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滨江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滨江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第1页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滨江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第2页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滨江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滨江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滨江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滨江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共3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5分。)
    1.下列属于生物是(  )
    A.会说话的布娃娃 B.新冠肺炎病毒
    C.美丽的珊瑚 D.会做饭的机器人
    2.Kengoro是截止2019年为止人类所制造出的最先进机器人,它可以完成俯卧撑、引体向上等多种复杂运动。下列关于机器人Kengoro说法正确的是(  )
    A.Kengoro能够繁殖后代
    B.构成Kengoro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C.Kengoro能进行新陈代谢
    D.Kengoro是非生物
    3.下列生命现象与“龙生龙,凤生凤”现象相同的是(  )
    A.小鸡破壳而出
    B.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4.蚯蚓的生活环境可能是(  )
    A.水中 B.干燥的陆生环境
    C.潮湿的菜地 D.板结的土壤里
    5.“春种粒粟,秋收万颗子”,该诗句描述的生物的生命现象是:(  )
    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B.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C.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6.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生命现象
    B.生物的活动规律
    C.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D.一切生物的组成
    7.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昼夜交替 C.母鸡下蛋 D.电闪雷鸣
    8.将载玻片上写的汉字“生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时看见的物像应是(  )
    A. B. C. D.
    9.一台显微镜有如下一些镜头可供选择,如果想使物像放大50倍,应选择哪组镜头?(  )

    A.①和② B.④和⑤ C.①和⑤ D.③和⑥
    10.若要使位于显微镜视野右下角的图象移至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是(  )
    A.右上角 B.右下角 C.左上角 D.左下角
    11.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光线较暗时应该(  )
    A.调大光圈,用反光镜的凹面镜
    B.调大光圈,用反光镜的平面镜
    C.调小光圈,用反光镜的凹面镜
    D.调小光圈,用反光镜的平面镜
    12.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实验后,对蚯蚓的正确处理方法是(  )
    A.随手扔掉 B.放进垃圾桶中
    C.放回大自然中 D.用作鱼饵
    13.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的部位是(  )
    A.目镜 B.物镜 C.粗准焦螺旋 D.不作要求
    14.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  )
    A.调查和测量 B.观察和实验 C.走访和考察 D.猜测和想象
    15.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对观察的生物材料的要求是(  )
    A.有平面结构的 B.形态不规则的
    C.薄而透明的 D.有生命活力的
    16.下列关于常见的探究器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显微镜属于观察器具
    B.在移动显微镜时,一手握镜臂,一手托着镜座
    C.不使用酒精灯时,必须用嘴吹灭酒精灯
    D.实验结束后要将废弃的化学药品倒入废液收集桶中,再统一处理
    17.在观察植物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先移动玻片再转动物镜,污点都没有移动,则说明污点在(  )
    A.目镜上 B.载玻片上 C.物镜上 D.反光镜上
    18.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为了增加视野亮度,把凹面反光镜换成平面反光镜
    B.为了观察到更多的细胞,把40×物镜换成10×物镜
    C.转动转换器,调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
    D.用餐巾纸轻轻擦拭,清除物镜上的脏物
    19.下列是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前一项是操作,后一项是目的,其中正确的是(  )
    A.转动转换器——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
    B.调节光圈大小——调节视野的大小
    C.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
    D.调节反光镜——调节物像的大小
    20.为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组别 条件
    光照
    温度
    土壤

    阴暗
    25℃
    潮湿



    潮湿
    按照对照实验的要求,表中①、②应分别设计为(  )
    A.明亮、25℃ B.明亮、0℃ C.阴暗、0℃ D.阴暗、25℃
    21.下列关于假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B.假设是一种无端的猜测
    C.假设要以事实或生活经验为依据
    D.假设与结果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22.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B.所有变量都不相同
    C.实验变量相同
    D.所有变量都相同
    23.吸烟、酗酒、吸毒都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不良行为。为研究酒对人体的危害,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探究酒精对水蛋心率影响”的实验。有关该探究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需要用不同大小的水蚤进行实验
    B.可设计表格记录水蚤心率数据
    C.本实验可设计清水组作为对照
    D.每组只需选用1只水蚤进行实验
    24.如需探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下表中可作为对照实验的组合是(  )
    培养皿编号
    种子的数量(粒)
    种子所处的环境
    (其他外界条件均相同且适宜)

