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376999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衢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376999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衢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376999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衢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浙江省衢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衢州市2022年1月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氟气的分子式是
A. F2 B. Cl2 C. O2 D. H2
【答案】A
【解析】
【详解】F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要达到原子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应该是2个F原子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故氟气的分子式是F2,故合理选项是A。
2. 下列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
A. B. C. D. CaO
【答案】D
【解析】
【分析】碱性氧化物是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详解】A.过氧化钠与酸反应生成盐、水、和氧气,不是碱性氧化物,A错误;
B.氧化铝与酸或碱都能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两性氧化物,B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酸性氧化物,C错误;
D.氧化钙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是碱性氧化物,D正确;
答案选D。
3. 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图标或安全标识对应不正确的是
A. 护目镜 B. 洗手
C. 易燃类物质 D. 排风
【答案】B
【解析】
【详解】B选项为强腐蚀性的标志,B错误,因此本题选B。
4. 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A. B. NaOH C. HCl D.
【答案】C
【解析】
【分析】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
【详解】A.碳酸钠溶液显碱性,A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B错误;
C.HCl溶液显酸性,C正确;
D.氧化铁不溶于水,D错误;
答案选C。
5.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 B. NaCl溶液 C. CO D. Cu
【答案】A
【解析】
【详解】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包括酸、碱、盐及活泼金属氧化物。因此H2SO4是电解质;NaCl溶液是混合物,CO是非金属氧化物,Cu是金属单质,因此不能选B、C、D,故本题选A。
6. 反应,氧化剂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化合价降低,氧气中氧元素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2价,为氧化剂,答案选B。
7. 下列物质中,常温下不能与金属钠反应的是
A. 煤油 B. 水 C. 稀硫酸 D. 氯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A.钠的密度比煤油大,不与煤油反应,常保存在煤油中,A正确;
B.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B错误;
C.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气,C错误;
D.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D错误;
答案选A
8.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 核内有8个中子的氮原子: B. 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C. 氯化钠的电子式: D. 甲烷的分子结构模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A.N原子核内质子数是7,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N原子质量数是15,可用符号表示,A错误;
B.氯离子是Cl原子获得1个电子形成,Cl-核外电子排布是2、8、8,所以Cl-的结构示意图为 ,B错误;
C.NaCl是离子化合物,Na+与Cl-之间以离子键结合,其电子式为: ,C错误;
D.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由于原子半径:C>H,所以CH4分子的球棍模型为 ,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和位于元素周期表同一位置 B. 和互为同素异形体
C. 和互为同位素 D. 和是两种不同的核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和互为同位素,二者所含质子数相同,因此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同位置,A正确;
B.和均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二者互为同素异形体,B正确;
C.和是由不同核素组成的H2,因此二者不是同位素,C错误;
D.中有6个质子、6个中子,含有6个质子、8个中子,因此二者是C元素的两种不同的核素,D正确。
因此本题选C。
10. 下列物品所涉及的合金材料属于新型合金的是
A
B
C
D
用生铁铸造的下水井盖
用不锈钢制造的地铁列车车体
用硬铝制造的飞机外壳
用储氢合金装配的以H2为燃料的汽车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合金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熔合而呈的混合物,新型合金包括储氢合金、形状记忆合金、钛合金、耐热合金等,生铁、硬铝、不锈钢、黄铜等属于普通合金,生铁、不锈钢、硬铝都是合金材料,而用储氢合金装配的以H2为燃料的汽车使用的储氢合金为新型合金材料,故合理选项是D。
11. 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明代李时珍撰写了《本草纲目》,该书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和经验
B. 卢瑟福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C.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的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D. 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我国的化学工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答案】B
【解析】
【详解】A.明代李时珍撰写了《本草纲目》,该书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和经验,A正确;
