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卷-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新高考专用)(考试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基础卷-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新高考专用)(考试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基础卷-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新高考专用全解全析版docx、基础卷-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新高考专用考试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B 2.C 3. ①材料一中指出父母与孩子聚居于一处,子女对父母要孝(摸熟父母性格,承父母欢心);②材料二中指出家庭主轴是在父子之间,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③材料三中指出亲子是由生育所形成的血缘关系,实行父死子继的血缘继替。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不管在怎样的团体里……”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C.“完全不同”说法绝对化,中西家庭都是“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D.“严格的血缘规定人和人的权利与义务由……的亲属关系来决定”错误,材料三第一段说的是“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而中国乡土社会中夫妇是配轴,是临时性的”错误,材料二第五段说的是“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一说“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由此可知,材料一中指出父母与孩子聚居于一处,子女要摸熟父母性格,承父母欢心。材料二说“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由此可知,材料二中指出家庭主轴是在父子之间,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材料三说“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由此可知,材料三中指出亲子是由生育所形成的血缘关系,实行父死子继的血缘继替。4.B 5.①“笑着”体现新媳妇对通讯员冒冒失失的行为表示理解,“赶忙找针拿线”表现她对通讯员的关心。②“没看见”“没听到”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牺牲的无限悲痛,“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表现新媳妇为之前没有给通讯员补上破洞感到遗憾、愧疚和对通讯员的崇敬。 6.①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②用白色的百合花象征新媳妇淳朴、善良、纯真、高洁的优秀品质,赞颂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③象征通讯员牺牲自己保全他人崇高的英雄壮举,象征了他崇高的人格美。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表达通讯员……看不起新媳妇”错。通讯员的话表达的是没有借到被子的不满,并没有看不起新媳妇。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新媳妇“笑”是因为“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斯’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通讯员慌慌张张的冒失行为引发了她的笑;“赶忙找针拿线”是动作描写,写新媳妇的关心的通讯员,赶紧为他补衣服。由“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可知,此时,通讯员已牺牲,手都冰冷了,但是新媳妇一点也不害怕,“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写新媳妇仿佛没听到“我”和医生的对话,只是一味沉浸在痛苦里,“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细致描写新媳妇的动作,因为前面没有给通讯员补上破洞,如今通讯员却已牺牲,新媳妇内心遗憾愧疚,同时,“细细地”“密密地”也表现了新媳妇补破洞时对通讯员的崇敬之情。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百合花”是纯洁美好的象征。文中描写了两个人物的美好精神世界。一个是小通讯员,在跟新媳妇借被子时,他是个腼腆害羞的年轻人;在面对敌人时,他是勇敢无畏的战士。文章通过担架员之口这样描写他,“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这个年轻人牺牲了自己,保全了他人,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而题目百合花象征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一个是新媳妇,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但当“我”向她借被子时,“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她把自己的新被子借给我们,并且后来到包扎所给“我”打下手时,她亲手把自己的被子“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再后来小通讯员牺牲,新媳妇亲自把被子铺进棺材,“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被子上那纯洁的百合花,也象征着新媳妇淳朴、善良、纯真、高洁的优秀品质,赞颂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另外,这百合花也象征着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老百姓把被子借给伤员使用,战士为了保护百姓而牺牲。最后这条百合花被子被新媳妇铺在棺材底给牺牲了的通讯员盖,百合花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7.C 8.D 9.B 10.(1)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2)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 11.①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甲文中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②乙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如“积土”“积水”等,说明学习要注重积累。“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又如“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需要专一。③丙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例子和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徐行却立”“处静观动”结构一致,各自断开,且内部都是并列结构,“徐行”“却立”和“处静”“观动”各自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乱绳”是“解”的宾语,为偏正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相同的”错。苏轼的名、字关系是相关,韩愈的名、字关系是相反,两者是不同的。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错。应该是“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而不是先“以众说互相诘难”。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纷错”,纷乱错杂;“遽”,匆忙急促;“取舍于其间”,状语后置句,于其间取舍。(2)“不必”,不一定;“闻”,懂得;“专攻”,专门研究。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①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意思是,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②乙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此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③丙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参考译文: (甲)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乙)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丙)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12.B 13.C 14.D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A. 唧唧:人的叹息声。