    100
    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餐巾纸
    25℃

    100
    培养皿底部垫有干燥的餐巾纸
    25℃

    100
    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餐巾纸
    15℃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25.某学习小组准备对淮安地区不同水域环境中的鱼类生存状况进行探究,他们预测“污染的水质会影响鱼类的生存”,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订计划 D.得出结论
    26.下列可以设计为对照试验的是(  )
    A.明亮和湿润 B.湿润和干燥 C.明亮和温暖 D.温暖和湿润
    27.小麦灌浆形成种子期间,阴雨的天气会造成小麦减产,造成这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28.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和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的是(  )
    A.寄居蟹与海葵 B.蚂蚁搬家
    C.农田中的小麦和野草 D.菟丝子缠绕在大豆茎上
    29.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枯叶蝶的体色和周围落叶的颜色一致
    B.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
    C.生活在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D.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30.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千里之堤,溃以蚁穴创这
    C.草木皆兵
    D.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状
    二、填空题(共30空,每空0.5分,共15分。)
    31.(3.5分)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校园内,影响花草树木生活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两类,其中水、阳光和温度属于    因素;虫、杂草属于    因素,杂草和兰花争夺阳光,它们属于    关系。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这句诗里提到    种生物。
    (3)仙人掌有肥厚粗壮的茎储水,叶子很小,甚至特化为刺,它适于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选填“生物适应环境”或“生物影响环境”)
    32.(3.5分)分析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疫苗浓度不同,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浓度不同,下列表格是某实验室为了验证某疫苗哪一浓度下产生的抗体浓度最高所做的检测实验:
    组数
    数量
    某疫苗浓度
    抗体浓度检测(均值)
    1
    10只健康的小鼠
    0
    0
    2
    10只健康的小鼠
    10%
    24%
    3
    10只健康的小鼠
    15%
    65%
    4
    ?只健康的小鼠
    20%
    68%
    (1)设置1组的目的是    
    (2)资料中,该检测实验的变量是    。根据抗体浓度检测值。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4组中的“?”应填    。
    (4)在对照实验中,通常不做处理的组是    组,有处理的属于    组(选填对照或者实验),对照实验应遵循    变量原则。
    33.(2.5分)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   ;   ;   ;   ;   ;   .
    34.(5.5分)如图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请在[]里面写数字,[]后面横线上写名称):

    (1)观察过程中,转动[   ]   可以上升镜筒,此时,眼睛应当注视[   ]   。
    (2)显微镜载物台下的13的名称是    ,在它四周有大小不一的圆圈叫    。
    (3)若观察写有“A”字母的白纸片,将会看到视野为    。
    (4)显微镜视野中由图乙C变为D的情况,是转动[   ]   ,使用了高倍物镜的结果,此时视野较之前变    (填“亮”或“暗”)。如果物像模糊,可以调节    ,从而使物像更清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共3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5分。)
    1.下列属于生物是(  )
    A.会说话的布娃娃 B.新冠肺炎病毒
    C.美丽的珊瑚 D.会做饭的机器人
    【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8、生物能适应并能影响环境。
    【解答】解:ACD、此三项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B、新冠肺炎病毒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Kengoro是截止2019年为止人类所制造出的最先进机器人,它可以完成俯卧撑、引体向上等多种复杂运动。下列关于机器人Kengoro说法正确的是(  )
    A.Kengoro能够繁殖后代
    B.构成Kengoro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C.Kengoro能进行新陈代谢
    D.Kengoro是非生物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机器人Kengoro既不能繁殖后代,也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构成机器人Kengoro的基本单位不是细胞,虽然机器人Kengoro有些行为动作类似于人类但它仍不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属于非生物。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学会依据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3.下列生命现象与“龙生龙,凤生凤”现象相同的是(  )
    A.小鸡破壳而出
    B.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8、生物能适应并能影响环境。
    【解答】解:“龙生龙,凤生凤”体现了生物都能遗传的特征。
    A、小鸡破壳而出,说明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B、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生物能遗传的特征。
    D、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说明生物能够生长和发育。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4.蚯蚓的生活环境可能是(  )
    A.水中 B.干燥的陆生环境
    C.潮湿的菜地 D.板结的土壤里
    【分析】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白天穴居土壤里,以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
    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黏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
    【解答】解:蚯蚓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生活,靠体壁发达的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蠕动,依靠湿润的体壁完成呼吸。
    故选:C。
    【点评】关键是熟记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活动特点及其利用价值。
    5.“春种粒粟,秋收万颗子”,该诗句描述的生物的生命现象是:(  )
    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B.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C.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叫做繁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生物能够繁殖后代。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叫做繁殖。
    6.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生命现象
    B.生物的活动规律
    C.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D.一切生物的组成
    【分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
    【解答】解: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可见C正确。
    故选:C。
    【点评】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
    7.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昼夜交替 C.母鸡下蛋 D.电闪雷鸣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ABD、此三项都属于自然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
    C、母鸡下蛋是动物的繁殖行为,属于生命现象。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8.将载玻片上写的汉字“生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时看见的物像应是(  )
    A. B. C. D.
    【分析】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
    【解答】解: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将汉字“”写好,旋转180°后得到的是物像是“”。
    故选:D。
    【点评】要想做好此类题目,一定要多动手,多思考,还要总结一定的规律。
    9.一台显微镜有如下一些镜头可供选择,如果想使物像放大50倍,应选择哪组镜头?(  )

