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376661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376661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376661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
展开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
考试范围:全册;考试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54.0分)
1. 对速度公式v=st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
D. 一定时间内,平均速度越大的通过的路程越小
2. 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 1.7m=1.7m×100cm=170cm B. 2h=2×60s=120s
C. 85dm=85÷100m=0.85m D. 850mm=850×10−3m=0.85m
3. 2018年2月,世界首位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来到中国,并做客央视《对话》节目,与主持人对话。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主持人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 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D. 可以根据音色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
4. 每年高考和中考期间,社会各界都努力为考生创设良好的环境,防止噪声的危害是一项重要工作。下列关于考试期间控制噪声的说法和做法正确的是( )
A. 考场周围可以大声播放音乐,因为音乐不属于噪声
B. 考场附近禁止车辆行驶和鸣笛,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
C. 关闭门窗可以完全消除噪声,因为固体不能传声
D. 干扰的声音不可能完全杜绝,若在考场内听到80dB的噪声应属于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5. 下表为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固态氮
固态氧
固态酒精
固态水银
熔点/℃
−210
−218
−117
−39
物质
液态氮
液态氧
液态酒精
液态水银
沸点/℃
−196
−183
78
357
A. 在−190℃时氮是液态
B. 将氮和氧放在−200℃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慢慢提高环境的温度,氮气会比氧气更快分离出来
C. 在标准大气压下,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D. 将液态氮置于25℃的环境中,液态氮会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6. 下图中有关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冰是凝固形成的,需要吸收热量 B. 雾是液化形成的,会放出热量
C. 霜是凝华形成的,需要吸收热量 D. 雪是升华形成的,会放出热量
7. 墙角倾斜放置了一个与水平面夹角为45°的平面镜,小球以v=2m/s的速度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小球在平面镜中的像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分别是( )
A. 水平向左,2 m/s B. 水平向左,1 m/s
C. 竖直向上,1 m/s D. 竖直向上,2 m/s
8. 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总是叉向鱼的下方,能说明这一现象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9. 关于下图对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利用倒车雷达判断障碍物的距离,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B. 放在正在发声的扬声器旁燃烧的蜡烛的烛焰在跳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 图中所示凸透镜成像规律与投影仪成像规律相同
D. 利用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
10. 小军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如图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的虚像 B. 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正立的像
C. 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放大的像 D. 该实验现象能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11. 甲、乙两种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则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是( )
A. 8∶1 B. 4∶3 C. 4∶1 D. 2∶1
12. 小明同学在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按正确步骤操作时出现了图所示的情况,接下来他应该( )
A. 调节平衡螺母 B. 取下5g砝码
C. 移动游码 D. 取下5g砝码后再移动游码
13. 如图是小华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时,拍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s闪拍一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 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4.5cm
C. 小球在DF段做匀速直线运动
D. 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m/s
14. 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在同一间音乐室里同时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响度相同 B. 音调相同
C. 音色相同 D.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同
15. 下列措施中,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A. 盖上酒精灯的灯帽 B. 用地膜覆盖育有秧苗的农田
C. 用电吹风机吹头发 D. 把新鲜的苹果装入密封袋保存
16. 小羽同学在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没有水的碗里,把碗放在桌子上并慢慢向远处推移,直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保持头部不动,缓缓地向碗中倒水,水倒到一定程度时,小羽又重新看到碗底的硬币了。用作图方法说明这个结论,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正确反映小羽看到水中硬币的是( )