B.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于19世纪初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B错误;
C.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C正确;
D.侯德榜对联合制碱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原料利用率,俗称“候氏制碱法”,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D正确;
答案选B。
12. 下列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 氢氧化钙的电离方程式:
B. 氯气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 碳酸银溶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D. 过量的铁在氯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钙属于强电解质,完全电离成Ca2+和OH-,A正确;
B.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属于强酸,HClO属于弱酸,B正确;
C.碳酸银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银、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银难溶于水,应以化学式保留,C正确;
D.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铁,化学方程式为,D错误;
答案选D。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如果身上衣物大面积着火,应躺在地上翻滚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B. 为了更仔细观察钠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可以近距离俯视坩埚
C. 为了闻到氯气的刺激性气味,可将鼻子靠近集气瓶口直接吸闻
D. 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答案】A
【解析】
【详解】A.如果身上衣物大面积着火,应躺在地上翻滚以达到灭火的目的,A正确;
B.钠在空气中燃烧剧烈,不能近距离观察,容易伤到,B错误;
C.氯气有毒,不能将鼻子靠近集气瓶口直接吸闻,容易中毒,C错误;
D.不慎将酸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碳酸氢钠溶液,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因为氢氧化钠溶液有强腐蚀性,D错误;
答案选A。
14. 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水溶液里大量共存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A错误;
B.四种离子能大量共存,B正确;
C.铁离子和碘离子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碘单质,C错误;
D.银离子和氯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D错误;
答案选B。
15. 元素X、Y、Z和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元素W位于第四周期,X、Y、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X
Y
Z
W
A. 原子半径(r):
B. Y、Z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C. 元素X有-4、+2、+4等多种价态
D.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Y>W
【答案】B
【解析】
【分析】元素W位于第四周期,根据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X是第二周期元素,Y、Z是第三周期元素,假设Y最外层电子数是a,则X最外层电子数是(a-2),Z最外层电子数是(a+1),X、Y、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则(a-2)+a+(a+1)=17,解得a=6,所以X是C,Y是S,Z是Cl,W是As元素,然后根据元素周期律分析解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是C,Y是S,Z是Cl,W是As元素。
A.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当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所以原子半径(r):,A正确;
B.未指明是否是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因此不能确定是否是强酸,如+4价S形成的酸H2SO3、+1价Cl形成的酸HClO都是弱酸,B错误;
C.X是C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有4个电子,因此其最高价为+4价,最低价为-4价,同时还有常见化合价+2价,C正确;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就越强,酸性:H2SO4>H3PO4>H3AsO4,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S>P>As,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1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过氧化钠可在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B. 稀土金属可广泛应用在冶金、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等领域
C. 铁强化酱油可以减少缺铁性贫血问题的发生
D. 节日烟花所呈现的就是钠、钾、钡等金属单质的焰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过氧化钠能够与人呼吸产生的水、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因此可在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A正确;
B.稀土金属可广泛应用在冶金、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等领域,如钕(Nd)是一种制造导弹的稀土元素,B正确;
C.铁强化酱油中含有+2价的Fe2+,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因此能够减少缺铁性贫血问题的发生,C正确;
D.节日烟花所呈现的就是钠、钾、钡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在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的焰色,即是金属元素的焰色试验,而不是金属单质的焰色,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17. 下列有关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 Li与反应最剧烈
B. 从Li到Cs,其单质熔沸点逐渐升高
C. 钾与氧气反应可生成多种氧化物
D. 从Li到Cs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向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锂与水反应最不剧烈,A错误;