    A.①和② B.④和⑤ C.①和⑤ D.③和⑥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显微镜的使用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只有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才能较容易地完成此类题目。
    【解答】解:显微镜的镜头有目镜和物镜两种,物镜是安装在转换器上的,因此物镜有螺丝纹。目镜是直接放在镜筒里的,因此目镜无螺纹。所以图中的②④⑥是目镜,①③⑤是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据此,要使被观察的物体放大50倍,应选择的是镜头④和⑤。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目镜和物镜的特点,明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要想做好此类题目,一定要多动手,多思考。
    10.若要使位于显微镜视野右下角的图象移至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是(  )
    A.右上角 B.右下角 C.左上角 D.左下角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视野中物像的移动。解答时可以从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若要使位于显微镜视野右下角的图象移至视野中央,物像应向左上方移动,因此玻片应向右下方移动。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11.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光线较暗时应该(  )
    A.调大光圈,用反光镜的凹面镜
    B.调大光圈,用反光镜的平面镜
    C.调小光圈,用反光镜的凹面镜
    D.调小光圈,用反光镜的平面镜
    【分析】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够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大光圈进入镜筒的光线多,视野亮,小光圈进入镜筒的光线少,视野暗.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可以聚光,是视野中光线更强.
    【解答】解:光线较暗,调节显微镜对光时,应使较多的光线进入镜筒,故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圈和反光镜在调节光线强弱过程所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12.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实验后,对蚯蚓的正确处理方法是(  )
    A.随手扔掉 B.放进垃圾桶中
    C.放回大自然中 D.用作鱼饵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探究蚯蚓的运动的实验及实验的注意事项,据此解答。
    【解答】解:蚯蚓是有益动物,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做完实验后,要将蚯蚓放回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所以要把蚯蚓放回大自然。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明确蚯蚓是有益动物,要加以保护。
    13.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的部位是(  )
    A.目镜 B.物镜 C.粗准焦螺旋 D.不作要求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可分为四个步骤:①对光;②安放装片;③观察;④整理和存放.只有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才能较容易地完成此类题目.
    【解答】解: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中,眼睛观察的部位有这样几种:对光时,眼睛看着目镜内,手转反光镜,直到在目镜中看到明亮的视野;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为了避免损坏玻片,眼睛要看着物镜;将镜筒降到最低,反方向转到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时,眼睛看着目镜内寻找物像;找到物像并调至清晰后,两眼睁开,左眼观察,右眼绘图。所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为了避免损坏玻片,眼睛一定要看物镜。
    故选:B。
    【点评】新课标要求正确使用显微镜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所以有关显微镜使用方面的题都很重要.要想做好此类题目,一定要多动手,多思考,熟能生巧,有些看上去很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经常操作使用显微镜的话,就会变得十分容易了.
    14.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  )
    A.调查和测量 B.观察和实验 C.走访和考察 D.猜测和想象
    【分析】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科学探究还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解答】解: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它是科学家用来获得事实和证据重要方法。
    故选:B。
    【点评】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即可解答。
    15.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对观察的生物材料的要求是(  )
    A.有平面结构的 B.形态不规则的
    C.薄而透明的 D.有生命活力的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要求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
    【解答】解: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即反射的光线要透过观察的材料进入人眼才能看清物像,如果不透光,光线不能进入人眼就看不清物像了。
    故选:C。
    【点评】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必须是薄而透明的,若不透明,则光线不能通过它进入镜筒内。
    16.下列关于常见的探究器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显微镜属于观察器具
    B.在移动显微镜时,一手握镜臂,一手托着镜座
    C.不使用酒精灯时,必须用嘴吹灭酒精灯
    D.实验结束后要将废弃的化学药品倒入废液收集桶中,再统一处理
    【分析】生物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仪器的使用都有一定的操作方法和规则,严格按照基本的操作要领操作。
    【解答】解:A、放大镜、显微镜属于观察器具,A正确。
    B、在移动显微镜时,也要一手握镜臂,一手托着镜座,防止磕碰,B正确。
    C、使用酒精灯加热结束后,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否则容易发生危险,C错误。
    D、实验结束后要将废弃的化学药品倒入废液收集桶中,再统一处理,不可随意倒入水槽和垃圾桶,D正确。
    故选:C。
    【点评】关键是熟记掌握生物实验中常用仪器及其正确的操作方法。
    17.在观察植物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先移动玻片再转动物镜,污点都没有移动,则说明污点在(  )
    A.目镜上 B.载玻片上 C.物镜上 D.反光镜上
    【分析】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解答】解:我们视野中能看到污点的位置只有目镜、物镜、与玻片标本,在观察植物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先移动玻片再转动物镜,物点都没有移动,则说明污点目镜上。
    故选:A。
    【点评】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较小,只要掌握规律:污点的位置只有这三个,使用排除法就可以了.
    18.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为了增加视野亮度,把凹面反光镜换成平面反光镜
    B.为了观察到更多的细胞,把40×物镜换成10×物镜
    C.转动转换器,调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
    D.用餐巾纸轻轻擦拭,清除物镜上的脏物
    【分析】使用显微镜时,可以通过使用较大光圈来增加视野的亮度;对光和观察时都要两眼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以备绘图;调焦时先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后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物像不在视野中央,应转动玻片标本来移动物像使之到达视野中央。
    【解答】解:A、为了增加视野亮度,可以把平面反光镜换成凹面反光镜,A错误;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数目就越多,把40×的物镜换成10×的物镜,放大倍数变小,能够看到更多的细胞,B正确;
    C、转动转换器,调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C错误;
    D、为避免损伤镜头,应使用擦镜纸清除物像上的脏物,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显微镜使用的基本知识,正确使用显微镜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技能之一。
    19.下列是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前一项是操作,后一项是目的,其中正确的是(  )
    A.转动转换器——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
    B.调节光圈大小——调节视野的大小
    C.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
    D.调节反光镜——调节物像的大小
    【分析】反光镜和光圈都是用于调节视野亮度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是用于调节清晰度的,且高倍镜下只能通过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
    【解答】解:A、转动转换器是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A错误。
    B、调节光圈是调节通光量,从而调节视野的亮度,B。错误
    C、调节细准焦螺旋是调节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使物像更清晰,C正确。
    D、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因此调节反光镜能调节视野的明暗,而视野的大小需要调节物镜和目镜,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要求考生实际显微镜的使用,难度不大。
    20.为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组别 条件
    光照
    温度
    土壤

