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第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展开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青铜鼎、青铜簋、青铜篮等礼器,具有中原的特征。最新发现的青铜圆头方尊是一个四羊古尊,在殷墟里面也有类似的青铜器。这表明,三星堆文化( )
A. 和中原文化具有同样的内涵B. 祭祀活动与政治密切相关
C. 与中原文化存在长距离交流D. 青铜制造技术领先于全国
《尚书•酒诰》记载商王朝实行内外服制度,经殷墟甲骨文和周代金文佐证,内外服制度确为贯穿商王朝始终的重要政治制度。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表明( )
A. 商王控制地区总是服从管理B. 国家管理更加完善
C. 商王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政权D. 中华文化开始形成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也被杀死。但“商鞅虽死,秦法犹存”,“秦妇婴皆言商君之法”,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 )
A. 受到了广大人民拥护B.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 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D. 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战国策》记述齐国民间音乐生活“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史记•货殖列传》言中山国地薄人众,谋生艰难。男子出为倡优,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B. 宗周礼乐影响的式微
C. 乐舞在世俗社会的普及D. 礼崩乐坏的社会变局
秦统一后,诏书发至桂林,当地人均不认识。后来李斯等人创造新文字“小篆”通行全国。文字统一后,尽管各地方言差别极大,政令依旧能畅通。由此可知,秦统一文字(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B. 有利于加强民族认同感
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加强了思想领域的控制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辉煌的霸业令他对法家思想的崇拜达到了顶峰,他尚力而不尚德,认为天下万民“犹群羊聚猪,皆可竿而驱之”。这表明( )
A. 刑罚严苛是秦亡的主要原因B. 重礼轻德易激化社会矛盾
C. 法家思想有利于社会的管理D. 儒家的礼乐制度遭到抛弃
汉文帝曾两次下诏“除田租税之半”,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公元前167年,又宣布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 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 为攻打匈奴养精蓄锐
C. 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D. 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
瓦当(古代建筑的附属构件)自西周始用,实用至上。自汉武帝始,汉字瓦当广泛应用于官殿、官署、陵墓、祠堂、房舍等建筑物上,如图的“延年益寿”“千秋万岁”瓦当。文字瓦当( )
A. 为弘扬政治统治做宣传B. 说明汉字普及率的提高
C. 表明汉代居民生活奢侈D. 突显了建筑的人文色彩
东汉时期,尚书台“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品秩虽仅三石,在朝堂上却与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坐”,以致于有人发出“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感叹。这反映出当时( )
A. 国家政务分官设职B.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C. 国家权力的理性化D. 朝廷内部矛盾尖锐
王羲之从当时风行的尚玄、尚简的观念出发,变革行书笔法,摒弃隶书遗意,方圆、曲直、敞出、起伏、迟急并用,从而创造出最宜抒发情感因素、流美捷便、极富韵致的行书书体。可见,王羲之的行书书体( )
A. 代表了当时社会审美情趣B. 代表了书法的最高水平
C. 开创了唐人“尚法”之先河D. 确立了书法的艺术地位
有学者认为: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进步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下列史实符合该观点的是( )
A. 商鞅变法B. 光武中兴C. 孝文帝改革D. 五胡乱华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避免互委,不专责。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由此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 )
A. 分工明确,相互合作B. 一官多职,相互牵制
C. 地方分权,中央集权D. 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唐朝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经济发展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朝后期,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韩愈也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B.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C.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D.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唐德宗年间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反映了( )
A. 封建剥削的不断加强B. 中央集权体制逐渐遭到了削弱
C. 土地兼并问题的解决D. 农民对官府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唐代铨选人才时,对书法的要求是“楷法道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院,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由此可知,中国书法到唐代时达到高峰的原因是( )
A. 造纸技术取得了突破B. 政府重视书法
C. 南北书法特色的融合D. 书法艺术成熟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这体现了孙思邈( )
A. 浸润儒家文化B. 拥有高超医术C. 强调理性精神D. 注重临床实践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一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铸就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认同。虽然“大一统”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但西周礼乐制度所传达出的学术服务于政治的社会理念,直接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正是兴起和发展于这样一个礼乐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故而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成为各家共同的思想核心。法家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按照法度和规则管理社会,这一思想在礼乐制度进一步被破坏的战国时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和法制基础。
——摘编自初婉琳《浅析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材料二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大一统”思想是在汉初社会危机加重、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下,为迎合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和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而形成的。“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新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奠基作用。