B.碱金属元素从上向下其单质熔沸点逐渐降低,B错误;
C.钾与氧气反应可生成多种氧化物,C正确;
D.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向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D错误;
答案选C。
18. 历史上曾有化学家用以下方法制取氯气,反应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
B. 反应Ⅱ属于置换反应
C. 是整个过程的催化剂
D. 该方法制氯气主要原料是盐酸和氧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箭头指入的是反应物,箭头指出的是生成物,因此反应Ⅰ:;反应Ⅱ:,总反应为:。
【详解】A.由分析可知,反应Ⅰ为,A正确;
B.反应Ⅱ属于置换反应,B正确;
C.反应Ⅰ消耗CuO,反应Ⅱ生成CuO,因此CuO是整个反应的催化剂,而CuCl2只是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C错误;
D.由分析中的总反应式可知,该方法制氯气主要原料为盐酸和氧气,D正确。
故本题选C。
1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HCl属于共价化合物,溶于水能电离出H+和Cl-
B. NaOH是离子化合物,该物质中只含有离子键
C. HI气体受热分解的过程中,破坏了极性共价键
D. Mg2+和S2-的最外电子层都形成了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A.HCl属于共价化合物,溶于水时在水分子作用下断裂H-Cl键,电离产生H+和Cl-,A正确;
B.NaOH是离子化合物,由Na+与OH-通过离子键结合,在阴离子OH-中H、O原子之间以H-O共价键结合,因此该物质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B错误;
C.HI分子中含有H-I键,当HI气体受热分解时变为H2、I2时,破坏了极性共价键,产生了非极性共价键,C正确;
D.Mg2+核外电子排布是2、8;S2-的核外电子排布是2、8、8,可见两种离子的最外电子层都形成了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20. 下列除杂方法不正确的是
A. 除去CO2中的少量CO:通入适量的O2,点燃
B. 除去 Cl2中的少量HCl:通入饱和食盐水
C. 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铝粉: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
D. 除去NaHCO3溶液中的少量Na2CO3:通入足量CO2
【答案】A
【解析】
【详解】A.CO2气体不助燃,CO2气体中混有的CO气体不能燃烧,不能达到除杂净化的目的,A错误;
B.HCl能够溶解在饱和食盐水中,而Cl2不能溶解不能反应,因此饱和食盐水能除去 Cl2中的少量HCl,B正确;
C.Al能够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可溶性物质,而Fe不能反应仍然以固体形式存在,因此可以用NaOH溶液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铝粉,然后通过过滤将Fe分离提纯,C正确;
D.在溶液中Na2CO3与CO2、H2O反应产生NaHCO3,能够达到除杂、净化的目的,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
21. 已知卤素互化物的性质与卤素单质类似,下列关于BrCl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rCl有强氧化性
B. BrCl能与K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 BrCl是共价化合物
D. BrCl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O、NaBr和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BrCl是卤素互化物,性质与卤素单质类似,具有强的氧化性,A正确;
B.BrCl能与K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KBr、KCl、I2,B正确;
C.Br、Cl都是非金属元素,BrCl中Br、Cl原子之间以共价键Br-Cl键结合形成化合物,该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C正确;
D.在BrCl中Br是+1价,Cl是-1价,所以根据Cl2与NaOH的反应可知BrCl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NaBrO和H2O,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22. 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和的混合物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
B. 溶液与足量Cu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C. 标准状况下,中含有键的数目为
D. a mol的(R的核内中子数为N,质量数为A)的核外电子数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A.8g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可看成8g氧原子,8g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则氧原子数目为0.5NA,A正确;
B.铁元素化合价由+3价降低到+2价,0.1mol的氯化铁参与反应转移0.1mol电子,电子数目为0.1NA,B错误;
C.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无法计算,C错误;
D.R2+的中子数为N,质量数为A,则质子数为A-N,核外电子数为A-N-2,则amolR2+的核外电子数为a(A-N-2)NA,D错误;
答案选A。
23. 下图所示实验方案无法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A. 用甲制备少量
B. 用乙制备少量
C. 用丙制备并收集
D. 用丁比较Cl、C、Si的非金属性强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氢氧化亚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胶头滴管应插入到液面以下,A正确;
B.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加热条件下制取少量氯气,B正确;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C正确;
D.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氯化氢也会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沉淀,无法比较,D错误;
答案选D。
24. 将1.660g草酸钾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用溶液恰好将其完全氧化。则的还原产物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草酸钾的物质的量为1.660g/166g·mol-1=0.01mol,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025L0.2000mol/L=0.005mol,碳元素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4价,设锰元素的化合价由+7价降低到x价,依据得失电子守恒有等式:0.01mol21=0.005mol(7-x),求得x=3。
