:由图1可知,A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A错误,B读数时视线正确;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1.35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1.35cm;
图2中,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7.5s,即337.5s。
故答案为:B;1.35;0.1;337.5。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和秒表使用,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我们要熟练掌握使用和读数方法。
14.【答案】音色;空气;响度
【解析】解:
口技演员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音色;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语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醒木拍得越重,桌面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故答案为:音色;空气;响度。
(1)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要模仿某人的声音,需要模仿者的声带发声特点尽可能接近被模仿者;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跟振幅、距声源的远近、分散程度有关,振幅越大、距声源越近、声音越集中,响度越大。
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特性的应用和声音传播的条件,属于声现象中的重要知识点,要熟练掌握基本特点或规律。
15.【答案】音调 响度 音色
【解析】解:两个女高音唱歌时,这里的“高”指的是音调高,观众听到的声音强度不同,是因为声音的响度不同,能听出不同歌手唱同一首歌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声音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音调;响度;音色。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人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发声体,是根据发声体的音色来区分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6.【答案】20 20000 能
【解析】解: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昆虫的翅膀在10s内振动了3500次,
f=3500次10s=350Hz,
350Hz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
故答案为:20;20000;能。
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题。
17.【答案】(1)①介质的温度; 同一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速不同;②介质的种类;声速在不同介质中不一样;
(2)3062
【解析】解:
(1)①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声音在 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故可以看出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
②据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可以看出,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有关;
(2)声音在温度为25℃的海水中的速度v=1531m/s,
声音从海面到海底时间t=4s2=2s,
由v=st得海水深度为:
s=vt=1531m/s×2s=3062m。
故答案为:(1)①介质的温度; 同一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速不同;
②介质的种类;声速在不同介质中不一样;(2)3062。
(1)根据表中信息总结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固体的传声速度大于液体、气体中的传声速度;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温度越高,传声速度越快。
(2)从表中查出声音在温度为25℃的海水中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海水深度。
此题考查的是声速的影响因素、回声测距的知识,学会分析数据表,得到物理规律,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18.【答案】分贝 dB 声源处
【解析】解:声音的强度大小通常用分贝dB来量化,其符号是dB;市区内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分贝;dB;声源处。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其单位是分贝;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了声音强度的单位以及减弱噪声方法的应用,属声学基础题。
19.【答案】40 5 18
【解析】解:(1)由图可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min;偏向“1”一侧,说明大表盘的读数应读大于30s;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0s,则该秒表的读数为0min+40s=40s,因此小明跑完此段路程用时40s;
(2)平均速度为:v=st=200m40s=5m/s=18km/h。
故答案为:40;5;18。
(1)秒表读数时需注意:小圈中数字的单位是min,大圈中数字的单位是s,大圈和小圈中的时间和即为此时的时间;
(2)根据v=st算出平均速度,根据1m/s=3.6km/h进行换算。
本题考查秒表的读数、速度的计算、速度单位的换算,知道秒表读数时:小圈中数字的单位是min,大圈中数字的单位是s,大圈和小圈中的时间和即为此时的时间;
20.【答案】v=st 50.0 20 大 小 不正确
【解析】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v=st;
(2)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段的路程sAB=100.0cm-50.0cm=50.0cm,tAB=2.5s
AB段的平均速度vAB=sABtAB=50.0cm2.5s=20cm/s;
(3)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计时间偏小,根据公式v=st可知,在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小,速度就会偏大;
(4)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
(5)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下半程的时间,故他的做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1)v=st;(2)50.0;20;(3)大;(4)小;(5)不正确。
(1)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v=st;
(2)由图读出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
(3)让小车过了A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平均速度会偏大;
(4)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5)计算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要用下半程的路程除以下半程用的时间。
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st求出平均速度。
21.【答案】振动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转换 振幅 频率 空气可以传声
【解析】解:(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当与乒乓球接触时,会把乒乓球弹起;实验过程中通过乒乓球弹开的幅度,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易于观察,用到转换法;
(2)当敲击音叉的力增大时,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时,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通过实验可以判断物体振幅是不同的,说明了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而且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故换用512Hz的音叉重复实验,音叉振动的更快,故听到声音的音调更高,这说明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4)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两个音叉之间是空气,所以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故答案为:(1)振动;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转换;(2)振幅;(3)频率;(4)空气可以传声。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音叉的振动转换成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这里用到转换法;
(2)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时,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据此得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4)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是一道基础题。