    阴暗
    25℃
    潮湿



    潮湿
    按照对照实验的要求,表中①、②应分别设计为(  )
    A.明亮、25℃ B.明亮、0℃ C.阴暗、0℃ D.阴暗、25℃
    【分析】此题是一道探究实验题,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大多为对照实验,这就要求实验中探究条件的变量必须是唯一的,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解答】解:实验设计的关键是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在设置对照时,除光照这个变量不同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都应相同。而表格中①变量不同应该为明亮,而其它条件均相同,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所以②的温度也为25℃.因此选项A正确。
    故选:A。
    【点评】对照实验组的变量与探究的条件有关,必须要保持变量的唯一.
    21.下列关于假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B.假设是一种无端的猜测
    C.假设要以事实或生活经验为依据
    D.假设与结果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因此,假设是一种无端的猜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故选:B。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
    22.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B.所有变量都不相同
    C.实验变量相同
    D.所有变量都相同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是只许实验变量不同,其他相同。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实验的特点.
    23.吸烟、酗酒、吸毒都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不良行为。为研究酒对人体的危害,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探究酒精对水蛋心率影响”的实验。有关该探究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需要用不同大小的水蚤进行实验
    B.可设计表格记录水蚤心率数据
    C.本实验可设计清水组作为对照
    D.每组只需选用1只水蚤进行实验
    【分析】水蚤心率很容易受到酒精浓度影响,水蚤心率会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而减慢。酒精具有麻醉神经系统的作用,酒精还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都有不良影响,长期酗酒会导致酒精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此题以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解答能力。
    【解答】解:A、探究“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是对照实验,为了使实验具有说服力,需要用不同大小的水蚤进行实验,A正确。
    B、要观测水蚤的心率,可设计表格统计数据,观测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B正确。
    C、对照实验要设置对照组作为对照。因此本实验需设计清水组,主要是起对照作用,另外不同酒精浓度的组为实验组,C错误。
    D、每组选用多只水蚤进行实验,如果只需选用1只水蚤进行实验具有偶然性,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实验考查学生对探究“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
    24.如需探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下表中可作为对照实验的组合是(  )
    培养皿编号
    种子的数量(粒)
    种子所处的环境
    (其他外界条件均相同且适宜)

    100
    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餐巾纸
    25℃

    100
    培养皿底部垫有干燥的餐巾纸
    25℃

    100
    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餐巾纸
    15℃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分析】(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如果用培养皿①与②进行对照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因此所探究的问题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吗?“若需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因此应选用①、③两组培养皿做对照实验。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试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25.某学习小组准备对淮安地区不同水域环境中的鱼类生存状况进行探究,他们预测“污染的水质会影响鱼类的生存”,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订计划 D.得出结论
    【分析】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解答】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过程
    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①从生活、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②表述这些问题;③根据已知科学知识揭示矛盾
    作出假设
    ①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提出假设;②判断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订计划
    ①拟定计划;⑦根据拟定的计划,列出所需材料和用具;③选出控制变量;④设计对照组
    实施计划
    ①采用多种途径实施计划;②记录现象、数据;③评价现象,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
    ①描述现象;⑦处理数据;③分析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
    ①撰写探究报告;②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并完善
    某学习小组准备对淮安地区不同水域环境中的鱼类生存状况进行探究,他们预测“污染的水质会影响鱼类的生存”,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作出假设。
    故选:B。
    【点评】关键是熟记掌握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过程以及作用。
    26.下列可以设计为对照试验的是(  )
    A.明亮和湿润 B.湿润和干燥 C.明亮和温暖 D.温暖和湿润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置重复多次实验等。
    【解答】解:A、明亮是光照条件,湿润是水分条件,不能设计为对照实验。A错误。
    B、湿润和干燥,都属于水分条件,能够设计为对照实验。B正确。
    C、明亮是光照条件,温暖是温度条件,不能设计为对照实验。C错误。
    D、温暖是温度条件,湿润是水分条件,不能设计为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7.小麦灌浆形成种子期间,阴雨的天气会造成小麦减产,造成这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解答】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小麦灌浆期是小麦积累有机物提高产量的关键时期,此时,阴雨连绵,光照不强,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影响小麦的产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中档题。
    28.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和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的是(  )
    A.寄居蟹与海葵 B.蚂蚁搬家
    C.农田中的小麦和野草 D.菟丝子缠绕在大豆茎上