【详解】A.锰元素化合价+7价,A错误;
B.锰元素化合价+4价,B错误;
C.锰元素化合价+3价,C正确;
D.锰元素化合价+2价,D错误;
答案选C。
25. 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再加入少量氯水
先无明显现象,后出现血红色
溶液中含有Fe2+
B
取一根洁净的铂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无色,然后蘸取少量试液,置于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火焰呈紫色
溶液中含有K+
C
干燥氯气通入装有鲜花的集气瓶
鲜花褪色
氯气有漂白性
D
向某溶液中先加足量稀盐酸,再加入氯化钡溶液
先无明显现象,后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向某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少量氯水出现血红色,说明开始溶液中无Fe3+,加入Cl2后溶液中含有Fe3+,则原溶液中含有Fe2+,A正确;
B.符合K+焰色试验,操作合理,B正确;
C.干燥氯气通入装有鲜花的集气瓶中时,Cl2与鲜花中的水反应产生具有漂白性的HClO,使鲜花褪色,而不能说是氯气有漂白性,C错误;
D.向某溶液中先加足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无Ag+;再加入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沉淀是BaSO4,则可以证明溶液中含有,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二氧化碳的结构式_______。
(2)写出生石灰的化学式_______。
(3)写出工业制备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用电子式表示溴化氢的形成过程_______。
(5)写出红热的铁和水蒸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法表示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
【答案】(1)
(2)CaO (3)
(4)
(5)
【解析】
【小问1详解】
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氧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要使所有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要分别共用2对电子,因此二氧化碳结构式为:O=C=O。
【小问2详解】
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名,化学式为CaO。
【小问3详解】
工业上利用氯气和石灰乳制备漂白粉,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溴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为:。
【小问5详解】
红热的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用单线桥法表示其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为:。
27. 为分析仅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某盐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请回答:
(1)M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M的化学式是_______。
(2)M隔绝空气高温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设计实验方案检验固体C中的阳离子_______。
(4)气体A被热、浓NaOH溶液吸收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答案】(1) ①. Fe、Cl、O ②. Fe(ClO4)3
(2)
(3)取少量固体于试管,加适量稀盐酸溶解,滴加几滴KSCN溶液,若出现血红色,则说明固体中含有Fe3+
(4)
【解析】
【分析】盐M隔绝空气高温分解产生黄绿色气体单质气体A是Cl2,说明M中含有Cl元素;Cl2与热、浓NaOH溶液反应产生NaCl、NaClO3的混合物;产生的单质气体B能够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则气体B是O2,说明M中含有O元素;同时还产生红棕色固体C,该固体与足量H2在加热时反应产生固体单质E,可以被磁铁吸引,则E是Fe单质,C是Fe2O3,n(Fe2O3)=,说明M中含有Fe元素,反应产生Cl2的质量是m(Cl2)=70.9 g-33.6 g-16 g=21.3 g,然后根据产生A、B、C中含有的各种元素的质量计算物质化学式,并对问题逐一分析、解答。
【小问1详解】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M中含有Cl、O、Fe三种元素;
根据上述计算可知反应产生的Cl2的质量是21.3 g,则n(Cl2)=,n(Cl)=2 n(Cl2)=0.6 mol,n(Fe)=2n(Fe2O3)=0.2 mol,n(O)=2n(O2)+3n(Fe2O3)=2×+3×0.1 mol=2.4 mol,n(Fe):n(O):n(Cl)=0.2 mol:2.4 mol:0.6 mol=1:12:3,所以M化学式为Fe(ClO4)3;
【小问2详解】
Fe(ClO4)3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为Fe2O3、O2、Cl2,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可得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Fe2O3中Fe元素化合价为+3价,可根据Fe3+与SCN-反应产生Fe(SCN)3,使溶液变为血红色进行检验,则检验Fe3+的方法是:取少量固体于试管,加适量稀盐酸溶解,滴加几滴KSCN溶液,若出现血红色,则说明固体中含有Fe3+;
【小问4详解】
气体A被热、浓NaOH溶液吸收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则还原产物是NaCl,氧化产物是NaClO3,发生反应产生NaCl、NaClO3和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8. X、Y、Z、U、V、W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元素原子半径是短周期元素中最小的,Z的非金属性是所有元素中最强的,元素Y和W同主族,且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与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请用实际的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回答以下问题:
(1)Z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
(2)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
(3)比较Y和W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______。
(4)V的氧化物与U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5)化合物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酸,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第2周期第ⅥA族
(2)
(3) ①. ②.