A. B.
C. D.
17. 图中N是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暗盒,盒内有水平向右的平行光,P为暗盒右侧平面上的一个圆孔,M是一个与暗盒右侧平面平行的相间一定距离的光斑。若从外径与圆孔P相同的厚平板玻璃、凸透镜、凹透镜这三个光学器件中取一个嵌入圆孔P中,发现在光屏M上呈现一个比圆孔P大的圆形光斑,则嵌人圆孔P的那个光学器( )
A. 只能是凹透镜 B. 只可能是凹透镜或厚平板玻璃
C. 只可能是凹透镜或凸透镜 D. 凹透镜、凸透镜、厚平板玻璃都有可能
18. 小军想判断一金属块的材质。他先测得该金属块的体积为20 cm3,再用调好的天平测量该金属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他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金属块的密度,通过查表可知此金属可能是 ( )
物质名称
密度ρ/(kg·m−3)
铝
2.7×103
铁
7.9×103
铜
8.9×103
银
10.5×103
A. 铝 B. 铁 C. 铜 D. 银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9. 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和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所用时间之比为4:3,则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 ;若它们通过相同的路程,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 。
20. 如图所示,“入班即静”要求同学们在教室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轻声”是指声音的 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的。
21. 小杨同学在“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特点”的实验中,画出了“温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知,海波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海波在第10 min时处于 (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22. 由不同材料组成的a、b、c三个实心物体,它们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密度最大的是______(选填“a”、“b”或“c”)物体,它的密度是______kg/m3。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3. 如图所示的AB、CD是同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你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用作图方法确定发光点S的位置。
24. 如图所示,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一个焦点重合,请根据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出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每空一分)
25. 小刚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
(1)他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桌面上,用一根细线悬挂一个轻质小球贴近闹钟上方的铃铛,小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______.
(2)他又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这是在描述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______.
(3)小刚将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______,小刚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这一举措属于______(填减弱噪声的方法).
26. 小永同学为了测量永春老醋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如图甲所示。
(1)把天平放在_______,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然后调节_______,使天平横梁平衡。
(2)接下来进行以下3项操作:
A.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m1;
B.将待测老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m2;
C.将烧杯中老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V;
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3)由图乙知,老醋的体积为_______㎝3,老醋的密度是___________g/㎝3=____________㎏/m3。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3.0分,27题7分,其他题均8分)
27. 一辆小汽车沿隧道向前匀速直线行驶,在距隧道口山崖740m处鸣笛,司机经4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听到回声时汽车通过的路程;
(2)汽车的行驶速度。
28. 某些特殊时刻,地球、金星、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这时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一样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天文学称之为“金星凌日”。2012年6月6日上演的“金星凌日”是直到2117年以前所能看到的最后一次,凌日时间长达6小时。此时科学家在地球向金星发射激光,经过2min后接收到从金星反射回来的信号。(光速取3×108m/s)
(1)求金星到地球的距离?
(2)若一辆轿车以100km/h的速度不停地跑,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走完金星和地球这段距离?
(3)小明同学查资料得知太阳的光大约经过8min到达地球,请你计算发生金星凌日时金星与太阳的距离?
29. 小华家的晒谷场上有一堆稻谷,体积为4.5m3,为了估测这堆稻谷的质量,他用一只空桶平平地装满一桶稻谷,测得桶中的稻谷的质量为10kg,再用这只桶装满一桶水,测得桶中水的质量为9kg,求:
(1)桶的容积是多少?
(2)稻谷的密度是多少?(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
(3)这堆稻谷的总质量约为多少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概念及其公式的了解与掌握,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不变的,与路程长短和时间长短无关。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是由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决定的;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
A.运动路程越长,但不知道时间大小,速度不一定大,故A错误;
B.运动时间越短,但不知道路程大小,速度不一定大,故B错误;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之比是一定值,也就是其速度大小是不变的,所以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故C正确;
D.由路程公式s=vt可知,一定时间内,平均速度越大的通过的路程越大,故D错误。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此题难度不大,但审题时一定要仔细,特别是各个单位。
【解答】
A.“1.7m×100cm”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故A不正确;
B.进率不正确,应为:2h=2×3600s=7200s,故B不正确;
C.不正确,应为:85dm=85×110m=8.5m,故C不正确;
D.过程及进率符合要求,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D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C错误;
D、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色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4)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速和乐音特征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4.【答案】B
【解析】解:
A、考场周围可以大声播放音乐,音乐会影响学生的考试,属于噪声,故A错误;
B、考试期间学校周围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B正确;
C、关闭门窗可以不能完全消除噪声,因为固体能传声,故C错误;
D、30dB~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故D错误。
故选:B。
(1)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休息、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2)有效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声音的强弱等级用分贝来表示。0dB是人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生活、影响工作;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超过150dB的噪声环境,会使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本题考查了噪声的控制、噪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声音的大小,属于基础题。
5.【答案】B
【解析】解:A、氮的熔点是−210℃,沸点是−196℃,−190℃高于氮的沸点,所以是气体,故A错误;
B、氮的沸点是−196℃,氧的沸点是是−183℃,随着升温,氮会先沸腾,变成气体分离出来,剩下液态的氧,故B正确;
C、酒精的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高于酒精的沸点,酒精会变成气体,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故C错误;
D、液态氮置于25℃的环境中,液态氮会不断吸热,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A、比较−190℃和氮的沸点的大小就可知道物体的状态;
B、氮的沸点是−196℃,氧的沸点是是−183℃,随着升温,氮会先沸腾,变成气体分离出来,剩下液态的氧;
C、酒精的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高于酒精的沸点,酒精会变成气体,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D、液态氮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故D错误;
本题考查了沸点和熔点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6.【答案】B
【解析】解:A、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放热.此选项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放热.此选项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放热.此选项错误;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放热.此选项错误.