    【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解答】解:A、寄居蟹和海葵是共生关系,海葵为蟹提供有机物,蟹为海葵提供了居所,并起到保护作用,属于种间共生。
    B、许多蚂蚁共同搬运食物,需要彼此密切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属于合作关系。
    C、小麦和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D、菟丝子和植物体之间的关系属于不同种生物之间的作用。由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吸收植物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对植物造成伤害,因此菟丝子和植物体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9.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枯叶蝶的体色和周围落叶的颜色一致
    B.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
    C.生活在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D.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解:A、枯叶蝶翅膀极像枯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A不符合题意。
    B、植被丰富的树林中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此空气清新,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C、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C不符合题意。
    D、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有利于保持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是海豹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30.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千里之堤,溃以蚁穴创这
    C.草木皆兵
    D.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状
    【分析】生物生存的环境不仅是指生存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解答】解:A、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是大树这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体现的是生物带给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草木皆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说明环境影响生物,C不符合题意。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环境。
    二、填空题(共30空,每空0.5分,共15分。)
    31.(3.5分)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校园内,影响花草树木生活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两类,其中水、阳光和温度属于  非生物 因素;虫、杂草属于  生物 因素,杂草和兰花争夺阳光,它们属于  竞争 关系。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温度 。这句诗里提到  3 种生物。
    (3)仙人掌有肥厚粗壮的茎储水,叶子很小,甚至特化为刺,它适于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生物适应环境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生物影响环境 。(选填“生物适应环境”或“生物影响环境”)
    【分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在各种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
    【解答】解:(1)校园内,影响花草树木生活的生态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所以水、阳光和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虫、杂草属于生物因素。杂草和兰花争夺阳光,它们属于竞争关系。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来了,温度升高,江水变暖,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鸭子的影响。这句诗里提到了3种生物:竹,桃,鸭。
    (3)仙人掌有肥厚粗壮的茎储水,叶子很小,甚至特化为刺,它适于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上述事例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植树造林,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调节气候等,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1)非生物;生物;竞争。
    (2)温度;3。
    (3)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点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32.(3.5分)分析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疫苗浓度不同,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浓度不同,下列表格是某实验室为了验证某疫苗哪一浓度下产生的抗体浓度最高所做的检测实验:
    组数
    数量
    某疫苗浓度
    抗体浓度检测(均值)
    1
    10只健康的小鼠
    0
    0
    2
    10只健康的小鼠
    10%
    24%
    3
    10只健康的小鼠
    15%
    65%
    4
    ?只健康的小鼠
    20%
    68%
    (1)设置1组的目的是  作对照 
    (2)资料中,该检测实验的变量是  某疫苗浓度 。根据抗体浓度检测值。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某疫苗的浓度为20%下产生的抗体浓度最高 。
    (3)4组中的“?”应填  10 。
    (4)在对照实验中,通常不做处理的组是  对照 组,有处理的属于  实验 组(选填对照或者实验),对照实验应遵循  单一 变量原则。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置重复多次实验等。
    【解答】解:(1)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设置1组的目的是做对照。
    (2)资料中设计的是以某疫苗浓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所以该检测实验的变量是某疫苗浓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某疫苗的浓度为20%下产生的抗体浓度最高。
    (3)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4组中的“?”应填10。
    (4)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故答案为:(1)作对照
    (2)某疫苗浓度;某疫苗的浓度为20%下产生的抗体浓度最高
    (3)10
    (4)对照;实验;单一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抗原和抗体。
    33.(2.5分)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 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 ; 制订计划 ; 实施计划 ; 得出结论 ; 表达交流 .
    【分析】此题考查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和认识.
    【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故答案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点评】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34.(5.5分)如图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请在[]里面写数字,[]后面横线上写名称):