——摘编自段有成《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夏商时期到秦朝时“大一统“思想的发展过程及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整个唐朝历史,与少数民族的和平相处占主导地位,尽管也有战争的发生,但唐太宗以后的几个皇帝,从高宗、武后至玄宗基本上都遵循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如 710年,唐中宗把养女金城公主入嫁吐蕃,使藏汉两族的亲戚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唐玄宗时,唐与吐蕃互盟,和同为一家。从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政策是促进唐朝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唐朝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李钦《论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借鉴意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民族政策的方式和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汉政治上的枝强干弱,门阀与豪强愈发强盛。东汉末年,在外戚、宦官、朝官的三角斗争中,在农民起义和地方军阀的双重打击下,东汉朝廷名存实亡。三国时期贵族政治浮出水面,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进一步加强了贵族政治,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分封复古,本意是抑制豪强门阀,不仅没有阻止门阀世家的发展,反而催化了门阀政治。
材料二隋唐制度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官僚体制的录用制度,即科举制。科举制削平了世族的残余,促进了官僚群体的更新,稳定了国家编户齐民。隋唐开创并实行三省六部制,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科举的实行也使官员选拔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伦宁《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及特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门阀政治从产生到兴盛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 4世纪中期,商鞅在变法之初大声疾呼:“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这一呐喊,喊出了战国改革时代的最强音。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材料强调的是三星堆遗址具有中原的特征,但未提及和中原文化具有同样的内涵,排除;
B.材料叙述的是三星堆遗址,跟祭祀活动与政治无关,排除;
C.根据材料中“星堆遗址中发现的青铜鼎、青铜簋、青铜篮等礼器,具有中原的特征”和“最新发现的青铜圆头方尊是一个四羊古尊,在殷墟里面也有类似的青铜器”说明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长距离交流;
D.材料中无法体现青铜制造技术领先于全国,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三星堆文化,应重点掌握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题考查的是三星堆文化,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2.【答案】B
【解析】A.材料只能说明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不能说明商王控制地区总是服从管理,排除;
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相较于前代,管理体制更加完善,B正确;
C.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不能直接控制地方政权,C项说法错误,排除;
D.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制度,无关文化,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解题关键信息是“内外服制度确为贯穿商王朝始终的重要政治制度”。
本题侧重于考查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3.【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商鞅虽死,秦法犹存”,“秦妇婴皆言商君之法”可以看出商鞅因为变法而死,但是秦国法律仍然流传下来,说明当时商鞅变法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人们的要求,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D正确;
ABC选项不符合材料特征,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要求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A.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不是贫富分化,排除;
B.材料无法看出宗周礼乐的影响,排除;
C.“普及”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D.根据材料“民间音乐生活”、“男子出为倡优,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分析可知,音乐从贵族专享逐渐走向民间,这反映了礼乐制度的崩溃,D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制度,解题关键信息是“民间音乐生活”、“男子出为倡优,相聚游戏,悲歌慷慨”。
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5.【答案】C
【解析】A.材料未涉及地方行政效率高低,故A项错误;
B.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统一文字后,政令畅通,未体现出民族认同感的增强,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文字统一后,尽管各地方言差别极大,政令依旧能畅通。”可知统一文字后,政令畅通,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D.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统一文字后,政令畅通,未体现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加强,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秦朝的统一,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秦的统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他尚力而不尚德”“犹群羊聚猪,皆可竿而驱之”可以看出是批判秦始皇的暴政以及法家思想的不合理性,A正确;
BCD选项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的暴政,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灭亡的原因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的暴政,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目的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A正确;
BCD均非目的,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由材料“瓦当自西周始用,实用至上”“自汉武帝始,汉字瓦当广泛应用于宫殿、官署,陵嘉,祠堂,房舍等建筑物上”可知,瓦当从实用性至上到兼顾实用性与观赏性,广泛应用在建筑物上,突出了建筑的人文色彩,故D项正确;
A项只是文字瓦当的一部分用途,排除;
汉字普及率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汉代居民生活奢侈,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侧重于文字瓦当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文字瓦当的特点和用处分析作答。
本题侧重于文字瓦当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9.【答案】B
【解析】材料“在朝堂上却与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专席而坐”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相权被削弱,故B正确;
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C说法片面,排除;
D夸大其词,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汉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依据材料“在朝堂上却与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专席而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0.【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从当时风行的尚玄、尚简的观念出发”“最宜抒发情感因素、流美捷便、极富韵致”等信息可以看出,王羲之的行书书体注重社会风尚和个人情趣,代表了当时社会审美情趣,故A正确;