故选B.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类型及其吸放热的判断,是中考热学基本题型的考查,掌握物质前后状态的变化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
【分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灵活动用,大小相同、连线垂直、距离相等,就可以理解为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思考可知,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像的运动路线与物的运动路线也应该对称,据此判断像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解答】
解:物体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像关于物相对于镜面对称,如图所示:
;
像的运动轨迹与物的运动轨迹也相对于镜面对称,由数学知识可知,平面镜中小球的像的运动方向是竖直向上的,速度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相同,也为2m/s;
故ABC不正确、D正确。
8.【答案】B
【解析】解: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
所以有经验的渔民应该用鱼叉瞄准看到鱼的下方位置,才能将鱼叉到;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A、C、D选项光的传播方向错误,只有B选项正确。
故选:B。
(1)鱼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水面偏折,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鱼”位置升高了;
(2)根据光线的传播方向及入射角与折射角间的关系分析各光路图,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本题考查了光折射的光路图,知道看水中鱼时,光的传播方向,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9.【答案】C
【解析】解:A、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
B、扬声器发声时,放正旁边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B正确;
C、图中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原理相同,故C错误;
D、街角处利用凸面镜利用了光的反射,可以扩大视野,故D正确。
故选:C。
(1)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即可解答;
(3)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了与声、光现象相关的多个知识点,对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并深入理解,是解答的关键。
10.【答案】C
【解析】解: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物距为50cm−35cm=15cm,则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所以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故C正确。
已知凸透镜焦距,首先求出物距,然后根据物距与焦距的大小关系得出成像特点及应用。
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根据实验中物距,判断成像的特点与规律是解答的关键。
11.【答案】A
【解析】解:由图象可知,当V甲=1cm3时,m甲=8g;当V乙=4cm3时,m乙=4g,
则两种物体的密度分别为:
ρ甲=m甲V甲=8g1cm3=8g/cm3,ρ乙=m乙V乙=4g4cm3=1g/cm3,
则ρ甲:ρ乙=8g/cm3:1g/cm3=8:1。
故选:A。
从图象中读出任意一组数据,根据ρ=mV求出两物体的密度,然后得出两者的密度之比。
本题考查了密度比值的计算,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关键。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气托盘天测量物体的质量,难度不大。
在称量中,千万不能移动平衡螺母,当指针向哪侧偏,说明哪侧的物体质量重,故只能靠增加或减少砝码或移动游码来调节天平的平衡。
【解答】
当称量物体质量时,指针右偏,说明天平右端下沉,游码不在零刻度,游码已经移动,故应该是向左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该刻度尺1cm之间有10小格,所以分度值为1mm,故A错误;
B.B点读数为0.50cm,D点读数为4.50cm,所以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
s=4.50cm-0.50cm=4.00cm
故B错误;
C.由图可知,EF和DE这两段所用时间相同,EF的距离大于DE距离,由v=st可知,小球在DF段做加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C点读数为2.00cm,E点读数为8.00cm,所以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通过的路程为
s′=8.00cm-2.00cm=6.00cm=0.06m
由于每隔0.2s闪拍一次,所以C点运动到E点所用时间为0.4s,由v=st可知,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
v′=s′t=0.06m0.4s=0.15m/s
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C
【解析】
A、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它决定了声音的响度;观察图示可知,甲、乙、丙的振幅相同,所以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故A正确;
B、相同时间内,甲、乙、丙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B正确;
C、由图可知,甲、乙、丙的波形是不同的,即乐器发声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频率、响度无关,所以三种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能够搞清影响声音三特性的因素。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有关。
此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三要素及区别,有关这几个概念要注意区分。
15.【答案】C
【解析】解:A、酒精极易蒸发,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就可以减小酒精与外界的接触,从而减少酒精的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地膜覆盖育有秧苗的农田,控制了蒸发的表面积和空气流动,可减慢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用电吹风吹干湿头发,即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又使液体表面的温度升高,蒸发加快,故C符合题意;
D、把新鲜的苹果装入密封袋保存,即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又控制了表面空气的流动,所以会使蒸发减慢,利于保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有三种,即: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以及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认真分析四个选项中给出的措施,对照加快液体蒸发的三个条件进行判断。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难度不大,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是解答此类的关键。所以在解答时,要细心分析各选项内容,从中提取出与三个因素相关联的有用信息,从而确定对蒸发是加快还是减慢。