    (1)观察过程中,转动[ 9 ] 粗准焦螺旋 可以上升镜筒,此时,眼睛应当注视[ 1 ] 目镜 。
    (2)显微镜载物台下的13的名称是  遮光器 ,在它四周有大小不一的圆圈叫  光圈 。
    (3)若观察写有“A”字母的白纸片,将会看到视野为   。
    (4)显微镜视野中由图乙C变为D的情况,是转动[ 3 ] 转换器 ,使用了高倍物镜的结果,此时视野较之前变  暗 (填“亮”或“暗”)。如果物像模糊,可以调节  细准焦螺旋 ,从而使物像更清晰。
    【分析】(1)显微镜结构示意图:

    (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整理和收镜。
    (3)显微镜成像特点:倒像。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解答】解:(1)在进行观察时,转动9粗准焦螺旋上升镜筒,此时,眼睛应当注视1目镜,直至看到物像为止。
    (2)13遮光器位于显微镜载物台下的下方,在它四周有大小不一的圆圈叫光圈,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
    (3)显微镜下物体成倒像。若观察写有“A”字母的白纸片,可以将白纸片旋转180°,即:。
    (4)显微镜视野中由图乙C变为D是将物像放大,使用高倍物镜。操作时需要转动3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此时视野较之前变暗。如果物像模糊,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故答案为:(1)9粗准焦螺旋;1目镜。
    (2)遮光器;光圈。
    (3)。
    (4)3转换器;暗;细准焦螺旋。
    【点评】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相关试卷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八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八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1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常青藤学校联盟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常青藤学校联盟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