22.【答案】解:(1)小明骑车从家到书店的路程:s1=900m,所用的时间:t1=3min=180s;
小明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s1t1=900m180s=5m/s;
(2)小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全程的路程:s=900m+2700m=3600m,小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全程的所用的时间:t=3min+2min+10min=15min=900s;
小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全程的平均速度:v=st=3600m900s=4m/s。
答:(1)小明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5m/s;
(2)小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全程的平均速度是4m/s。
【解析】(1)由题意可知,骑车从家到书店的路程和时间,利用v=st可以计算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2)由题意可知,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和时间,利用v=st可以计算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在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的时候,中间停留的时间也要计算在内。
23.【答案】解:(1)由v=st可得,5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s1=v1t=340m/s×2.5s=850m,
(2)因汽车行驶的距离和声音传播的距离之和等于鸣笛处到峭壁距离的2倍,
声音,汽车2.5s内行驶的路程:
s2=2s-s1=2×440m-850m=30m,
(3)汽车行驶的速度:
v2=s2t=30m2.5s=12m/s。
答:(1)笛声传播的距离为850m;
(2)汽车行驶的距离30m;
(3)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2m/s。
【解析】(1)根据s=vt求出2.5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2)根据“汽车行驶的距离和声音传播的距离之和等于鸣笛处到峭壁距离的2倍”求出汽车2.5s内行驶的路程;
(3)根据v=st求出汽车行驶的速度。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鸣笛时汽车与峭壁距离的2倍。
24.【答案】12 20 4500 6900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解:
(1)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即20kHz)之间的声音,由题知声呐发射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2kHz~30kHz之间;因此人耳听到的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范围为:12kHz~20kHz。
(2)①由v=st得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总距离为:s=vt=1500m/s×6s=9000m
由于声波是反射回来的信号,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12s=12×9000m=4500m;
②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变大。
2分钟=120s。
由v=st可得,2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sB=vBt=20m/s×120s=2400m,
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s2=s1+sB=4500m+2400m=6900m;
(3)月球周围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用声呐技术无法测量物体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1)12;20;(2)①4500;②6900;(3)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
(2)①根据回声测量距离的原理,结合速度公式,来进行计算。
②潜艇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返回的声波频率改变。
②首先求出2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然后再加上原来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即可;
(3)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无法使用声呐。
本题综合性很强,考查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计算距离时,注意回声测距需要计算单程的长度,这一点容易失误。
25.【答案】长度 能 C 80 1.02 控制变量法
【解析】解:(1)小华选用了H、I两根琴弦,同种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长度的关系;同组的小惠选用A、D、F三根琴弦来进行实验,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能研究音调与长度的关系。
(2)小惠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应该保证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所以应选A、B和C。
(3)小华认为:如果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此时应该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材料的种类,此时应该选择G、H、J,还要添加一根铜琴弦J,它的长度为:为80cm和横截面积1.02mm2,该实验用到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答案:(1)长度;能;(2)C;(3)80;1.02;控制变量法。
(1)在探究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利用控制变量法。
(2)在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时,不同材料可以验证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本题属于基础性题目。
26.【答案】变速 1 小于 EF C
【解析】解:(1)由图1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小球从A点到F点运动的时间为:t'=0.2s×5=1s;
(2)从B点运动到D点的距离为s1=4.50cm-0.50cm=4.00cm;
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时间t1=0.2s×2=0.4s;
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vBD=s1t1=4.00cm0.4s=10.00cm/s;
小球从A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s=12.50cm;
小球从A点到F点运动的时间为:t=0.2s×5=1s;
小球从A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vAF=st=12.50cm1s=12.50cm/s;
故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小于小球从A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3)根据图示可知,相同时间内,EF两点间的路程最大,因此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由照片中小球的运动轨迹可知,小球运动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图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变速;1s;(2)小于;(3)EF;(4)C。
(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如果不相等,则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由图判断相等时间内小球的路程关系,然后判断小球的运动性质;
每两点间的时间为0.2s,则可得到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所用时间;
(2)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而每两点间的时间为0.2s,则可知从B点运动到D点、从A至F的总时间,则由速度公式可求得小球的平均速度,然后比较大小即可;
(3)根据相同时间比较路程即可判断平均速度的最大值;
(4)小球是在做加速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是逐渐变大的,由此选出图象。
此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比较速度快慢的方法以及分析图象的能力,这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需要掌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综合能力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弘文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岐石中学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综合能力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