句意: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叹息。C. 翻作:重新创作。句意: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D. 向前:原来的。句意:凄凄切切不再像原来的那种声音。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却”,动词,往后退。句意: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A. “却”,动词,击退。句意:李牧接连击退了(秦军的进攻)。B. “却”,与“了”连用构成“了却”一词,完成。 句意: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C. “却”,动词,往后退。 句意:蔺相如于是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站定。D. “却”,连词,“却”字在诗里有转折的作用,李商隐憧憬与妻子重新剪烛夜谈,可以理解为“再”。此处“却话”则是重头谈起的意思。句意:那时再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中“反问”说法错误。应是设问。故选D。15.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岌,佩。16.A 17.①近处的蛙声;②迎来了沉静的秋雨。 18.①原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雨拟人化,更加形象生动;②原文表达的感情更充沛,尤其是感叹句的运用,表达了对秋雨到来的强烈的欣喜之情,更能感染人。 【解析】1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使用。文中“热烈而又粗犷”“杂草争先恐后地疯长着”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豆粒般的雨点”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撕裂天空的闪电”等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另外,文中并没有使用借代、反复的修辞手法。故选A。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连贯的能力。①处,根据横线前的“蝉与蛙叫得更响了,远处的蝉声”以及横线后的“一起奏起了夏天的交响曲”可知,此处应填“近处的蛙声”之类的内容。②处,由横线后的“这沉静的秋雨”和横线前的“终于”可知,此处应填“迎来了沉静的秋雨”之类的内容。1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对比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和修改后的句子,寻找表达的不同点,然后分析二者在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分析出表达效果的不同。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为感叹句,不仅生动,抒情意味也更浓。修改后没有了拟人的修辞,没有了感叹,句子变得平实普通,由此即可分析出原句表达效果上的优势。19.A 20.C 21.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古园当人来写,为地坛赋予了人的特点和情感。②通过写地坛对自己的等待来反照自己对地坛的情感,更凸显出自己与地坛的缘分以及地坛对作者的慰藉。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矗立:高耸地立着。坐落:土地或建筑物的位置(在某处)。语境中“地坛”并非“高耸”,应选“坐落”。②失魂落魄:形容极度惊慌、心神不宁的样子。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指人之将死,也形容精神恍惚。文中是说史铁生由于双腿残废而失去了精神,心神不宁,对生活产生了绝望。所以应选“失魂落魄”。③一成不变:经形成,不再改变。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含贬义。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太阳循着不变的路途”不含贬义,应选“亘古不变”。④弥散:指烟雾、气味等向四周扩散,分散开。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文中是说园中充满了光芒,应选“弥漫”。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重复赘余。“大约……”和“……多”不能同时连用,去掉一个;一个是结构混乱,句式不一致,把“一段段高墙坍圮了”改为“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以“等”“历尽沧桑”来描写古园,赋予地坛以人的特点,这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地坛“为了我,在那儿等了四百多年”,其实是作者自己内心感受的地坛,以此来反照自己对地坛的情感,“等了四百多年”凸显出自己与地坛的缘分;有此缘分说明地坛给予作者以慰藉。22.①圈内人凭借相熟度、关系度可以更高效地做成事,但也会影响现代人管理决策,导致决策不客观,甚至产生腐败。②圈内人之间互相帮忙,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也会影响契约社会、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③我们要正确对待圈子文化,不能沉沦其中,避免沦入庸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题干已经提示出“圈子文化”特点是彼此“熟悉”;是一把“双刃剑”,即有利也有弊。围绕这些内容谈看法即可。好处是彼此熟悉,就能互相帮助,高效解决问题;弊端也同样是因为熟悉,必然存在人情,可能任人唯亲,党同伐异……导致家族企业,官吏腐败等。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公平公正,依法办事,大局上影响契约社会、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所以要认清圈子文化,正确对待,从而扬长避短,用之有度。围绕以上分析组织答案即可,注意字数限制。23.例文: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在诗中的音乐描写中,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天涯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的一幕。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总的来说,《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的创作手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的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文学评论作文题。材料要求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来进行评论。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人们细细品读鉴赏。一般古诗词的鉴赏点有语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手法之美、构思之美,意境之美、情意之美、哲理之美。从语言表达来看,其着眼点是字词的品味、诗联的赏读、风格的评论等;从描写内容的角度看,有人物、时空、声色、动静、景情、刚柔、宏微、离合等;从艺术手法来看,有借古讽今、借景抒情、用典、炼字、远近、上下、白描、细描、比喻、拟人、对偶等;从情志方面来看,有心境、意境、志向等,或直抒胸臆,或寓情于景,或卒章显志等。在评论的过程中,如 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精心选点“菊”“南山”,体现诗人傲然世外、热爱自然、闲适自在、宁静淡泊的情意之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小见大,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曲折幽深,在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行换步又见新景象的经历中,给我们以理性的启示;“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亡国之痛、离恨的煎熬像乱丝纠结于心,诗人欲剪不断,欲理还乱。愁绪深植心底,缠绕、盘旋,令人窒息。由抽象到具体,比喻的使用让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因此做好评论,一是要精心选点,以小见大;二是切口要小,挖掘要深;三是论据充分,评论深刻。同时能够做到“叙”“议”有机结合,写出规范的、有深度的、有见解的文学短评。通过评论细细品,美美读,领略古代诗歌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内涵,并从中获取无穷的精神力量。立意:1.细描细化出神韵。2.景、情、理的高度统一。3.一字一境界,出神入化。4.一草一木见情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必刷卷05-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共20页。
这是一份必刷卷01-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信息必刷卷04-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地区专用)(Word版附解析),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