16.【答案】A
【解析】
【分析】
发生光的折射时,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并且光路是可逆的,当我们用眼睛看水中物体时,物体所反射的光进入到了我们的眼睛,才看清物体。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规律的掌握情况,同时要求学生会根据折射规律正确完成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答】
根据折射规律,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
当我们用眼睛看水中物体时,物体所反射的光进入到了我们的眼睛,才看清物体。故选项BD光线方向错误;选项AC光线方向正确,但C选项折射光线没有发生偏折,故C错误,只有选项A图是正确。
故选:A。
1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与焦距的关系以及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当焦距越小时,透镜的折光能力就越强。
平板玻璃、凸透镜、凹透镜这三个光学器件中取一个嵌入圆孔P中,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以及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平板玻璃对光线即没有会聚也没有发散作用,来分别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
①当在P处嵌入一个凹透镜时,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光斑要比圆孔P大。
②当在P处嵌入一个焦距很小的凸透镜时,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光线在PM之间很快会聚,继续传播又会发散,所以光斑也可能要比圆孔P大。
③当在P处嵌入一个时平板玻璃时,因为平板玻璃对光线即没有会聚也没有发散作用,所以光斑与圆孔P一样大。
因此嵌人圆孔P的那个光学器可能是凹透镜也可能是凸透镜。
故选:C。
18.【答案】A
【解析】解:
根据天平的读数方法可知,金属块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刻度值,即m=50 g+4 g=54 g,又因为金属块的体积V=20 cm3,则金属块的密度ρ=mV=54g20cm3=2.7g/cm3=2.7×103kg/m3;查表可知,该金属块的密度与表中铝的密度相同,故其可能是铝。
19.【答案】15:8 8:15
【解析】解:已知s甲:s乙=5:2,t甲:t乙=4:3;
由v=st可得,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v甲v乙=s甲t甲s乙t乙=s甲s乙×t乙t甲=52×34=158;
当路程相等时,时间与速度成反比,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8:15。
故答案为:15:8; 8:15。
已知路程和时间之比,根据v=st求出速度之比;再根据路程相等时,时间与速度成反比,即可求出时间之比。
本题考查速度和时间的计算,关键会灵活应用速度的计算公式,会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比值关系。
20.【答案】响度;
声源;
【解析】略
21.【答案】晶体
液态
【解析】解:由图象知,海波熔化(BC)段、凝固(EF)段过程,温度不变,可见海波是晶体。第10 min时,海波处于图象中DE段,此时的海波尚未凝固,处于液态。
22.【答案】c 2×103
【解析】解::由图象可知,当a、b、c三种物质体积相同时,c的质量最大,由ρ=mV可知,c物质的密度最大;
由图象可知,当体积Vc=2cm3时,c物质的质量mc=4g,c物质的密度:ρc=mcV =4g2cm3=2g/cm3=2×103kg/m3。
故答案为:c;2×103。
确定密度最大的物质时,可取相同体积比较质量,质量最大的密度最大;从图象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计算该物质的密度;
本题考查了利用图像解决密度的相关问题,难度一般。
23.【答案】或
【解析】
【分析】
首先要知道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其次能根据反射定律作出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确定交点为发光点S的位置。
反射和入射遵循反射定律的内容,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反射定律的图解题时,严格按反射定律去做图。
【解答】
解:过两个反射点垂直镜面作出两条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条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交点为发光点S所在的位置。
本题也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先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再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连接SA、SC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
24.【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透镜光路图。
已知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一个焦点重合,根据图示判断是哪个焦点重合;在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1)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解答】
凸透镜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且这两个焦点关于光心对称,同理凹透镜也是如此;
已知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一个焦点重合,则由图可知是凸透镜的右焦点和凹透镜的左焦点重合,
过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要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要过凹透镜的虚焦点,据此作图,如下图所示:
25.【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响度;真空不能传声;
(3)液体可以传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析】解:
(1)当轻质小球接触发声的铃铛时,小球被弹起,所以发声的音叉应该在振动,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声音变小,指声音的响度小;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这说明了水能够传播声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液体能够传声;
小刚同学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属于在人耳处减弱了噪声.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响度;真空不能传声;
(3)液体可以传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2)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通过音色能辨别;
物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
①防止噪声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②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本题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组合在一起,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是一道好题,中考常考的题型.