材料说的是书法风格,而不是书法水平,故排除B;
材料体现的是“尚意”而不是“尚法”,故排除C;
书法艺术地位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王羲之贡献很大,但不能说是完全由他确立,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考生需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征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1.【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可以看出应该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事情,而且是要促进民族融合的表现,C正确;
ABD选项不符合材料特征,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要求学生结合古代民族融合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可以看出三省下,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出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这体现了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一官多职,而且这一说法不符史实,故B项错误;
三省六部制是唐朝的中央官制,属于君主专制范畴,而非地方分权,不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的特点,而且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以小监大,以卑督尊”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联系三省的职权和特点分析。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天宝年间,北方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居全国领先地位,是财政来源的主体,但到唐朝后期,国家的赋税来源多出自江南地区,这一变化表明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凸显,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A项排除;
C项“放弃了”说法错误,排除;
唐后期,南北经济已经不平衡,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影响分析作答。
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可知,两税法以资产为征税标准,这就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减轻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故D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封建剥削的不断加强,故A项错误;
材料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而且“遭到了削弱”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两税法并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朝的两税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结合两税法征税标准的变化和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两税法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铨选人才……对书法的要求”“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院”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统治者重视书法,政府重视书法是中国书法到唐代时达到高峰的重要原因,故B正确;
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竹纸,表明造纸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南北书法特色融合的影响,故排除C;
D项说法是表现而不是原因,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考生需要结合唐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6.【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可以看出孙思邈的医德高尚,反映出儒家的仁义思想,A正确;
BCD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特征,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医学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医学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过程:夏商时期:“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秦朝:实践“大一统”思想观念。作用:铸就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认同;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和法制基础。
【小题2】意义:为汉代的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维护了封建政权的统一和稳固,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奠基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第一小问要结合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思想发展特征;第二小问要结合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的特点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方式:战争、和亲、设置管理机构。特点:比较开明;以怀柔、招抚为主。
【小题2】影响: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各族的管理和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第一小问要结合唐朝民族政策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门阀政治从产生到兴盛的原因:东汉朝廷名存实亡,皇权不振;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推动士族势力的崛起;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巩固了豪强门阀的势力,催化了门阀政治。
【小题2】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打破了贵族专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社会统治基础;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封建官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科举制有利于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1)本题考查了门阀政治从产生到兴盛的原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门阀政治和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具体措施以及影响来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
商鞅所处的时代,战国群雄并立,诸侯争霸,战乱额繁,民不聊生,因此商袂变法以富国强兵为主要内容。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重新规定秦爵为二十级,各级规定有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升官和军功结合起来,使得普通人也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积极鼓励大家种好自己的田,多打粮多织布,稳定了社会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商鞅变法强制大家庭分散为个体小家庭,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赋税来源,打击了宗族势力。总之,商鞅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发展经济,强化战力,最终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要求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原因、作用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开放性试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