(4)
(5)
【解析】
【分析】由X元素原子半径最小可知为H,Z非金属性最强即F元素,Y在F元素之前,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即两层电子数分别为2、6,即O元素,因此W是S元素。、与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此U是11号Na,V是13号Al。
【小问1详解】
F元素的位置为第2周期第ⅦA族。
【小问2详解】
形成H2S时,每个H各拿出一个电子共用,S原子拿出两个电子分别与两个H共用,即电子式为。
【小问3详解】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因为O的非金属性强于S,因此对应氧化物的稳定性H2O>H2S。
【小问4详解】
Al的氧化物Al2O3可以与N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NaOH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
【小问5详解】
OF2与水反应,生成的酸应该含有F元素,因为F在化合物中为负价,因此产物为HF和O2,配平得。
29. Ⅰ.用无水固体配制的溶液。请回答:
(1)在配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量筒、_______和_______。
(2)定容时操作: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1~2cm时,_______。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3)下列操作会使配得的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
A. 称取相同质量的固体进行配制
B. 快速完成的溶解、转移、定容等操作
C. 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D. 转移洗涤液时洒到容量瓶外,继续用该未清洗的容量瓶重新配制
Ⅱ.为测定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样品中碳酸钠质量分数,可通过加热分解得到的质量进行计算。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
请回答:
(4)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
(5)写出加热样品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6)装置B中冰水的作用是_______。
(7)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 组装好仪器,装完药品,再进行气密性检查
B. 该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存在缺陷,应该在B、C之间增加一个的干燥装置
C. 产生气体的速率太快,没有被碱石灰完全吸收可导致的质量分数偏低
D. 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通入足量的氮气确保气体吸收完全
【答案】(1) ①. 烧杯 ②. 玻璃棒
(2)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3)BD
(4)球形干燥管 (5)
(6)冷凝反应生成的水 (7)BD
【解析】
【小问1详解】
用固体溶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100mL容量瓶、量筒、胶头滴管还需要烧杯和玻璃棒;
【小问2详解】
定容时的操作: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小问3详解】
A. 称取相同质量的固体相当于质量偏低,配制溶液浓度偏低;
B. 快速完成的溶解后需要冷却、再转移、定容,如果为冷却热胀冷缩,定容加水少了,溶液浓度偏高;
C. 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加水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
D. 转移洗涤液时洒到容量瓶外,继续用该未清洗的容量瓶重新配制当于偏高,配制溶液浓度偏高;
故答案为BD
【小问4详解】
由图可知,a为干燥管。
【小问5详解】
加热样品碳酸氢钠分解为碳酸钠和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小问6详解】
装置B是为了将反应生成的水冷凝下来。
【小问7详解】
A. 组装好仪器,先进行气密性检查,再装药品,故A错误;
B. 要准确测定碳酸氢钠的含量,就要准确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应该在B、C之间增加一个的干燥装置更准确,故B正确;
C. 产生气体的速率太快,没有被碱石灰完全吸收可导致碳酸氢钠含量偏低,那么的质量分数偏高,故C错误;
D. 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通入足量的氮气确保气体吸收完全,这样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30. 现有和的混合溶液,将其分成三等份,向第一份中加入溶液,至恰好不再产生沉淀,消耗100mL,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为m g;向第二份溶液中加入铁片,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洗涤、烘干,称量其质量比原来减轻了0.56g;向第三份溶液加入的NaOH溶液,当沉淀量达最大时,所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V mL。试计算:
(1)_______。
(2)原混合液中_______。
(3)V=_______。
【答案】(1)23.30
(2)
(3)100
【解析】
【分析】由加入的BaCl2可计算出每一份溶液中的SO;由铁片与溶液的反应可以计算H+浓度,由H2SO4及Al2(SO4)3中H+与SO、Al3+的关系可以计算出Al3+的浓度,进而进行相关计算。
【小问1详解】
第一份溶液消耗BaCl2物质量为,列式:,,计算可得m=23.30g。
【小问2详解】
第二份溶液消耗Fe的质量为0.56g,,列式,计算得n=0.02mol,。
【小问3详解】
第三份中加入的NaOH与H+和Al3+反应,即,列式,n1=0.02mol;由前两问可知,每一份溶液中SO为0.1mol,H+为0.02mol,根据电荷守恒,n(H+)+3n(Al3+)=2n(SO),计算可得:n(Al3+)=0.06mol。则,,n2=0.18mol。因此消耗NaOH共n1+n2=0.2mol。因此,V=,即100mL。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PDF版附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衢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 下列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反应中,氧化产物是, 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