26.【答案】(1)水平桌面上 平衡螺母
(2)BCA
(3)40 1.125 1.125×103
【解析】
【分析】
(1)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横梁平衡;
(2)量筒中老醋的质量,应用图乙中杯与醋的总质量m2减去图甲中杯与剩余醋的质量m1;
(3)老醋的密度可用密度的公式计算得出。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以及学生对密度计算的正确理解,是中考的常见题型,难度不是很大。
【解答】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表示横梁平衡;
(2)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应该首先测量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m2,把适量的老醋倒入量筒中,读出其体积V,再测量出烧杯和剩余老醋的质量m1;
(3)图乙量筒中老醋的体积V=40cm3,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m2=82.4g,图甲中烧杯和剩余老醋的质量m1=37.4g,量筒中老醋的质量m=45g,所以老醋的密度ρ=mV=45g 40cm3=1.125g/cm3=1.125×103kg/m3 。
故答案为:(1)水平桌面上;平衡螺母;(2)BCA;(3)40;1.125;1.125×103。
27.【答案】解:(1)由v=st可得4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4s=1360m,
因声音传播的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等于鸣笛处到山崖距离的2倍,
所以,听到回声时汽车通过的路程:
s车=2s−s声=2×740m−1360m=120m;
(2)汽车的行驶速度:
v车=s车t=120m4s=30m/s。
答:(1)听到回声时汽车通过的路程为120m;
(2)汽车的行驶速度为30m/s。
【解析】(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s=vt求出4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根据声音传播的距离和汽车行驶距离之和等于鸣笛处到山崖距离的2倍求出听到回声时汽车通过的路程;
(2)知道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时间,根据v=st求出汽车的行驶速度。
本题考查了回声测距离的应用,明白声音传播的距离和汽车行驶距离之和等于鸣笛处到山崖距离的2倍是关键。
28.【答案】解:(1)激光从地球到金星的时间t1=2min2=1min=60s,金星到地球的距离为s1=vt1=3×108m/s×60s=1.8×1010m;
(2)金星到地球的距离为s1=1.8×1010m=1.8×107km,轿车走完金星和地球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为t2=s1v2=1.8×107km100km/h=1.8×105h;
(3)8min=480s,
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为s2=vt2=3×108m/s×480s=1.44×1011m,
金星与太阳间的距离为s=s2−s1=1.44×1011m−1.8×1010m=1.26×1011m。
【解析】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
(1)根据2min接收到从金星返回的信号,计算出激光从地球到金星的时间;利用s=vt计算路程;
(2)利用v=st计算速度;
(3)利用s=vt计算出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根据地球与金星间的距离,即可计算出金星与太阳间的距离。
29.【答案】解:
(1)根据ρ=mV可得桶的容积为:
V=V水=m水ρ水=9kg1.0×103kg/m3=9×10−3m3;
(2)桶中稻谷的体积为V0=V=9×10−3m3,
稻谷的密度:
ρ=m0V0=10kg9×10−3m3≈1.11×103kg/m3;
(3)这堆稻谷的总质量:
m总=ρV总=1.11×103kg/m3×4.5m3=5×103kg=5t。
答:(1)该桶的容积为9×10−3m3;
(2)这堆稻谷的密度为1.11×103kg/m3;
(3)这堆稻谷的总质量为5t。
【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求体积、密度、质量,注意:空桶平平的装满一桶稻谷时稻谷的体积就等于装满水水的体积。
(1)用桶装水和装稻谷时,体积相同.已知水的质量和密度,根据公式ρ=mV,求出水的体积;知道水的体积,也就知道桶的容积和一桶稻谷的体积;
(2)知道一桶稻谷的体积和质量,可以求出稻谷的密度;
(3)根据m=ρV求出一堆稻谷的质量。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